蔬菜價格下跌,菜農入不敷出,補貼大棚種植戶能解決問題嗎?

無悔的輝


近期確實有些農產品出現了低價滯銷等現象,農民大多把辛辛苦苦種植下來的東西傾倒掉,如近期廣西的桔子,山東等地的大白菜,價格在當地都是一路下滑,卻又賣不出去,這樣一來,確實會導致種植戶虧損。


在現在經濟大市場的環境下,農民種植也要結合市場信息,要進行種植結構調整,還要保持良好的銷售信息暢通,不可隨大流種植,看別人種什麼賺錢了,盲目跟風種植,一旦出現了供大於求的市場環境,往往就會導致農產品滯銷,最終虧損的結果。


現在對於已經收穫的蔬菜等農產品,在銷售渠道不暢的情況下,在尋求市場的同時,要做好儲藏的工作,可以等市場消耗一定階段後,再進行銷售,這樣也就相當於做了時間差,沒準還可以賣個好價錢。

現在各地都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要多與這些單位進行聯繫,及時的溝通,別等種下來再去找市場要好。


農大知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句話,叫做杯水車薪,有一句話叫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補貼種植大棚從根本上根本解決不了一些農戶蔬菜價格低的現象,人家會發現,自己賣出去1斤土豆一塊錢不到,去超市裡買土豆要三四塊,這些錢都被中間商給賺了,有的也浪費在了路上,浪費在那運輸上,我們該怎麼辦呢?

蔬菜種植

現在很多蔬農基本上都用蔬菜大棚種植蔬菜,除了靠天吃飯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市場吃飯,靠我們的供需關係吃飯,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賣出去的價錢和我們買進來的蔬菜相差兩三倍,而有些地方的蔬菜根本賣不出去,很多人提出來了補貼種植大棚,為什麼我說解決不了問題呢?


①治標不治本:最根本的途徑是有的蔬農沒有好的銷售途徑,蔬菜價格一直非常低,如果僅僅補貼種植大棚,今年會發生,明年有可能也會發生,而且補貼之後,農民也並沒有得到實際的好處,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問題,且規模比較大數量比較多。

如何解決

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在當地形成一個龍頭企業,要打出自己的名聲打出自己的品牌,當地真正的做好精準扶貧,利用網絡宣傳,切實的解決當地的農民蔬菜滯銷問題,充分的利用熟食加工等,而不是不管不問,事事搞一個形式主義,在下面轉兩圈就走了。


例如,很多學校或者是食堂,都需要在市場上批發蔬菜,而如果你直接從農戶這裡拿。不是便宜更多嗎?而有些地方只是搞一些形式主義,並沒有起到什麼實質性的作用,因此,農民蔬菜滯銷也是非常正常的。


聚焦三農瞭解事實


今天咱們聊一聊最近比較讓村民們難受的問題,大家最近應該都有聽到或者看到過,廣西的柑橘,東北的大白菜滯銷的一些信息。說實在的農民種植水果跟蔬菜,一年到頭來,到了收穫的時候,最怕遇到的就是行情不好,價格低,最可怕的就是滯銷的問題。在知道了這些消息之後,我也是查詢了資料跟詢問了農村的種植專業戶,為什麼會發生滯銷的問題,跟怎麼防範這一類事情的發生。

種植蔬菜的專業戶認為蔬菜為什麼會滯銷的原因。主要為種植的過程中村民們都有一種盲目的從眾心理。主要體現就是去年什麼蔬菜賣的好,價格高今年就種植什麼,基本大部分村民都是這樣的心理。恰恰就是這種心理就造就了滯銷的主要原因。

因為這樣就會出現去年買的好的蔬菜水果今天大家都在種植,就出現了生產過多的現象,生產的量多了,前來收購的人就消耗不了這麼多,自然而然的價格低了,然後收購的人還開始挑了,把好的都挑走了,留下了不好的。這樣下來自然會是收入低了!另外,在農村種菜的越來越多,無論冬季夏季,蔬菜果品,市場基本飽和,加上冷庫的大量出現,讓市場基本沒有淡旺季。

老農指出規避出現滯銷的方法有:

種植瓜果蔬菜時,儘量保持多樣化,不要扎堆的種植同一種水果。

種植大棚蔬菜,種植反季節性的蔬菜,種植特色蔬菜。這樣就有空白市場,讓你去進入。

市場價格高的時候賣給市場,市場低迷時,建一個空氣能烘乾房,把蔬菜烘乾,到了冬季,乾菜價格很高,都是鮮菜的幾倍到十幾倍價格,也可以在蔬菜價格低迷時,收購別人的蔬菜來加工,等到乾菜價格高的時候出手,因為乾菜可以簡單存放,不像鮮菜,只要到了收穫的季節,無論價格高低,死活都得賣掉。

朋友們,你們覺得老農的這幾個方法怎麼樣,或者你有更多的好方法歡迎留言評論哦!


湘村小農


蔬菜價格下跌,如果僅僅依靠補貼大棚這種單一粗暴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一、蔬菜首先它是商品,商品就逃脫不了市場經濟的規則。那麼蔬菜作為食品類,首當其衝第一考慮因素就是它的口感。提高蔬菜的口感就要從這幾方面入手了:1、種子的培育,種子一定要擇優培育,2、種植管理要科學,3儘量做到應季,尤其是應季能極大的減少蔬菜成本。

二、蔬菜的不易保存的特性導致蔬菜在運輸過程中成本非常大,儘管在菜農這邊採購價非常低,不過加上運輸成本,批發市場賺一次,菜販子再賺一次,而且菜販子的運營成本其實挺高的,到了消費者手裡的價格自然就抬高了許多。如果能做到把供應鏈變成:菜農——倉儲打包集散——消費者。中間的層級加價會少很多,可以讓有互聯網消費習慣的人先用起來。

三、能做到可視農業,讓蔬菜的附加價值提高起來。比如通過直播,短視頻等等渠道讓消費者能直接通過移動互聯網看到蔬菜的成長過程。讓蔬菜也是有品牌的,有標籤的。

四、通過大數據來引導農民對蔬菜供求的把控,不能盲目跟風種。

五、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培養,要培養新一代的年輕人成為骨幹,用公司加農戶或者合作社的形式帶著其他農民幹。

回到正題,所以如果僅僅是每年靠補貼大棚。很難做到讓農民真正的打翻身仗,就如同有一個回答的老師說的,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






老饒與大山


補貼只能讓農產品滯銷更加嚴重!農產品滯銷的的根本原因在於農民的跟風效應!還有缺乏技術,管理!營銷知識!


百變農人老黑


我也是菜農,現在也沒辦法,靠貸款度過這個冬天,誰也救不了農民。已經做好移民的準備,去朝鮮吧,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


飄風111698271


只是補貼 解決不了什麼問題的 大棚一年比一年多 不管是什麼作物都是質量參差不齊

個人認為 還是加強品質把產品品牌化 做精品 這樣的話價格會更高 只要質量沒問題 剩下的就是推廣品牌了 政府把補貼的錢拿出來用到推廣品牌 提高品質上 可能會更長遠一些


天下農業調查員


不能這只是補貼,按我們這裡鋼架棚才3000一畝地,自己搭建好點的鍍鋅鋼管要接近7000一畝地含薄膜卡皇人工等,主要還是要當地政府做成產業鏈,吸引客商最好是外商購貨才行。


農民袍哥


補貼政策讓他們生活正常維持,不能沒飯吃。


寶媽關亞珍


別補了,交給市場吧,反正真正需要的人也拿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