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戶貧困戶搭上稻蝦共養脫貧“快車”

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黃婷 記者 龔柏威

12月5日,沅江南洞庭蘆葦場五花洲管區近千畝稻蝦養殖基地裡,挖掘機正在忙碌地作業,村民曹立華和扶貧工作隊員站在田埂邊正商量著擴建基地的事,她自豪地告訴記者,“我自己搞了4畝稻蝦,空閒時候在基地務工,還流轉了近5畝田地,年收入比去年增加了3000多元,終於摘下了‘窮’帽子”。

曹立華自幾年前丈夫意外受傷導致喪失勞動力,家裡失去經濟來源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日子一直沒有起色。直到2017年開始嘗試稻蝦共養,才打了個翻身仗。在五花洲管區,還有許多像曹立華一樣通過稻蝦共養搭上脫貧致富“快車”。

五花洲管區四面環水,交通閉塞,且常年受洪水困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8戶161人。因人多地少,地方無特色農業,不少青壯年外出務工,管區人氣淡。如何確保村民持續增收、脫貧致富,一直困擾著扶貧幹部。2017年,沅江市畜牧水產局駐村工作隊依託地理環境優勢,著力探索“稻蝦共養”產業脫貧路子,為68戶貧困戶“量身打造”增收模式。

“我們局2017年積極籌措資金,在管區建設400多畝稻蝦生態種養基地,採取“合作社+扶貧對象”的模式,與6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沅江市畜牧水產局駐村工作隊表示,今年,為推動產業發展,對基地渠道、道路進行改造擴建,現如今,管區發展稻蝦生態種養面積近千畝,稻蝦產值達到300多萬元,畝均純收入3000元以上,稻蝦產業已成為富農增收的特色產業。

“從成片荒田變成‘聚寶盆’,我們管區和駐村工作隊一直在探索中創新,因地制宜發展蝦稻共生,大夥都有錢掙,有勞動力者可自己發展,也可去基地務工;無勞動力者可流轉土地給基地,坐地收錢,戶均增收達到2400元。”管區支部書記、主任劉清山高興地說。2017年至今,全管區已有59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通過‘稻蝦共養’,讓單一的水稻田實現一地兩用、一水兩收,綜合經濟效益大大提升,管區村民脫貧致富的底氣更足了。”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劉牧耕站在田埂上信心滿滿,他表示,工作隊將加大工作力度,提供技術服務,拓寬村民增收渠道,讓稻蝦共養的致富經在全市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