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國家大多數人都向往公務員工作,而不喜歡去企業或其它崗位工作,會是什麼原因?

用戶5757959818


首先,一個國家嚮往公務員,理想的狀態這是好事,因為公務員掌管國家事務,可以吸收精英,讓國家管理更加有層次,有高度,這點無可厚非!

其次,如果是因為就業壓力大,經濟不景氣,或者企業不能真正用好高精尖人才,那就是不能人盡其才,是一種浪費。即使公務員都是精英,但無力可使,最終也會變成碌碌無為的人。

因此,最理想狀態是,各取所需,人盡其才,社會才會進步。

也希望大家不要動不動就跟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美國總統是最高級別的公務員,但你覺得特朗普素質高嗎?

對於我國目前的公務員隊伍,確實素質參次不齊,但從這近20年新招錄的人員看,素質越來越好,這也是我國迅速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相信隨著8090後的成長,會帶來更新很好的管理理念,政府管理也會越來越完善!

順便提一下,在我的學生裡,考公務員的大多數是二本,985,211的非常少。其實在重要的政府管理崗位,還是很缺乏高精尖人才。一個專業的公務員管理者,可以為社會創造很多的價值。

比如如果讓馬雲來幫忙管理政府的辦事大廳,我想不出三年,大部分可以足不出戶把手續辦了,而不是現在排長隊還看臉色,機器人就可以代替了

【想做成事,專業的問題找專業的人】

歡迎關注,我們的專家團隊提供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公務員考試,法律,人際關係等免費諮詢!


土人老師公考


如果一個國家,年輕人的目標都是當公務員,而不是其他工種,至少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公務員的福利待遇太高,與其他群體相比,優越性太強。要知道,一個行業過於熱門,必然是這個行業具有太大的優越性。只有優越性太強的行業,才會吸引太多的人競爭。千軍萬馬走獨木橋地競爭公務員崗位,很大程度上,就是公務員行業太優越。

其二,公務員行業地位過高、權力偏大。事實也是,從無數年輕人爭搶公務員崗位來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公務員的地位普遍比其他行業人員高,權力也大。所謂一個處長能夠搞死一個企業,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這個問題。所以,需要正視這個問題。

第三,公務員與其他行業人員的並軌問題沒有解決好。雖然並軌工作正在推進,但是,由於能進能出問題沒有解決好,公務員是“金飯碗”的問題還存在。所以,想進入公務員隊伍的熱潮就難以退。如此,會讓更多年輕人放棄夢想,只想圖一份安穩工作,導致年輕人創業創新動力缺乏。

所以,必須加快改革,讓公務員也沒有永遠有保障的條件,讓公務員也無法通過混享受不該享受的福利與條件。


譚浩俊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大多數人嚮往公務員,說明公務員是一塊“利益”高地,更說明人都是趨利性的。有人說,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公務員吃香。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公務員不吃香。歸根結底,還是說明公務員的性價比問題。嚮往的人多,說明性價比高。

一是這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延續的文化理念影響。學而優則仕。公務員的社會地位,仍然是第一位的。有錢,不一定有社會地位。比如,一個當地的老闆,依然要巴結當地某有實權的科長。再牛掰的商業大佬,在有關單位面前照樣低頭。所以,當公務員,頭頂光環。

二是公務員體系的綜合性價比在當地處於上等地位。公務員的安全感和穩定感,這是任何職業沒法比的。追求穩定安逸的人,首選公務員。當然了,在經濟收入上相比: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與高薪的外企民企相比,公務員不一定佔優勢。但是在二三線四五六線城市,公務員在當地一定是處於中等偏上的地位,在小地方,公務員一定處於上等地位。無論從收入,還是社會地位來說,公務員都是綜合性價比最好的。

三是公務員有隱形的社會資源可以利用。公務員工資不高,但獲取金錢和社會資源的渠道和手段很多,比如,尋租行為。儘管這是犯罪,但是一些灰色領域,是不是可以當作福利。不客氣地講,許多人想考公務員,內心深處一定是衝著“福利”去的。再比如,社會資源獲取能力,孩子的上學就業,別人花錢都買不來。再比如,老人住院找醫生,有實權的公務員,一個電話就可以解決,你有錢未必有人理你。

四是還有一個崇高的理想因素。有些人還是有理想抱負的,比如,想造福一方百姓,想治理一方水土,想幹點利國利民的大事業。只有公務員才能提供這樣的機會,有錢的商人只能獻言獻策。比如,當一個地方長官,可以經營城市,改造環境,做出豐功偉績。

總之,公務員與企業職員,都是人生之路。選擇公務員,還是選擇企業職員,本來應該從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發展志向來考量,但現實中,人們往往朝最熱鬧的地方湧去,根本不管這條路是不是適合自己。


職場火鍋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當一個國家大多數人都向外公務員工作時,顯然這些人不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國民而做出的選擇。


如果具體來分析,不外乎如下七點原因:


一、工作穩定,沒有失業的風險

其他國家不清楚,就國內來說,一位公務員如果不是犯了大錯誤,失業的概率是極低的。

至於企業,眾所周知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不過3年,如果一個人工作時間長達40年的話,起碼要換十幾家企業才行。實際上,多數人一生中會經歷幾年實質失業的時間,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能在一家公司幹到60歲的,民營企業裡估計只有老闆一個人。


二、實際收入高,不管是工資、福利,還是計劃外的收入

一個人的收入,不能只看每個月拿到了多少工資,社保,職業年金,未來能拿到的養老金,都要計算進來。如果有一定權力,工資全部存起來,還能有富餘。

有的公務員月薪可能4000元,一位農民工現在一個月8000元,但是退休後前者可能8000,後者可能100元。農民工可能這個月有活幹,下個月可能沒有了,動不動還會有欠薪,更不用說風吹日曬,勞動強度大,危險多了。


三、養老金更高

農民多數100元上下,工人2000-3000元居多,公務員4000-10000。


四、可以提前退休,或者提前內退

就以國內《公務員法》為例,工作年限滿30年即可退休。或者工作年限滿二十年,距離退休年齡不足五年即可退休。

假如延遲退休全面實施後,國民都要在65歲才能退休的話,顯然一個人如果考取了公務員,大學畢業後22歲開始工作的話,豈不是52歲即可退休,可以提前13年。

至於能夠內退,提前不上班拿著退休金,然後還能返聘或者到別處工作再拿一份工資的做法,更是不少見。


五、熬到一定資歷和職位,好處多多,生活更加便利

不僅收入可以大幅提升,這裡的收入當然不是指工資。到別處辦事也更簡單,即使去創業,也能有更多的人脈,減少很多麻煩。


六、工作輕鬆,加班少,假期有保障

再怎麼說,也不會像企業那樣加班,更不會像企業那樣一星期只休一天。


七、說明營商環境惡化,企業生存狀況堪憂,工資福利和穩定性對人才缺乏吸引力


財智成功


這個與歷史因素、社會環境、物質生活水平等原因有關。

其他國家的具體情況尚且不是非常清楚,下面就以中國為例子進行簡單的分析:

1.如果一個國家大多數人都向往公務員工作,而不喜歡去企業或其它崗位工作,會是什麼原因?

(1)受“學而優則士”的傳統觀念影響

歷史上,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的人們,多以當官從政作為人生的奮鬥目標,“學而優則士”的觀念深深烙在每個人的心中。“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當官從政可能享盡榮華富貴,當年有多少人為了考進士,嘔心瀝血,傾盡所有,范進中舉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即便是“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也一直有著一個從政之夢,只是理想抱負不得志才歸隱田園,過著悽苦的日子。時代發展到今天,“學而優則士”的傳統觀念依舊一直延續著。

(2)社會環境影響

在大部分眼裡,公務員是一份非常體面的工作,且工資高,福利好,待遇好,社會地位高,工作任務少……於是,每年都會有成千上萬的人報考公務員,那勢頭堪比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上千人搶一個崗位,大家都不願放棄機會。這樣的社會風氣存在,使得公務員崗位“越炒越香”,越捧越紅,經久不衰。

(3)經濟發展水平

當一個國家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比較高時,意味著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比較高,而此時人們擁有的就業選擇機會就會更多一些,其掙錢的途徑也會更多一些,於是,選擇公務員崗位的人就會少一些,畢竟,條條大道通羅馬,經商、創業、搞金融投資等都能掙大錢,何必再吊死在一棵樹上。而當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時,人們的就業選擇面就會比較窄,於是,就會有更多的人嚮往公務員崗位。

2.觀點結論

總而言之,個人認為,一個國家大多數人都向往公務員工作主要與歷史因素、社會環境、物質生活水平等原因有關,其中,社會環境因素影響比較大。

【以上僅個人觀點,若有不同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喜歡的記得點贊、關注一木MU,每天持續更新,與你一起看世界、聊人生,品世間百態。】

快嘴社會說


這讓我想起之前出的一篇文章:


考公務員——為什麼是窮人最好的選擇?



這個問題的來源是公務員的收入太低,而在外企、民企,比如互聯網公司收入更高,窮人最急迫的就是掙錢。

但事實上,越落後的地方,公務員越是熱門;報考公務員的,很多也都是窮人家的孩子。

窮人家的孩子,為什麼要考公務員?主要有以下幾個考慮。


一、對風險的恐懼



其實窮人是膽小的,窮怕了,特別擔心自己回到以前那種窮日子。同樣貧窮的父母,其實最希望的不是你像電視裡的飛黃騰達,而是穩定,細水長流。

假使你失業了,你和你的父母,你的家庭,就陷入了經濟危機。揹負著這樣的經濟壓力,這樣的負擔,窮人對風險極其恐懼,他們不敢去買股票,不敢去創業,打20塊的麻將,有時都戰戰兢兢,生怕輸掉這個月的生活費。

但家裡經濟寬裕的人一般不會這麼想,現在的很多90後,不工作,在家啃老,過得也不錯。他們的父母都有不低的工資,沒有其他的兄弟姐妹,一人吃飽全家不餓。買房家裡出首付,還管裝修,基本上沒什麼經濟負擔。

所以他們敢打敢拼,敢於冒險,即便賠光了也沒什麼,反正餓不死,餓死也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

而體制,是穩定的港灣,滿足了窮人這種對風險的厭惡心理。

當然,不敢冒險,和窮人與富人的性格有關,而這種冒險與懼怕冒險的性格,其實和經濟收入、家庭背景也是密切相關的。

二、對地位和權力的渴望



在中國這種環境中,在這種急劇變革的時期,社會基層分化的時刻,是一個“笑貧不笑娼”的時代,窮人其實是被瞧不起、被欺負的對象。

特別是那些在中西部地區、體制力量強大、官本位思想濃厚的地區,窮人對此更是感受深刻。幾乎所有的一夜暴富、快速成功,或者是找到一份體制內安穩工作、調到一個收入高一點的崗位、從鄉下調進城,甚至是結婚生小孩、去服務大廳辦個證、小孩上幼兒園等等,一切都和體制掛鉤,都和權力掛鉤。

那些依靠體制內關係拿地搞地產、在市縣黨政部門有八竿子打不著親戚的,都走向了人生巔峰。

這些扭曲的事實,對生長在這種地方的人們的影響,是很大的,無論是窮人還是當地的富人,都明白,要發財,要做官,要有地位,得跟著政府混。再不濟,也要有政府的關係。

窮人之所以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離體制遠,所以父母都告訴我們,只要做了官,又有地位,又實惠,不被人欺負。

但是在大城市裡長大的孩子,他們的環境,和窮地方是不一樣的,體制對他們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

所以,當上公務員,做上官,有地位,有權力,不被人欺負,父母到哪裡去打個招呼備受尊重,光宗耀祖,提攜家裡七大姑八大姨及其小孩,是窮人當公務員的動力之一。


三、工作可選擇的侷限性



在窮地方,除了當公務員,真的找不到什麼好工作了。越窮的地方,市場經濟越萎靡,當然不是說那種街邊小店。整個地區幾乎沒什麼好企業,大一點的就是壟斷性國企,這些國企,實際上和體制內區別也不大。

民營企業基本上都是房地產公司、搞工程的。這些企業,基本上都是靠和政府拉關係掙錢,沒有什麼技術含量。所以去了這些企業,平臺太爛,學不到東西,而且極其不穩定,今天看似風光無限,很有錢的樣子,過兩天就歇菜跑路。

創業就更不要提了,整個創業條件差得一塌糊塗,要人沒人,有點本事的人都在公務員隊伍裡,在外面混的,只會喝酒吹牛逼以及各種騙術,或者就是混一天是一天的平庸之輩。

唯一好的去處就是體制,好的做公務員,再不濟事業單位,最不濟也要搞個政府的臨時工。

公務員的收入雖然不是很高,但當地的消費水平,特別是房價,一般也不高。兩口子都在體制內,一年十多萬,三年買車買房輕而易舉,過上無憂無慮、幸福快樂的生活不在話下。


齊創公考


如果一個國家大多數人都向往公務員工作,而不喜歡去企業或其它崗位工作,會是什麼原因?

這個問題問得好,也比較現實。為什麼如此?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說明官本位的思想比較頑固。官員的地位比較高,待遇比較好,控制資源的能力比較強,對人們能夠形成較大的吸引力。

第二,說明實體經濟存在問題。要麼是盈利較為困難;要麼是實體經濟成本太高;要麼是從事實體經濟的地位不夠高,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受此影響,就業、創業就會面臨困難,大家自然就會湧向相對穩定的公務員崗位。

第三,說明收入分配方面存在問題。也就是在企業或其它崗位工作,收入方面可能沒有更強的保障,勞動方面的權益保障也不夠。普通勞動者的收入並不是很高,而勞動強度又並不小。

第四,說明社會保障存在問題。很多人之所以選擇公務員,並不是看中工資,而是看中公務員手中的資源,以及未來的社會保障程度。

第五,說明社會活力不夠。創業、創新的氛圍不夠濃厚,環境不優,沒有充分激發社會的活力。過去有段時間大量公務員下海經商,正是社會活力湧現的結果,大家都對創業、創新充滿興奮感。


碧翰烽


大多數人都向往去公務員?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國度。

這個國家的國民,要麼早已過上了幸福生活,都在講奉獻,是全球最了不起的國家;要麼,這個國家的人都想著貪圖安樂,想著穩定有面子的生活,而且不希望通過持續吃苦持續努力達到自己的目標,想通過一個崗位,一個牌子,一個名號就自然得到人們的進貢,那可是危險得很呀。

每到畢業季,就有不少人猶豫是考公務員,還是找公司上班?有人說,公務員多穩定呀,社會地位也不算低,不管是90年代的畢業生,還是2000年的畢業生,還是到了2010年代,都在說公務員好,這種現象說明什麼?

就我們關注商業企業領域來說,90年代有下海潮,不少人(局長、處長)辭去公職創辦企業,有歷史上知名的“92派”一說;2000年之後更有互聯網的浪潮,又有一批局長、處長辭職創業,或者加盟民營企業;現在2010年之後迎來了移動互聯網時代,迎來了大數據、人工智能新時代,又有一批公務員下海。

一邊是擠破頭加入公務員陣營,一邊是公務員隊伍向社會輸送人才,最近一兩年國考招聘人數呈下降趨勢,更多的人才成長機會撒向了社會其他崗位了。

共享幾個想法:

1、真切地想為社區做點事,想為家鄉做點事,不管是農村,還是縣城,或是省會城市,真切地想貢獻點什麼,改變點什麼,支持這類人考公務員。

社會人民永遠對公務員表示敬意,也永遠需要這批人的付出。

2、沒有所謂的鐵飯碗,沒有所謂的無競爭生態。

公務員很累的,公務員收入不高(我完全支持公務員加薪),公務員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受抬愛,當你認為某些崗位,某些工種人見人愛時,都是幻想的結果。

啥都要自己爭取,自己付出,自己用熱情和堅持去換。

3、做好自己,羨慕別人沒有用,不管是有出息的公務員,還是沒出息的社會“閒雜”人,都要我們自己去體會,去經驗,才能有感情地感受到現實的生活,而這樣的生活無限豐富,也可能無限精彩。


財經作家邱恆明


這個問題問得好啊!下面我用馬克思《資本論》的相關原理予以闡述:原始社會實行共產共用的分配製度,當時的婦幼保護被立為母系公平的中心,勞動力的勞動所獲在特定的母系血親範圍內公平公正公開地平均分配。之後,父系特權突起,到奴隸社會前期,特權階層產生……官本位理論同時突起,婦幼保護的中心地位被父系家族血親代替,婦女與糧食獵物貴器等一樣變身為官本位特權階層的私有財產……人類的資源分配製度從此被官本位理論控制……直到《共產黨宣言》問世,人們才忽然發現,人類自奴隸社會到資本社會的無數次的革命,最高的目標追求其實是共產主義社會,婦幼保護仍然迴歸社會中心,官民同勞同酬,消滅一切特權現象,法制嚴謹,法治嚴格,男女完全平等,人人痛恨官本位主義……


山裡樹水中魚


這是一個發生在美國有關公務員的真實故事。

08年美國房市泡沫爆破後,當時全美國都在思考經濟危機的起源。紐約時報記者在酒吧裡遇到一個喝悶酒的從華爾街失業的人。那人借酒性對記者說:這經濟危機的肇因實在太明顯了。你看過去這些年裡,我們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一流的都去了華爾街,二三流的畢業生才去政府或法院工作。那些二三流的畢業生早在學校就一直不是我們的對手,現在到了社會上,還是這樣子。我們去了華爾街,看到一些好點子,包裝一下就賺了大錢;而那些規管我們的政府部門或法院的人,根本就不是我們的對手。所以,這就造成了今天的經濟危機。

我想這個故事,部分回答了題主的問題。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發是,公務員和私企,哪方面都不能過於強大,不能對另一方佔據絕對的壓倒性的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