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交通大學學術之星出爐:做科研、發論文,都是頂尖學霸!

近日,第三屆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學術之星”評選活動圓滿落幕。評選工作從9月下旬開始,共72名同學申請參評,經過材料審查,72名同學進入專家通訊評審階段。專家分別從學術成果綜評、學術成果創新性、代表作學術水平三方面,確定了23名候選同學進入會評答辯。

評選分為匿名形式開展的專家通訊評審以及現場舉行的會評答辯評審兩個階段。最終評選出10位“學術之星”獲獎者。

2018上海交通大學學術之星出爐:做科研、發論文,都是頂尖學霸!

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領略一下這些“學術之星”的風采吧!

陳文龍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

2018上海交通大學學術之星出爐:做科研、發論文,都是頂尖學霸!

陳文龍,師從鄔劍波特別研究員和鄧濤教授。本科畢業於山東大學。方向主要涵蓋新能源尤其燃料電池高性能電極催化材料的研發製備、溫室氣體CO2轉換為可利用燃料的研究及相關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等領域,並將多解決方案的新能源技術聯用,探索可持續的能源循環利用系統。

已在《Nano Letters》、《Nano Energy》、《Advanced Materials》等著名期刊發表SCI論文26篇,被引次數近500次,谷歌學術h指數13。影響因子大於10的論文7篇;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Nano Letters》論文被網站評為“Most Read Article”。多次極具影響力的國際國內會議口頭報告(含國際A類頂級會議2018美國MRS FALL MEETING),贏創-交大博士培養基金獲得者,被邀至德國交流。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跟隨志願者。榮獲國家獎學金、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生特等獎和一等獎、贏創獎學金、趙朱木蘭獎學金等,獲GE(通用電氣)基金會全國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三好學生和優秀黨員榮譽稱號。

李汶柏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2015級碩博連讀生

2018上海交通大學學術之星出爐:做科研、發論文,都是頂尖學霸!

李汶柏,機械工程專業,師從張文明教授。目前研究方向為軟體機器人,動力學設計理論與控制技術。在讀期間曾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新松機器人獎學金特別獎,第二屆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研究生“學術之星”,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礪遠學術論壇一等獎。

博士期間在IEEE/ASME Trans. Mechatronics, Smart Mater. Struct.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SCI期刊論文14篇(AB檔13篇),會議論文6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5項(第一發明人9項),已獲授權5項;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航天基礎預研等科研項目。研究成果對面向環境勘探、軍事偵察發展高速移動軟體機器人系統,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劉方輝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2014級博士研究生

2018上海交通大學學術之星出爐:做科研、發論文,都是頂尖學霸!

劉方輝,本科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自動化專業,同年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楊傑教授。研究方向為統計機器學習與計算機視覺。讀博以來,連續三年獲得博士生國家獎學金,並獲得2018年度電院優博培育基金資助。

博士期間共發表了20餘篇期刊會議論文,其中中科院2區及以上期刊9篇。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檢索論文7篇,EI會議論文6篇,其中包括4篇IEEE Trans.(T-NNLS, T-IP, T-MM, T-CSVT)以及2篇CCF A類會議論文。擔任8個期刊的審稿人,被模式識別領域旗艦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授予“Outstanding Reviewer”稱號。此外,博士期間承擔了多項國防項目,作為主要完成人,已申報國防專利三項。

劉卓

物理與天文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

2018上海交通大學學術之星出爐:做科研、發論文,都是頂尖學霸!

劉卓,師從洪亮特別研究員。本科和碩士畢業於吉林大學化學院,之後在天津三星電機有限公司工作三年。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利用中子散射技術,結合分子動力學模擬及其他輔助實驗方法,研究蛋白質動力學方面的課題。同時也在博士期間開展了利用中子散射研究石墨烯表面水的動力學方面的工作。

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期刊論文3篇,其中包括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和《美國科學院院報》各一篇,並參與一篇SCI綜述文章的撰寫。獲得國家獎學金和協鑫集成獎學金各一次。在國際頂級學術會議高登研究會上做口頭報告1次,中國物理學年會秋季會議做口頭報告3次,獲得第十一屆吉林大學博士生創新論壇口頭報告一等獎。赴英國,美國和日本的中子源進行實驗,並在英國牛津大學和意大利比薩大學交流學習。擔任過物理實驗,商務英語,生物分析化學課程的助教。

蘇慧

化學與化工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

2018上海交通大學學術之星出爐:做科研、發論文,都是頂尖學霸!

蘇慧,師從陳接勝和李新昊教授。本科就讀於合肥工業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研究方向主要是過渡金屬/碳氮界面的電子轉移與催化構效。博士期間曾獲優秀研究生獎學金,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第四屆陶氏可持續創新學生挑戰賽二等獎。

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優秀期刊上發表SCI論文3篇,其中包括化學類頂級期刊J. Am. Chem. Soc. 1篇,Angew. Chem. Int. Ed.(VIP paper)1篇;Nano Energy(IF=13.6)1篇; 其中,關於莫特-肖特基電子轉移效應活化金屬Co納米粒子實現由醇到酯高效轉化的研究工作入選高被引文章。

王超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15級博士研究生

2018上海交通大學學術之星出爐:做科研、發論文,都是頂尖學霸!

王超,2013年畢業於華東理工大學,獲雙學士學位,同年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學進行碩博連讀,師從高維強教授和張巖特別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腫瘤免疫治療。期間曾獲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校“三好學生”,“SJTU-USYD研究座談會2018”最佳研究展示獎,“博極醫源”研究生學術論壇學術報告特等獎,研究生一等學業獎學金。

博士期間參與撰寫或主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或面上項目3項,發表SCI期刊論文3篇,總影響因子28.391。其中,代表作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Cell Research,單篇影響因子15.393 (獨立一作),該研究成果被《中國科學報》以要聞形式報道,並轉載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等權威網站。入學至今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彙報展示2次,在校內學術會議上作學術報告3次。

王煥彬

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2017級博士生

2018上海交通大學學術之星出爐:做科研、發論文,都是頂尖學霸!

王煥彬,師從許傑教授。2015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攻讀碩士,2017年轉博。研究方向為消化道腫瘤,目前課題為腫瘤免疫逃逸受體的蛋白調控及機制研究。曾獲得碩士新生國家獎學金,博士新生國家獎學金,連續多次學業一等獎學金。

在讀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 論文5篇,影響因子37.2 其中一篇以獨立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作為主要發明人申請專利4項 。研究發現了腫瘤免疫逃逸重要受體PD-L1的新型抑制劑,這項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界和製藥公司中引起了廣泛關注,被文匯報等媒體報道。她的研究成果為腫瘤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前體藥物。

王杉

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2013級碩博連讀生

2018上海交通大學學術之星出爐:做科研、發論文,都是頂尖學霸!

王杉,師從萬國華教授,曾赴Columbia University和Boston College聯合培養。研究方向為服務運營管理和供應鏈管理,重點關注醫療機構中的問題,期待所研究成果能切實改善當前醫療系統、提升其運行效率。畢業後將在高校任教職,繼續為中國的教育科研事業添磚加瓦。

在服務運營管理方向,尤其是醫療系統運營管理領域,王杉已發表相關SSCI論文三篇、會議論文一篇,包括國際頂刊《Management Science》。其科研成果曾榮獲POMS新興經濟體博士生獎、INFORMS IBM服務科學最佳學生論文第一名、POMS醫療運營分會最佳論文第一名等國際學術獎項。

張從陽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

2018上海交通大學學術之星出爐:做科研、發論文,都是頂尖學霸!

張從陽,師從李良教授,研究方向為熒光鈣鈦礦量子點的合成及光電應用。博士期間基於鈣鈦礦納米晶-金屬有機骨架複合材料體系開發了一種新型可用於機密信息存儲和保護的隱形墨水及其機密信息加密解密的方法,在未來信息安全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前景和商業價值。

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SCI學術論文3篇,其中2篇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此項研究成果被Nature選為highlight,被Science、ACS C&EN轉載報道。並被多家國內外知名媒體(新華社、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澎湃新聞、科學網等)進行專題報道)和Nano Energy,申請國際PCT專利和國內專利各1項。博士期間獲得上海交通大學樂陶獎學金,並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獲得第十三屆中美華人納米論壇優秀牆報獎。

張倬勝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

2018上海交通大學學術之星出爐:做科研、發論文,都是頂尖學霸!

張倬勝,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師從趙海教授。碩士期間從事機器閱讀理解與智能對話交互的研究,是實驗室第一個投身該項挑戰性研究的先行者。獲得國家獎學金、唐立新獎學金、依圖獎學金、CSC-IBM中國優秀學生獎學金。

2018年發表10篇高水平學術論文(5篇第一作者),其中7篇發表在ACL、COLING、EMNLP等本領域最具影響力、歷史最悠久的國際頂級會議上,另有5篇論文在投(第一作者)。參加4次計算語言學高水平學術會議,發表3次口頭報告。總引用量達65次,H指數達到5。獲批5項軟件著作權,申請7項發明專利。獲得全國中文機器閱讀理解評測單系統第一名、IBM Watson Assistant 聊天機器人大賽第一名等獎項。

本次的“學術之星”評選(名單公示中)囊括了最全的學科領域,含括了理科類、工科類、人文社科類以及醫學類四個大學科門類。

擁有最權威的評審陣容,每個小組評審專家最少5位,79名通訊評審專家均來自申請人所推薦的行業專家名單。

執行最嚴格的評審程序,每位專家評審份數不等的參評材料(4-7份),在申請人所提供的匿名資料中,從學術成果評價、學術成果創新性以及代表作的學術水平三個方面給予A/B/C評級。匿名評審的分數統計均在“學術之星”評選組委會的監督下進行、並經過專家會評審議後,確定出最終23名候選人入圍會評答辯。

能體現出最具代表性的學術水平,參選者均為各領域學術研究的佼佼者,且提供所在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三篇論文/專利/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