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殺》中最無奈淒涼的陣亡臺詞,哪位武將的死讓人覺得最不甘

陣亡臺詞作為三國殺武將臺詞中特殊的存在,僅在武將陣亡退出戰局時才會發出這最後的亡語,短短的一句話,包含著太多的遺憾、無奈、悽慘、不甘等種種複雜的情感,也是對武將一生的最好總結與寫照。

今生多的是身不由己,待來世,再結真心

在那個動盪的亂世之中,貂蟬一介弱女子如隨風飄搖的落葉一般,因避十常侍之亂而出宮,淪為了司徒王允府上的歌女,為報收留之恩,甘願獻出自己完成王允除去魔君董卓之計。

她深深欽佩呂布之勇武,白門樓之戰,呂布被曹操大軍重重圍困,貂蟬不願與其分開,要與呂布“生則同居,死則同穴,至死不分離”。

《三國殺》中最無奈淒涼的陣亡臺詞,哪位武將的死讓人覺得最不甘

謝主隆恩!

荀彧緩慢而堅定的吐出這四個字,平淡的語氣中竟似有一絲解脫,服下了這杯毒酒,他終究還是未曾有半分叛漢之心,忠貞之志青史可堅!

也許在他心中,曹操也未嘗不是一代值得輔佐的明主,只是生食漢祿,死為漢臣,哪怕漢室衰弱回天乏術,也不能違背了自己的信念,心中揹負一生的不安。

《三國殺》中最無奈淒涼的陣亡臺詞,哪位武將的死讓人覺得最不甘

大丈夫當代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

“大丈夫當代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這是太史慈臨死之際的悲鳴,想當年初遇孫策時的惺惺相惜,一同掃蕩江東打下了東吳基業,那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啊!然而不世之功業初成,天下本該有我之名,可偏偏要在這個時候死去,心中該充斥著怎樣的不甘。

《三國殺》中最無奈淒涼的陣亡臺詞,哪位武將的死讓人覺得最不甘

悠悠蒼天,何薄與我!

諸葛亮一生為了匡扶漢室耗盡了心血,面對強大的魏國與虎視眈眈的吳國,夾縫中的蜀國在諸葛丞相的手中逐漸成長了起來。

上方谷一戰,諸葛亮一把火將困在其中的司馬懿燒的魂飛魄散,哀嚎道:大魏國危矣!可老天彷彿與諸葛亮開了個玩笑,眼見火勢愈加旺盛,突然一陣大雨滂沱而下給了司馬懿一條活路。

諸葛亮上通天文,下曉地理,再確定天時地利具備的情況下才火燒上方谷,然後此時這一場毫無徵兆的大雨,澆滅了蜀國最後的希望,這難道就是天意嗎!

《三國殺》中最無奈淒涼的陣亡臺詞,哪位武將的死讓人覺得最不甘

想不到...我竟葬身於權利的漩渦中

他是東吳最年輕的一任大都督,夷陵破蜀、石亭御魏、輔佐君主、忠於社稷,一生戎馬的他為了東吳的強盛付出了太多太多。然而面對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爭鬥,已經不再年輕的他本想保持中立,希望孫權能夠以才能為重。

可他錯了,兩方相鬥,他本想勸站在孫霸一方的全琮明哲保身,全琮卻以謊報戰功為由流放了陸遜的外甥顧承。後來孫權孫和父子關係惡化,孫權與揚竺密謀立孫霸為儲君,被孫和偶然聽到,請親信陸胤向其族父求援。

陸遜恐孫權廢嫡立庶,請求進諫。孫權發覺禁中密語洩露,便將揚竺、陸胤收監審問,並寫信責備陸遜打聽宮中機密。揚竺更是在獄中將一切責任全部推到陸遜身上,列舉了二十餘條罪狀,知道一切真相的陸胤卻為了孫和的利益對揚竺的誣陷一言不發。

陸遜聽聞後,終不勝憤恨而死,想不到,中立的自己葬身於這權利的漩渦當中。

《三國殺》中最無奈淒涼的陣亡臺詞,哪位武將的死讓人覺得最不甘

最無奈與淒涼的臺詞還有哪些呢,歡迎諸位殺友留言補充,一起分享。

堅持原創,更多三國殺遊戲內容請關注沉淪歐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