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評價二戰時法國和英國的表現?

柔沢十


法國和英國作為二戰期間反法西斯戰線的中堅力量,兩國的人民都為這場戰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兩個國家作為當時“國際聯盟”的指導者,可以說是歐洲甚至是整個世界的“老大”。但是,兩個國家在德軍轉入西線進攻後的表現,可謂是大相徑庭。

先說說法國的表現:德軍自1940年5月10日調頭轉入西線開始進攻後,法國在不到一個半月的6月22日宣佈投降。不要忘了,法國當時可是擁有300萬大軍的軍事強國,而且還號稱歐洲頭號陸軍大國。法國能有這樣讓世人大跌眼鏡的表現,與其統治集團長期推行綏靖政策是有很大關係的。

其中關鍵一點就是落後的軍事思想,由於法國在一戰期間的傷亡過大,便開始興建舉世聞名的馬奇諾防線。這一防線的興建,主要體現了法國人對防禦戰略的深信不疑。他們認為,在現代戰爭中,處於防禦地位將會有很大的優勢,德軍發動進攻,將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當時也不乏一些有識之士提議把馬奇諾防線修築到比利時邊界,但終究因為當時比利時的對德態度、法國自身的財政狀況和國際大環境而放棄。

再者就是當時法國統治集團奉行的投降主義。敦刻爾克交戰還未結束,希特勒就著手開始進攻巴黎。精疲力盡的法軍,讓當時的法國總理雷諾認為要打贏這場戰爭是毫無希望的。失敗主義充斥著當時的領導高層,法國不僅沒有聽從英國的建議繼續進行遊擊作戰,甚至連法國西部的軍隊也全部撤往英國。巴黎成為了不設防城市,德軍大搖大擺開進了凱旋門,法國戰敗。

再說說英國的表現:英國在整個二戰期間,分為張伯倫時代和丘吉爾時代。張伯倫是典型的綏靖主義者,不僅導致了英國海軍在挪威的戰敗,而且還簽署了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為代價的《慕尼黑協定》。張伯倫政府的表現在希特勒進攻西線的消息中被內閣大臣們和社會輿論紛紛譴責,隨即便垮臺了。

接任英國首相的是一直對德強硬的丘吉爾,而且他上臺後也是一直這麼做的。他動用了英國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陸地上和空中進行戰鬥,不惜一切代價的去爭取勝利。

不論是在大西洋海戰,還是不列顛空戰,還是北非、歐洲戰場,甚至在印度洋的南亞戰場,英國都在竭盡全力的與法西斯戰鬥。不僅在與日軍的交戰中,損失了威爾士親王號等英國皇家海軍的主要戰列艦,而且還遭受了考文垂慘案,人員和武器裝備損失不計其數,整個國家在二戰後退出了世界霸主的爭奪行列。由此可見,英國在整個二戰中為了抗戰勝利,可謂是竭盡全力,令人佩服。


歷史長流水


先來說法國:1、軍事思想落後,妄想以馬奇洛防線擋住德國,結果被德國繞過去了,尷尬。2、抵抗不夠強烈,雖然德國繞過了馬奇洛防線,但是法國在歐洲國土面積也不小,並且軍事力量,尤其是陸軍都不弱,但卻在短時間淪陷,值得深思。3、富有創造力,法國二戰後吸取了教訓,堅持自主外交和軍工,走出了一條自己的光明大道,依然是無常之一。

再來談英國;1、綏靖政策害人不淺,英國早知道縱容德國會這樣,早就派兵遏制德國了,後面倫敦被炸成這樣也是自食苦果了;2、堅持抗戰,這一點還是很值得誇讚的,如果英國再綏靖下去,或者抵抗一段時間就投降或和談,那麼德國真有可能打下蘇聯,到時候和日本瓜分中國,雖然可能性低的不行。3、代價慘重,二戰後英國無力再管理好殖民地,基本都獨立出去了,即使現在還有英聯邦,但隨著時間流逝,這個組織必定日漸鬆散,英國國際影響力也會降低,最終淪為美國棋子。





我不是六娃


二個國家是各有各的特點。法國是外強中乾,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甚至是自己的頭,最終落得個首都巴黎都被德國人佔了,有了個傀儡政府。同時,還不得不寄居於自己的老對手--英國那裡,一個流亡政府,最終靠美國人、英國人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國家。

英國人是先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感覺非常痛,憑藉著孤懸歐洲大地之外的地理優勢,保住了自己的國家。然後,拼了老命要打回大陸,最終雖然得償所願,但也是元氣大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