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釋迦摩尼是王子最後還遁入空門?這兩個理由不得不說

(北暮講佛教故事第2期)

為何釋迦摩尼是王子最後還遁入空門?這兩個理由不得不說

上期咱們說過,釋迦摩尼是出生在古印度佛世時期,當時他的國家隸屬於古印度十六國,父親是部族首長,如此看來釋迦摩尼的出身是相當顯赫的。那麼為何出身顯赫的釋迦摩尼最後卻走上了削髮出家,乃至於後來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的道路呢?今天這一期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

釋迦摩尼從小就開始接受了系統的學習,不僅學習各種武術,還要接受各種思想的灌輸。因為釋迦牟尼所處的國家是一個奴隸主共和制的國家。也就是說,他的這種思想教育,也就只有奴隸主家的孩子才能接受,那些奴隸的孩子是根本不可能像他一樣學習武術又學習各種知識的。

為何釋迦摩尼是王子最後還遁入空門?這兩個理由不得不說

影視劇中的淨飯王

而且我們前面也曾說過,在釋迦摩尼出生的那一刻,他們國家的相士就已經預言過,他將來會成佛。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釋迦摩尼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倘若沒有接下來發生的這些事,也許他可能這輩子就與佛無緣,或許可能會像他父親一樣,成為一個優秀的部族首領,甚至會將他的部族帶向強大。

釋迦摩尼16歲那年,他娶了天臂城城主的女兒耶輸陀羅,並且在後來還生下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名叫羅睺羅。在他的部族最鼎盛時期,釋迦摩尼過著非常奢靡的生活,他擁有暖,涼雨三時宮殿。冬天就住在暖宮裡,夏天就住在涼宮裡,下雨天則住在雨宮。他的父親淨飯王也對這個孩子特別寵愛,特意派遣了很多僕人來照顧他,並且給他找的也是是當時最好的老師。

為何釋迦摩尼是王子最後還遁入空門?這兩個理由不得不說

釋迦摩尼和耶輸陀羅

倘若生活就這樣過下去,一切也就就這樣了。有一次釋迦摩尼和父親外出農耕祭典時,他坐在一棵菩提樹下,看著周圍的一切進入了初禪的境界。(初禪是佛教術語,巴利語 paṭhamajhāna。四禪八定之最初禪定境界。分為色界初禪與出世間初禪)他開始意識到,也許世間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美好。

他看到地裡的蟲子不斷的被農夫崛起,攔腰斬斷,他看到那些鳥兒又偷吃農夫辛勤種植的糧食,他突然想到了他出城時看到老人,死人,病人,這一切在他心裡不斷的生根發芽,並且長出了一棵參天大樹,樹上結出了“我應該如何活在這個世界上?”,“怎樣才能拯救世人?”,“怎樣才能讓世人擺脫苦難?”這樣的果子。

為何釋迦摩尼是王子最後還遁入空門?這兩個理由不得不說

釋迦摩尼菩提樹下講經

也許他還是生活在原來的環境中,那麼很明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可能會忘記初禪時所領悟的那一切。可是好景不長,他所處的國家不斷的被強鄰侵犯,他的父親也因為這一切威嚴盡失。(他所在的國家不僅有他父親一個首領)他作為沒落國家的王子,地位已經岌岌可危。

在當時印度的主流宗教是婆羅門,可是在婆羅門宗教的影響下,社會仍然動盪不安,於是便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沙門。而釋迦摩尼也正是受了這些沙門思想的影響,最後才讓他逐漸有了出家的念頭。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釋迦摩尼出家主要有兩種原因:第一,社會動盪不安,強鄰侵犯他的部族,他的國家逐漸沒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他眼看著這一切沒有絲毫辦法。

為何釋迦摩尼是王子最後還遁入空門?這兩個理由不得不說

釋迦摩尼講經

第二,當時沙門思想影響了當時的社會,也影響了釋迦摩尼的內心,他開始覺得婆羅門的思想也許並不適合當時的社會,因此這才有了出家入沙門的念頭。

釋迦摩尼出家當和尚其實也並不是一帆風順,在這途中他經歷了各種各樣的磨難和挫折。即使這樣,仍然沒有動搖他遁入佛門的心。那麼他在出家時遇到了哪些事情呢?我們下一期再見。

我是北暮,喜歡我的文章,就點贊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