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車36億押金“難退”,但藏在背後的他卻賺的盆滿缽滿!

“騎時可以更輕鬆”是ofo的slogan。

你可能從未想過,ofo押金退款是有多麼“不輕鬆”。

這兩天,“ofo退押金按鈕已變成灰色,無法點擊”的新聞登上各大平臺熱搜,人民日報對此事也進行了相關報道。


小黃車36億押金“難退”,但藏在背後的他卻賺的盆滿缽滿!



而ofo官微也成為專門“闢謠”的平臺。


小黃車36億押金“難退”,但藏在背後的他卻賺的盆滿缽滿!


小黃車36億押金“難退”,但藏在背後的他卻賺的盆滿缽滿!



但每次“闢謠”下的評論區卻早已淪陷,擠滿“那你倒是退押金”的留言。

小黃車36億押金“難退”,但藏在背後的他卻賺的盆滿缽滿!


小黃車36億押金“難退”,但藏在背後的他卻賺的盆滿缽滿!




退押金難,抱怨聲頻起


隨著有關ofo的不利傳聞頻繁被曝,用戶退押金難的情況也越來越集中,學長也是押金一直退不出來

。ofo用戶在退押金時,這幾種情況是經常碰到的:

1、App內找不到任何退押金的入口,只能通過聯繫人工客服,才有可能拿回押金。

小黃車36億押金“難退”,但藏在背後的他卻賺的盆滿缽滿!


申請退款已超過規定日期,但是押金遲遲沒有退還。

2、通過電話聯繫人工客服,不是無法接通就是無法退款

許多用戶嘗試通過電話聯繫到ofo客服,但是很少能成功接通,會出現電話忙、自動掛斷、等待鈴聲過長等情況。

小黃車36億押金“難退”,但藏在背後的他卻賺的盆滿缽滿!


對於用戶來說,上百個電話,數小時的等待,已經是常態。儘管這樣,能成功接入人工服務的概率仍然很小。

3、App內聯繫人工難,排隊人數一度超10000人

除了客服電話,通過App聯繫人工客服也變得格外艱難,排隊諮詢人數非常多,甚至有排隊人數超過10000的情況出現;有的用戶前面只有50人排隊,但是人數一直沒有減少,過了一個小時才接入。

4、押金直接被變成餘額、PPmoney,沒有退款入口

最近還有部分用戶反映,自己沒退掉的押金被變成了充值餘額,同時可以享受免押騎行。但是在App內,沒有任何關於餘額的退款入口。

小黃車36億押金“難退”,但藏在背後的他卻賺的盆滿缽滿!


11月28日,ofo創始人戴威發佈內部信表示,“哪怕是跪著也要活下去,只要活著,我們就有希望!”

為了還錢,ofo在公眾號上賣蜂蜜,將客戶的押金弄成理財產品……關於ofo的這些掙扎人們無法接受,這家曾經被定義為代表了夢想的公司,試圖放下身段,以各種low的姿勢試圖存活下去。這家曾經代表了商業未來想象力的公司,還是回頭去找了P2P。

就在小黃車的運營備受煎熬,難以扛過去的時候,學長卻驚人的順著另外一條脈絡發現了藏在背後的這個人賺的盆滿缽滿——朱嘯虎!



“獨角獸捕手”

1000萬的投資賺回來多少錢?

去年六月,作為ofo的投資方,金沙江創投基金合夥人朱嘯虎曾在朋友圈轉發文章《艾瑞:ofo活躍用戶、用戶增速遠甩摩拜 穩居第一》,並稱“和街頭實際數數的感覺基本一致”。

馬化騰在其評論下方回懟:從微信支付看摩拜勝出,勿因投資而歪曲事實。


小黃車36億押金“難退”,但藏在背後的他卻賺的盆滿缽滿!



與“小馬哥”嗆聲過後,朱嘯虎沒有想到再過三個月,他會說出“ofo與摩拜只有合併才有出路、才能盈利”的論調。

我們第一天就算得很清楚:一輛自行車兩百塊錢,在校園裡面,每騎一次五毛錢,每天能騎十次,就收了五塊錢,兩百塊錢可能四十天就賺回來了。加上維護成本,以及偷竊啊、損壞啊,可能三個月時間,成本就賺回來了。


這是朱嘯虎在2016年算的一筆賬,賬一算完,戴威創立的ofo公司就拿到了金沙江創投1000萬人民幣的A輪融資。

自此之後,ofo一路狂奔,拿了大大小小十輪融資。2016年A輪融資時,ofo估值不過1億人民幣,等到2017年7月阿里投E輪,ofo的估值已經變成了30億美金。期間,ofo甚至計劃衝出地球,發射“共享衛星”。

只可惜ofo融資13.5億美金,借了阿里17.7億人民幣,再搭上36億的用戶押金,花了兩年時間都沒能盈利。

朱嘯虎看到了共享單車行業“燒錢”模式背後的亂象。隨著阿里和騰訊入場,他開始在二者之間斡旋。

眼看著這場共享單車大戰將以ofo和摩拜的合併告終,剛出校門、高喊夢想、意圖走向世界的ofo創始人們卻拒絕了與摩拜合併的提議。他們又買了兩千萬輛單車,投向全球20多個市場。

朱嘯虎氣得罵道:“最討厭認為自己什麼都是對的的創業者”,就差點直接飆出那句:“沒有我,你真以為自己能值這麼多錢?”


小黃車36億押金“難退”,但藏在背後的他卻賺的盆滿缽滿!



於是朱嘯虎在2017年12月初,朱嘯虎以30億美金估值退出ofo。之後,2018年4月,美團以27億美金收購摩拜,ofo徹底失去了和摩拜合併的可能。

現在的形勢眾所周知,戴威終於放下了驕傲,ofo前途未卜。

對朱嘯虎來說,ofo這一頁算是已經翻過去了,起碼現在,ofo和滴滴之間如何博弈,他已經不願再談。這幾天他和程維一起來了烏鎮,同樣曾幫助滴滴戰鬥過的朱嘯虎,顯然還把程維看作是“一輩子的兄弟”,而那些做不成兄弟的,就果斷清盤,這也是朱嘯虎的價值觀。



金沙江朱嘯虎:

我們不是機槍手,是狙擊手!


朱嘯虎在風投圈素來有小李飛刀的稱號,說的是他投資快準狠。

據朱嘯虎和張旭豪後來回憶,當年朱嘯虎和張旭豪僅僅聊了20分鐘,朱嘯虎就投了餓了麼。

2010年,朱嘯虎和張旭豪在一個創業比賽中第一次見面,當時張旭豪作為創業者在臺上講了20多分鐘,下臺後,朱嘯虎給了他一張名片,讓張旭豪半年後找他,因為當時張旭豪還只有一個idea。但是沒想到,半年之後,張旭豪沒去找他,反而找到了Uber的投資人,張旭豪未透露具體是哪個投資人,但從Uber的投資歷史來看,應該是First Round Capital的某個投資人,First Round Capital專注於早期投資。

結果該投資人又把張旭豪推薦給朱嘯虎,因為那個人在中國不投項目。

兜兜轉轉,張旭豪和朱嘯虎兩人最終還是聊上了,聊了不到20分鐘,朱嘯虎就決定投資餓了麼。

張旭豪後來在《波士堂》還好奇地問朱嘯虎,“為什麼連餓了麼的辦公室都沒去,就投了呢?”朱嘯虎語速飛快:“因為A輪投資金額比較少,所以決定比較快。而且盡調的關鍵是人,創業團隊的辦公室都很簡陋,沒啥可看的。”

從天眼查的數據來看,朱嘯虎當時投了幾百萬美元。

當時找張旭豪的投資人也不少,但他最終選擇了朱嘯虎,張旭豪的理由也很簡單:“朱嘯虎很爽氣,他不問很多問題,直接抓住重點,問完就結束。有點像投資界的Steve Jobs。”

當然,由於朱嘯虎的語速是常人的2倍速,他20分鐘問的問題其實也不算少了。在風投圈,有兩個人都很快,一個是沈南鵬,一個就是朱嘯虎。前者是健步如飛,後者是說話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盤,巧合的是,兩人還是師兄弟,都是上海交大的本科畢業生。

朱嘯虎自認為沒有沈南鵬勤奮,不過在業內,很多人卻也把朱嘯虎譽為投資的風向標,BAI創始和管理合夥人龍宇曾打趣,“如果非要問風口是什麼的話,我有一個標準答案,你看朱嘯虎站在哪裡,哪裡就是風口。”

但朱嘯虎並不認可這個說法,“我們也一直很焦慮,非常想知道下一個風口在哪裡。”不過他也承認,他們的速度的確比較快,因為他從來不做行業研究報告,“做早期很少做研究報告的,等研究報告出來了,風口已經過去了。”

不過不完全統計,朱嘯虎在風投圈浸潤十幾年,先後投中了餓了麼、滴滴、映客、ofo、去哪兒等獨角獸乃至超級獨角獸。

2017年,朱嘯虎入選福布斯全球最佳投資人榜,排名第84,是榜單上中國區最年輕投資人。同時,朱嘯虎還連續入選了2017、2018年《財富》評出的中國最具影響30位投資人。

金沙江創投專注於投資高新技術初創企業。學長據參照系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金沙江創投已投資206家企業,其中,物流、電商零售領域投資19家企業。


小黃車36億押金“難退”,但藏在背後的他卻賺的盆滿缽滿!


(掌鏈傳媒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燒錢起來的都是偽需求”


事實上,朱嘯虎對燒錢的商業模式一直沒有好感。

燒錢起來的都是偽需求,比如我們投資滴滴的時候是2012年的冬天,那年冬天北京下了三場雪,每下一場雪滴滴用戶數就翻一倍,這完全靠剛需自然增長,不是靠補貼的。

小黃車36億押金“難退”,但藏在背後的他卻賺的盆滿缽滿!


投資滴滴之前,朱嘯虎通過微博聯繫上了程維,在聽他侃侃而談十五分鐘後,朱嘯虎幾乎答應了所有的條件,當週週末A輪300萬美元到賬。此前,程維還一度懷疑朱嘯虎是個騙子。

朱嘯虎對程維也向來不吝讚美。他覺得程維會經常請教投資人怎麼看、怎麼做,願意聽別人的建議。“他很聰明,這兩年成長很快。當初我建議他請一些強人,他挖來柳青,我想都不敢想。”朱嘯虎在2015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今年五月,朱嘯虎出席一個公開活動時又談到了程維。“程維打動我的是他的專注”。

他說,“當時有做專車的,有做出租車的,但是創業者千萬不要教育市場,程維當時堅持專注在出租車市場,把市場做到90%以上,才做專車市場,這是我非常欣賞的。”

現在的市場上,很多創業者會誤解,認為只要燒錢,就能成功,朱嘯虎就曾碰到過這樣的例子。

一個創業者跟我見面,他說在上海做共享洗衣,做了兩個月時間,每天3000單,數據看上去非常不錯。我問他怎麼做?他說給上海交大學生做共享洗衣,每單9塊9,他補貼10塊錢券,就是每單免費洗,免費肯定有人去洗。我說你把補貼停掉,看它有沒有用?果然券一停就沒用戶了,這完全是靠燒錢刺激的偽需求。


小黃車36億押金“難退”,但藏在背後的他卻賺的盆滿缽滿!


實際上,當初他投資滴滴與餓了麼都是不燒錢,沒有補貼的。

“滴滴為什麼能起來?因為這個確實是剛需,餓了麼為什麼能起來,也是剛需。當年我們投資金額都很少,根本不需要燒錢就能起來。”

在給錢這件事情上,朱嘯虎變得越來越謹慎,他覺得創業者花起錢來不能太激進,尤其是在還看不清楚未來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