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為什麼僅憑一個山西就能成為獨霸一方的軍閥?

rammstein69


閻錫山為什麼能夠成為民國政壇的“不倒翁”先生?為什麼能夠“在三顆雞蛋上跳舞”?

閻錫山是一個很會看風向的人,但是卻不是一個見風使舵的人,所以他沒有那麼令人討厭。

在袁世凱權傾天下的時候,他選擇了成為袁世凱的追隨者,即便是袁世凱因為稱帝遭到口誅筆伐,在蔡鍔、唐繼堯已經在雲南舉兵反袁的時候,他也仍然擁護著袁世凱,痛罵蔡、唐“不忠不義不仁不智”。對於袁世凱的擁護,閻錫山恐怕比段祺瑞、馮國璋這些北洋系老將更真心。

等到段祺瑞掌控了北洋政府以後,閻錫山又轉向效忠段祺瑞。在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以後,閻錫山更是派兵支持段祺瑞,只是他派出去的晉軍在湖南盡數折戟,經此事後,閻錫山方才選擇了蟄伏,然後埋頭髮展。

他雖然喜看風向,卻沒有背叛過他所投靠的人,這一點馮玉祥恐怕只能羞愧至死了。

1911年為了響應辛亥革命,閻錫山在山西組織和領導了太原起義,成功拿下了山西軍政府都督的寶座,也從此開始了他對山西的統治,一直持續到1949年。

閻錫山為什麼能夠憑藉一個山西,成為軍閥裡的“不倒翁”,在山西稱王稱霸呢?

這應該和他的“處世哲學”有關係,我們知道閻錫山有一套所謂的“中”的哲學,用閻錫山自己的話說是:“反對左可以,自己不當站在右邊。反對右可以,自己不當站在左邊。站在左邊反對右,站在右邊反對左,不是消敵是樹敵。”

閻錫山的“會做人”,可見一斑,左右逢源的功夫甚是了得,這也是後來他能夠“在三顆雞蛋上跳舞”的原因。蔣介石這邊也有一個類似的人物,也就是唐生明,不管是國民黨也好,汪偽也好,我黨也好,他都有很好的關係,後來更是因此被蔣介石派去汪偽當臥底。

實際上,說“僅憑一個山西”也是在誇閻錫山,為什麼這麼說呢?山西當時的經濟並不發達,甚至可以說是落後,可是到了閻錫山手裡,閻硬生生將一個窮山西變成了民國的模範省。可見,不管是搞政治、搞軍事,還是搞經濟,閻錫山都是一把好手。

閻錫山在很多人眼裡可能會很摳門,但是閻再摳不會摳發展,特別是對於教育的投資更是不遺餘力,1925年教育家陶行知考察山西的時候便已經發現山西的孩子入學率竟然高達70%,山西堪稱是義務教育的典範。為了穩固自己在山西的統治地位,閻錫山主導的山西省政府制定了一個”山西省政十年建設規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規劃發展。因為閻錫山知道,只有山西發展起來了,他才能有足夠的實力去保護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因為山西就是他最堅強的後盾。

所以,當時的閻錫山在老百姓心裡的風評算是很不錯的,他的民眾基礎也不錯,這也是後來他雖然敗給了蔣介石卻仍然能夠回山西繼續當”山西王“的原因之一。

閻錫山還做了一件事讓他能夠穩坐”山西王“的位置,他在修築鐵路的時候選擇了窄軌,這樣外面的火車便無法開進山西。可別小看了交通運輸這一塊,我們不管是和國民打的時候,還是和日本人打的時候,為什麼會經常選擇去炸燬公路、鐵路、橋?就是為了阻滯敵人運兵、運補給品。在抗戰時期,日軍也曾經因為沒法利用火車運輸,以致在山西受挫。

閻錫山不僅會看風向,還很識時務。

去了臺灣以後,閻錫山知道自己沒有了山西,如果繼續待下去,肯定要被蔣介石清算,所以在沒有副總統的情況下,即便有人說讓他出來代行總統職權他也不堅決搖頭,等到蔣介石順利復出當總統後,他更是乾脆地辭去行政院長的職務,然後退出了政壇。

蔣介石一看,閻老西居然這麼識時務,沒有在自己復出這件事上鬧騰,又主動辭職,所以給了他總統府資政和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兩個虛銜,閻錫山也因此得以安享晚年。否則的話,蔣介石像監視白崇禧那樣去監視閻錫山,即便沒病恐怕也能給他嚇出病來。

一個會看風向、識時務,又懂得發展之道的人,自然能夠走得更遠,閻錫山主晉38載,不可不謂之牛!


吾與吾國


因為晉綏軍的工資是中央開的,閻錫山只要自己發展就可以了。

中原大戰之後,閻錫山下野,被國民黨開除黨籍,並在全國通緝。閻錫山躲入大連。

這時的晉綏軍、西北軍的工資都要中央給開。
1931年7月,石友三叛變8月閻錫山在日本的支援下秘密潛入山西進行反蔣活動。鼓動晉綏軍將領進行反蔣,當時晉綏軍只有商震偏向中央,被晉綏軍眾將領排擠,商震只能帶著一個軍(只有幾個團)的部下申請調離山西。中央一度想要通過工資控制來掌控晉綏軍,但廣東在李白的支持下起兵反蔣,石友三叛變,吉鴻昌有叛變跡象,韓德勤拒絕聽招。於是中央不希望逼反晉綏軍,繼續為晉綏軍支付工資。
孔祥熙得到的情報稱:五臺系與石(友三)簽字,佔領平津,晉即出兵。某知友言閻借日款三千萬元,廣東助四百萬,閻貼三百萬,意在大局。這個時候沒有地盤的閻錫山,背後卻有大金主在行動。
918事變爆發後,閻錫山以不反張為餌,讓張學良對中央提出恢復黨籍,取消通緝。一下為當時中央為閻錫山召開的會議記錄:
陳果夫:“閻錫山這次回來,是日本人送他回來的,他和日本究竟有什麼關係?要他聲明一下。”


李石曾:“主席,本席這次由北平回來,對於張副司令請赦免閻錫山事,略為知道一點,所以報告一下。在前多少時,石友三叛變之前,各方傳說很多,說山西將參加石友三的行動。北平方面,總司令有許多電報去,要山西直接或間接幫助消滅石友三。那時閻錫山對徐永昌表示要與中央一致。這次日本侵略遼、吉,閻錫山即打電報給張副司令,表示要全國一致擁護中央共赴國難。張副司令在石友三叛變之前,就有電報請撤銷閻氏通緝令。現在全國一致對外,山西將領一致擁護中央,所以張副司令再請撤銷令,並開復黨籍。本席還要補充說明的,閻氏已表示以後不願從事政治生涯,要做開發實業工作,已與孔部長文電商量。孔部長也很贊成他做實業。軍人下臺之後,能專心於實業之開發,不特有利於山西,且與東北邊地墾殖有補,又可改變一般軍人之心理,所以本案對於撤銷通緝一節,本會可以通過,至開復黨籍方面,請送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
主席(蔣介石):“本席從前曾表示過,對閻錫山不能赦免。但在現在時局上看起來,對於日本暴行,他表示一致對外,似可準其恢復自由,而且各方面都希望中央寬大。他既有電報給張副司令表示一致對日,擁護中央,可否照張副司令的主張?不過前天他發表的電報,只說要共同抵抗日本,沒有講他自己怎樣。如照現在要免予通緝,他應該要表明他自己的心跡。”

邵元衝:“他能不能再表明態度?”李石曾:“中央如免他通緝,他當然可以進一步的表示的。我們知道山西人是很直爽的,如要打電報給他,總有回電的。不過現在電訊往返頗費時日,閻錫山要想做亂是不至於的,他以後一定可以進一步表示的。現在去電時間既長,而北方局面也有關係。他要作亂,石友三叛變時,也就作亂了,日軍進侵遼吉時,也就作亂了。從前政府下令通緝,是處之以常,現在免予通緝,是處之以變。請照張副司令的辦法。”


李石曾:“中央如免他通緝,他當然可以進一步的表示的。我們知道山西人是很直爽的,如要打電報給他,總有回電的。不過現在電訊往返頗費時日,閻錫山要想做亂是不至於的,他以後一定可以進一步表示的。現在去電時間既長,而北方局面也有關係。他要作亂,石友三叛變時,也就作亂了,日軍進侵遼吉時,也就作亂了。從前政府下令通緝,是處之以常,現在免予通緝,是處之以變。請照張副司令的辦法。”主席:“依李先生的意思,撤銷通緝?”葉楚傖:“文字上可否改為‘姑許免予通緝’?”主席:“那是一樣的。開復黨籍事,送中央常會。今天準張副司令的請求。”陳果夫:“他與日本人有什麼關係?”李石曾:“中央如免他通緝,他當然可以進一步的表示的。我們知道山西人是很直爽的,如要打電報給他,總有回電的。不過現在電訊往返頗費時日,閻錫山要想做亂是不至於的,他以後一定可以進一步表示的。現在去電時間既長,而北方局面也有關係。他要作亂,石友三叛變時,也就作亂了,日軍進侵遼吉時,也就作亂了。從前政府下令通緝,是處之以常,現在免予通緝,是處之以變。請照張副司令的辦法。”


主席:“閻錫山看來不至於和日本有何關係,也有一部分憑據可以證明的。現在可照張副司令的請求。”決議:“無異議。閻錫山準免通緝,恢復黨籍。

曉木曰兮歷史系


閻錫山,近代山西的傳奇人物,被稱為“山西王”,與開國元帥徐向前屬於老鄉,家鄉一水之後,最後也是“一水之隔”,歷史終究無法將兩位山西大將匯流。

辛亥革命爆發以後,閻錫山在山西首舉義旗,推翻了清王朝在山西的統治,並宣告獨立,這在京師附近省市,是很難得的舉動。

閻錫山管轄的晉綏軍10萬餘人,以善打防禦戰出名。在北洋時期,閻錫山歸北洋政府管轄之內,主要接受北洋政府的管理。閻錫山統治的晉綏軍,在近代混戰時期基本屬於守勢,所以成為各方勢力爭取的對象。世人皆言閻錫山精明,因為閻錫山大部分時期都會選擇避開戰爭的中心區,努力維持中立局面。中原大戰時期,閻錫山大部分時間按兵不動,靜待天下局勢。在國民黨領帶的南方軍隊北伐時期,閻錫山以維護中央統一為名,首度接受改旗易幟,接受大一統中國。

閻錫山,儘量不打仗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山西教育和經濟。所以,在閻錫山時期,山西老百姓支持閻錫山的統治,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老家呂梁


民國時期雖然國民黨政府完成名義上的統一,但明眼人都知道各地實際上還是地方老大說的算,比如東北是張學良的,廣西是李宗仁的,雲南是龍雲的,四川是劉湘的,山東是韓復渠的,山西則是閻錫山的。雖然軍閥這麼多,但真正能夠從頭到尾一直都在自己地方作威作福的,只有閻錫山一人,比如張學良,韓復渠最後都被蔣介石拉下馬了,李宗仁又一直待在南京,所以只有閻錫山大概是徹頭徹尾的“山大王”


山西地理位置好,東依太行山,西南靠呂梁山,黃河,北邊靠著長城,山西境內山多林密,據統計山西的山區面積佔到全省面積的80%以上,最高地方海拔3058米,最低的地方海拔只有180米,地勢高低顯著。

山西富,“山西煤老闆”的名聲可以說是全國皆知,雖然民國時期山西不怎麼挖煤,因為那時候中國正是內憂外患,大家都沒心思發這方面的財。但閻錫山還是引進德國技術開發境內的礦產資源,大力發展重工業,並建設鐵路。我們都知道民國時期誰錢多槍多,誰說話就有用,閻錫山坐擁山西礦,自然有錢。


山西地理位置好,別人進不來,閻錫山的統治自然安全。山西礦多錢多,閻錫山不需要依靠別人,自然不需要別人進來,他還安全。再加上閻錫山基本上不挑事不惹事(中原大戰例外),所以別人也不想沒事伸手挑事,畢竟大家都願意遵守遊戲規則,沒有利益衝突,誰願意打架,是不是?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


歷史十二郎


山西號稱民國時期的模範省,還是有點家底的

閻錫山的部隊號稱晉綏軍,管轄之地不僅是山西一省,其實還有綏遠,從面積上來說,閻錫山的地盤並不小,山西有著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在民國時期能夠依靠大川大河作為天然屏障,隔斷外面軍閥混戰的世界,從而有了保境安民的本錢。

閻錫山本人在指揮打仗方面也並不怎樣,但是在搞經濟、交通、教育等方面,閻錫山還是挺有一套的,而且山西產煤,在當時煤正在成為主要的工業原料,而且山西自古就有晉商,所以商品經濟發展也算可以。

從1912年開始,山西在閻錫山的帶領下,不僅脫貧,還成為模範省,在全國都是算比較富裕的省份了。

軍閥所依靠者,無非是錢,沒有課稅,哪來的錢,只有地方富裕才有淵源不斷的稅收,才能買更多的槍,買更多的炮,裝備更多的軍隊。

比如蔣介石之所以在北伐時期北伐只有不足十萬多人,北伐過後,即使刨除桂系,湘系等地方軍閥,在中原大戰時依然可以有六十萬軍隊,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蔣介石掌握了江浙財閥;如果地方不富裕,那麼很多軍閥就會販賣鴉片,從中賺取鉅額收益,比如桂系,除了士兵能打仗之外,桂系軍閥之所以厲害,也在於李宗仁控制了廣西的鴉片貿易,擁有大量的煙土稅來武裝桂系。

像廣西窮的那樣都能獨霸一方,山西經濟完全好於廣西,當然也可以。

在這樣的經濟支持之下,閻錫山當然有能力發展自己的晉綏軍,從而成為一大軍閥了。

閻錫山個人在政治上的投機倒把

另外,山西能夠在民國軍閥混戰中,鶴立雞群,並且沒有過多的參與當中,也與閻錫山有一定的關係。閻錫山這個人本身就是搞投資的出身,善於投機倒把,對局勢看的準,不到最後也不壓本錢。

在清末新軍起義的時候,閻錫山帶領隊伍跟在後面,如果成功就宣佈起義,如果失敗就向起義軍開火,兩手準備,後來袁世凱掌權後,閻錫山馬上放棄了他同盟會的身份,投靠袁世凱的北洋政府,袁世凱死後,不管是皖系、直系還是奉系,閻錫山都採取坐山觀虎鬥的姿態,不參與,也不介入。

直到1927年北伐軍勢如破竹的時候,閻錫山經過慎重的考慮,決定改旗易幟,接受國民革命軍的改編,實際上也是表面依附,雖然在中原大戰中被蔣介石打敗,但是最後蔣介石也只能讓閻錫山繼續主政山西。

主要原因也在於閻錫山的用人策略,閻錫山是典型的地緣政治專家,所用的人基本全是山西人,而閻錫山是五臺山人,對五臺山的山西人更加重用,在國民黨內部一直都有“學非黃埔,省非浙江,做官無路,兩眼汪汪”,這句話到了山西就成了,“會說五臺話,就把洋刀誇”。

在蔣介石無法徹底掌控山西的局面,九一八事變就爆發了,老蔣只好讓閻錫山回到山西了,所以,山西的命運也一直都這樣。

當然,山西也限制了閻錫山的發展,至始至終,閻錫山都沒能打出山西,可以說,眼界也就如此了!倒是後來脫離晉綏軍序列的傅作義,後來成為北方的實力派,掌管京津幾十萬軍隊。


史論縱橫


第一點,和山西的地理位置有關。山西主要以高原地形為主,山脈眾多,地勢險要,關隘易守難攻。山西西南背靠呂梁山和黃河,東依太行山,北臨長城,境內分佈有恆山,五臺山等多做大山,這就從客觀上造成了山西省其實是一個相對比較封閉的地勢,境內情形複雜,不容易被攻陷。

第二點,閻錫山的晉綏軍一直活躍于山西境內,幾乎很少跨境出戰,也沒有參與那麼多的軍閥混戰。除了當年的中原大戰之外,閻錫山很少主動去攻擊別人的地盤。閻錫山奉行的是地方保護主義,連他在山西境內修築的鐵路都和全國的不一樣寬,導致交通方面與世隔絕。我不出兵去打你們,你們也別想進來打我,這就是閻錫山內心真是的想法,我就做我的土皇帝,你們去爭霸天下吧。


胡史亂翔


這個問題其實問得非常好,要想真正回答好可以從很多方面,很多角度來談,至少,我覺得一天寫一篇可以一星期不重複。今天從建功立業不得不說用人的角度來談談。

俗話說的好,一個好漢還要三個幫。歷史上但凡成就偉業的英雄人物除了自身是天降大任捨我其誰的猛人外,能識人,能用人,知人善任都是普遍的特點。劉邦能建大漢離不了蕭何,張良,韓信的輔佐。那老閻的蕭張韓又是誰呢?



老閻的蕭我認為是趙戴文。老趙老閻少小離家東渡日本,參加同盟會,驅除韃虜,情誼深厚,1909年兩人回國時各揣一枚炸彈在上海登岸時,老閻捨命救朋友把老趙身上的炸彈放自己身上,說如果被發現你就說不認識我。多麼俠肝義膽的朋友!老閻這一舉換來了老趙一輩子的輔佐跟隨。一輩子在大是大非面前提醒老閻,幫助老閻!



老閻的張我認為是楊愛源。楊此人深謀遠慮,腹有甲兵,為人忠勉,列老閻十三高幹之首,在晉綏軍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老閻人生的高峰是中原大戰,老閻人生的敗筆也是中原大戰!中原大戰是老閻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把苦心經營了十幾年的晉綏軍實力毀之大半。戰前楊做為察哈爾省主席非常清醒地認識到不能打,打則必敗,可見此人的眼光和謀略,但明知不可不為又全力以赴並且在戰敗後整理晉綏軍為閻東山再起立下汗馬功勞。



老閻的韓我認為是傅作義。老傅和老閻38年後分道,老傅到八戰區以至後來成了老閻的上級華北剿總司令。老傅是在晉綏軍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可以說是老閻看著提拔起來的。老傅能打善戰,百靈廟,忻口,特別是太原戰役。當時日寇兩個師團從北和東兩個方向包抄太原,娘子關失守,太原肯定守不住。晉綏軍將領沒人敢守太原,而老傅不計較個人得失領命守太原,雖最後失敗但不失為一員虎將,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

但凡創立偉業的人一定知人善任,老閻用人既任人唯親,人說會說五臺話能把洋刀挎!但更任人唯賢,特別是在抗戰前後。他曾說我如還能得兩人必能得天下,可惜那兩人不為他所用。

一家之言,您權且笑之!


一沙3


不可否認,閻錫山是個軍閥。但他和北洋時期的其他軍閥不一樣,他是革命黨出身。

閻錫山曾經在日本留學,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正牌畢業生——蔣介石也號稱畢業於這所軍校,可他只是個預科生,和閻錫山這樣的正規畢業生有著天壤之別。

正是在日本留學期間,閻錫山加入了同盟會。

回國後,他回到了老家山西。然後就趕上了辛亥革命,他登高一呼,也革命了,趁機宣佈山西脫離清廷控制,獲得了山西的大權。

從此之後,山西就一直是閻錫山的自家後院,沒人能夠染指。

閻錫山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這使得他在波瀾詭譎的歷史風雲中,屹立不倒。

閻錫山的原則性,就是不管天王老子,誰也別想把勢力發展到山西;閻錫山的靈活性,就是不管誰當老大,他都在口頭上表示服從。

比如袁世凱當老大時,閻錫山雖然是革命黨出身,卻對老袁非常恭順。當然,袁世凱也很識趣,任由閻錫山在山西稱雄,他絕不摻和。

蔣介石北伐時,閻錫山又搖身一變,變回了革命黨,加入了北伐的革命隊伍中。

此後,雖然在中原大戰時與蔣介石短暫地掰過手腕,但他很快就意識到,蔣介石將是下一個袁世凱。此後,他便一直對蔣介石很恭順。

當然了,不管對誰,恭順都是一種戰術。自始至終,蔣介石的勢力都沒能進入山西。

閻錫山為了防備蔣介石,甚至把山西境內的鐵路軌道都修成了窄的。當時,全國通用的鐵路軌道是1.43米寬,可山西境內的鐵軌只有1米寬。閻錫山這麼做,就是為了防止蔣介石利用火車運兵進入山西。

閻錫山一輩子,就像一個老財主一樣,只想保住山西這一畝三分地。他不去搶別人的,別人也甭想搶他的。

還別說,在山西這塊地盤上,閻錫山還是傾注了很多心血的。他雖然手握晉綏軍這麼一支隊伍,但只為自保,絕不輕啟戰端。因此,山西在閻錫山的治下,幾乎成了一片樂土。山西百姓安居樂業,飲水思源,竟然都很感激他,支持他。

就這樣,山西被閻錫山搞成了鐵板一塊,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不管誰當老大,都得靠著閻錫山治理。因此,閻錫山就成了獨霸一方的軍閥。


趣談秘史


從辛亥革命時,閻錫山領導太原起義成功,成為山西省都督以來,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閻錫山統治山西長達38年,成為民國期間,唯一一個貫穿了整個民國曆史的軍閥,他也是民國期間山西省唯一的軍閥。

無論是北洋軍閥時代還是國民黨時代,閻錫山都能牢牢的掌控著山西,併成為全國範圍內舉足輕重的一個軍閥。為什麼閻錫山僅僅憑藉山西省,就能成為獨霸一方的軍閥呢?


第一,閻錫山並非只有山西省一省地盤兒,他的地盤還有包括山西北方的綏遠,而鼎盛時期,閻錫山的地盤,更擴展到河北及平津地區。而且,山西省並不算小。山西省的面積為15萬平方公里,而日本的國土面積也不過約38萬平方公里。

被稱為“表裡山河”的山西省,既有遼闊的土地,也有豐富的資源,尤其是煤炭資源,更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這些也成為閻錫山統治的根基。李宗仁、白崇禧可以憑藉經濟遠不如山西的廣西省,成為民國四大軍閥之一,“山西王”閻錫山自然也可以做到。



第二,山西省擁有豐沛的人力資源。無論是爭霸天下還是固守山西,都需要有足夠的人口。在民國24年統計的報告中顯示,山西人口約1100萬人,這也成為閻錫山最大的後盾和底氣。土地革命時期,最大的一塊紅軍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鼎盛時,所轄區域的人口也不過300餘萬。


第三,山西經過閻錫山幾十年的建設,成為了全國各省份中名列前茅的模範省。與大多數只會壓榨掠奪的軍閥們不同,閻錫山在民國無數的軍閥中,以擅長經營和建設著稱。無論是農業還是工業,山西省在全國各省份中都可堪稱優秀。

尤其是大名鼎鼎的太原兵工廠,所仿造的日本三八式步槍,質量之優異,完全可媲美日本本土所產的三八式步槍。穩定的社會、相對完善的工業和農業體系,也使得閻錫山有足夠的稅收和經濟實力,能夠參與“爭霸”天下。


第四,閻錫山麾下還有一支高達幾十萬人,裝備精良,戰鬥力也並不差的晉綏軍。在民國,無論有多高的聲望,多大的政績,多完美的操守,都是虛的,僅是錦上添花而已,歸根結底,還是要看“手頭”的實力。作為軍閥,手下的部隊就是他們依仗的根本。

深知“有槍才是草頭王”的閻錫山,始終牢牢的掌握著他的命根子——晉綏軍,這也是他能夠牢牢掌控山西的根本原因。中原大戰失敗後的閻錫山,之所以能夠東山再起,與他始終能夠牢牢掌控晉綏軍有著極大的關係。


鳶飛九天2018


主要原因,應該是閻錫山將山西經營成了一個能獨立運作的封閉社會體系。

在軍事方面,有軍隊、兵工廠,加上山西獨特的地形,很容易阻擋住外部勢力的入侵。當然,換個角度,就是很難也很少走出去。

在經濟方面,除了能滿足供養的農業經濟,還建立了煤炭、鋼鐵等基礎的工業體系。

在民生方面,重視教育,教育普及率全國領先。據說,當時教育工作起初開展的並不好,是派軍官駐村蹲點的辦法,強行打開的局面。

此外,還有鄉土觀念重,重用五臺老鄉,形成了絕對權威的官僚運作體系。

可能還有很多其它原因,但總體來說,主要是靠務實的精神,獲得了當時民眾的認同。畢竟,大部分軍閥倒戈,都是內部出了問題。

而且,直到現在還有一朔州籍老兵天天給掃墓,也充分證明了閻老的人格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