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這些爺爺奶奶點贊!清華大學老教授組團衝刺《我要上春晚》

为这些爷爷奶奶点赞!清华大学老教授组团冲刺《我要上春晚》

作為央視春晚遴選節目和人才的舞臺,《我要上春晚》圓了許多普通人的春晚夢。同時,在這個舞臺上也見證了許多與眾不同的人生。

在12月8日晚播出的《我要上春晚》第四期節目中,就有這樣一群老人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當晚,平均年齡達到73.9歲、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的老教授們用一首《祖國不會忘記》唱響自己的青春。這首歌讓很多觀眾淚目,有微博網友感動地說:“這些爺爺奶奶們,把青春奉獻給祖國,大愛無疆,為爺爺奶奶們點贊”。

为这些爷爷奶奶点赞!清华大学老教授组团冲刺《我要上春晚》

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的老人們期待用歌聲傳遞正能量

50多人的合唱團是《我要上春晚》舞臺上最高齡的選手,平均年齡達到73.9歲,他們當中,包括參與設計中國第一代民用大飛機運-10的仇國平教授,為南浦大橋開工打下第一樁的高級工程師劉大鈞教授,還有云南綠水河水電站、大寨水電站、雲南魯布革水電站等多個大型項目的主力工程師吳毓鳴教授……他們當中的更多人都默默地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和奉獻,在祖國現代化建設的浪潮中,無私地衝鋒在前。此次他們站上舞臺,以一首《祖國不會忘記》回憶往昔崢嶸歲月。

吳雪峰教授,畢業就響應祖國號召,分配到遼寧朝陽的一個拖拉機場,負責技術改造工作。當時朝陽是全國十大貧困地區之一,剛畢業的年輕大學生們吃著窩窩頭和著菜葉子,加上高粱米,營養經常跟不上。吳雪峰說,雖然自己做好了思想準備,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艱苦的地方,但是他們的兒女承受不了這麼艱苦的生活,一雙兒女差一點都夭折了。吳雪峰迴憶道:“就在兒子滿月的那天晚上,我老伴突然說,你看,孩子不對勁啊,一下午沒吃奶了,呼吸也很急促”。在燈光下,吳雪峰發現孩子嘴唇是青紫色的,心急如焚的他騎車飛奔到20多里之外的醫院。“當時北風呼嘯,背後的兒子輕聲地呼喚著我。送到醫院,醫生說再晚來十分鐘,孩子就沒救了”。吳雪峰的一席話,聽得在場的主持人和嘉賓尼格買提、胡可、宋寧等人潸然淚下。

除了催人淚下的故事,老教授們展現的更多的是對於國家和民族的大愛,是他們年輕時為中華崛起而奮鬥的青春之歌。

團長劉西拉和鋼琴伴奏陳陳是一對伉儷,他們是改革開放中公派留美的留學生中第一對取得博士學位、學成歸來的夫妻。他們1981年被單位派到美國進修,劉西拉回憶道:“當年清華老校長在我們走之前找我們談話,希望我們到國外努力拿博士學位,說要看看我國自己培養的研究生拿美國一流大學博士學位難不難。”劉西拉用了3年7個月拿到博士學位,“我愛人比我還快,3年3個月。我們回到國內第一件事就是找老校長彙報,很有信心地告訴他,拿到美國博士不難。”

據團長劉西拉介紹,之所以選擇《祖國不會忘記》帶給全國觀眾,以此向春晚進發,他們的初衷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段不一樣的故事,放在一起卻是同一個故事。那就是我們看到了祖國的變化,我們為之付出了一生,我們只想說一句:祖國不會忘記”。

一曲唱盡了老教授們的青春,他們把青春獻給了祖國,祖國也絕對不會忘記他們。

點評嘉賓蔡國慶表示:“你們唱的不是一首歌,唱的是你們的一生,而你們的一生正是伴隨著共和國從貧窮落後走到今天的強盛!我希望在春晚的舞臺上聽到你們這激情飛揚的歌聲!” 作為助夢嘉賓,董力在聽完《祖國不會忘記》這首歌,代表年輕一代向清華老教授們表達了感激:“有爺爺奶奶們的付出,才有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同時董力以此為勉, “我代表90後,00後甚至10後承諾,以後國家的責任在我們的肩膀上!”

看著老教授們整整齊齊在臺上演唱,網友們不禁紛紛致敬:“爺爺奶奶們辛苦了,你們的歌聲真摯響亮,你們為國奉獻的精神也在熠熠生輝!”老教授們不畏霜寒默默奉獻的精神打動了所有觀眾,最終,他們成為了春晚的直通候選人,他們當之無愧!

近年來,隨著觀眾審美的快速更迭,老牌綜藝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讓一檔節目做到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氣息的優秀自主創新節目,從而更好地滿足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成為每一個電視節目製作者面對的課題。

無疑,《我要上春晚》在繼承和創新的實踐探索之中,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的答卷。節目除了在秉持主流價值觀的基礎上,大膽推陳出新——新穎有趣的表演內容、靈動的節目形式,外加臺網融合,打破了眾多老牌綜藝始終邁不過去的固化思維門檻,以全新的面貌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藝術與情懷兼具的視聽盛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