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考慮甲午戰爭的結局,只從黃海海戰來看,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究竟是誰贏了?

乖寶寶好寶寶


黃海海戰前,中國海軍只有12艘可以出海作戰的軍艦,即3艘鐵甲艦“定遠”、“鎮遠”、“平遠”,2艘裝甲巡洋艦“經遠”、“來遠”,3艘防護巡洋艦“濟遠”、“致遠”、“靖遠”,2艘撞擊艦“超勇”、“揚威”,1艘舊式炮艦“廣甲”,1艘魚雷炮艦“廣丙”。總排水量約3.4萬噸。此時中國海軍尚不時出海到朝鮮海岸巡弋。

黃海海戰,中國海軍出動了全部主力,結果損失慘重,再也沒有爭奪制海權的實力了

黃海海戰後,中國海軍只剩下了7艘可以出海作戰的軍艦,即3艘鐵甲艦、1艘裝甲巡洋艦、2艘防護巡洋艦、1艘魚雷炮艦。總排水量約2.4萬噸。而且其中只有2艦“濟遠”、“廣丙”輕傷,可以繼續出海,其他各艦都需大修。而“廣丙”只剩60餘發炮彈,其系廣東軍艦,北洋無該項彈藥,也就是說只有“濟遠”可以繼續出海作戰。從此中國海軍不敢再出海巡弋,整個黃海制海權已經喪失。

黃海海戰日本海軍僅出動了戰鬥軍艦的一半,而且沒有永久性損失

而日本方面,海戰前可以出海作戰的軍艦有23艘,即3艘舊式鐵甲艦“扶桑”、“金剛”、“比睿”,1艘裝甲巡洋艦“千代田”,7艘防護巡洋艦“松島”、“嚴島”、“橋立”、“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1艘無防護巡洋艦“高雄”,1艘撞擊艦“筑紫”,1艘通報艦“八重山”,5艘舊式巡洋艦“大和”、“武藏”、“葛城”、“天龍”、“海門”,5艘航海炮艦“愛宕”、“鳥海”、“赤城”、“摩耶”、“大島”。總排水量5萬餘噸。戰前日本海軍擔心被北洋海軍切斷海運線,主要集中於仁川以南的朝鮮沿海,僅派少量快速軍艦襲擾渤海。

黃海海戰後,日本海軍僅有3艘軍艦重創需要較長時間修理,包括1艘防護巡洋艦“松島”、1艘舊式鐵甲艦“比睿”和1艘航海炮艦“赤城”。由於中國海軍不敢出海巡弋,日本海軍試探著掌握了整個黃海制海權,連慢速軍艦也敢到中國遼東海岸窺伺了。

所以,誰勝誰負,實際上是很明顯的。

至於黃海海戰本來是日本海軍試圖偷襲中國運兵船,但由於在海戰後率先撤離戰場,沒有達成這一目的,這並不能影響海戰勝負的判定。因為日本海軍雖然沒有消滅中國運兵船,卻重創了中國海軍,使其喪失了制海權,此後中國運兵船也再不敢離開渤海灣,一樣達成了打擊中國海運線的目的。


海軍史研究會員


從結果上看,北洋艦隊損失5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沒有損失一艘艦船,傷亡上北洋艦隊也是更加慘重的。北洋艦隊確實是敗了的,但並不是完敗,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從頭開始捋一捋。

黃海海戰之前,中日之間實際上就已經爆發了豐島海戰,豐島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擊沉了北洋艦隊一艘運輸船以及俘獲了一艘炮艦。

此戰是日本不宣而戰,北洋艦隊當然很不服氣,之後,日本聯合艦隊又在威海一帶巡弋,這引起了國際上的強烈輿論。在大清國,普通百姓的想法都是日本這個跳樑小醜太過囂張,光緒皇帝也有些動怒,這時候,大家對北洋艦隊的實力還是有把握的。

在清廷,沒把握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北洋艦隊的主人李鴻章。在甲午之前,李鴻章就敏銳地察覺到了日本的狼子野心,也感覺到了日本海軍的進步,雖然北洋艦隊明面上亞洲第一,但李鴻章知道那都是不靠譜的。

在各種壓力下,1894年9月12日,李鴻章還是讓丁汝昌帶領北洋艦隊12艘主力艦從威海運輸陸軍到鴨綠江口大東溝來穩定住朝鮮局勢。

李鴻章給丁汝昌下達的指令是“保船制敵”,就是說,能不打就不打,運輸任務要緊。

16日,北洋艦隊到達大東溝,其實早在13日,日本聯合艦隊就知道了清朝北洋艦隊全體出動的情報。聯合艦隊此時也傾巢出動,正在到處搜尋北洋海軍,而他們的目的,就是找到北洋艦隊尋求決戰,日本早已將此戰看成了“國運之戰”。

就是這麼不巧,17日早上,運兵船上的陸軍剛下船,北洋海軍就發現了附近的日本艦隊,聯合艦隊當然也發現了找了好幾天的北洋艦隊。

此時,大部分陸軍還暴露在日軍的攻擊範圍之內,為了保護陸軍安全登陸,北洋艦隊只能和聯合艦隊打這場遭遇戰。

戰爭過程在這裡就不細說了,大概就是北洋艦隊擺橫陣,聯合艦隊擺縱陣,北洋艦隊速度較慢,聯合艦隊速度快,還有幾艘遊擊艦對北洋艦隊進行騷擾,北洋艦隊的機動性差的弱點盡顯無遺。

不幸的是,戰爭開始不久,丁汝昌就受身負重傷,此後,北洋各艦幾乎陷入了無指揮,孤軍奮戰的局面。

戰爭進行了五個小時,結果是北洋艦隊損艦5艘,傷亡600多人,日本聯合艦隊雖然一艦未沉,傷亡也僅200多人。但實際上,聯合艦隊也損失慘重,在逃跑的一部分艦船中,有些修復之後能用,有些已經接近報廢,他們的王牌吉野號實際上已成一具空殼,設備全毀。

從結果上,北洋艦隊損失五艘艦船,但未傷元氣,日本聯合艦隊一時也無法發起大規模的進攻。從戰略上,北洋艦隊也完成了運輸陸軍的任務,所以在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輸了,但輸的並不慘。

但是,此時的清朝內部卻是一片唱衰的聲音。之後,北洋艦隊畏敵不戰,反而全軍覆沒,加上在朝鮮戰場上陸軍的一敗塗地,甲午戰爭中國潰敗。


歷史小屋


什麼叫贏,什麼叫輸,只有一個標準,就是:是否達到了作戰的目的。

以這個標準論的話,大東溝海戰,北洋艦隊是獲勝的。

北洋艦隊當時的任務就是掩護陸軍運輸。當時大東溝附近的清軍陸軍正在進行登陸作業。此時正在進行登陸作業的清軍陸軍,如果無遮無掩地碰到日本聯合艦隊,將會遭受一邊倒的殘酷屠殺。

此時北洋艦隊挺身而出,與聯合艦隊纏鬥數個小時,最後迫使聯合艦隊離開戰場,使正在進行登陸作業的清軍陸軍倖免於難,完全達到了進行戰鬥的目的,所以這場戰鬥北洋艦隊的確獲勝了。

對於聯合艦隊來說,進行這次戰鬥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阻礙清軍登陸,殺傷清軍陸軍力量;第二個就是聚殲北洋艦隊主力,尤其是要擊沉定遠、鎮遠這兩條(按當時的標準)龐然鉅艦。

但是最後日本聯合艦隊的這兩個目的,一個都沒有達到。從這個角度說,日本聯合艦隊是戰敗的一方。

當然從交換比上來說,北洋艦隊的損失遠遠超過日本聯合艦隊。但是評判一場戰鬥勝負的標準,從來都不是損失的交換比。


唐律疏議


就整個黃海海戰來看,倘若不考慮整個甲午戰爭戰敗後的結局來看,我個人認為在黃海海戰中也是北洋艦隊慘敗,日本聯合艦隊大獲全勝的局面。不僅僅是從整個戰爭的局面來看,又或者是黃海海戰這場中日艦隊的海上爭鋒來看,也都是北洋水師輸給了日本聯合艦隊。至於原因,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判斷一場海戰的戰爭輸贏,當然是要根據敵我雙方戰艦的擊沉比來判斷一場海戰的輸贏,並不能說北洋水師在整個黃海海戰一艘日本軍艦都沒擊沉就代表其沒有輸掉這場戰爭吧!

當然中日雙方的海軍實力還是有所差距的,並不能一味的拿“北洋水師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過去實力與甲午海戰之中的日本聯合艦隊相比較。當時的中日雙方各參戰軍艦均為十二艘,且北洋水師除了定鎮二艦之外,其他參戰的軍艦跟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戰艦相比的話,不管是軍艦的性能還是作戰的實力也要遠遠落後於日本聯合艦隊的先進軍艦。


單單從整個黃海海戰的戰果來看,北洋水師就已經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等四艘主力戰艦。並且定遠、鎮遠、來遠、靖遠以及平遠也都遭受重創,若不及時修復的話,也基本上喪失了出海作戰的實力。但再看日本聯合艦隊方面,雖然在整個黃海海戰中,日方雖一艘軍艦未沉,但也付出了松島被重創其餘六搜軍艦遭到擊傷的打擊。

黃海海戰之後,整個黃海的制海權落入了日本聯合艦隊之手,日本海軍的修繕力度遠遠超乎了北洋水師的想象,僅在數日之後,黃海海戰中遭受創擊的數艘軍艦均已恢復。至此,清政府和北洋水師繼續貫徹錯誤的戰略指導,情況判斷以及作戰決心一誤再誤,最終被困威海,陷入絕境全軍覆沒。


所以說,不管考慮整個甲午戰爭戰局的是與否,憑藉當時北洋水師的實力,黃海海戰歸根結底也只能是以北洋水師慘敗而告終。


宇澤歷史


往往人們只說道戰爭結局,不錯,戰爭的結局是決定性的,但也不完全是。

當我們丟失了大半個中國以後,就連日本政客們和日本陸軍大本營也都樂觀地分析“中國事件”在很短的時期將結束。從淞滬到南京;從徐州到武漢,每一次會戰都是中國軍隊的慘敗。可是中國整體牢牢地被國民政府所掌握,使得日本在中國戰場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

回過頭來說甲午中日海戰清北洋艦隊吃了虧,但遠沒到一蹶不振或不堪一擊的地步,關鍵是清政府抵抗的決心。固然清軍武器和軍隊制度遠遠落後於日本,還有軍工製造有所缺陷,但只要清政府不以一場戰役所左右,拉開架勢去與日本軍隊周旋,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那時清政府可以遷都於西安(他們未必敢這樣做,因為滿清遺老遺少們被漢姓大地主們包圍,禪讓的後果肯定會發生),滿清政府只能做“寧可出賣給列強,也不白給漢姓貴族”,因為列強是要地要錢,漢貴族是要他們的命。

說了這麼多,無非說明清對日戰爭是多麼地不堅定和不徹底。他們知道誰是他們的主要敵人,誰是他們的次要敵人。

賠錢可以解決的事情就賠錢,可以保留國家機器對付潛在的、要他們命的敵人。

甲午戰爭失敗不論誰贏誰輸,清都不會有好下場。日本贏會要錢要地,而北洋艦隊贏則要命的,所以滿清是甘願自己失敗的。


娵訾靜淵juzijingyuan


即使不考慮甲午戰爭最後的結局情況,甲午黃海海戰的勝負結果也依然沒法改變,仍然是聯合艦隊的勝利。

黃海海戰發生於1894年9月17日,護衛陸軍登陸大東溝的北洋海軍主力,與日本聯合艦隊主力在鴨綠江口外西南方海域遭遇,激戰數小時。當時中方首發參戰軍艦10艘(“定遠”“鎮遠”“經遠”“來遠”“致遠”“靖遠”“超勇”“揚威”“濟遠”“廣甲”),後續又加入了“平遠”“廣丙”和4艘魚雷艇。日方參戰軍艦共12艘(“松島”“嚴島”“橋立”“千代田”“比叡”“扶桑”“吉野”“浪速”“秋津洲”“高千穗”“西京丸”“赤城”)。

對於判斷海戰勝負來說,最直接的就是看打成了幾比幾,即雙方的艦船損失情況。此戰,北洋海軍共戰沉4艘軍艦(“致遠”“經遠”“超勇”“揚威”),日本聯合艦隊則一艘也沒有損失,等於十打了個4:0。所以毋庸置疑,就海戰本身來說,是日本海軍獲得了大勝。


不過,由於當時戰場上硝煙瀰漫,很多時候難以辨清對方的完全情況。特別是日本海軍有2艘軍艦“西京丸”“比叡”中途退出了戰鬥,從戰場上消失,直接開回了老家,以至於北洋海軍產生了誤判。

戰後,北洋海軍在彙報戰鬥情況時,曾錯誤地判斷從戰場上消失的“西京丸”等多艘日艦是被我方擊沉,由此在北洋海軍乃至清政府產生了黃海海戰雙方損失相等的錯誤印象。


後世乃至現代的一些學者不查,根據一些戰後產生的中方檔案中的錯誤記錄,曾流傳出了所謂北洋海軍擊沉了日本軍艦,而日本秘而不宣的段子,實際上是過度解讀。


海研會


北洋海軍可是說是全面慘敗,沉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五艦,定遠,鎮遠,靖遠,來遠遭遇重創,平遠,廣丙也不同程度的被擊傷。相比之下,日本方面則小太多,主力艦隻有松島被重創,受重創還有赤誠(只是個小炮艦),西京丸(本來就不是軍艦),比叡(上了年歲的老軍艦),另外,吉野和扶桑受輕傷。經此一役,北洋海軍可用軍艦更加捉襟見肘,只能龜縮到威海衛守港。


轁鴻新安


基本是平局,如果在資金武器充足情況下,指揮妥當情況下,勝利的概率還是會很大的,畢竟北洋是防守主場作戰


福貴36


此戰之後,清軍龜縮於港內。日本獲得完全的海權。進而贏得戰爭。清軍完敗。勝與敗要看戰略目的是否達到。日德蘭海戰,英軍損失巨大。但牢牢掌握海權。進而取得勝利。


道770003433234


一場團戰 五個被滅 五個殘血回家,你說誰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