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究竟有多慘烈?

胖胖超人影視匯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中國進入前面抗戰時期,一個月後即8月13日,日軍入侵上海,但遭到了國軍的頑強抵抗,淞滬會戰就此爆發!那麼這場中日兩軍之間的第一次大型會戰有多慘烈?其最終的影響又是什麼呢?



這場會戰國軍前後投入近80萬兵力,日軍投入30萬兵力,雖然兩軍兵力懸殊,但要清楚,當時的日軍裝備精良,單兵作戰能力也很強,而我方裝備落後,所以其戰鬥過程和最終結果都很慘。

首先是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率領87,88師發動對日軍的反攻,這兩個師前身是政府的警衛隊,全德國武器裝備,就是這樣的部隊不到十天就被日軍打殘了(這裡提一下歷史課本上提到的八百壯士守四行倉庫就隸屬於88師,也是發生在這期間!),兩個師雖然傷亡慘重但依然堅守在抗戰第一線,而國軍也開始陸續投入8個集團軍又48個師、15個獨立旅、9個暫編旅、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炮兵7團、財政部稅警總團、憲兵1個團、上海市保安總團、上海市警察總隊、江蘇省保安團4個團,3隊海軍艦隊等多達60萬的兵力,而日軍也投入了5個師團1個旅團達13萬人,雙方交戰開始進入白熱化階段!


如果以一開始張治中的87,88兩個德械師堅持了十幾天為對比的話,那麼接下來的戰況會讓我們覺得他們的戰績幾乎就是神話了!淞滬會戰國軍是第一次進行了海,陸,空協同作戰,但相比日軍強大軍力,國軍的這點家當實在拿不出手,這裡稍作一下對比,只有這樣大家才會對淞滬會戰的過程和結果有一個比較理性的看待。空軍方面,國軍投入的是300架飛機而且幾乎都是老式戰機,日軍投入的是多達2700架的先進戰機;海軍更不用說了,國軍方面都是小噸位,輕火炮的艦艇,日軍都是重噸位,遠程火力的艦艇;陸軍方面,日軍所擁有的重武器如榴彈炮等重型炮數量是國軍的5倍多,除此之外還有坦克,裝甲車等機械化部隊。還有日軍的作戰經驗也是國軍將士遠不能比的。

所以在實力對比下,一開始投入戰場的的87,88師等幾個師能頂住日軍火力堅守陣地十幾天實屬不易了,當日軍開始加大火力投入後,淞滬戰場瞬間成為戰場絞肉機,人間煉獄!

據一些倖存下來的老兵回憶,“每天一個師一個師的投入到戰場,有的不到3小時就死了一半,5小時就少了三分之二”,兩軍爭奪的陣地常常會互相易手達幾次甚至十幾次,沒有人退縮,沒有人畏懼死亡!在日軍炮火的猛烈攻擊下,國軍一個師一個師的投入戰場,一個師打殘了,另一個師頂上,德械中央軍完了,川軍上,川軍完了,桂軍上,桂軍完了,湘軍,滇軍加入戰場,甚至連販夫走卒也奔走在抗戰第一線,為將士們運送補給,就連湘西土匪也響應號召投入了抗日戰場,淞滬會戰中,他們靠落後武器在浙江嘉善與日軍血戰7晝夜,戰死3000多人!陣地戰打輸了就打巷戰,巷戰打輸了就各自為戰,直至戰死!據說三天時間桂軍六個師近六萬的軍力傷亡四萬,近萬的敢死隊幾乎無一人生還!還有老兵回憶“

一個團2000多人衝上去,等撤下來的時候就只剩下幾副伙食擔了”。


就這樣,國軍在淞滬戰場上堅守了三個多月,最終陣亡少將及以上將軍14位,兵力傷亡達30萬,而日軍傷亡4萬餘人,請大家不要唏噓,兵力損失對比如此之大也是國家落後的結果。

我想當我們回顧這場戰爭的時候,雖然映入眼簾的是一串串冷冰冰的數字,但我相信透過這些數字我們能想象到當年戰事的慘烈,“一寸山河一寸血”,我們的抗戰英雄們在這場會戰中打出了中國軍人的血性,他們就是我們中國的抗日英雄!理當被每一箇中國人銘記!


鹹魚閒聊


淞滬會戰國軍參戰官兵累計達到70餘萬人,至於有多慘烈,我認為應該由當事人說話,比如第78師參謀長吳允周,他的回憶文章可以充分說明,淞滬會戰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1937年9月,第78師增援到達上海戰場,吳允周說:“記得我行至某一村莊,見不少人坐在路邊靠著牆休息,黑夜間看不清,我就問你們是哪單位的?連問兩聲無人答應,勤務兵跑上前去推了一位一下,那人就順勢倒在地上,勤務兵又摸摸其他人,他像觸電似地、緊張地跑過來說,參謀長,那些人都已重傷死了!”

吳允周心裡很難過,“他們負傷還能掙扎到後方村莊來,諒其傷勢還不會太重,再說能在敵火下倖存,總算很幸運,假若有醫務人員在此替他們裹傷止血,再送到後方醫療,多半可拯救活命”。

繼續向前,又遇見一群零亂的部隊,約六七十人,其中有很多挑行軍鍋及籮筐的炊事兵,但也有少數帶步槍及手槍的。吳允周說:“我判斷他們是後勤人員,就問他們是哪個部隊的?他們回答是98師某團,再問他們戰鬥部隊是不是在後面,他們聽了苦笑起來說,我們就是戰鬥部隊,我們團打了這麼久,就只剩下這麼多人了!”



幾天後,第78師師部特務連長告訴吳允周:他曾經碰見兩個伙伕,擔了大半擔飯菜,由火線下來,他有點奇怪地問,怎麼飯菜都沒吃完?伙伕說,清晨送去的全連搶著不夠吃,晚上送上去,陣地上只剩下十幾個人,僅僅吃了一點點,其他的人都不見了!說罷大哭起來。

由此可見,上海陣地戰之慘烈,政府軍隊守土有責,責無旁貸!


馮傑


在淞滬會展中,馮玉祥曾提到:“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並留下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千古名句,可見戰況空前慘烈。淞滬會戰中我國民革命軍投入兵力70萬人,陣亡約25萬人~30萬人,折損國民革命軍近1/3精銳部隊,其中包括2名中將,14名少將。

圖、淞滬會戰——抗戰史上最慘烈一役

淞滬會戰是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至11月26日在上海的一場大型會戰,也是在盧溝橋事變後,中、日兩國不宣而戰,並由地區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中日雙方投入約100萬軍隊,其中國民革命軍投入70個師和7個旅,超過70萬人,包括180架戰鬥機和17輛戰車。日軍投入9個師團和1個旅,包括500架戰鬥機、300輛坦克和130艘軍艦。

淞滬會戰爆發後,日軍在8月14日至10月20日進行三次大規模增兵。中、日雙方隨後展開了上海市區戰鬥、張華浜戰鬥、吳淞戰鬥和羅店瀏河戰鬥。9月15日國民革命軍從防線從江邊一開,展開了三期防禦戰。淞滬會戰直接導致日本速戰論的終結,並迫使日軍在華北由攻轉守,並在青島地區停止軍事行動。戰鬥結果也異常慘烈,國民革命軍最精銳的87師、88師和財政部稅警總團殆盡。

圖、著名的“中國娃娃”照片,日軍轟炸上海南火車站後的場景。日軍暴行罄竹難書

尤值得一提的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八百壯士抵擋日軍多番衝鋒,在四天的拉鋸戰中重創日軍最為精銳的第三師團。雖然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中傷亡慘痛,但是極大鼓舞了我國民士氣,並向外界傳達出我們的抗日決心。


航空之家


淞滬會戰,歷時三個多月,以國軍潰敗告終,國軍傷亡約30萬,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抗戰初期,日軍投入的都是精銳的師團,戰鬥力非常強悍,國軍方面雖然投入了中央軍的德械師,但無法和日寇的海陸空立體打擊抗衡。

2.國軍統帥部的錯誤決策。淞滬會戰,雖然成為“8.13”,其實是8.14號打響的,因為蔣希望西方國家介入調停,力圖先消滅陝北紅軍,最後日軍炮轟閘北,不得已才下令開戰!

3.國軍的戰術是法肯豪根的德軍以強打弱的戰術,不符合中國軍隊對付日軍這樣強悍的對手。

4.當時中國的工業落後,飛機,大炮甚至炮彈都是進口的,所以開戰初期還可以和日軍抗衡,後期基本就是人海戰術,據說日軍有個34聯隊有種大炮,口徑大的驚人,成人的腦袋都可以放進去,這樣的武器對付沒有堅固工事的中國軍隊,結果可想而知。

淞滬會戰,雖然中國軍隊失利。但它堅持了三個月之久,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幻想,使日軍的進攻路線不得不臨時改變,也給中國的工業轉移爭取了時間。

以上為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子非魚


不多說,好久以前看到的一張圖片,

看著心酸,


永遠的國盾


德械第87師第261旅旅長陳頤鼎少將,黃埔三期畢業生,在淞滬會戰期間親自操縱過輕重機槍射擊、親手甩過手榴彈,一個少將旅長尚且如此在前沿“幹粗活”,足以說明會戰的慘烈。淞滬會戰中國軍隊分批投入近70萬大軍,而日本人逐次增兵也達到25萬人馬,近百萬大軍擁擠在彈丸之地的上海, 想不慘烈都難。



(陳頤鼎少將)

對日寇來說,淞滬會戰的慘烈程度僅次於日俄戰爭,從“九一八事變”到熱河抗戰,從長城抗戰到“七七事變”,乃至於六年前的“一二八淞滬抗戰”,日軍的傷亡總量都不很大,因此在登船開往上海前,很多日本士兵都以為不過是場抬抬腿腳、打打巷戰的輕鬆之旅,顯然他們過於天真了。

在上海派遣軍的幾個主力師團中,第3、第11、第101師團的陣亡鬼子都超過3500人,第9師團號稱精銳,陣亡超過5000人,加上負傷共損失10000以上,師團戰力折損一大半,其中第101師團前後補充多次傷亡達到15000人,排名第一。整個會戰期間日軍雖無將軍級人員戰死,但大佐以下官兵戰死超過20000人,這一數字恐怕是前述幾次事變的死亡總數之和,日本人第一次遭遇真正意義上的抵抗。



除此以外,日軍在三個月的會戰中負傷者也逾20000人,如果把累傷士兵(輕傷醫治後再上前線者),日軍傷亡將突破80000人,是甲午戰爭以來在中國死傷最慘重一次,後來的“南京大屠殺”其實多少也與此有關,日本鬼子是在報復上海戰役流的血。

日寇已是這個狀態,那麼陸海空火力處於絕對劣勢的中國軍隊當然死傷更甚,裝備、訓練、素質、戰術完全落於下風的抗日軍隊只能用屍山血海去填,在許多次巷戰和陣地戰中,雙方反覆拉據,不少中國士兵的屍體重疊枕籍,已沒有時間抬到後方,甚至成為了人肉掩體,狀極慘烈。



按照第14師參謀長郭汝瑰的回憶,即使是國軍第一流的部隊,上去最多頂七天!胡宗南第1軍奉命死守劉行,三天就犧牲殆盡。但胡宗南硬是撐了一週沒要援兵,當第七天頭上前敵總指揮顧祝同電話通知他,已派增援部隊換防時,這位即將產生的黃埔學生第一位軍團長才叫苦道:“再不來人,我自己就要拿槍上了”。

第1軍第1師就是後來解放戰爭的整編第1旅,號稱“天下第一旅”,一週打下來,旅長、團長死傷八個,幾乎換了一茬。



(顧祝同在前敵指揮所)

王敬久德械第87師自8月13日開戰,到11月19日撤出上海,幾乎無日不戰,期間補充兵力四次(每次新兵2000到3000人),會戰期間共傷亡官兵16000餘人。

孫元良德械第88師僅264旅就陣亡旅長以下1500餘人,全師損失兵力半數以上。

宋希濂德械第36師從西安開來上海參戰時,全師計有官兵9000餘人,期間補充四次,每次新兵1500到2000人,最後傷亡總計12000人,老兵基本就是打光了。

桂永清德械教導總隊投入淞滬戰場的共有三個團7000餘人,撤下陣地時活著的已不足3000之數。



這才真的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桂軍主力到達時,白崇禧曾經想揚眉吐氣打個樣給中央軍和其它地方軍隊看看,反攻一天下來,僅陣亡者即高達10000人,旅長報銷兩名,從未經歷過如此高強度戰爭的桂軍將領們目瞪口呆。

廖仲愷夫人何香凝勞軍時,手書“以血和淚換取我民族生存”錦旗一面,恐怕也只有身臨其境才有此感慨。土木系第18軍在“羅店磨坊”裡的損失更是驚人,夏楚中第98師滿編出場,殘破下線,共傷亡官兵4860人,其中陣亡團以下軍官200餘名。



整個淞滬會戰期間,中國軍隊陣亡10萬餘人,輕重傷員20萬人,如果再計入累傷者,只怕更多。但中國軍人就是用血肉之軀,粉碎了日寇“三個月解決中國事變”的狂言,為華東和華中地區的重要資源內遷贏取了寶貴時間,顯示了中華民族抗戰到底的決心。

正如中國軍隊棄守前,上海市長俞鴻鈞《告上海人民書》所言:

“。。。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起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堅如磐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


度度狼gg


淞滬會戰,持續了三個月,中日雙方共投入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日軍自稱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傷亡30萬人。


淞滬會戰到底有多慘烈呢?從幾次戰鬥就可窺見一斑:


1,羅店爭奪戰:

羅店戰鬥,也被稱為“東方凡爾登”和“血肉磨坊”,中國軍隊十八軍第11師、67師、98師和七十四軍51師,與日軍第十一師團激戰一個月,白天,日軍在絕對優勢的飛機、火炮、艦炮、坦克的掩護下,將羅店炸成火海,佔領陣地,夜晚,中國軍隊發動夜襲,與敵人短兵相見,奪回陣地,羅店陣地反覆易手13次,中國軍傷亡3萬餘人,消滅日軍1萬多人,僅第98師傷亡人數已近5000,其中各級軍官傷亡200人以上。


戰後,日本隨軍記者進入羅店,發現整個鎮子:屍積如山,血流成河,整個城鎮片瓦無存,惟餘焦土,慘酷之狀,不忍卒睹!

羅店爭奪戰,中國軍隊幾乎到了有死無回的程度,羅店是名符其實的血肉磨坊!


2,寶山保衛戰:

第十八軍98師292旅583團三營營長姚子青奉命堅守寶山城,率600將士與日軍血戰7晝夜,戰至9月7日凌晨,第3營官兵幾乎傷亡殆盡,姚子青帶領殘餘士兵退至東門作繼續抵抗,“他們在數量為自己數倍的日軍面前使用刺刀、匕首、木棒、石塊乃至自己的牙齒,咒罵著,廝打著,直到血肉模糊地倒下去”,姚子青最終不幸中彈犧牲,寶山縣城也在不久後淪陷。

姚子青陣亡後,寶山縣被改名為子青縣,全國各大報紙爭相報道姚子青事蹟,蔣介石聞訊後致電第98師師長夏楚中,稱“我官兵殉難之壯烈,尤其是寶山之一營,全部官兵與城共存亡,實開近世戰爭之創例。此種光榮哀劣,震驚中外,悲痛之餘,聊以互慰……陣亡官長與士兵最慘烈者之姓名先行詳報,以資表彰。順頌戎恥!”


3,葛家牌樓之戰:

湘軍第19師57旅第113團在秦慶武團長的率領下,堅守葛家牌樓陣地,苦戰一週後,秦團官兵傷亡過半,陣地全被炮火摧毀,秦團殘存官兵爬入彈坑,固守待援。戰至10月17日中午,秦慶武團長和副團長張季麟、團副歐鑫、營長劉演競等先後戰死,全團1400名官兵,除了三營營長鍾雄飛和11名重傷員(與日軍肉搏負傷)被轉運到後方倖存下來外,全部壯烈犧牲!

不久,援軍趕到,收復葛家牌樓,只見:60尺陣地均焦黑,敵屍體枕籍,地為赤色!增援部隊軍官稱:葛家牌樓戰況之激烈,比歐戰沙門之役,殆尤過之!

當地居民回憶:戰壕中有我軍與日軍雙方刺刀均刺入對方胸膛而直立不倒的屍體,既展現了我英雄兒女以血肉之軀捍衛祖國,寧死不屈的英勇氣概,亦反映了日軍的兇悍。


4,新涇橋、仙師廟之戰

1937年10月下旬,湘軍第53師在新涇橋、仙師廟一帶阻擊日軍,激戰兩天,53師就已經犧牲了4位營長,重傷4位營長,士兵的傷亡可想而知。

5,松江保衛戰:

1937年11月,日軍日軍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等三個師團及第五師團之國崎登旅團在金山衛登陸,企圖截斷上海一帶中國軍隊的退路,吳克仁受命率67軍協同43軍郭汝棟部及松江專員兼保安司令王公死守松江三日,以掩護上海守軍撤退,激戰三天,僅67軍就有五位將軍犧牲,他們是:


67軍軍長吳克仁中將;67軍參謀長吳桐崗少將;67軍107師參謀長鄧玉琢少將;67軍107師321旅旅長朱之榮少將;67軍108師322旅旅長劉啟文少將。


……

國民政府11月13日發佈從上海撤退聲明有這樣一段話:“……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這段話就是是對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最好的詮釋!


指縫間的歷史


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中最慘烈的戰役,沒有之一。

當然,更準確一點說,淞滬會戰,很慘,但烈有點水分。

1,淞滬會戰的原因。

很多人說,淞滬會戰是國軍挑起的,是國軍有意開闢第二戰場,這種說法純屬以訛傳訛,是對國民黨軍隊的美化。

這種說法的邏輯是這樣的,國軍戰略家蔣百里提出,應該以洛陽衡陽襄陽一線作為我軍的防線,因此日軍從東向西地形越來越高越來越複雜,日軍攻擊就越來越減緩了。所以,讓日軍順著長江溯流而上,就沒有優勢了。

胡說八道!弱國和強國開戰,如何打仗主動權完全在強國!華北是頭部,江浙是腹部,兩廣的下盤,漫長的海岸線,日軍可以在任何一處登陸,任何一處發動攻擊,根本由不得國軍來選擇戰場!

當別人打你頭部的時候,你是不是應該腆起大肚子,對他說,看這裡捅一刀會比較舒服。這是瘋了嗎?

對於國民黨尤其是蔣介石來說,江浙滬包郵地區是他的核心利益所在,蔣介石靠著江浙財團的支持登上權利巔峰,上海也是蔣介石獲取國際支持的主要場所,更重要的是,南京是蔣介石政權的首都。

就是說,江浙滬不是蔣介石的大肚子,是他的心臟!日軍認為只要拿下江浙,蔣介石就會跪下來投降!

所以,日軍才有了“三個月滅亡中國”口號。本質來說,是三個月拿下江浙,從而迫使蔣介石投降。

結果來看,日軍實現了第一個目標,第二個算盤落空了。

2,淞滬會戰的過程。

淞滬會戰,其實從1932年的一二八抗戰就埋下了伏筆。一二八抗戰,也叫“淞滬抗戰”,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後野心爆棚,準備佔領上海,結果被十九路軍、第五軍、稅警總團7萬人打退。當然也不是完全打退,最終簽訂了停火協定,日軍獲得了在上海的駐軍權。

上海彈丸之地,日軍就駐紮了3000人,根據《淞滬停戰協定》,上海是一個不設防的城市,對日軍來說完全就是肥肉!1937年8月,七七事變已經一個月了,不敢寂寞的駐上海日軍制造了1937年8月9日上海虹橋機場事件,二名日本軍人擅自駕車持槍強闖機場警戒線,挑起了中日衝突。此時蔣介石毅然亮劍,在上海和日本人打成一團。

蔣介石一開局派出的就是最精銳的德系樣板師——張治中部第9集團軍(下轄3個師和1個獨立旅),日軍僅有3000海軍陸戰隊,一開始困獸猶鬥,憑藉防禦工事抵擋了國軍的進攻。3天后,日軍援軍到達,我軍並未佔據有利地形,於是戰鬥在膠著中進行了2個月。

時間到達了11月5日,日軍第10軍8萬人在金山衛登陸,日軍對國軍形成了包圍。在這關鍵時刻,蔣介石希望重複5年前的情況,希望英美各國能夠出面調停。

蔣介石等了一個星期,等到的結果是,英美各國認為,蔣介石在上海非軍事區進攻日軍陸戰隊,屬於挑釁行為,拒絕調停。11月8日,蔣介石下令撤退。

但是,撤退是個技術活,沒有層層掩護的撤退,最終變成了大潰敗,數十萬軍隊擠在公路上,面對日軍戰機的狂轟濫炸,死傷慘重,這不是戰鬥,這是單方面的屠殺!

國軍以60%的精銳部隊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這是民族的悲哀,也是蔣介石的無能!

蔣介石天真的以為,在上海這個歐風美雨的大都市開戰,讓英美各國瞭解到中國抗日的巨大決心,能夠最大限度的爭取國際援助。說白了一句話“我死給你看!”

綏靖主義盛行的年代,誰死都比自己死強多了!這兩個豬隊友,兩年後在歐洲上演了“西線無戰事”的行為藝術,那可是貨真價實的盟國!至於日軍侵華,他們更多是樂見其成!


3,淞滬會戰的意義。

淞滬會戰讓日軍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計劃破產了,這句從歷史教科書上背熟的話,並不足以概括淞滬會戰的全部。

日軍自己也知道,不可能三個月滅亡中國,除非國軍出現大量漢奸賣國賊。在淞滬會戰中,這種大規模叛國投遞的行為沒有出現,這是國家之幸。

也要看到,戰役初期,3萬多最精銳的德械師,火炮飛機助陣的情況下,拿不下只有輕武器的3000日本海軍陸戰隊。我們對這個對手,還是太不熟悉了!

淞滬會戰也讓蔣介石認識到,不能輕易和日軍進行大決戰,敵強我弱,不如逃跑!於是在後來的南京保衛戰中,蔣介石一開始就下定決心逃跑,因此大量工廠企業得以順利搬遷。

淞滬會戰可以說是日本人打的最順心的一場戰鬥,這場戰鬥中,國民黨軍隊戰鬥力雖差,卻戰鬥意志堅定,擺出了大決戰的態勢。後來的歷次大戰中,國軍一而再再而三的望風而逃,讓日本人很無奈。

為抗日事業獻身的英勇戰士永垂不朽!


歷史知事


現如今,每到快10月份的時候,就會有國家派一些人去訪問當時的抗戰老兵。在不久之前有一位記者,他曾經去探望一個,之前參加過戰爭的老兵,老兵的名字叫做宋寶行。記者前去採訪的時候,這位老兵已經102歲了。據說,他曾經參加過淞滬會戰,並且在一夜之間發射了700發的炮彈,而那是他所有的炮彈了。他還為我們,講述了當時在戰場上的故事。

他聲稱那個時候他只有18歲,因為有人招學生兵,所以他就去了,畢竟到那裡還可以上學。在37年的時候,是他到達那個學校兩年之後,正式打響了淞滬會戰,他所在的部隊就去了陣地進行增援。等他到達上海之後,才發現他們所帶去的炮彈幾乎都是用不到的,日軍的炮彈和他們的炮彈,射程差距是有很大的。

除此之外,他們還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的上級不讓他們開炮,可能是開了也沒有什麼用。即使如此,他所在部隊的營副,還是要帶著他去其他地方打仗。他聲稱如果自己的部隊不能夠打仗的話,那麼就去步兵那裡看一下吧。他們到達了步兵那,一夜之間就把700多發的炮彈全部都用光了,於是他們就直接前往步兵線,卻看到了這樣的一幕。

等他們到達步兵線的時候,看到的全部就是槍林彈雨,而且還有填滿了腐屍的戰壕。那裡有很長的溝,這條大溝看起來有一丈多深的樣子,在這條溝的附近就是他們的交通主線了,而在這條溝裡,他發現了很多的屍體。屍體多到把這個溝給填平,正是最熱的時候,所以那些屍體上無論蓋多麼厚的毯子,都會散發出一股腐屍的味道。

這位老兵自述,他聲稱到現在為止還會想起那一幕,原本他和自己的營副是到那裡支援的,可真正看到那副畫面的時候,兩個人誰也提不起打仗的事情,而是站在戰壕裡面呆了一段時間之後,就直接回到了炮兵陣地。而且,步兵營也得到了命令,不允許作戰,就這樣打了20多天的仗,他們從上海撤了出來,並且把這位老兵提為了班長。

他就是當了班長之後,卻發現自己的班裡有個逃兵,特別的不滿意,甚至想要回家,終於在幾個月之後,他才能夠做船回家,下了船直接就奔向鐵路,順著鐵道就往家走,但是還沒來得及到家就被人給抓了,當時是抓到了,是炮九團,並且再度收,編為官兵,那時她才得知,原來家鄉已經一個人都沒有了。這位102歲的老人,用自述為我們還原了當時的大戰,也讓我們明白了,戰爭究竟是有多麼殘酷的。


智在三國


淞滬會戰,其慘烈程度,對日軍來說,僅次於日俄戰爭。對我們來說,不敢言絕後,但一定空前。



國家承平日久,今天的人很難通過一串冷冰冰的數字來理解淞滬會戰之慘烈,也很難體會國人抗戰之英勇和艱難。


所以,我們從小人物說起……

1937年8月23日,一個名叫荻島靜夫的日本農民應召入伍,時年27歲。一個月以後,荻島成為日本上海派遣軍的一名上等兵。



同年同月,一個名叫東史郎的日本青年也應召入伍,時年25歲。一個月以後,東史郎成為第十六師團第二十聯隊的一名上等兵。

很多日軍士兵以為,到上海把圍攻日租界的中國軍隊趕跑,是一項非常輕鬆的任務,就像是在1931年的滿洲。上等兵東史郎在出發當天的日記中並沒有「一去不復返」的悲壯,而是饒有興致的記錄了戰友與愛妻的分別:

野口後備兵的愛妻四處奔跑,尋找她親愛的丈夫的身影。野口也大喊了好幾聲,揮過好幾次手,但妻子沒發現丈夫。妻子深切的離別之情通過這熱烈的氣氛傳給了她的丈夫。“嗚”的一聲,汽笛聲如箭一般劃過天空,機車吐著白煙轟隆轟隆地響了起來。列車開動了。人們的叫喊聲更加響徹夜空。“萬歲!萬歲!”只有這一句話。



而在吳淞河一線的荻島靜夫面對的場景顯然沒有這麼詩情畫意:

天好不容易亮了,敵方的射擊達到了極致。從各個地堡和散兵戰壕裡面射出的彈丸有如雨下,迫擊炮爆炸的巨大聲響震撼長空。我軍炮兵也開始還擊,還發射煙幕彈,飛機也趕來轟炸,真是撼天動地。第6中隊終於渡河不得,進退維谷。在敵軍猛烈射擊之下,隊長下了決心,命令本部繼續前進……工兵脫光衣服、光著膀子拼命撥舟猛進。此時是上午10時。河岸上,友軍死者的屍體疊了幾層,重傷員得不到治療,只有呻吟苦撐

在敵軍的反攻中,加納部隊也遭到被全部殲滅的悲慘命運。整個聯隊(3000多人)只剩下兩三百人了,死者的遺骸散於泥濘的田野中。

大隊長,中隊長和小隊長及以下的幹部大部分都戰死或負傷了,兵力減為原有的一半,整個聯隊的精神面貌委靡不振,完全失去了日本軍隊原有的風采。不久,至十一日,聯隊長也戰死了,聯隊基本上全部被殲滅了。

荻島靜夫所說的「敵軍」正是國民政府稅警總團第2支隊,時任支隊司令孫立人(級別大致相當於旅長)。



傷亡慘重的絕非只有荻島所在師團!

第3師團、第11師團、第101師團戰死人數都分別超過3500人。參戰日軍最精銳的第9師團戰死人數超過5000人,算上受傷,這個師團的傷亡率接近50%。

第9師團還不是傷亡最高的,第101師團經過多次兵員補充,累計死傷超過15000人。算上第10軍的損失,日軍戰死近20000人,其中包括兩位大佐(倉永辰治和加納治雄)。受重傷而喪失戰鬥力的日軍也達到20000多人。

因此,一般認為淞滬會戰中日軍傷亡40000多人。但實際上,如果算上輕傷後重返火線的情況,這個數字接近80000!



看到小鬼子死傷這麼多固然振奮人心,但有一個數據請別忘了,由於戰力的差距,中日雙方的傷亡最少是5比1。換言之,我們是用五倍於日軍的代價才換來這樣的戰果。

淞滬會戰,國軍傷亡超過20萬人,如果算上重複受傷人數,這個數字接近40萬。

把日軍打的「失去風采」的孫立人也差點在吳淞河殉國。11月4日凌晨,一顆榴散彈在孫立人上方爆炸。他身中9塊彈片,被部下拼死送到租界醫院撿回一條性命。

下圖,抗日名將孫立人——



孫立人不是特例!此役,國軍團、營一級校官傷亡達三分之二以上。連、排一級尉官傷亡不計其數。旅長(含)以上高級指揮官殉國超過15人,其中包括軍長1名,師長2名。

淞滬會戰,大部分是硬碰硬的陣地戰,雙方都是拿人命往裡面填。按第14師參謀長郭汝瑰的說法,即使第一流部隊也只能頂七天。

戰鬥打到激烈時,旅長、團長直接投入一線作戰的場面屢見不鮮。比如,第87師第261旅旅長陳頤鼎(黃埔軍校3期,1945年率第70軍赴臺灣受降)在戰鬥中不僅充當過機槍手,還多次投手榴彈與日軍短兵相接。



在劉行爭奪戰中,胡宗南指揮第1軍與日軍拼死血戰,一週過後第1軍傷亡慘重,以至於軍長鬍宗南都給自己配發了步槍以備與日軍隨時接火。

以第1軍第1師為例,團長以上死傷8人,除通信連外,其餘各連連長全部因傷亡換人。部隊指揮官尚且如此,士兵傷亡的慘烈程度就可想而知。

淞滬會戰,有無數的高光時刻,但最後依然想說兩個「小人物」……

8月17日,國軍第五飛行大隊閻海文(筧橋航校6期,遼寧北鎮人,滿族)駕機轟炸日軍陸戰隊司令部,不幸被高射炮擊中。

閻海文跳傘後,落到了日軍陣地,被幾十名日軍圍捕勸降(俘虜一名飛行員的情報價值是非常大的)。閻海文不為所動,用飛行員佩槍英勇還擊,在擊斃五名日軍後,舉槍自盡壯烈殉國,時年21歲。

下圖,閻海文紀念郵票——



當四行倉庫成為蘇州河北岸中國軍隊最後一塊陣地時,四行倉庫四圍,三面是旭日旗,隔著蘇州河,在公共租界上空,是米字旗,唯獨沒有中國國旗(死守四行倉庫的第88師第524團第1營沒有攜帶國旗)。

一個名叫楊惠敏的女生,時年22歲,冒著槍林彈雨,孤身泅渡蘇州河,將一面國旗交到中國軍人手中。國旗在四行倉庫上空飄揚,向世界宣告了我們誓死抗爭的決心,和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真理。

下圖,楊惠敏的事蹟被改編成電影,此為楊惠敏和飾演她的林青霞合影——



11月11日,時任上海市長俞鴻鈞在《告上海人民書》中說道:

……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

這樣的國家即使貧弱,也是不可戰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