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重:引援調節費劇情反轉?調節費不繳納亦或降級?

近日《足球報》曝出一篇文章為《何處安放鉅額引援調節費?》引起足球圈的一片大討論,該報對引援調節費做下兩點分析:

1、徵收尷尬 調節費未獲收費許可?2、存放尷尬 觸及財務管理紅線。而德轉網中國區管理員朱藝則曝出“調節費政策將繼續按原標準執行,根據此前消息,指標未完成的俱樂部,視情節嚴重程度可能受到警告、減少引援名額、扣分、降級或取消註冊資格等處罰。”那到底引援調節費該如何去理解呢?小編帶您解讀一下。

慎重:引援調節費劇情反轉?調節費不繳納亦或降級?

其實不管是《足球報》還是德轉網只是民間媒體,而非足協官方發言人。任何消息的流出只是在討論該項政策的執行是否延續?執行效果是否正確?但需要注意在《足球報》做的第一點分析中的標題使用的是問句,說明關於調節費的收費許可問題是有待考證的,足協在設定引援調節費時必然考慮到數額巨大,而此項費用如不獲得批准而收入1.2億歐元(約8億人民幣)這著實承擔不小的風險,足協領導也不會冒著風險去執行未獲批准的規定。進而這就引發第二點分析存放的問題,如果第一點是偽命題的話那麼第二點則是不存在的。

雖然足協有時所做的決定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是在鉅額資金面前的問題上想必這事情考慮的無比周全。至於這項規定的實施性是否在一條正確的軌道上,其實仍然需要時間的佐證。如果單純為了吸引眼球的新聞,或許就成為了球迷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

慎重:引援調節費劇情反轉?調節費不繳納亦或降級?

而德轉網的消息則正好又與《足球報》消息相反,難道劇情有所反轉?2018賽季引援的調節費尚未繳納的俱樂部真的面對警告、減少引援名額、扣分、降級或者取消註冊資格等處罰?小編依然認為還需要等待12月20日的政策落地。不論實施與否則必然將成為中國足球圈的最為重要的政策,畢竟關乎到俱樂部的利益問題。

引援調節費的政策如果繼續實施則有待繼續完善,不論這項政策對與錯,是否能夠引導中國足球健康穩定的前行?是否是由市場經濟引導足球經濟的發展?想必一個完善的政策使確保該項政策有序的執行。倘若執行的話,如球迷所說先租後買分批次交付費用的問題是否足協填補這項漏洞?引援調節費的繳納後的資金去向是否完全公開透明?資金用往何處?都是亟待解決和公佈公眾的事情。而這項政策落地之後,想必中國足球在今年的冬季轉會窗口將經歷“寒冬”期。

慎重:引援調節費劇情反轉?調節費不繳納亦或降級?

最後呢,中超球員將面臨亞冠的比賽,現在中超轉會緋聞也已經鬧得沸沸揚揚,各傢俱樂部時時刻刻都在關注政策的落地,而外援則不斷利用這個時機不斷哄抬身價,這是中國足球的悲傷所在,每傢俱樂部都不願花高價買低效率球員。而政策落實則更好的推動各傢俱樂部冬窗期引援工作的開展,中超BIG4也更好的對球隊引援工作進行規劃,在亞冠賽場獲得優異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