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詩詞有什麼用?

西芒


問題:學詩詞有什麼用?

.....

前言

在古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寫和創作詩文是主要內容,讀書人的出路只有一個就是科舉,當了官才能出人頭地。因為隋唐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詩和附是科舉的主要內容,因此作詩成了讀書人必備的技能。

一、唐高宗以後,詩的地位提高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即唐高宗(649至683年在位),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據說唐高宗很像他的父親李世民,也是一個文武全才的人物。

《冊府元龜◎帝王部·文學》記錄:

髙宗為太子。時,貞觀二十二年二月,引庶子少詹事司議舍人等入閣,乃從容而言曰:“文章詞賦平生所愛,然未之為也,今日風景殊佳,當與公等賦詩言志。”於是援筆以制序。翌日,太宗以皇太子詩序示王公,曰:“朕觀太子此文,及筆跡進於常日。”司徒長孫無忌對曰:“皇太子稟承天訓,文章筆札群藝日新。”是嵗,太子制玉華宮山銘,又獻玉華宮賦。
《全唐文》中記錄唐高宗有集“86卷”:帝諱治,太宗第九子,貞觀二年生。五年封晉王,十七年四月冊為皇太子。二十三年六月即位,年二十二。咸亨五年八月稱天皇。在位三十四年,年五十六。諡曰天皇大帝,廟號高宗,追尊天皇大聖大宏孝皇帝,集八十六卷。

唐太宗本人就很喜歡作詩,全唐詩中有不少李世民的作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唐朝立國以來,大臣們都能作詩。但是唐高宗做了一件事,更是提高了詩的地位,就是把律詩納入了科舉中。

二、科舉考試中的試帖詩

進士科設於隋大業年間。唐代繼承隋制,於武德四年辛巳(621)正式開進士科(五年以後發生玄武門之變)。唐朝開考之初,僅試時務策五道。

唐高宗649年執政以後,調露二年庚辰(680),劉思立任考功員外郎,他認為進士科只考時務策,恐傷膚淺,奏請朝廷加試雜文二道,雜文泛指詩、賦、箴、銘、頌、表、議、論之類。

從此詩進入了科舉考試中。

唐玄宗開元年間,詩賦考試的內容越來越多,壓倒了策問和帖經,成為唐代進士科中決定取捨的重要部分,故進士科又被稱為詞科。詩是律詩、賦是律賦。

因為 詩賦的用韻有官韻可尋,易於掌握評判標準,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評卷的客觀公正,從而比較客觀有效地選拔人才。故自中唐以後進士科迅速崛起,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進而統合了其它科舉科目。由於進士科考試較明經科難度大:“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因為科舉的原因,作詩成了讀書人中進士的敲門磚。

三、今天學詩詞有什麼用?

古代讀書人只有讀書考科舉一條路。在當代成功的道路不只是從政,而且即使從政,考試內容裡也沒有詩賦了,所以詩賦高高在上的政治地位沒有了。

現在一切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詩詞被邊緣化,越來越小眾是正常的事情,特別是在市場化的社會中,詩詞不能換來經濟效益,寫小說、劇本,甚至編段子都比詩詞賺錢,所以詩詞只能存在於愛好中了。

在萬般皆下品不論黑白貓的時代,詩詞真的是越來越沒有用了。

結語

另:古人科舉是不考詞的,但詞為詩餘,詩人自然都會寫詞。

除了科舉以外,古人常有因為詩賦詞做得好的得到政治和社會的回報。例如姜夔一生布衣,卻因為詩詞做得好,得以遊走於達官貴人之間。杜甫雖然科舉不中,但是因為獻賦得到了作官的機會。李白因為詩做得好,得以供奉翰林。

今天,學好詩詞只剩下陶冶情操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以讀葉嘉瑩先生的《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時,在緒論的前兩節中,先生談到,有同學問她,學習古典詩詞有什麼用?先生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答。我結合這兩節的內容,攝其要,再將先生的回答整理一下,解答一下這個許多人都喜歡問的問題。

葉嘉瑩先生說:學習古典詩詞最大的好處就是使你的心靈不死。

世上大多數人,內心雖有許多悲歡,但往往表達不出來。詩人之所以異於常人,是由於能夠把內心的感動傳達出來,使別人甚至千百年後的人讀了,與自身內心的悲歡產生共鳴,產生出同樣的感動。

不僅如此,讀者還可以從他的感動引發聯想,結合自己的文化背景與個人境遇,生髮出新的感動。這種感動永遠是生生不已的。葉先生把這叫做“感發的生命”。而這種感發的生命,可以使人的內心活潑起來,永不衰老。這就是學習古典詩詞的好處。

有人說,我的心靈本來就沒有死,這裡的心靈之死,指的自然不是自然的死亡,而是,一個人涉世漸深,你的內心就會被一些外在的東西一層一層的包裹,你漸漸感受不到快樂,甚至感受不到痛苦,你變得冷漠,變得麻木,這就是所謂的心靈之死。

這不就是一種普遍的現代病嗎?

而讀古典詩詞,詩人的內心與你的內心共鳴,把你埋藏於內心的情緒勾引出來,讀“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你會想起絢爛的青春,為美好的事物消逝而嘆息;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你會想起曾經令你心動的容顏,想起那些如詩的歲月;讀“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你心豪情頓生,一掃人生的沮喪。當你讀著讀著,不禁心襟搖盪潸然淚下,那麼,一顆鮮活的內心已經重新在你的內心跳動。

莊子說:“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內心完成被外在的物慾所包裹,都真實的情感與美失去了感知,那實在是人生中最悲哀的事。

其實,不獨讀古典詩詞有此作用,讀現代詩也有此作用,讀其它文學類型也此作用,甚至,一切關於美的藝術,吉利有感發人的內心的作用,它通過獨特的表現形式,與人的內心互動,觸動的內心,錘鍊人的內心,使人的內心變得更加鮮活,變得更加強大。

學習古典詩詞有什麼作用?喜歡古典詩詞大概不會問這個問題,不喜歡的人,知道有什麼用了,他們也不會去學習,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觀裡,古典詩詞是虛的,所謂的這些作用也是虛的。

而喜歡古典詩詞的人,他們在學習各閱讀古典詩詞的過程中,不斷地磨練自己的內心,由內而外,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經此一番,他們再看世界,看到的都是“美”與“善”,而他們自己也變得“美”與“善”了。

用大家熟知的描述,喜歡讀古典詩詞的人,他們變得有氣質了。

答者:謝小樓

自注:最後的美與善打上雙引號,是說它不世俗意義上的美與善,而是美學意義上的美與善。


謝小樓


古語云:書到用時方恨少、腹有詩書氣自華、書中自有黃金屋,其實都說到多詩書,我個人是個老理工男,但一直喜歡學習詩詞,淺淺的談一個自己的個人感受。

“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短短的十四個字讀一遍就想潸然淚下,這就是文字的力量。詩詞就象這樣,學習的過程中沒有什麼突然改變的感覺,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慢慢的改變一個人,無論從氣質上,還是行為上,總有那麼些不一樣,正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學習詩詞,能夠讓人沉靜

當我們把時間花費在這些美好的事情上的時候,我們的心性也在接受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那我們學習古詩詞,感受文字的美的時候也可以保持心靈的純淨吧。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

我想讀著這些純淨的詩句,心也會常常受到清洗,自然會是一個更純淨的人吧。

學習詩詞,能夠讓人領悟

文字的力量,它是一種接近人心的東西,是一顆種子,但要用人生的經歷不斷的澆灌,才會慢慢發芽、開花。詩詞是古人宣洩自己的情感的一種工具,當我們有著經歷了相似的事情的時候,就可以用來表達我們的感情,可能這時候只要一首詩,就禁不住的淚流滿面。

看到夏日滿塘的荷花,知道了什麼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看到窗外的河水與夕陽,知道了什麼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離家後懂得“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怎樣的一種感情;

親人去世後,知道“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蓋矣”含著怎樣一種痛徹心扉的思念;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在心裡翻滾後就要在眼睛裡流出;很多話想說卻欲言又止後明白了什麼是“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學習詩詞,能夠讓人睿智

誦讀古詩詞 可以培養記憶力,想像力,進而促使其智力的發展,而且可以培養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使終身受益。古詩平仄有序,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來琅琅上口,悅耳動聽,多讀多誦能體味韻律美,音樂美。反覆誦讀,大膽想像,能領略意境美,繪畫美。詩人或吟詠生情,或感物詠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誦,體驗情感美,反覆誦讀體會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深,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不僅蘊含著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積著一個偉大民族不變的精魂。

學習詩詞,能夠催人奮進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讓人激憤!

學習詩詞,能夠使人淡泊

學習詩詞,能夠促人懂得珍惜

納蘭性德的一首詩《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一幅夫妻賭書,歡聲笑語的畫面就展現在我眼前。

學習詩詞,能夠提高人文素養

所謂人文素養是指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包括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自已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及至個人與自然的關係。人文修養的最典型標誌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表現在之一是對他人的關懷,對人民的關愛,對民族疾苦的同情。人文精神還體現在與自然的相處中。古詩詞中就有大量描寫自然景觀的詩詞,大量閱讀此類文章,讓他們體會大自然的博大,感受萬物的奧秘,頓悟人生的真諦。從而達到豐厚學生的人文素養,激發創造潛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學習古詩文能陶冶人的情操,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學詩的同時,還可以學到很多有關歷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類知識能夠終生收益無窮。學習古詩文,尤其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國魂,字不虛設,一篇頂若干篇,優秀的文化知識潛移默化到每一個人的心中。

文字是那麼美好,或慷慨激昂、或淺唱低吟、或興奮、或憂傷的讀一篇文、一首詩的情景,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油氣話壇


詩詞真的是越來越沒有用了。今天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詩詞被邊緣化,越來越小眾化。詩詞也許不能換來什麼經濟效益,寫小說、劇本,歌詞,甚至編段子都比詩詞賺錢,所以詩詞只能存在於愛好中。

古詩詞就是一種文字表達形式,跨越千年萬載,依舊共勉。現代詩,永遠都要修改。

寫詩一輩子,也許沒有一句妙,偶然寫一寫,也許會有絕句吟。

終身學習活到老, 勞動掙錢莫嫌少, 提高品鑑自娛樂, 續實寫真祛煩惱。

對仗,一般地講,絕句可用對仗,也可不用對仗,是否用對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強求。如果視為截取律詩的中間兩聯,就可以全詩用對仗。

詩是一種意境,詩是一種情懷,詩是一種憧憬,詩是一種超凡的美,無論是何種載體她所散發出熱的熱度,如水的柔情,風一樣的涼爽,擰可食無肉,不可無詩趣。抒天下萬物與情懷,敘事寫真身邊的點點滴滴。


嚴醫生誠待天地


(1)不讀詩,無以言。

(2)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

(3)胸藏筆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

(4)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5)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

從少年開始學詩,首先能提高記憶力,然後鍛練語言表達能力,感受美學薰陶,為漢語打好基礎,瞭解歷史典故……好處太多了,學了才知道!

學詩之後,當你開心時,你可以說: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而不只會是說: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當你傷心時可以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而不是隻會說:我的心好痛。

當你看到帥哥時可以說: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

而不是隻會說:我靠靠靠,太帥了。

當你看到美女時可以說: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而不是隻會說:我去,太美了。







野史小書生


我這裡沒有長篇大論,提幾點離你生活比較近的:

① 詩詞有韻律,讀久了會讓你說話有獨特的節奏感,講話好聽、談吐不俗與人交流的時候提升印象分。無論是找工作還是找對象,都是有用的。

② 詩詞讀的多,文化相對就深,詞彙量豐富,比如你給娃取名字,讀過楚辭詩經的,就能取個有意境的名字,不像那些個沒學過的,給孩子取名都是一股土味兒。

③詩詞讀多了真的能勵志,你生活中遇到點什麼困難,如果你讀過蘇軾,瞭解下他的生平,就知道大才子實際上混的很慘,經常被髮配,但是你從詩詞能感受到,別人的樂觀,對你是有激勵作用的。

就先說這些吧,好處很多,需要讀的時候自己體會咯。


居高而遠


學詩詞當然有用,人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詩詞語言精煉,意境深遠。能夠把作者的心境表達的淋漓盡致。學習詩詞可以增加一個人的詞彙量,提高一個人的表達能力,提升一個人的內在修養和外在氣質!還能從中學到很多典故。

最近網上流傳了一段《三國演義》視頻片段,劉關張結義時候,關羽對劉備說了很多肺腑之言,張飛在一邊聽著,半天插不上嘴,憋了很久就憋出四個字“俺也一樣”惹得觀眾捧腹大笑!這就是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

比如看到這幅圖的時候,沒學過詩詞的人會說“哇塞!這柿子真他媽好看”

學過詩詞的人會說“秋去冬來萬物休,唯有柿樹掛燈籠”


哈哈,這就是區別!

碼字辛苦,如果您對我的回答滿意,就點個贊吧,也歡迎大家關注,我們共同學習一起進步…


獨處空間


。。曾經也思考過這個問題,你說我們現在也不用像古人天天之乎者也,那麼學習古文詩詞還有什麼用呢?

長生今天談談自己的想法

對於詩詞,可能讀一輩子都無法給你帶來一丁點的現實價值,但帶來的這種精神價值是無法形容的。

昨天看到一句話,我估計大家都知道,叫“民以食為天”,我看到之後就在想,為什麼以食為天呢?恰巧有一次我就看到過,

易卦

解民以食為天意思,兩根筷子,二數先天卦為兌。兌,為口,為吃。筷形直長,為

巽卦

。巽,為木、為入。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東西。入口的是什麼?是筷頭。筷頭圓,為

乾卦

,乾為天。這樣吃的豈不是“天”?因此認為“民以食為天”是由這兒來的。

嗯,跑題了,但我覺得道理是一樣的。

。。。還有一點就是,我發現現在我的同齡人談戀愛心裡想得都是:“如果愛請深愛.....”而不是“心有木兮木有枝”

總有一件事,只能用詩詞表達出來。


我是長生,謝謝大家支持。


沈長生


關於這個問題,我從兩個方面回答。

從學生方面來說,我們學習詩詞的目的既是為了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也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當然了,說一句不好聽的,學生學習詩詞也是為了應付考試。

在學業繁重的初中、高中時期,學詩詞的確會枯燥,但是,若是你帶著興趣與探索的精神去學習唐詩宋詞,你會發現你得到的不僅僅只是教會你解答詩詞題目的方法,更主要的一點,你能夠收穫我國古典文化裡的精華,能夠培養自己對美的鑑賞,學會感受詩詞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更能夠受到優良傳統美德的教育,增加文化積累。

學生們學習詩詞的好處,除了以上說的幾點,還能夠提高學生們的創新思維,以及為語文的品鑑能力、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等方面打下紮實的基礎。

從成人方面來說,我們學習詩詞可能並沒有什麼作用,但恰好是這種“無用”帶給了我們心靈的休憩,讓我們在這鋼筋水泥的城市裡慢下來,學會享受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捆綁。

試想一下,當你忙碌一天後下班回到家,或者在一個陽光溫暖的冬日午後,不去想太多紅塵裡的紛紛擾擾,煮一壺茶,焚一炷香,隨意翻開李白、杜甫、王維等等的詩歌朗讀,去品味語言上的美麗,去感受詩人們營造的優美意境,當你投身於朗讀詩歌的過程中,你也提高了語言的表達能力。

對於成年人而言,我們談學習詩詞不應該用“有用和無用”去評判,而是應該把詩詞當成修身養性的道場,學會讓浮躁的心沉浸下來,學會領悟詩詞裡的情感與道理,畢竟當你真正的學會去享受品味詩詞時,你得到的不僅僅是文化的薰陶和知識的積累,更主要的一點,你會得到品格的提升,讓內心強大。


沈善書


 詩詞的價值在哪裡?扯什麼中華傳統文化積澱、傳承太浮誇了,我認為它的價值在於讓自己感知到其美、其樂、其爽,真正地喜歡,從而融入深厚的歷史文化。你感知不到它,它便沒有價值。

  例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後人評價“孤篇壓全唐”,但我讀之又讀,除了那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時初照人”有點feel外真沒啥感覺,所以它再有名,對我也是無甚價值的。

  當你看到三千繁華、完美景象時,能想起“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你的眼前所見、腦海詩句就有了美妙的共鳴和昇華,比起直呼“臥槽臥槽…好多鳥”必然多了一個層次的體驗。這種體驗是寶貴的,會令你心曠神怡帶來美的享受!

  去浪,付出同樣的機會成本,帶著詩詞、歷史、文化和“空手”到達,體驗絕對是不一樣的,使得遊玩的收穫是不同層次的。詩詞之美融入眼前之境,便是非一般的體驗。去到杭州西湖,同時憶起蘇軾的“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是一種多麼美妙的感受阿!調轉過來,詩詞是我們的嚮導,它帶紅了無數的景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難道還不足以令飄過蘇州的你去一趟那裡,撞幾下寒山寺的古鐘體會一下唐朝時張繼的情緒?

  夏天,漫步於洪湖公園,頂著猛日炎熱,“接天蓮葉無窮碧”能給你帶來一分涼意;秋日,天高雲淡郊外徒步,梧葉飄落之際,你會明白什麼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讀過的詩句,像是一幅幅存在心裡的畫面,直到遇到,你就會忽然明白那幅畫、那首詩詞、那份情緒。總有一處風景,總有一份情緒會讓你覺得只有那句詩才通透!你總會明白什麼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也總會懂得什麼是“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你總會感慨“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也總會惆悵“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不知何時,我動了個念頭,想把千百年來有意思的詩詞作品收集整理,不看重其名氣,唯一的標準是自己有feel。於是去年我花了一個月時間,幾乎每一天下班回來都花兩三個小時來篩選,成個過程樂此不疲,是一種專心致志的享受!值不值得,只看你喜不喜歡。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將來。

  ——北宋·蘇軾《花影》

  蘇軾是我最欣賞的一位文人,李白太狂、杜甫太苦,蘇東坡最真實可愛!像這首《花影》,名氣當然比不上《水調歌頭》、《赤壁懷古》,卻極其生動搞笑,比較這些耳熟能詳的千古名篇更有味道。花影斑駁重疊,因光照的變化而轉換位置,蘇東坡也許喝醉了看不清楚,多次叫小童去掃地,太陽下了山,月亮掛起來,花影怎樣掃的走呢。一首妙趣橫生的閒詩,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的《定風波》是我最喜愛的一首作品,萬讀不厭。我已經無數次體會到蘇軾當時走過的山路、聽到的雨聲、吹到的冷風、照過的斜陽,明白什麼是經歷人世滄桑後的從容心境。蘇軾還有一句詩我無比喜歡: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徘徊。當時東坡多半也是喝高了,臥靠在小船上,如同枕睡水中,看到遠處的山頭起伏彷彿上下俯仰,船沒有系在岸邊,而是解開繩索漂浮江中,與水面的映月微風徘徊,江水、木船、遠山、夜風、映月,愜意到極致!

  我與詩詞結緣,是小時候看《三國演義》,裡邊每一回都有很多朗朗上口的通俗詩句,“老將說黃忠,收川立大功,膽氣驚河北,威名震蜀中”之類的句子早在我心裡留下印記。一向以來都是無比崇拜諸葛亮,反感曹操,直到長大後看到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它給我帶來的觸動是無法想象的,只有內心具備大慈悲情懷的人才寫得出這十個字。大學時選修文學院的課,有一次老師在課堂上和大家探討什麼是“聖人”,我舉手起立回答,曹孟德在寫下這句詩的一刻,就是聖人。

  詩詞是古人存下的無價珍寶,你感知一句,便是兌現一筆。

  同樣是詠蟬,虞世南寫出了“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駱賓王的感受卻是“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多麼有意思的比較!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唐·李嶠《風》

  詩詞之美,在於不著痕跡、卻能令你拍手叫絕。

  以前我個性喜歡魚玄機的《賦得江邊柳》,“影鋪秋水面,花落釣人頭。根老藏魚窟,枝低系客舟”,這四句無比生動、文采斐然,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對偶之美!

  此刻我會更欣賞王維的《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山野之中空寂無人,芙蓉花“紛紛開且落”,繪出了一份禪意和時光,平白無奇之中讓人彷彿置身眼前、忘掉自己。

  題外說個故事,明朝大神王陽明倡導“心外無物”,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此花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色彩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有文化,就是能忽悠!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的詩就是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對邊塞最形象的描述,這句詩我印象深刻,最早接觸竟是初中時雜誌《足球俱樂部》對曼聯球星貝隆任意球風格的描述,沒弧度就沒弧度嘛,還大漠孤煙直,編雜誌的人也是不容易阿呵呵!“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給予了後人無數的人生啟迪,王維“詩佛”的名號真不是白給的。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唐·白居易《賣炭翁》

  白居易人稱“詩魔”,寫詩形象通俗,讀愛來幾乎不用註解翻譯,深受大家喜愛。父親愛好石頭,就個性喜歡他那首《雙石》,“回首問雙石,能伴老夫否。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當時的宰相李德裕很反感白居易,劉禹錫問他看過白居易的文章沒有,李德裕的回答無比逗逼:“我明白白居易的詩很精妙,所以我不看阿,看了我不厭惡他了怎樣辦呢?”

  不要因為唐詩宋詞的文化巔峰而忽略了其它時代的詩詞之美。

  “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句中那幾個你不知怎讀的字我也不認識),寫下《洛神賦》的曹植才高八斗,這個成語來自謝靈運的稱頌:天下有才一石(十鬥),曹子健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都很謙虛!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晉代的陶淵明開田園詩之先河,詩從心發、質樸自然。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山水詩祖謝靈運把大自然的風光引進詩家,後世的李白是他的狂熱粉絲。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清·納蘭性德《木蘭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撩盡後人心思,就有如王爾德那句名言:世界上只有兩種杯具,一種是得不到,一種是得到了。

  在平凡的生活中,心裡邊多一些春秋戰國,多一些唐詩宋詞,總會有好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