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開悟”的問題?究竟什麼是“開悟”?

Tan子


“開悟”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在內心最深處,自我的那種根本意義上的孤立,焦慮(死亡焦慮),寂寞,無聊的消失,也可以說是有限自我與無限存在之間的那個割裂的徹底消融。

但這是一個描述起來很矛盾的體驗,在自我融入無限存在後,在內心最深處的地方,一切對比,區別都已消失,時間和狀態區分亦不存在了,所以“開悟”這個詞也就沒有了意義。當然,“沒開悟”也沒有了意義。

所以,可以說,在最根本的意義上,是不存在“開悟”的,也不存在“沒開悟”。“開悟”這個詞僅僅是一個詞,而語言只能描述可以進行區分的世界,無法描述那個區別已徹底消融的境地。

開悟不是一種持續狀態,因為生命並不是一個持續狀態。生命是一個念頭的針點式打印機的活動,而開悟也只是某個點上的悟或不悟、開或不開。

有人把開悟想象成一種持續狀態,以為開悟就是一種持續的狂喜,那樣想象只是一種慾望心的妄自努力。他們作這樣的想象,其實是對他們現有的苦惱心的對抗或逃避。開悟的人沒有一生,只有當下。有人把開悟等同於掌控,以為到達了開悟他們就能夠完全掌控自己、自由,和掌控生死。開悟的人沒有自我,只有現實存在。

很多人學禪,到了這個境界,這個念頭空了,慢慢影響身體,也是一堵牆一樣,就是像達摩祖師所講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你要注意,學禪的人,達摩祖師的這四句話:“外息諸緣”,一切外緣空,沒有了。“內心無喘”,怎麼弄個喘氣這個喘呢?這個心理的心波啊,心波浪不跳動了,同時呼吸好像停止了,“內心無喘”。這個時候心啊如牆壁,心怎麼如牆壁?身體嘛,梗起來了,寂然不動的樣子。心怎麼如牆壁?內外隔絕了。

外境界任何都不動心,打不進來。達摩祖師說,到這個境界,“可以入道”,他並沒有說這個就是道。

在佛學的要義裡,所謂“修行”的“行”字,它是包括“心行”(心理思想活動的狀況)和“行為”兩方面的自我省察、自我修正的實證經驗。如果只注重禪定的工夫以求自了,這就偏向於小乘的極果,欠缺“心行”和“行為”上的功德,而不能達到覺行圓滿的佛果境界。

其次,倘使只在一機一禪、一言一語上悟了些道理,認為稍有會心的情景就是禪,由此便逍遙任運,放曠自在,自信這就是禪,這就是禪的悟境,那不變為“狂禪”和“口頭禪”才怪呢!這樣的禪語,應該只能說是“禪誤”,才比較恰當。

可是後世的禪風,滔滔者多屬此輩,到了現在,此風尤烈,哪裡真有禪的影子呢!

一個人的開悟,不必請他人印證,自己應該清楚明瞭。判斷標準是斷除了貪瞋痴煩惱,如果還有貪瞋痴,還有人我是非、種種分別執著的存在,決定沒開悟。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斷除了,你的心地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見色聞聲,你能體會到,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境界。你對事物能觀察得非常深遠,清楚明瞭。

所謂得甚深的禪定、甚深的智慧,明瞭過去、現在、未來,明瞭眾生的心念。此時你便初步開悟了。所以,覺悟的現象,就是恢復了我們自性中,本來的能力和智慧。南無阿彌陀佛!


刀墓手札


開悟就昰知道。沒開悟就是不知道。不知道者不傳道。

人生處處是道場,行持坐臥,通通叫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開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



那麼什麼是開悟呢?這樣一段對話: 行者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麼?”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問:“那 得道後呢?”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老和尚回答說:“得到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為學日益”是磨磚成鏡,“為道日損”是悟後修行;磨磚成鏡是夢幻泡影,悟後修行是“守一、抱一”穿衣吃飯。



不怕雜念起,只怕覺知遲。佛的本意是覺者,即悟道的人。覺悟是解決“我是誰”,修行是解決有所作為。開悟,就是了解自己。

曾仕強對於開悟的講解有三問: 第一個,你這輩子來,是幹什麼的? 第二個,你知道怎麼樣去完成你的人生使命嗎? 第三個,你開始做了,你會知道怎麼樣做才會做得更好嗎? 三個題目,如果能夠答案出來,就開悟了。



 自古以來,沒有一個人是通過修行而悟道的。修行沒有出期,覺悟只在一念,“萬般神通皆小技,惟有空空是大道”。

不悟道,如何修道?修的是什麼?不認識自己,如何修自己? 不悟道而去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縛,結果是“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悟道之後修行,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鷹擊長空、魚翔潛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開悟的人心不離身,身心合一,身在哪裡心就在哪裡,他的心定在生命的本真上,“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也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能做到不為物喜不為己悲,寵辱不驚,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悲觀,“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

開悟前是“我在活著”,開悟後是“我看著我在活著”;開悟前是當局者迷,開悟後是旁觀者清。

開悟的人就是點燃自己生命的人,這生命是光,自照照人,在光裡沒有黑暗,無論什麼時候、什麼環境他的思想都是正面的、積極的,他有無畏的勇氣面對一切,沒有牢騷,沒有抱怨,他真實的活在每一個當下。



時時抱持修行之心,儒道釋次序遞進提升,身心自然安頓,人生才會開悟。


呼吸cfl


開悟只是修行證悟的開始,而遠非已經達成了某種目標。開悟只是引發出我們的正量。關於“開悟”,萃辰天心書院印竹、印安老師《如是我說》曾有過這樣的探討:

印安說:
經常聽人們說“開悟”。其實,長了一點見識,懂了一點道理,都不能說開悟。真正的開悟,是認識自己並了知天命。

印竹說:
所謂開悟是以佛的智慧之光撥開我們心中的迷霧,除卻無明煩惱的靈光乍現!開悟只是起點不是終點!

現在,開悟這個詞常常被扭曲、誤解和亂用。經常聽到有人說,某某某是開悟的人,然後他有很多的追隨者,他功夫了得,甚至有很多神通,讓人羨慕不已,頂禮膜拜。其實這些都是對開悟的誤解。真正開悟的人,首先是內心越來越乾淨,對事物看得越來越清楚、越明白,腦子的思維雜念越來越少。如果不是這樣,即使被人們尊為大師,追隨者無數,仍然是沒有智慧之光的。

俗話說“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開悟的人看上去應該和普通人一樣,依然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就像大海一樣,表面上洶湧澎湃,變化萬端,但裡面卻是渾厚、寧靜與無限的寬廣。開悟的人決不會搞個人崇拜,搞個人崇拜的常常是沒有開悟的。一個通達無我的人、一個覺悟到萬物與我為一的人、一個認識了平等真相的人,怎麼會又怎麼可能搞個人崇拜呢?他只會樹立道,樹立整體,樹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樹立“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開悟的人會變得越來越自信,因為他們找到了生命的根。

所謂自信,就是對自我生命的本體認識與毫無疑惑的確信。自信不是給別人看的,自信不需要被證明,自信與外在無關。開悟的人,就是點燃自己生命的人,這生命的光,自照照人,在光裡沒有黑暗。無論什麼時候、什麼環境,他的思想都是正面的、積極的。他們有無畏的勇氣面對一切,沒有牢騷、沒有抱怨,是真實的活在每一個當下。

儘管這樣,開悟才只是修行證悟的開始,而遠非已經達成了某種目標。開悟只是引發出我們的正量。所謂正量,就是通過我們親身感悟所領略到的東西產生的一種能量,這種能量能帶動我們達到更高的成就。當我們沿著開悟以後的路徑,不斷的提升我們的正量時,我們才真正踏上成佛之路,直至覺行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因此說,開悟絕不是玄之又玄的事,它是我們修行證悟必經的一種狀態。當我們有了開悟的狀態,便是我們智慧之門打開的那個瞬間,當然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事,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開悟只是起點,不是終點!

萃辰天心書院,願國學智慧走進千家萬戶……

《如是我說》是萃辰天心書院兩位極具智慧的老師的對談,從中能讓我們學習更多人生智慧,豐富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馬拉雅關注“印竹”老師,收聽音頻,也可以關注萃辰天心書院官方訂閱號“萃辰天心國學傳播”(cctxgxcb),收聽完整圖文、音頻哦~


萃辰天心書院



套用一句俗話,開悟便是斷了煩惱。佛教修行者證得了羅漢級別,便是心得到了初步的開悟;大家看寺廟裡五百羅漢的塑相,面部表情極其豐富,簡直就是隨心所欲嘛,一個個非常接地氣,而大家所熟悉的濟公活佛,實際上也只證到了羅漢的果地,所以他吃酒喝肉,不拘法制。佛經上說胎兒跟羅漢的級別是一樣的,但胎兒是談不上開悟的,它只是我們生命的起點,並示現我們一個對比的目標。所以修行看起來是在走回頭路,但它揭示的正是生命圓滿的規律。

如果你還感覺到煩惱,那麼你離開悟還有一段距離,開悟之後,心中只會生出智慧,而不會生出煩惱,無論你處於什麼樣的環境,無論你遭到怎樣的待遇,你的心地都是坦然的;為什麼?因為開悟者心中已經沒了疑惑,他已經窺得宇宙生命的真相,他已經通曉萬事萬物的規律,獨立個體與大同集體之間的矛盾在他那裡已經泯滅,而人的煩惱與疑惑真正的根源便是個體與集體的對立;根源找到,煩惱自消。為什麼能找到根源?因為心識的作用。

心如果不把自己的力量分散出去,當它集中起來專注於一點時,它的力量是驚人的;《愣嚴經》說人有六個家賊,日夜盜取自家財寶,只不過大部分人渾然不覺,有的活得稀裡糊塗,有的活得醉生夢死,想要開悟,門都沒有!所謂家賊,眼、耳、鼻、舌、身、意是也,聲色犬馬、吃喝玩樂以及耽於虛夢妄想,就是六賊的表現。要想開悟,先從六賊下手,自然擒賊擒王,六賊當中當以意賊為首,意若清正,眼、耳、鼻、舌、身自然規矩臣服。修行者,修正心意也。


ii小小孩


如何看待開悟的問題,究竟什麼是開悟?對開悟的問題眾說紛紜。各家各派各執一詞。通常認為明心見性就是開悟。還有把漸悟與頓悟看作開悟的兩個途徑。有的認為佛是開悟者,而佛說,迷者眾生,覺者是佛。佛是大覺者,是開悟者。佛不能渡無緣之人,開悟者,大智慧者,還有解決不了的難題。通常人們把開悟比喻,理解的能力,理解的速度,理解的層次,理解的水平叫做開悟。南懷瑾大法作過比喻,什麼是開悟?當人在衛生間解手很難,一旦解完心裡鬆快了,這就是開悟的感覺。他還說,爬山很累,全身不舒服,當你站在山頭一覽眾山小的時侯,心情豁然開朗,這就是開悟。實際上,開悟一點不神秘,也沒有那麼玄而又玄的奧妙玄機,每個人對新生事物和解決都在開悟,天天在開悟。時時在開悟。開悟是人的天性和本性。開悟與迷惑就是一步之遙,差一步沒有登上珠穆朗瑪峰頂不算成功,當你這一步踏上珠穆朗瑪峰頂峰的時候,你就是一位成功者,你就是一位英雄。能夠站在珠穆朗瑪峰的頂端你就等於開悟了。開悟不是智者的專利,而是平民百姓的生存工具。


慈音1


"開悟"有三種,心靈體驗的開悟,知識的頓悟,智慧的啟發。但是,這些所有的"開悟",都是一場騙局而已。世界上從來就不存在所謂的"開悟"。

從心理學上來說,所謂的"開悟",不過是人類在極端疲勞的狀態下,大腦區域出現病變,進而出現了一種超脫的感覺。神經學家把它稱之為"宗教感"。大量的實驗證明,只要使用某種化學致幻藥劑,就可以控制人類的大腦,模擬出類似"開悟"的感覺。

不僅人類的心靈感覺體驗不存在"開悟",人類所有的知識也不存在"開悟"。所有人類已經掌握的知識,都是在勞動生產實踐裡面,通過經驗的積累而逐漸產生的。沒有任何一種知識是由於所謂的"開悟"誕生的。相信知識是由於"開悟""頓悟"誕生的,都是民科。只有民科會相信這些東西,那就是,只要拍一拍天靈蓋,"腦袋瓜子靈光一閃",就悟出了一個神奇的,前人不曾涉足的知識領域。其實,民科所謂的"前人不曾涉足",只是民科自己不知道而已。一些民科花費了四十年證明一個定理,結果這個定理是16世紀的數學家早就證明過的東西。而更多的民科自己發明的所謂"知識""理論",完全就是純粹的意淫,他們所"開悟"出來的東西,沒有任何哪怕是一絲一毫的價值。

至於"智慧的啟發",那更是迷信。所有的智慧都來源是兩種途徑,首先是生產實踐,還有就是數學推導。除此之外,不存在所謂的"智慧的啟發"。有一個故事,說惠能"開悟",唸了一首偈,叫做"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由於惠能不識字,所以很多人說惠能是天才,肯定是佛性頓悟了,所以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佛經的文盲居然可以說出如此有哲理的句子。但是,范文瀾就揭開了這個秘密,原來在惠能的家鄉佛教已經非常流行,惠能出家之前就與眾多的僧侶學者交流過,雖然他是文盲,但依然可以在交流之中掌握思想。


懷疑探索者


開悟,何為開悟?

開即打開,綻放之義!悟,樹心與我,即我心樹起來,心靈之樹成長,成色,成熟起來!

我個人認為,不宜把開悟標準定的太高,讓大家望而生畏,感到自己永遠做不到!

一般可分為:初悟(覺醒),中悟(覺知),大悟(覺識)!

初悟:明白自己的人心人性是自己,是上天人祖所分所化所賜的,除自己有生身父母理應盡孝外,我們還應孝敬先天的心靈父母!

中悟:明白自己的身體是服務於心靈進化,升階,成長,成熟的,併發願追隨上天父母,認祖歸宗,出離六道輪迴,返回真天故鄉!

大悟:明白中華家族是宙宇之核心,中華心光是宙宇之根之本,元中華放是產生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元靈之力,發願隨順人祖,擔責盡義,為中華一家親做出理應有的奉獻與付出,無為而無不為!

總之,初悟認識真自己,中悟拯救真自己,大悟成就真自己!



百合佳園


一瞬間明白了,知道了,懂了,就是開悟啊。很多人說,佛家的開悟,道教的開悟,儒學的開悟……這些都對,但又都太高了。

開悟蘊含在所有人的基因裡,第一個直立行走的人,第一個會用火的人,第一個文字的創造者……這些在現在看來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卻是先人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幾萬年的積累,在某一瞬間,突然頓開,看到鏡花水月之後的真相……可見,自古以來,在沒有佛法,經書,大道,文字之前,人類就已經具備了這項“技能”。

如果人類史上沒有了這些瞬間,後果可想而知。人類自己創造了文明,有文字,有著作,有思想,同時,也有了束縛。我們給許多東西賦予新的含義和標準,一切都變得高深起來,“開悟”“頓悟”“開慧”等等,也都成了某些存在的特有名詞。

道家,講究一個無為,但是從來沒有停止記錄自己的觀點文化;佛教一直致力於“不立文字”,卻是經書最為繁雜……目的與所為完全是兩個方向。人類的文明創造非常偉大而神奇,有時又是矛盾的。我們現在講到“開悟”,本來一件極為簡單的事情,人人都可得的事情,被重新劃定標準,賦予意義之後,好像離我等凡人越來越遙遠了。這已經成為“高人”的代名詞了。



其實,我覺得,很多事情,我們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認識。絕大多數人,沒有六祖慧能的“何處惹塵埃”的智慧和頓悟,甚至在佛法上,我們是一竅不通的,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突然明白某個道理,因為別人的一句話通透起來……這都是開悟。

任何文化的,精神的東西,我覺得還是不要遠離煙火氣,佛如此,道如此,儒也如此。任何脫離人的,想置身於高處的存在,不是已經消亡,就是在消亡的路上。

我等必定凡人,凡人怎麼樣?凡人也可以說佛論道,凡人也可以活的明白,高人的智慧還不是從凡人而來,蔓藤爬的再高,也離不開底下的土壤。

聲明:關注我的人一定知道,我並非對佛道有意見,相反的,我對於佛道儒的文化太喜歡了。但是很多時候,我覺得現在很多有文化的人想脫離我等凡人,整天搞的非常高深,於是……如上所見了。

魚者佩之


怎麼理解開悟?

  開悟是一種狀態,一種層次提高而內心喜悅的體會,它是對之前懵懂不覺在質上的一次飛躍性昇華。

  開悟被廣泛用在與思想觀念或學術方面相關的各個領域。

  開悟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狀態也沒有固定的模式。

  我們平時說到的開悟都是在某個領域或某個方面某種程度上的開竅。

  怎麼理解開悟這個概念,它其實很實在,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也沒有那麼虛無縹緲遙不可及。開是一種動作,比如水燒開了,這裡開是一種能量的持續積累和增加到了一定的界點。比如門打開了是力度的付出與著力方向的正確配合。

  開悟代表一種努力和付出的結果,是積極進取的階段性進展。開悟要有目標和方法,沒有漫無目的的開悟也沒有毫無章法的開悟。

  開悟在現實中尚沒有終極開悟的情況。一般這方面開悟不等於另一個方面的開悟,真正有開悟體驗的人不會自大自滿,相反真正開悟的人會更認識到自我的侷限性與自我的不足,姿態會放得更低。更懂得謙虛謙卑更具包容心否則就不是真正的開悟而是夜郎自大。

  自利利他,利己利人。是開悟者的一個體現方面。利己是自我提高的基本需要,利他是價值的擴大。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應該是能夠創造價值的人。懂得創造價值懂得給更多的人帶來機會的人可以稱得上行業中開悟的人。

  今日頭條在最近的生機大會上提出的信息創造價值及系列應用產品的推出就是一種開悟的思想,開悟的行動,開悟的模式,開悟的範例。

  





江山策劃191413


我覺得開悟和頓悟還是有區別的。

開悟,更簡單一些,就是想明白了一件事情,悟出了一個道理而已。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突然一悟。

但是頓悟就更加高深了。

頓悟應該是禪宗的一個術語。也是通過長時間的修煉,靜心,誠意,格物。然後瞬間醒悟,知致。

而這時悟出的道理,想明白的事情就更加有意義,更加深刻了。

並且頓悟之時,身體心理都發生了非常奇怪的變化,尤其是心裡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異常的美妙,無比的舒服。

這些都是我在書上看到的,頓悟,禪宗認為,人的一生,小悟幾百回,大悟幾十回,但都是修行到了一定的境界才有的。普通人是很難體會到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可惜,我現在也沒有體會到那種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