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改革開放40年·龍崗力量」從“三來一補”到產業強區,改革發展推動龍崗工業“臥龍”騰飛

在改革開放春風吹拂下,深圳在不到40年的時間裡,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如今的現代化國際都市,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作為深圳的行政大區,龍崗區從來不缺乏改革與開放的基因,在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上,經濟社會各項領域取得矚目的成績。奮進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龍崗也將繼續迎著春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貢獻龍崗力量。

11月21日,從北京舉行的中國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論壇(2018)上傳來好消息——會上發佈的2018年工業百強區榜單顯示,繼2017年位列第二之後,深圳市龍崗區本年度位列全國工業百強區榜首。這無疑是龍崗區向改革開放40週年獻上的一份優秀答卷。

然而,這場走過了25個年頭的“考試”題目並不簡單,從“三來一補”產業為龍崗騰飛奠定基礎,到研究制定全區綜合發展規劃,把城市、經濟、社會、空間規劃相結合,推動產業發展和全面轉型,再到不斷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與創新層次,實現產業“由小到大”“由大到高”“由高到強”的質變躍升,龍崗逐漸擔負起了中國製造參與國際競爭的“國家隊”使命。

「慶祝改革開放40年·龍崗力量」從“三來一補”到產業強區,改革發展推動龍崗工業“臥龍”騰飛

▲2018年的第二十屆高交會上,龍崗企業攜高科技產品亮相,大放異彩。深圳僑報記者 鍾致棠 攝

改革發展喚醒龍崗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日漸升溫。40年來,深圳從邊陲小鎮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為全球創新之都,龍崗區當仁不讓,勇立潮頭,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深圳“東進戰略”兩大發展機遇,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努力促進經濟取得更高質量的發展和更優異的成績。

探索路徑 “借船出海”邁上工業化道路

龍崗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部大力發展工業、不斷壯大產業的工業化史。

2018年前三季度,龍崗地區生產總值3100.06億元,增長11.0%,實現兩位數增長,總量排名全市第二,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前三季度龍崗區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903.57億元,增長14.6%,比去年同期提高2.9個百分點,總量、增速均排名全市第一。穿梭回1993年建區,當年龍崗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是23.6億元,今年前三季度的數據就比那時足足翻了80倍。可以肯定的是,龍崗區目前已形成了以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步入工業化後期階段。

成績的取得源自改革開放,企業總是以最敏銳的嗅覺爭先恐後地投身到時代的洪流之中。

坐落於平湖街道的京華電子公司作為深圳市第一批註冊的企業,曾在上世紀80年代生產出了國內第一部收錄機,也是第一批嚐到改革開放甜頭的龍崗企業之一。現任京華電子董事、黨委副書記的羅雲水,1985年從南京調來該廠,開始幫助企業走上擴張之路。他回憶,1987年,由於本地青年人數無法滿足企業用工,他與深圳另外兩家企業一同前往江西井岡山革命老區永新縣招工,這是深圳企業第一次前往廣東以外的地方招人。一開始,聽說是大城市的企業,2000多名報名者幾乎要把登記處擠爆了,但因為對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心存疑慮,考試的時候卻沒幾個人來。後來羅雲水帶著21位村民代表來到深圳,為他們租下了招待所,領他們去蛇口、國貿遊玩,帶著大家踏踏實實工作,這才打消了老鄉們對龍崗、對深圳的疑慮,大家紛紛呼喚鄉親前來龍崗工作。緊接著,京華電子不斷髮展壯大,1997年還成了工業區,鼎盛時員工人數達到7200多人。

京華電子的成長僅僅是一個縮影。至1997年,龍崗的“三來一補”企業發展達到頂峰,企業數量多達3700家,實現了龍崗工業“由小到大”的實質性轉變,引領龍崗順利步入工業化階段。其中,港資龍崗鴻名製品廠年產值達4億多美元,帶動上下游企業400多家,成為龍崗利用“三來一補”企業做大自身產業規模的典型案例。當時,龍崗鎮村集體每年“三來一補”工繳費約10億元,工業廠房、生活配套服務收入約10億元。這20億元的集體、個人收入,使得龍崗十多萬村民迅速富裕起來,龍崗也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

「慶祝改革開放40年·龍崗力量」從“三來一補”到產業強區,改革發展推動龍崗工業“臥龍”騰飛

▲1999年首屆高交會上,龍崗企業展示通訊產品。 深圳僑報記者 鍾致棠 攝

外來資本源源不斷,企業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加速了龍崗的工業化進程,但走的卻是一條依靠廉價土地、廉價勞動力等成本優勢,吸引生產要素密集投入,低層次規模擴張之路。由於缺乏自主創新、“兩頭在外”導致植根性不強等缺陷,這種規模擴張始終是低層次的,不具備長遠的可持續競爭力。1997年,龍崗區開始清醒認識到轉型升級的必要性,著力發展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營經濟、高新技術產業,提升區域產業層次。也正是在那一年,華為選擇了龍崗,也成為了龍崗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起點。

轉型發展:政策加碼從“三來一補”到產業強區

從來沒有哪一場改變是輕而易舉的。正是在艱難中求索,龍崗經濟戰略轉型才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與創新能力的民營企業發展贏得了機會成本。此時,如何科學制定和調整產業政策,也考驗著龍崗執政者的智慧。

1998年,龍崗區制訂《關於進一步扶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若干規定》,在資金、技術、人才、稅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以民營科技企業為突破口的高新技術產業得到重點扶持,迅速發展,很快完成了培育、集聚、強壯的過程。

「慶祝改革開放40年·龍崗力量」從“三來一補”到產業強區,改革發展推動龍崗工業“臥龍”騰飛

這其中一個標誌性的事件發生在1999年2月深圳留學生創業園的建設,彼時,該創業園成為全市第一個“創客”平臺,是深圳創客的發源地。曾參與過該園區建設的相關負責人透露,那時不少國外留學生選擇來深創業,面對歸國的人才,政府組織了大批留學生到深圳參觀考察。令人頗感意外的是,位於龍崗中心城一隅的幾棟廠房受到了留學生們的青睞。他們說,龍崗的環境不嘈雜很安靜,更適合創業。於是,深圳留學生創業園順利落戶龍崗,這個位於龍崗區騰飛路旁的創業園區成為全市首個留學生創業基地,成了舊廠房變身創業平臺的經典,同時也讓龍崗走出了國門。

同樣成為轉型升級模範的還有為人們所熟知的大運軟件小鎮。大運軟件小鎮原名蓮塘尾工業區,佔地14.5萬平方米,原有各類工業企業91家,以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加工製造為主,產值低、稅收少、效益低下。2013年,龍崗區產服集團介入,對工業區實施綜合改造升級和運營,該園區涅槃重生,迅速蛻變成獨具特色的創新型產業園區——大運軟件小鎮。2017年,小鎮企業實現納稅5億元,比改造前增長近100倍。近年來,柔宇科技、怡豐機器人、蘭丁醫學、雲天勵飛、芯天下科技、有點牛傳媒科技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相繼入駐,使該園區技術創新能力大大增強、發展勢頭迅猛,為龍崗老舊工業區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慶祝改革開放40年·龍崗力量」從“三來一補”到產業強區,改革發展推動龍崗工業“臥龍”騰飛

▲位於大運軟件小鎮的柔宇科技是龍崗高新企業的代表,而大運軟件小鎮又是龍崗工業園區轉型升級的模範。深圳

打造高新技術聚集效應,帶動區域協同發展,龍崗是經過深刻思考的。近年來,龍崗區著力構建了更具競爭力的“雙軸聚合”的整體空間結構,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優化城市功能結構、推動各組團功能協同互動,實現了龍崗區整體功能的提升。據介紹,龍崗全區有89.6平方公里面積納入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規劃,佔全市的1/4,市級重點發展片區佔全市的1/4,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佔全市的1/5,全市首個未來產業園佈局在龍崗,規劃建設了龍崗天安數碼、中海信、天安雲谷等一大批創新園區。“4+2”市、區重點片區全部納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其中創新節點5個,全市最多。今天的龍崗,正在由“產業大區”向“產業強區”轉型的大道上闊步前行。

創新驅動:“彎道超車”帶來發展新機遇

改革是根,創新是魂。

龍崗的快速工業化進程,堪稱一部產業發展傳奇。傳奇背後,是“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科學發展智慧所致。如果說1993年至2005年是龍崗區由一個產業新區變為產業大區的過程,那麼2006年到現在的十年間,則是龍崗區由產業大區邁向產業強區的階段。那一年,龍崗區推行“科教興區”戰略,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全區的一個重點;那一年,龍崗區高新技術產值突破1000億元,高新技術增加值達到300多億元,佔工業增加值的53%。

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簡稱“高交會”)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科技類展會,有“中國科技第一展”之稱。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詹姆斯·莫里斯曾在2002年到訪深圳參加高交會,他這樣評價:深圳經濟的表現是非凡的、空前的,是能使所有經濟學家著迷的一課。

高交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龍崗早在1999年就進入了這個平臺。當時,涉及高新技術、計算機通訊配套產品、名優新品等在內的15家龍崗企業參加了5個主題展覽,當時展示的是無繩電話、電容器、創新塗料等產品。現在來看,這些算不上什麼“高科技”,但龍崗已經亮出了創新的底氣和決心。在2018年的第二十屆高交會上,龍崗的高新企業同樣大放異彩,不過吸引人們的變成了柔宇科技的全球首款可摺疊柔性屏手機、岱仕科技的力反饋動作捕捉手部外骨骼、神州雲海自主研發的艾娃機器人等高新技術,儼然成了創新高地。

不只是高交會,龍崗孕育的各類高新企業近年來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之中。在深圳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晚會上,龍崗企業高巨創新出動500架無人機組成的“大鵬展翅”驚豔四方;被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港珠澳大橋開通後,龍崗企業雲天勵飛為其提供了紅外測溫系統+人臉識別的高科技服務,成功助力智慧邊檢;今年11月,產自龍崗的Roadstar.ai無人車成為世界互聯網大會首個官方無人車合作伙伴……

「慶祝改革開放40年·龍崗力量」從“三來一補”到產業強區,改革發展推動龍崗工業“臥龍”騰飛

▲1989年,龍崗來料加工企業安國手套廠裁皮車間。深圳僑報記者 鍾致棠 攝

近年來,龍崗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推動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兩翼齊飛,著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良好氛圍,自1998年以來,龍崗區連續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區”“全國科普示範區”等三項國家科技創新榮譽,2015年成為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考察示範區,2016年躋身全國區域孵化能力13強,2018年獲評廣東省創新創業示範基地。特別是近幾年來,龍崗區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斷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有力推動全區經濟在高位實現穩中向好,創新已經成為龍崗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

從“三來一補”到創新驅動,改革推動創新,龍崗區“彎道超車”帶來發展新機遇。如今,隨著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快速崛起,龍崗已經成功實現發展動力的切換,深圳東部科技創新中心雛形已顯。

營商環境:四海八方“最強大腦”匯聚龍崗

今年11月初,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簡稱“進博會”)在上海舉行。期間,龍崗區交易分團採購成果豐碩,共與60家企業、99家參展商達成採購意向,採購累計約3億美元,龍崗的實力再次得到廣泛認可。而在進博會期間舉行的深圳(龍崗)·長三角經貿合作交流會上,上海寰蓮新能源科技合夥企業董事鄭宏更是把與龍崗的合作看成是時代的選擇。“龍崗區在企業、人才、產業空間、住房等方面給予大力度的優惠扶持政策,為企業搭建良好平臺,給了我們足夠的信心,讓企業能安心謀發展。我們的項目選擇落地龍崗,是大時代下的必然選擇,也是科學技術成果快速實現產業化的最佳選項!”鄭宏說。

很顯然,對龍崗營商環境的認可遠遠不止鄭宏一個人。近年來,龍崗區多措並舉,打造優質的營商環境,這成為吸引高端科技企業入駐的利器,也充分彰顯了強大的自信,更收穫了豐碩的成果。

「慶祝改革開放40年·龍崗力量」從“三來一補”到產業強區,改革發展推動龍崗工業“臥龍”騰飛

2014年,龍崗在美國硅谷舉辦了一場招商推介會,臺下坐滿了相關領域的頂尖人才,陳寧就是其中之一。聽完介紹,陳寧心動了,在進一步溝通了解後,他帶著技術和團隊來到龍崗,當年8月,雲天勵飛在龍崗註冊成立。僅兩年時間,公司研發的雲天“深目”系統上線,在全球率先實現“百萬人群,秒級定位”,用人工智能助力平安城市建設。

業內人士評價,經過多年積澱和發展,龍崗已經擁有了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在吸引優質項目落地的同時,不斷完善營商環境才能激發更多發展動能。

事實上,龍崗區嶄新的城市環境、富有競爭力的產業政策和完善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是龍崗的營商環境日益優越的基礎。近年來,龍崗區搶抓深圳發展特色學院的政策機遇,協同建設國際大學園;全方位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及高成長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持續壯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隊伍,2018年申報量超過1420家;實施“深龍英才”計劃和“以房引才”模式,高層次人才及團隊總量位列全市第二;從過去注重單體項目的引進向搭建平臺、完善創新鏈條轉變,建成市級以上創新平臺109家,逐步形成以平臺匯聚人才、技術、項目的發展格局。

這背後值得關注的是,今年1月,龍崗區以區委1號文的形式印發了《深圳市龍崗區委區政府關於優化營商環境深入推進深圳東部中心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出臺20條措施來優化龍崗區營商環境,促進以先進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僅如此,區委區政府還先後制定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重點企業服務工作的實施方案》《2018年龍崗區領導掛點服務企業工作方案》《龍崗區經濟與科技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服務企業政策措施,從財政獎勵、人才待遇、發展空間保障等方面給予企業支持,幫助一批企業突破瓶頸、快速發展壯大。此外,根據轄區中小企業量大面廣的現實情況,龍崗今年又推出了中堅企業培育計劃,篩選一批創新能力強、增長潛力大、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在財政獎勵、金融助力、政務靶向服務、發展空間保障等8個方面實施精準服務、精準扶持,助推這些企業儘快做大做強。

當前,龍崗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腹地和重要支撐點、落實東進戰略的核心區和主戰場,又迎來新一輪開放合作、跨越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改革潮聲

2007年從德國回來後,我一直將事業的重心放在龍崗,切實感受到這片沃土翻天覆地的變化。傲基一路走來,從創立初的幾十人發展到現在3000多人規模,從單一品牌發展到多品牌運營,成功打造AUKEY品牌,獲得海外市場廣泛認可。企業所在地平湖華南城也成長為國內跨境電商企業雲集重地,集群化、規模化日益明顯,龍崗區各級部門推出一系列營商利商政策,扶持電商企業發展,很貼心也很用心。這些都是改革開放成果,是深圳企業擁抱世界的成果。傲基將不忘初心,引領中國優秀品牌走向世界,助力地方經濟發展。——龍崗區人大代表、深圳市傲基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陸海傳

改革開放後的龍崗,讓人感到每天都有新變化。上世紀90年代初,和我一起來龍崗打拼的工友大都是從報紙上的招聘廣告和龍崗各工廠大門口的佈告欄中找機會。為了找到一份工作,求職者在招工窗口長時間排隊、擁擠。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的龍崗擁有眾多的產業園、創業園、工業園,人才的需求量大,在家門口找工作方便了。經過這些年的打拼,我們一家從工廠宿舍搬進了花園小區,龍崗的飛速發展讓我們普通百姓過上了好日子。

——龍崗居民 李東偉

來源:深圳僑報記者 姚蘭 通訊員 江澤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