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火燒30萬曹軍面無懼色,火燒藤甲兵為何卻說“必損陽壽”?

孫雪涵


火燒30萬曹軍面無懼色這個事發生在博望坡那一戰,而火燒藤甲兵是諸葛亮在南征蠻夷時。

而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這樣說:諸葛亮乃神人也,儒者,明天道,了人道,為什麼同樣是火燒敵軍,卻是不同的表現?難道火燒30萬朝軍就不違背天道嗎?

首先:只要是戰爭,人為地發起戰爭,都是不義的,因為戰爭的後果基本上都是農民百姓來承擔的。所以老子主張無為,孫子兵法也主張不戰。但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站在無為的立場來有所作為,不戰也不是任人宰割,而是站在不戰的立場來戰。因此出發點很重要,或者說一個人做這件事的動機很重要,這是判斷好壞對錯的一個相對比較合理的標準。 諸葛亮博望坡火燒曹軍,是在當時諸葛亮剛剛出山不久,曹操主動派人來攻取荊州,劉備是受劉表之託去抵禦曹軍,諸葛亮的立場肯定跟劉備一樣是要抵禦曹軍,共扶漢室。而至於用火燒還是水淹那都只是一種戰爭的手段而已。 但是在南征蠻夷時就不一樣了,諸葛亮出征討伐蠻王時,他主要的目的是收人心,並不是為了佔領,更不願殺害太多士兵,但當時出征已久,火燒是迫不得已才用,更何況他們是少數民族,當時人比較少,一下就給燒了這麼多主要的勞動力人口。 我們中國人確實也受到這種思想影響很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如犯我,那下手可就不一樣了,我們也更不會去欺負弱小的人。

其次:火燒後死的比例也不一樣

最後:這兩次戰爭的發生的時間,火燒博望坡是諸葛亮出山不久,而南征蠻夷時,劉備已死,諸葛亮已經是丞相了。年輕時理解天道不深,經歷多了感嘆一下也是應該的嘛。

總結一下:兩次火燒都損陽壽,但後面那一次真的良心不過去,或者說損得更多點。


每天學一點哲學


我們就來看看諸葛亮火燒藤甲兵的具體經過吧,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七擒孟獲,最後一擒就是火燒藤甲兵,孟獲被諸葛亮第六次抓了之後,就請烏戈國主兀突骨率著三萬藤甲兵來幫助。

這個藤甲實在是了得,是山澗石壁上的藤經過多重工藝和處理,沾水不溼,可以用來渡江,刀箭不入,只是他們忽略了一點,這種藤甲不怕刀槍,但怕火呀,而且諸葛亮還是用火的高手,可能他們久在西南,不太瞭解中原的情況。

諸葛亮讓魏延偽敗,留下了很多糧車,將藤甲軍引進了盤蛇谷,然後用橫木將谷口給堵住,而諸葛亮早就安排馬岱在盤蛇谷裡藏了很多火炮,而糧車裡面裝的都是火藥,火起後,整個場景確實是很慘。

三萬藤甲兵的死狀實在是有點恐怖,諸葛亮邊看邊流淚邊嘆息說,我雖然有功於社稷,但是必折損陽壽呀,其他人也是不忍心來看。

諸葛亮每次擒拿孟獲的時候,所造成的損失其實都不大,只有這一次,將三萬藤甲兵用一種很殘忍的方式殲滅了,諸葛亮是想收復南中地區的,這些藤甲兵很無辜的,諸葛亮其實並不想殺死他們,而且是用這種方式。

諸葛亮的敵人是魏軍,所以諸葛亮在用火燒上方谷的時候,是沒有這種想法的,而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所做的事情是獻火計(周瑜也想到了),草船借箭,借東風,也就是說燒死曹軍的,是周瑜和黃蓋,而不是諸葛亮。

而周瑜在打江陵的時候,肋部中箭,受了重傷,第二年病逝,而黃蓋在赤壁之戰的時候,也中箭掉入了水中,幸好被韓當所救,也就是說折陽壽的人是周瑜和黃蓋。

不過,就從三國演義的邏輯來說,火燒藤甲兵折陽壽的情節,主要是為諸葛亮在五丈原用祈禳之法增加壽命,七星主燈被魏延一腳帶風給撲滅,而做鋪墊,諸葛亮明白自己失敗的原因,這就是天命呀。


歷史簡單說


諸葛亮南征蠻夷時,火燒孟獲請來的三萬藤甲兵。面對大火中的哀嚎遍野,他痛心疾首,仰天長嘆:“死傷無數,必損陽壽”。

可是他在博望坡火燒夏侯惇,新野放火燒得曹仁是丟盔棄甲。赤壁之戰,曹操傷亡過半。

上方谷司馬懿差點葬身火海,這些戰爭無不是死傷無數的,諸葛亮為何都不曾面無懼色,而唯獨在火燒藤甲兵時說了“必損陽壽呢”?

有書君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火燒藤甲兵是諸葛亮親眼目睹了整個過程的,感受最真切。

諸葛亮在南征蠻夷時是作為主帥,親自策劃並目睹了那些藤甲兵被大火吞噬,從掙扎到化為灰燼的過程,殘酷而且血腥。

那些畫面深深衝擊著諸葛亮的內心,讓他產生了很大的負罪感。

而火燒曹軍,他作為軍師坐守在大後方,只是策劃者而不是最後的執行者。沒有在現場,感受不到那種悽慘,也就沒有多少感覺。

其次也是最根本的原因,立場不同,身份不同,心態當然也不一樣。

曹操是簒漢反賊的代表,他統治下的追隨者自然是亂臣賊子,屬於助紂為虐。

在諸葛亮的心裡,自己包括劉備一方的蜀軍是匡扶漢室的正義之師,他是傳統士大夫忠君愛國的政治思想理念。

他們兩方是敵對的,勢如水火的。

自古戰場上殺伐是難免的,不是你死 就是我活,而且大部分與曹軍交戰,是曹操主動挑起的戰爭,是侵略者,對劉備他們來說是生死攸關的決戰,勝利了向前推進,失敗了則死無葬身之地。

是一場自衛的反擊戰,沒有損害天道的地方。

所以火燒曹軍是“替天行道”,而孟獲的藤甲兵是屬於蜀國內部叛亂,只是來助戰作亂的。

並沒有奪取漢室江山的意圖,燒死的只是受到蠱惑矇蔽的無辜的西蜀子民,自己人和敵人相比,感情上自然不能等同。

再者,火燒藤甲兵手段太過殘忍,而且無一人生還。

藤甲懼火、易燃,燃燒時幾乎沒有辦法脫下來。

被烈火焚燒炙烤而死相比火攻曹軍來說更痛苦殘忍。在山谷中哭天搶地、哀嚎遍野、垂死掙扎,死狀可謂恐怖而慘烈。

因為孟獲的屢教不改和蜀軍的艱難處境,諸葛亮只好痛下心來,大火截斷了山谷兩端,堵死了他們逃生的可能。

三萬藤甲兵全部死難,他們是南方的少數民族,屬於尚未開化的,對於一個小部落來說,損失了三萬青壯年,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讓國中的孤寡老幼過上了無依無靠的生活。

而對於火燒曹軍,也並不是想趕盡殺絕,目的是想擊退他們的進犯,給曹軍將士留下了逃跑生還的可能。

諸葛亮知曉這樣做會折損陽壽依然這樣做,是為了徹底降服孟獲,為了蜀國的安定,才可能安心北伐。

歸根結底是為了蜀國的江山社稷,彰顯了諸葛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也為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七星燈無法續命做了鋪墊。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不知道這個火燒三十萬曹軍指的是不是赤壁之戰,但不管是火燒30萬曹軍,還是火燒藤甲兵,這都是演義裡的說法,真實歷史並非如此。在演義裡,孔明也不止燒了這些,還有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上方谷等。



而為何唯獨在火燒藤甲兵時,說了必損陽壽,這應該是演義裡的漏洞了。這裡就不談正史,按照演義的思路來解釋一下吧!

古人做了壞事,就會說損了陰德,損了陰德,則會折損陽壽。這裡孔明說必損陽壽,自然指的就是他覺得自己在這場戰役中太過於殘忍了!


首先,他燒的是藤甲兵,藤甲本身就懼火、易燃,被燒後相比其他戰役中的士兵來說更加痛苦,存活的概率更低。在其他戰役中,若被燒傷還估計能被搶救下,穿了藤甲遇到火就註定死翹翹了。這也是為什麼三國殺裡,穿了藤甲遇到火殺與火攻,要扣兩滴血了。火燒藤甲兵太過於殘忍,藤甲兵死的太痛苦!

在演義裡諸葛亮也是看到對方的三萬藤甲軍被燒得互相擁抱,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全部死於谷中,臭不可聞,才哭著說出了這句話。


其次,演義裡向來是尊劉貶曹,對於曹操稱其為曹賊,他的手下自然是助紂為虐。在其他火戰中誅殺曹軍是替天行道。但藤甲兵不同,藤甲兵是孟獲從烏戈國借來的,並不是曹軍的那種的不義之師。

其實演義安排諸葛亮說這句話也有為後文做鋪墊的作用。演義中的諸葛亮設定是神通廣大,什麼都懂,死亡自然也是測算出一二。他這裡說損陽壽也是為了後來自身早逝於五丈原做鋪墊。正因為他火攻損的陽壽太多了,損的甚至都不讓他借七星燈來續命的地步了!


演義中這樣安排不僅是為將諸葛亮神化,更是為了突出他的忠心,為了輔劉成就大業,不惜犧牲自己陽壽。不過諸葛亮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確實也配的上這波神化!


夏目歷史君


首先這是三國演義情節,所以只在演義之內討論。

有人說,諸葛亮一生用兵,無過於“水火”二字。孔明從初出茅廬開始,先燒博望,再燒新野,赤壁借風,因他而亡的燒死鬼也不少了。為什麼只有在火燒藤甲兵以後,才說“必損陽壽”呢?

火燒藤甲兵的情節,出現在第九十回、《驅巨獸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中。

且說孟獲被孔明幾擒幾縱,始終不肯心服,但自己又實在打不過。萬般無奈之下,手下帶來洞主獻計說:東南方有一烏戈國,那裡的特產藤甲,用山藤浸油反覆晾曬製成,刀箭不如。不如去向那裡求援。


孟獲到烏戈國求助,國主兀突骨一口答應,派兵三萬前來幫助。藤甲刀槍不入,所以蜀軍吃了大虧,連打幾個敗仗。孔明看出藤甲的弱點,雖然刀槍不入,但是用油浸來之作,肯定是易燃物。於是用詐敗誘敵的辦法,把藤甲兵引進盤蛇谷裡,放上一把火,把藤甲兵全部燒死。

孔明在山谷上方觀戰,見到谷中的慘狀,不禁喟然長嘆:

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左右將士,無不感嘆。

為什麼之前用火攻時,孔明沒有這種感慨呢?這是因為,諸葛亮並非因為殺人而感嘆,是有另外的原因:

孔明歸到寨中,升帳而坐,謂眾將曰:“……藤甲雖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見火必著。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

烏戈國是一個“少數民族”,人口數想必不會很多。現在一下死了三萬,還都是壯年男性,族群的存續一定會受到很大影響,說不定就此滅族了。就是孔明所說的“不留種類”。

斷掉一個民族的傳續,這當然是大罪過。

但是似乎也沒有別的辦法。——“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所以為了“有功於社稷”,諸葛亮也只好選擇“必損壽矣”的這一條路了。


北門猿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正史上並無記載,出自於小說《三國演義》。

作為《三國演義》中的第一神人(或者第一妖人),諸葛亮堪稱玩火的專家:

剛出茅廬不久之後,諸葛亮在博望火燒夏侯惇,立下第一功;接下來在新野,諸葛亮又是一把火燒的曹仁丟盔棄甲;赤壁之戰中,火雖然不是諸葛亮放的,但東風可是他借來的;在諸葛亮南征孟獲期間,諸葛亮又是一把大火把突骨兀的藤甲軍燒的一乾二淨;在北伐期間,諸葛亮設計把司馬懿父子圍在葫蘆谷火烤,結果天降暴雨功虧一簣。

縱觀《演義》中,被諸葛亮燒死的人不少數,但諸葛亮唯獨在火燒藤甲之後嘆息這是折陽壽的,為何?

我們先看一下,在諸葛亮這五次玩火中,除了火燒藤甲,其餘四次都是針對曹魏集團。這樣就好理解了,《演義》以劉備集團為正統,曹操集團為篡國賊,諸葛亮火燒曹魏士兵,那是為了光復漢室,屬於替天行道。既然是替天行道,自然不會折損陽壽了。

但是藤甲兵就不一樣,他們來自南方的少數民族,雖然作亂,卻沒有奪取漢室江山意圖,而且他們本來就屬於未開化的民族,諸葛亮一把火把他們燒的滅族,手段還是顯得有些殘忍。

其實《三國演義》中對此也有過說明:

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 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諸葛亮再怎麼燒曹魏的士兵,也沒有燒絕,但是這南蠻烏戈國,在此次火燒中所有人都化為灰燼,整個種族都沒了。諸葛亮此舉有為天和,折損陽壽也是應當。

而諸葛亮為了蜀國的江山社稷,不惜折損陽壽,也從側面體現了諸葛亮為了蜀漢死而後已的精神。

再者,這藤甲兵,身穿的藤甲都是用油浸泡過的,一遇到火攻,必死無疑,死狀更是慘烈無比!

另外在網上還看到某位大神的解釋:

藤甲經過油泡,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噁英,而二噁英不僅具有致癌作用,還會損壞人體器官,諸葛亮吸入了大量二噁英,損壞了身體,所以才會折損陽壽。


胡史亂翔


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南征孟獲,是諸葛亮軍事生涯中最輝煌的一筆。在這之前,諸葛亮從來沒有作為軍隊的第一統帥出戰,在他之上有劉備,身邊又有關羽和張飛掣肘。在這之後,諸葛亮六出祁山,雖有勝績,但終究沒有實現其北伐中原的戰略目標。事實上,南征孟獲是諸葛亮唯一一次完全取得戰略目標的戰役。在這之後,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很自信地說道:“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但是也正因為南征孟獲是以諸葛亮為第一統帥的戰爭,而且是以強凌弱的一次戰爭,諸葛亮身上的包袱也重了起來。之前劉備較曹操為弱,諸葛亮火燒新野、博望坡、赤壁,都是為了求生存。縱然德行有虧,還有劉備這個擋箭牌。然而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是強於敵人的。他既然同意了馬謖的“攻心計”,但不應當過分屠殺生靈,火燒藤甲兵一戰,是諸葛亮在有選擇的情況下,做出的殺戮。

此一時,彼一時,弱者能給自己的求生本能找到藉口,但強者卻很難證明屠殺的正確性,諸葛亮心裡大約也很難邁過這一道坎,這才感嘆:必損陽壽。當然,這只是立足於《三國演義》,真實的歷史中,孟獲是否存在,尚沒有公論,更不要說七擒七縱、火燒藤甲兵了。


亞歐研究寮


必須承認兩點,一,三國演義之中的諸葛亮智近乎於妖,形象神化,最典型的是赤壁之戰借東風,諸葛亮簡直活神仙。


二,什麼尊劉貶曹,什麼正義之師,扯談吧?最終受傷死亡的人是老百姓,是無辜之人,不管曹軍,還是烏戈國的藤甲軍,諸葛亮必損壽命。

藤甲兵來源於烏戈國,火燒藤甲兵在演義中是七擒孟獲的章節。前六次,孟獲都敗在諸葛亮手中。有人建議去東南七百里的烏戈國,求助他們的“藤甲軍”。如此,必敗諸葛。

所謂“藤甲軍”,也就是將中原人的鎧甲換成藤甲。藤是來自山間,取來後油浸半年,再曬太陽,曬浸反覆十餘次,方才製作成鎧甲。人穿上,刀槍不入,遇河不沉。


這樣一批軍隊,一旦上戰場,就跟切蘿蔔,戰鬥力恐怖。自然,諸葛亮不敵。

但是怕火,著火必死。此次,一共三萬人,火起,一大群人相互擁抱,在藤中油的助燃劑下,燒的伸拳舒腿,臭味股股,沒有任何一人逃脫,慘不忍睹。以致於諸葛亮落淚感嘆“必損壽。”

所以,為什麼諸葛亮感嘆說損壽?一是盤蛇谷中,三萬人被活生生在眼下燒死,場面嗚呼哀哉,悲慘之極,實在傷天害理,有損陰德,一飲一啄,因果報應,必損人壽。這是悲慘場面帶來的發自肺腑的感嘆!


第二,三萬人悲慘結局如此的背後是諸葛亮一心為了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形象活躍了起來,也是突出作用。

第三,七擒孟獲後,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最終五丈原求命不成,身隕。這在為後面的情節做鋪墊。

去掉文學作用,最主要地還是突出“火燒藤甲兵”的殘忍性。連諸葛亮都感嘆“必損壽”,那時候的場面能不悲慘嗎?


非常茴香豆


因為諸葛亮違約了!

鑑於火燒藤甲兵的橋段出自《三國演義》,那就以三國演義的內容為主要依據來分析孔明折損陽壽這件事。

諸葛亮又叫諸葛孔明,在《三國演義》裡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男主角。在早期與劉備打天下的時候,諸葛亮可以說是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火燒曹軍30萬都是小意思,在東吳舌戰群儒僅憑一張嘴就說動孫權一起對抗曹操,才是逆天級的存在!

(舌戰群儒)

縱觀諸葛亮的奮鬥歷程可以發現,支持他的除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之外還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所以在早期他幾乎沒有失手過。就拿赤壁之戰借東風來說,要知道在長江流域,東風在吹來的時候有能將海洋中的潮溼空氣一併帶到這裡,所以很容易聚集積雨雲。也就是說,隨著東風來的還有可能是大雨哦。

想一下赤壁之戰時,周瑜準備好火船趁東風殺奔曹營,還沒找到目標就迎來了瓢潑大雨,那麼也就沒有火燒赤壁這個經典戰役了。

諸葛亮也失手過,就是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的時候,能掐會算的諸葛亮竟然沒算出上方谷當天有雨,結果功虧一簣還把自己淋出了病。為什麼諸葛亮會在這裡失手,一會再說!

(大雨傾盆的上方谷)

那麼,這股力量到底是誰的呢?

我認為是老天爺的!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中國歷史的走向是統一的。雖然皇帝都稱自己為天子,但只有統一王朝的皇帝才算是真正的天子!因為,天子代表的是老天爺的嫡長子,而嫡長子只有一個!


諸葛亮一心匡扶漢室,在當時來看,這擁有不容置疑的正統性。所以,老天爺決定幫助諸葛亮。於是,諸葛亮協助劉備打敗了曹操,又奪取了西蜀和漢中,漸有一統天下之勢!

可是,火燒藤甲兵這件事將一切扭轉過來。

藤甲兵是孟獲從烏戈國借來的,這個國家在東南方向,按照方位來看應該屬於老撾柬埔寨一帶的方國。

藤甲兵身穿藤條甲,刀槍不入但有一個缺點,由於藤甲被油浸泡過,所以遇火即著。諸葛亮利用這個缺點將藤甲兵騙人山谷中,將出口堵死,放火把藤甲兵燒個一乾二淨。

看到慘狀,諸葛亮說了:“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諸葛亮一生指揮大軍殺人無數,這次竟然愧疚,這是因為烏戈國並不是蜀漢的敵國,藤甲兵也不是蜀漢的敵人,因為孟獲的原因才遭此大禍。

但是,諸葛亮為了收服孟獲定下七擒七縱的計策,又不能殺掉始作俑者孟獲,這就讓這次戰鬥缺少了正義性和最起碼的公平,而多了殘忍。

所以,雖然打敗了藤甲兵,但蜀漢背上了殘忍的名聲。由於中原正統王朝是仁義的化身,結果連帶把蜀漢的正統地位也陪進去了。

也就是說,諸葛亮平定孟獲之亂的所作所為,讓他做出了不可原諒的違約行為。

諸葛亮看到被燒死的藤甲兵,知道與老天爺的合作算是終結了。所以在說損陽壽之前加了一句這是有功於社稷滴,希望老天爺聽到後能原諒他。可惜啊,老天爺因為這件事把蜀漢都拋棄了,諸葛亮所謂的為社稷著想的理由也就顯得蒼白無力了!

此後,形勢逆轉了,諸葛亮雖然可以全心全意北伐,但每次都功虧一簣,有時候失敗的竟然極為詭異。

第一次北伐,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只好退回漢中。要知道馬謖可是諸葛亮心腹大將,防守戰打成這樣真不應該!

第二次北伐,糧草不濟,再一次功虧一簣。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的重要性早在春秋時期就被兵家始祖強調又強調,管後勤的李嚴水平很高,但不善於和人合作,出了事還喜歡溜肩膀,諸葛亮用他管糧食真是昏了頭。

以上也可以說是缺少老天爺的幫助使諸葛亮能力下滑,但最詭異的是諸葛亮火燒上方谷的時候。當時大火四起,就在司馬懿父子以為命喪此地的時候竟然下起了大雨,得以讓司馬懿父子逃出生天。聯想到數十年之後司馬家族統一天下建立晉朝可知,曾經庇護諸葛亮的老天爺,已經站到了司馬家族一方。

所以,自從火燒藤甲兵之後,諸葛亮就知道,缺少老天爺的幫助,自己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啥時候累死啥時候算吧,這才說了:“......必損壽矣!”

當然,最後老天爺還是看走眼了。司馬家對少數民族過於好了,結果引狼入室讓中原戰亂了數百年!


歷史風暴


此一時彼一時,面對的敵人不同,自然心境也不同,況且此舉確實“損了陽壽”;

面對曹軍:

《三國演義》中,從頭到尾都是以劉備為正統,以光復漢室江山為中心思想,而反觀曹軍,則是一群想要“謀權篡位”的“反賊”,而這個時候諸葛亮火燒曹軍,無論多少人,都是站在正義的角度對待叛賊的審判,更像是替天行道,所以面對他們的時候只求勝利,不會有其他想法;

面對藤甲軍:

所謂“藤甲軍”,就是軍中將士把正常的軍人的鎧甲換成了特製的藤甲,因為藤甲製作工藝的特殊性,不但刀槍不入、遇水不沉,還要比盔甲輕很多,所以同樣的軍人穿上藤甲戰鬥力會更高,也更輕便、靈活;

而火燒藤甲軍來自《三國演義》中“七擒孟獲”

的橋段,前六次孟獲都敗在了諸葛亮手中,第七次,有人建議孟獲去烏戈國,求他們的藤甲軍相助,利用藤甲軍的特殊性,必敗諸葛;但不曾想,卻被諸葛亮用計把三萬藤甲軍引入了山溝,一把大火將其三萬之眾全部火化;

但諸葛亮說出“必損陽壽”這樣的話也在情理之中;

第一:面對曹軍的時候,他們大多處於弱勢,無論用什麼手段,都更像是

“求生慾望”作祟,不勝就死,還有就是之前說的,面對曹軍更像是替天行道,所以不會有什麼太多的想法;但面對藤甲軍則不同,他們遠在七百里外的烏戈國,雖然會做亂,但對漢室江山並無威脅,將其趕盡殺絕和求生無關,也有悖替天行道;

第二:曹軍手下兵強馬壯,少30萬人也無傷大雅,但和曹軍不同的是,烏戈國本就是一小國,多為少數民族,這一把火燒死對方三萬人,拋開烏戈國本身是否元氣大傷不說,這一把火不知道把多少種族滅了族,實在有悖人倫,所以他才會說

“必損陽壽”

第三:這個是從“醫學”角度出發,因為藤甲經過油泡,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噁英,而二噁英不僅具有致癌作用,還會損壞人體器官,在遠處觀察的諸葛亮吸入了大量二噁英,損壞了身體,所以才會說“必損陽壽”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