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資訊」中國零售2019十大預測,經濟寒冬,如何找到燈塔?

面對這些問題,你心裡有底嗎?

今天這篇文章,是著名零售專家陳嶽峰先生的大作,文章很長,內容很深,看完這篇文章,希望你能對明年的規劃,心中有數,電商零售創業者不要再做資本圈錢的美夢了,腳踏實地自力更生,才最重要。

01

-變數叢生的宏觀環境影響幾何?-

現代零售業發展不過區區20餘年,可以說從來沒有真正遇到過危機。2008年金融危機頂多只是遭遇經營及盈利能力上的波折,新零售帶來的最多算是衝擊,而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危機。

但是這一次,20多歲的“小夥子”或許會經歷一個真正的寒冬。

1)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宏觀環境的變化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甚至社會,也必然會對波及到行業的發展。不僅僅是中國,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給未來的增長蒙上一層陰影——至少,我們大戰略上可以樂觀,但在戰術上,所有的零售企業家們,應該開始備足糧草準備過冬——2019年,你們將會感受更加明顯,對於有些企業來說,寒冷將是徹骨的。

2) 不可不防的修昔底德陷阱。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或許這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死結。新興大國挑戰現存大國的時候可能會造成衝突,也可能會造成戰爭,但我們覺得戰爭尚不至於,經濟貿易的摩擦不可避免。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未來經濟的挑戰是嚴峻的。如果中美貿易摩擦如果沒有達成長期穩定的協議,可能會深遠地影響未來10~20年的經濟發展。零售業不可能獨善其身。

3)數據中發現問題。(1)截至2018年10月,A股3500多家上市公司,超過8000名董事、高管宣佈離職。Wind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10日,有375家上市公司的385位董事長宣佈辭職。(2)8000名離職的高管、董事中,民營企業佔據了60%。(3)中國的出口產品中,外資企業的出口佔比較大,約佔45%。民營企業出口佔比也很高,幾乎達到45%。國企出口的佔比僅為10%。

春江水暖鴨先知。中國零售業亦是民營企業居多。你們的感覺其實應該比《靈獸》要敏銳得多才對。

4) 未來經濟發風險因素。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31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部分企業經營困難較多,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有所暴露。對此要高度重視,增強預見性,及時採取對策。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2018年10月12~14日出席第38屆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IMFC)會議時指出,貿易戰導致經濟下行的風險巨大。中國也針對貿易摩擦做了最壞的打算。

根據統計局的公開數據,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5%,增速回落到近10年的新低。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表示,中國今年“面對異常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國內艱鉅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

如果經濟繼續下行,就算2018年尚還未能全面感知的零售業,2019年一定會傳導到。

「電商資訊」中國零售2019十大預測,經濟寒冬,如何找到燈塔?

5) 稅負與合規造成的影響不可小視。儘管國家已經三令五申減稅,但企業實際的稅負依然還是感受較重,再加上各項成本越來越高,不少企業感覺生存與發展空間進一步被擠壓。這其中既有外部環境問題,也有企業自身的問題。但歸根到底,當其他因素無法在短期內改善,企業就只能且必須適應。

另一個對零售業影響更深的事件是,2019年1月1日起,社保將由稅務部門統一收繳。這條規定看似不起眼,也是非常符合法律規定,但現狀是,大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零售企業將面臨著合規的巨大成本,這會導致成本上升、利潤下滑。這一規定對中小零售企業究竟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繼而產生什麼樣的後果,目前還難以完全判定。然而,對於想要長遠發展的企業而言,這是必須邁過去的一道坎——合規這事,宜早不宜遲。

「電商資訊」中國零售2019十大預測,經濟寒冬,如何找到燈塔?

圖片來源:51社保《中國企業社保白皮書2017》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靈獸》認為,未來幾年裡,對零售業發展趨勢影響最大的因素就是全球局勢和宏觀環境的變化,其他的都應該排在這個因素之後,這也值得大書特書,但限於當下的環境,我們只能言盡於此。而且,這個影響,絕不僅僅限於零售行業。無論是個體、企業還是組織,認清楚宏觀形勢的變化,方可採取措施從容應對。

02

-消費到底是會升級、降級還是分級?-

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經說過:“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10年過去,放到2018年、2019年甚至未來幾年的中國經濟以及中國消費市場,這句話仍然這麼貼切。

過去兩年,受益新零售的影響,消費升級一詞高調地出現在所有人的目光裡。所有的企業,包括零售商、製造商,甚至包括技術研發類企業,都寄望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可以帶來一場可以長達十年甚至更長的不落幕的消費盛宴。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

中國消費市場的增速下滑,就是在這樣的一片叫好聲中突然掉頭轉向的,而且在2018年屢創歷史新低。整個零售業在2016-2017年是回暖期,所以大家開店、創新的各種步伐都在加快,但是現在我們可能要重新審視這個行業:

「電商資訊」中國零售2019十大預測,經濟寒冬,如何找到燈塔?

1)消費市場的冷與熱。1~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98萬億元,同比增長9.2%。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1.7萬億元,增長6.6%。10月份社消品零售總監同比名義增長8.6%(扣除物價增長因素後同比增長為5.6%),這個消費增速接近今年5月份8.5%的,為2003年以來次低水平。同時,今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降至7.9%,而去年全年為8.3%;2)根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的數據,1-6月份全國50家重點零售企業的零售額累計額下降是3.9%,同比增速下降8.9%。可能超市業態還沒有特別感知到整個消費零售市場的變化,但在第四季度尤其是2019年應該會逐步感覺到。

「電商資訊」中國零售2019十大預測,經濟寒冬,如何找到燈塔?

3)一線城市的先知先覺。北上廣深四個城市,2018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線增速下滑——一線城市是中國經濟和消費市場的風向標。(數據詳見《靈獸》此前文章:

消費市場大逆轉

4)中國人的儲蓄並不樂觀。西南大學發佈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大概10%的人擁有整個存款的75%,剩下35%的人擁有整個其他存款的25%,還有55%的家庭是沒有一分錢儲蓄的。近年來,無論是P2P還是房價,中國家庭的資產負債的槓桿已經幾近極限,如果企業的發展成本增加會導致裁員降薪的出現,普通百姓未來的收入預期不再,消費降級就不可避免——這個消費降級是指減少支出。

5)消費升級與消費降級會長期並存。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這兩個觀點沒有錯。中國市場太大,發展並不均衡,一線城市和四五線城市,還有鄉鎮市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稱之兩個世界。

所以,消費升級是趨勢,消費降級也是趨勢,這兩種現象會長期並存,且互不矛盾。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是真實的中國,但是,拼多多里也藏著一個更真實的中國。中國的消費是割裂的,無法用單一的升級或降級來進行概括。

「電商資訊」中國零售2019十大預測,經濟寒冬,如何找到燈塔?

不過,正如《靈獸》一直強調的,就算經濟仍然保持較快增長,中國仍有可能會進入到一個低慾望的社會,老齡化、少子化,年輕人不結婚或晚結婚、不生孩子,不消費或者崇尚極簡的消費,90後、00和10後是在改革開放後受益的幾代人,他們已經或正在成為消費市場的主力軍,這幾代人從小沒有物質上的困擾。

所以,從這個現象來看,如果說未來消費升級就一定會在支出上會更多,是站不住腳的。消費升級一定是個性化、崇尚極簡和環保的消費生態的變化。零售業應該注意這幾個變化,更好地調整自己的戰略和經營方向。

《靈獸》認為,經濟越發達,社會越開放,消費者的認知能力就越強,認知範圍也會更廣,依靠信息不對稱來獲得高額利潤的商業模式,基本都會被掃進歷史的回收站。

03

-新零售企業的風還能刮多久?-

應該這麼說,如果沒有新零售這個概念,以及由此引出來的一系列企業的新玩法,實體商業可能還處於此前漫長的沉寂期,“復活”只是一個夢想——可以說新零售業“喚醒”了實體商業。

儘管零售實際上沒什麼新舊之分。但由新零售衍生出來的各種創新和變化是不爭的事實,新物種、新模式甚至新資本不斷湧現,老玩家自有優化,新玩家另闢蹊徑。但是,正如《靈獸》在9月主辦的2018中國新靈獸峰會上強調的:新零售的本質是什麼?消費者之間的鏈接又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新零售來了,以往的實體商業,真的沒有活路了嗎?

《靈獸》簡單地分析幾個新零售企業:

1) 盒馬鮮生是有希望跑通的新零售企業

不管是超市+餐飲,還是餐飲+超市或是+其他,盒馬鮮生是最具代表性的新零售賣場,根據計劃,其年底前將達到100家的規模,敢於一年開出數十家大賣場的企業,放眼全國也確實寥寥無幾。

盒馬也於2018年9月份公佈了一批運營數據:截至2018年7月,7家運營1.5年以上的盒馬鮮生成熟門店,單店日均銷售額超過80萬元,單店坪效超過5萬元,按其說法,這一數字超過同類大賣場2-3倍,其中線上銷售佔比超過60%。

當然,盒馬沒有公佈其他門店的數據,儘管盒馬有高知名度、線上線下融合成熟,但線下門店的盈利培育其仍然無法走捷徑。不過,對盒馬來說,或許虧損還是盈利,本質上並不是非常重要——就算有了1000家店,盈利達到幾億甚至十幾億,在阿里的盤子裡也所佔比例不高。

換句話說,其線下渠道資源以及對流量的收割和變現作用,才是更重要的。正緣於此,盒馬是最有希望跑通的新零售企業:一、盒馬不缺資金,可承受較長週期、較高的投入;二、在這一基礎上,盒馬可以建立一套適合自身擴張的供應鏈體系而不必受限於傳統商業企業的供應鏈模式。三、盒馬已經開始通過技術輸出和小型業態(盒小馬)往下進行更深層次的滲透。

2) 京東7-Fresh尚任重道遠

截至目前,京東7-Fresh只有3家門店。儘管京東副總裁王笑松稱將在華北、華南、華東、西南、中部、西北區域全面佈局,未來3至5年要在全國開設1000家門店。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顯然京東還需要更多的資源、更大的決心以及能力提升上的儲備。

王笑松2018年9月也曾公開表示,京東內部對於7FRESH是全力支持的,但也確實比較謹慎、保守,之所以沒有大規模去複製開店,是因為前期模型還沒跑通。根據其透露的數據,現有的兩家門店單店日均銷售額近70萬元,平均客單價為100元左右,線上訂單佔比40%。

表面來看,京東7-Fresh與盒馬在單店上的數據並無顯著差距。但7-Fresh與盒馬在供應鏈、人才、團隊磨合、門店拓展以及戰略方向上,應該還是有一定距離。從這個角度來說,京東7-Fresh前路漫漫,任重道遠。依照盒馬的邏輯,

7-Fresh如果足夠堅持,理論上講,未來也是可能模式跑通的企業之一,不過一切都要看京東的支持以及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

3) 美團的小象生鮮、海屯生鮮還在摸索路上

從掌魚生鮮到小象生鮮到海屯生鮮,美團是殺進新零售的一個攪局者——經過不斷調整,小象生鮮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海屯生鮮也在合肥開出了首家門店。然而,與所有線下企業進軍線下一樣,該趟的坑,一個也少不了。目前美團已經把小象獨立成一個事業部,顯示出了佈局線下生鮮業態的重視。希望這些互聯網企業通過快速試錯和迭代的經驗與教訓,能夠給傳統零售企業的轉型升級帶來更多的啟示。

至於其他的一些所謂新零售的賣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同樣的毛利高的商品或像盒馬鮮生這種新零售賣場中的爆品,比如波士頓龍蝦、帝王蟹或是生鮮自有品牌,放到傳統商業門店中就賣不動,出了什麼問題?

問題在於,消費客層沒有實現迭代,消費場景沒有實現迭代,商品結構沒有實現迭代,採購體系沒有實現迭代,市場認知沒有實現迭代。

除了換了一身互聯網的漂亮衣裳,一切都還是過去的樣子。

所以,新零售有沒有改變中國零售業的生態?答案自然是有。

新零售有沒有改變中國零售業的格局。答案是為時尚早。

《靈獸》認為,新零售企業既然出現,就有其存在的價值。所以,該學習的學習,該取經的取經,該改進的改進。長遠來看,新零售企業與實體商業,均可各取所長,補己之短。也先不要說誰要幹掉誰,說這些沒用,先幹自己才是正好,因為關鍵就在於把自己幹好。

04

-社區生鮮的賽道是否足夠正確-

2018年10月10日,生鮮傳奇宣佈B輪融資3億、估值達30億的消息,再一次吊足了大家對社區生鮮業態未來發展的胃口。

1) 社區生鮮是一個無需爭論的巨大市場。也就是說,賽道沒有問題。根據尼爾森對亞太零售的研究,亞洲消費者食品賬單的50%以上花費在生鮮上。中國則更甚。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達1.79萬億,同比增長6.9%,這是繼2013年以來連續保持6%以上的增長,2018年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預計將達1.91萬億。未來幾年,生鮮市場仍將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

「電商資訊」中國零售2019十大預測,經濟寒冬,如何找到燈塔?

2)小業態最符合社區生鮮業態的定位。小業態是近年來實體商業的熱點(這一點,從靈獸傳媒主辦的每年5月的中國零售創新峰會暨小業態發展大會逐年遞增的企業和人數就能感受到),作為中國零售業在業態發展上的一種趨勢也愈加明顯。生鮮小業態更是成為熱點中的熱點——不只是錢大媽、康品彙、誼品生鮮等中小企業或新成立的品牌,新零售企業中,包括盒馬鮮生、美團的小象生鮮,京東的7-fresh,甚至是永輝生活,無一不是瞄準社區,並以生鮮這個品類進行市場切入。

3)蛋糕足夠誘人,吃到嘴裡卻不容易。很簡單,幾百米的小店,一下子開個幾家似乎並不難,按照別人的樣板複製一下就完成了。但業績就沒有這麼好對付了。

以《靈獸》的瞭解,目前市場上鮮有能夠盈利的社區生鮮業態。就算現階段已有盈利或達到盈虧平衡的,未來的持續性也存在很大變數。比如生鮮傳奇,成熟的20多家門店已經盈利,最高的一家店坪效達到6.6萬(62平米,年銷售1728萬),生鮮傳奇一年以上20多家門店(王衛稱之為成熟門店),平均營業面積平均235平米,年度平均業績一978.05萬,坪效達到4.16萬。但其他新開門店仍處於培育期。

「電商資訊」中國零售2019十大預測,經濟寒冬,如何找到燈塔?

4)門店批量複製能力是關鍵。這個批量複製不是單純只開出大量門店,為開店而開店是最愚蠢的行為。而是要具備從人才、商品、運營、管理上,既能把店開出,又能把店運營好,使之系統化、標準化、可持續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還得有強勁的資金支持。

這個業態已經發展了幾年,到了今天,社區生鮮企業必須具備能夠迅速完成某一區域甚至是多個區域的快速佈局、高強度滲透能力。因為,無論一個多麼好的業態,一種多麼好的模式,一個多麼好的市場,都有時間窗口——市場和機遇不可能永遠原地踏步等待你來收割。

5)資本對這一賽道的追逐在剎車。資本也曾一度在這個賽道里狂追不捨。包括錢大媽、康品彙、三蛋生鮮等在內的社區生鮮業態,都在2017年或2018年上半年獲得新的融資。

但一切都在2018下半年放慢了腳步。由於經濟環境的影響,資本市場了受到波及,很多投資基金募資不力,不少投資機構已經從四面出擊轉為持幣觀望。

所以,那些目前尚未處於頭部、還沒有跑出來的同類型的企業,2019年估計已經很難再獲得投資機構的垂青了。直白點說,對這部分企業而言,很長一段時間,你們都只能靠自己熬了。

由於面積小,選址開店更加靈活,社區生鮮業態也更貼近消費者。但仍然要學會如何更好地吸引線上流量,並探索流量二次變現的能力。同時,競爭對手也無處不在。社區生鮮小業態未來的生存之路亦不坦,除了盒馬鮮生這樣以3公里為生活圈,用高頻帶動低頻商品,滲透越來越多的商圈外,社區拼團的迅猛發展,毫無疑問也會對現有的以門店銷售為主的商業模式發起衝擊——當然,這其實應該是具備網點和供應鏈優勢的這種業態的長項。

另外,一直以社區商業為主的零售企業如超市發、首航超市等,雖然只在區域發展,但無論是業績增長還是盈利能力始終不錯。更重要的是,這些企業也在圍繞用戶隨需應變,他們同樣是社區生鮮賽道上的不容忽視的力量。

「電商資訊」中國零售2019十大預測,經濟寒冬,如何找到燈塔?

05

-無人零售真的一無是處嗎?-

無人零售≠無人貨架;所以,無人零售≠一無是處。

理論上,無人貨架的商業邏輯是一門完全成立的生意,但落地到線下就淪為一地雞毛,讓人大跌眼鏡。《靈獸》曾不止一次強調,這是一個比共享經濟更不靠譜的模式。而且,雖然便利店不是個什麼好風口,但相比較無人貨架而言,便利店真的是一個靠譜得多、也一定能夠持續更長久的商業模式。

但無人零售不是無人貨架,它是有自己的發展空間的。一如《靈獸》在2018年中國零售業發展預測中說的,無人零售不會曇花一現,但也不會很快甚至一直很難成為主流。

不過,與一年前相比,無人零售大受冷落是不爭的事實。或者說,2018年已經鮮有聽聞無人零售這條賽道上誰又獲得融資、誰又要號稱迅速鋪遍全國渠道的消息了。

真是“繁華聲遁入空門,折煞了世人”。

「電商資訊」中國零售2019十大預測,經濟寒冬,如何找到燈塔?

(1)無人零售填補的是市場的縫隙需求。無人零售是技術上的創新(比如無人便利店、咖啡店、冰琪淋)。這一點必須承認。它是一種新的零售業態,在接近消費者的過程中前進了一大步,但仍然只能是零售渠道和方式的一種豐富與補充,既談不上“打劫”,更遑論替代。

(2)無人零售離商業模式的成熟還有較長的距離。無人零售會繼續遭受冷遇,但不管如何,都有它自身的市場生存空間,只是,正如任何一種業態需要經歷試錯的驗證過程一樣,無人零售的商業模式也還將面臨不斷調整和迭代的較長的過程。更重要的一點是,技術的發展和迭代速度越業越快,無人零售的成熟,也多少會受到技術上不斷進步的影響和助力。

(3)無人零售和有人零售不是零和競爭遊戲。無人零售有自身的市場需求,必然會有一部分消費者喜歡這種售賣方式。但它與有人零售不是零和的競爭,而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互為補充。

目前已經有一部分零售企業或夫妻老婆店,在門店設立了無人零售貨櫃、自助結賬等,對其服務進行了延伸,也讓業績得到了提升。所以,把這兩者對立起來,或者形容為戰爭、一定是誰顛覆或要取代誰的觀點,要麼是很傻很天真,要麼就純粹是製造噱頭。雙方結合得好,完全可以恩愛有加才對。

「電商資訊」中國零售2019十大預測,經濟寒冬,如何找到燈塔?

06

-社區拼團模式能有什麼未來?-

非要在2018年找一個與2017年的無人零售媲美的領域,社區拼團應該可以入選。

社區拼團起源於微信用戶聚集尤其是小區微信群的紅利——這個在全國各地各個小區由各色人等早就開展的業務,模式上並無出新之處,但在無人貨架、無人零售、便利店等業態都不再是好標的,再加上小程序又帶來一波紅利,社區拼團突然成為資本的寵兒,你我您、食享會、呆蘿蔔、鄰鄰壹、松鼠拼拼、考拉精選、興盛優選……紛紛獲得數千萬到數億不等的融資——當然,這與拼多多成功上市有著直接的關聯。

畢竟,對資本來說,誰也不想冒著失去下注下準一個未來的拼多多的機會。

只是,《靈獸》要潑一盆冷水:社區拼團的未來,在經歷了初期的火爆後,大概率是與無人零售一樣,最多成為消費市場的一種極為有限的補充。

1)社區拼團打的是信息不對稱的牌。一些零散、個人的社區拼團早期以“自家種、自家養、自家出海打漁……”為由頭建立起群友的消費認知,當然品質一開始也還不錯,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建立起小區業主的信任,但這種信任是建立在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基礎上的。一旦有一天信息透明,信任就可能會大打折扣。儘管現在一眾較為規範的企業紛紛殺入這一領域,提供的商品和質量也比此前更有保障,但同時也失去或大大沖淡了此前這種拼團方式在商品屬性上”小眾、少量、專屬、純生態“等標籤,而且一旦遇到商品質量投訴,辛苦建立並維護起來的拼團群就有可能無法繼續。也就是說,社區拼團的群難建易廢。

2)供應鏈依然是不可逾越的鴻溝。這一條不用多說,供應鏈沒有那麼難,但對拼團來說,區域市場的供應鏈資源尚可以解決,但接下來如何持續向全國擴張?以生鮮為爆品的拼團,長期保持商品品質的穩定簡直是天方夜譚。各地消費習慣甚至每個小區的喜好都不一樣,理論上都可以個性化解決方案,落地起來就會發現荊棘叢生。另外,如果是純創業的線上拼團企業,那其實最終會遇到和無人貨架一樣的尷尬,供應鏈是死穴。

3)90%的社區拼團企業不具備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靈獸》(ID:lingshouke)認為,社區拼團在小範圍或小區域內,確實是一個不錯的生意;但很難成為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首先,除了商品的拼團,很難進行流量的二次變現(就算有也極為有限,天花板很明顯);同時,無法起到高頻帶動低頻商品的平臺效應;第三,團長沒有任何忠誠度可言,團長可以為任何拼團企業或商品進行服務;第四,拼團企業間的競爭很難避免在同一個社區間不愈演愈烈,而這種現象不僅不會增加用戶的粘度,反而會加速用戶對拼團的審美疲勞;此外,社群帶來的所謂大數據分析並不靠譜,比如對拼團企業自身在商品、庫存、週轉方面效率的提升是一個偽命題。一是用戶在拼團購買只是極少的一部分需求,其他平臺的替代性太強。二是同樣的一款產品或一個品類,用戶既會在不同的拼團渠道購買,也同時會在其他渠道購買,只要活動力度足夠大,所以拼團渠道自身數據在精準分析的應用上將極為有限。

「電商資訊」中國零售2019十大預測,經濟寒冬,如何找到燈塔?

4) 實體商業反倒在這一領域充滿機遇。目前扎堆在拼團領域的,主要有社群電商、生鮮電商、便利店或社區生鮮店和看到風口湧進來的初創型企業。初創型企業就是跟風黨,想撈一把就走的佔多數,初心不良,結局可以想象;社群電商,其實就是微商的變種,悶聲發大財的也不少,不過一般是曇花一現,這裡不談;對生鮮電商來說,多了一個線上業務的渠道; 倒是便利店或社區生鮮店等實體商業,在拼團這個生意上有想象空間——除了線上業務是個不錯的渠道,二是通過社群維護了良好的用戶關係,保持高頻互動;另外由於自身供應鏈可以滿足門店覆蓋的社區拼團需求,商品品質和服務的持續性能夠得以良好的維繫。

所以,拼團是實體商業業務形態上的有效補棄,但如果單獨成為模式,也有可能會有一兩家企業跑出來。但總體來說,流量不可靠,模式也不可靠,生態鏈條過於脆弱。

07

-便利店業態還會是風口嗎?-

便利店是不是風口?便利店的風口還會繼續嗎?

《靈獸》認為,是資本讓這個被視為“彎腰撿鋼鏰兒”的傳統零售業態在前兩年成為新的投資風口。2018年上半年,西安每一天、見福、131(已經倒閉)、today、鄰幾等便利店獲得機構投資;下半年,便利蜂、好鄰居等仍獲得資本加碼。有數據稱,約有30餘億資金湧入這個業態。

但便利店真不是一個多大的風口。便利店在中國市場要想盈利,至少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規模化(1000家以上,甚至是3000~5000家才能真正看出規模效益,不要講什麼100家幾百家,沒有太大意義);2)在規模化基礎上,高度的精細化管理能力;3)強大的供應鏈整合甚至是控制能力,強勢的商品能力。目前中國市場上能夠具備這三點的,屈指可數。

對這個業態2019年甚至未來幾年發展,《靈獸》(ID:lingshouke)早前的文章已經分析非常詳細:

1)競爭對手不是同行。很多人認為便利店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其他便利店品牌,比如7-11之於羅森、全家,武漢中百羅森之於today,沒錯,這是對手。《靈獸》辦公樓下,直徑五十米內開了好鄰居、全時、便利蜂、中商惠民等四五家便利店,還有在樓下這樣的無人便利店,如此殘酷的競爭,很好奇它們是如此存活的?

但這還不算什麼。因為還忽略了一個更大的競爭對手——夫妻老婆店,全國有近600萬家這樣的小店,便利店在與同行品牌競爭的同時,這些夫妻老婆店也是便利店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而且,你必須規範化,它是化整為零,隨意化、親情化、熟人經濟化,完全不一樣的打法,甚至不在同一個競爭維度和公平的市場環境上。

也就是說,便利店一開業,陷入的就是一片汪洋的人民戰爭。所以,至少你得想清楚,要怎樣才能打贏一場人民戰爭?

2)高租金高人力成本

。便利店的特性決定了面積小,但地段必須好。這意味著租金一定低不了——如果在一線城市,光是租金和人力成本,就足以讓一家業績一般的便利店天天白乾。這一點,相信做便利店的企業心裡更清楚: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便利店報告》顯示,近一年來便利店行業的運營成本正在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電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

嗯,二三線城市,好一點的小商鋪,成本也不會低到哪去吧?真以為一開張就能天天賣個1萬2萬3萬?真相是,中國近10萬家便利店裡,一天賣個一兩千塊錢的,才是最常見的吧。

「電商資訊」中國零售2019十大預測,經濟寒冬,如何找到燈塔?

3)外賣平臺搶食業績。前瞻產業研究院的一份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市場中即食品銷售額在10%以下的便利店比例降至41%,同時,即食品銷售比例在10~20%和20~40%的便利店分別增至24%和20%,即食品銷售增加明顯。但相比日本市場中大多便利店生鮮及半成品佔比為30%~40%,中國市場的即食品銷售比例還不夠。

何止是不夠?簡直是永遠也不可能夠。

便利店的核心商品和主要利潤來源之一是中食。但在中國的大部分市場或是一個城市的大部分區域,這恰恰是不成立的。

原因在於,中國有著世界上最發達的餐飲業態,幾乎滲透進了每一條街道、每一個衚衕、每一個小區,甚至每一幢樓下。中國人並不缺解決即食性快餐的場所,並且體驗性大部分都不比便利店差。

更重要的是,中國還擁有全世界最發達的外賣平臺,高度發達且無處不在的美團、餓了嗎等外賣平臺,雖然也給便利店的線上業務帶去了一部分訂單,但同時也大量搶走了原本該由便利店做的生意,比如中食就是其中之一。

好吧,便利店企業們,你們該如何打贏一場一片汪洋的與外賣平臺的戰爭?

4)苦逼的夜間消費。便利店很大一部分收入來自於夜間消費,即晚上23:00~7:00這段時間,有一個數據是大約佔比在30%。

但對中國大部分市場尤其是北方市場來講,這又是一個偽需求——南方城市如深圳、廣州、長沙、武漢等地除外,華東的上海也還湊合。

中國的便利店,大部分估計佔比也就10%左右吧?請問,便利店企業該用什麼方式去補回這個做不到的業績?

5)看不懂的中國式直營。從國際尤其是日本便利店行業的發展路徑看,無論是7-11、全家還是羅森,最終走上盈利這條路,靠的都是加盟。

而這也是最讓《靈獸》無法看懂之處,因為在中國,大部分便利店企業竟然義無反顧地是做直營——當然理解是因為供應鏈能力不足、總部管控力不足、運營能力不足,但不足就能讓直營盈利成為可能嗎?

憑什麼你覺得可以靠直營創造一個奇蹟?

6)7-11了你沒法學。為什麼說便利店的祖師爺7-11也是個坑?

(1)7-11是一個系統工程。學點皮毛只會適得其反,掉進深坑裡,根本爬不上來——中國市場上目前用手指頭都能數得過來生存尚可的便利店企業,沒有一家是學7-11的,而是根據自己所處商圈,在不斷調整和變化中存活的;

(2)7-11本來就不適合中國大部分市場。7-11在北京多少年了,現在有多少家店,學7-11的便利店企業們你們心裡沒點兒逼數嗎?7-11在華南華東是授權中國臺灣企業經營的,又有多少家店,是否成為了中國零售企業中不可或缺的一極,這麼多年了你們就從來沒有過感知嗎?

還有,那麼多社區生鮮業態和專業店都在蠶食本就不那麼能讓便利店吃飽的業績,還有,新零售企業精心構築的三公里生活圈的搶奪,還有。。。不說了。

便利店當然有市場,比如便利蜂不久前被傳出獲騰訊與高瓴大筆投資,估值16億美元,但不要忘了,便利蜂具備投資價值,並不代表大多數便利店企業也同樣具備。

任何一種業態都有市場,任何一種業態都有盈利的企業。它的市場空間足夠大。但是,芬芳雖迷人,陷阱亦致命。便利店絕非一個可以輕易獲利、更不是一個暴利產業。如果想靠資本來燒出一個模式,便利店絕對不是一個好選擇。

不是所有城市都適合便利店的大規模發展。中國這麼大,有便利店發展的空間,也有適合便利店發展的城市,絕對不是所有城市都適合。而且,便利店的前景,在其他商業業態在不斷創新迭代的環境下,市場前景正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

08

-製造型零售之路能走通嗎?-

有人把2018年形容為中小企業的自有品牌元年。那麼,新的紀元開啟之後,中小企業的自有品牌之路,會在2019年走得更加平坦嗎?

不能斷言。但製造型零售正被越來越多的零售商再次提起——上一次這個詞被廣泛提起,應該還是在十年前,那時候,無論是生產商還是零售商,無論是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條件都不成熟。

十年間,整個中國的供應鏈體系發生了太大的變化。這讓零售商往通過渠道去改變和掌控上游供應鏈成為可能。

「電商資訊」中國零售2019十大預測,經濟寒冬,如何找到燈塔?

1) 向上遊或下游延伸是零售的本質之一。當企業具備一定規模或在區域市場具備一定的影響力與滲透度,價值鏈的延伸就成為業績突破的一個不錯選項:零售商如此,製造商亦然。因此,零售企業籍自身渠道,向上延伸尋找好的產品,更優質的品質和更具性價比的商品,服務其用戶群體成為可能;製造商籍強大的生產與品牌能力,向下延伸,嫁接零售商自有品牌或尋找店中店、獨門品牌門店等渠道模式也同樣成為可能。這兩種方式,都是零售行業的本質之一:商品力。

2)中小生產廠商具備了與零售商協調商品和資源的意識與能力。這是零售商可以轉型製造型零售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對中小零售企業而言更是如此。由於生產與流通完全是兩個概念,長期以來,製造商很難適應零售商對自有品牌訂量小、規格多、品質高、快物流等要求,但隨著供應體系的成熟,商品和生產資源可以更個性化的調配,再加上市場環境的變化倒逼,供商合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小生產廠商從意識上開始覺醒,只有適合新的渠道需求,才能與零售商更緊密地捆綁在一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從這個角度而言,這確實是一個製造型零售難得的好時代。

3) 提供售賣解決方案將會成為未來生產商轉型的亮點。截至目前,中國的流通現狀是,生產商仍然更多是生產產品,零售商則提供售賣通道銷售產品,雙方的協同協調的水平還有太大的提升空間。這一點日本流通業的發展路徑應該是中國零售業的借鑑對象,即生產廠商針對整個社會、經濟、消費形態、不同用戶需求,提供非常細分的產品,並有完善的售賣解決方案——零售商只需在前臺演繹好銷售場景即可。未來,這將成為中國製造商轉型的亮點。

4)僅限於貼牌的製造型零售是不可取的。我國目前零售渠道中,自有品牌佔比大部分在3%左右,好的能到5%,未來增量空間巨大。像生鮮傳奇這樣的已經達到20%,良品鋪子這樣的休閒零售業態高達90%以上,盒馬鮮生等新零售企業的自有品牌佔比也在逐步攀升,它們正在用製造型零售來構築行業的競爭壁壘。但不得不指出的是,相當多的企業在拓展自有品牌的同時,名義上是做製造型零售,實際上卻只是純粹的貼牌,根本無力介入產品的原料、研發、生產、營銷等環節,屬於最初級的階段,或者說“粗製濫造”的製造型零售,這種方式打的仍然是信息不對稱的時間差,既不可取,也不可能長久。

09

-技術/黑科技會多大程度影響商業?-

近幾年來,零售業的轉型和變化,技術的作用也不可或缺。支付技術、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大數據、無人零售等,無一不是在技術的推動下改變著行業,從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毫無疑問,技術在商業上的成熟和不斷突破,一定會發生裂變。還有一句話也是不變的:沒有技術武裝的零售,未來將越來越變得一文不值。

1)技術會改變零售業的生態。這一輪商業的變革是由技術驅動的——《靈獸》依然會維持這一觀點。技術讓賣場情景更豐富,技術讓營銷更加多樣化,技術讓商品會說話,讓互動更直接,讓用戶畫像更準確,讓數據更精準,讓未來的商業充滿想象。可以說,技術已經深刻地改變了零售業,未來這一趨勢將是加速度的,甚至會重構零售業的生態。

2)技術顛覆不了零售。零售就是零售,零售是技術,但技術替代不了零售,而只能升級零售。零售是一個由人、門店、商品、設備等各個環節組成的一個系統,技術是其中的一環。技術可以讓零售變得更高效、更便捷、更美好,但儘可能放心,技術只會為零售所用,而零售不會成為技術的奴隸——至少在人工智能尚未超越人類智商,或者取代人類管理世界之前,不會。

「電商資訊」中國零售2019十大預測,經濟寒冬,如何找到燈塔?

3)技術給了中國商業彎道超車可能。正是因為技術上的應用與進步,中國商業在創新上的裂變與迭代速度,已超過其他國家。事實上,儘管我們在運營技術上還有不小的差距,但現在再去歐美國家與國際零售巨頭們交流,他們更關注中國零售業的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技術帶來的商業的變革與新的市場機會。所以,未來技術的發展還將在商業的升級上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未來的商業將變得更加不可預測。

10

-資本離場/冷場的概率會有多大?-

零售業本沒什麼資本,但因為新零售來了,資本也就瘋狂了一把。2018年第一季度投資金額前三大行業分別是互聯網、連鎖及零售和金融。看到沒有,連鎖和零售位居投資金額第二。

只不過,阿里和騰訊已經結束了第一階段的用錢砸的圈地大戰。該投資的標的已經基本入局。其他跟風的資本也在2018年下半年開始冷靜了許多。如果讓《靈獸》來判斷,至少2019年,再高喊渠道價值再現,資本也不會像前兩年那麼熱情或是盲目了。

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投資市場熱度還算可以,總投資額同比上升14.7%。但受宏觀環境影響,募資與退出情況均不理想。

「電商資訊」中國零售2019十大預測,經濟寒冬,如何找到燈塔?

2017年5月~2018年5月VC/ PE募資情況

1)資本募資更難。《靈獸》(ID:lingshouke)瞭解到,就連一家很知名的投資機構,2018年下半年發行一支基金,都沒有LP願意投錢——主要是受金融監管趨嚴,沒錢投了。清科數據也顯示,2018年上半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共新募集1318只基金,募集完成基金規模共計3800億元,同比下滑55.8%。另有數據表明,上半年,國內VC/PE完成募集基金425只,同比下降19.51%;完成募集基金規模341.2億美元,同比下降74.59%,僅相當於2017年全年募資金額的28.74%。

還有機構預測,受經濟環境和《資管新規》出臺影響,2018下半年私募基金預測同比增長率下降到30%以下。

沒有錢了,拿什麼投資給你?

「電商資訊」中國零售2019十大預測,經濟寒冬,如何找到燈塔?

2) 等待資本輸血的零售企業將面臨嚴峻挑戰。2018年春曉資本因為投資P2P爆雷事件,由於其投資佈局了不少便利店企業,因為後續難以支持和履約,直接會導致這些企業接下來的融資和發展都會愛到影響。靠資本驅動的零售企業,一旦資本斷糧,基本上不可能有自我造血功能,未來命運堪憂。這值得從業者高度重視。

3)零售業是個長線生意。這句話是對投資機構說的,零售業是非短期回報的項目,回報週期相比互聯網、電商等項目,週期都要長,而且回報率也遠低於這些行業。所以,有時候《靈獸》也會思考,為什麼仍然會有這麼多資本湧入到這個賽道。不過,零售行業的穩定性也是其他行業所不具備的。換句話說,讓它一炮而紅,或者短期內有幾十上百甚至幾百倍的回報率難,但想讓它一天死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零售業現金流充足,個別純粹圈錢或乾巴巴等著資本注資燒錢才能活的零售業創新項目除外)。而且,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下,消費市場是唯一一個抗風險能力最強的行業,只要社會和經濟基本穩定,這個行業仍然擁有非常廣闊的前景。

4)頭部企業仍有機會獲得資本扶持。沒有不好的行業,只要不行的企業——這句話雖然俗到極致,卻也不無道理。對大部分零售企業而言,至少短期內不要再抱資本降臨頭上的希望。但那些逆境中能夠繼續領跑的企業,或者在模式創新上極具亮點,能夠解決商品、效率和服務痛點的企業,仍然會獲得投資機構的青睞,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總結

再說幾個一句話提醒:

1、國有零售企業將迎來好的發展機會;

2、民企當然也有機會,但就算是自己人,未來幾年也應儘量低調;

3、守住陣地就是勝利。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4、資本仍會持續關注消費和零售行業,但會更理性;

5、能有機會融資且需要融資的企業,先融,不要太在乎估值高低;

6、現金為王,謹慎擴張。把腳步放緩,看清局勢,再做下一步的計劃。

最後,祝福中國零售行業,包括中國所有的其他行業的企業,都能迎來下一個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