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漢玉器有的有刻刀痕,有的沒有刻刀痕跡?

黑皮玉豬龍


戰漢是我國玉器發展的高峰期,其玉器有的有刻刀痕,有的沒有刻刀痕跡,這是因為:

一.鐵質治玉工具的出現.從戰國開始治玉工具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之前所用鉈具等治玉工具為銅質,帶動解玉砂琢玉,但銅質鉈具較軟,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其完全拋光打磨掉刻刀痕的能力有限,同時還會留下細密的拋光打磨痕跡,且費工費時,戰國時期鐵器的應用,由於鐵質工具的硬度和韌度均高於銅質,大大促進了制玉技術的進步,使得玉器裝飾圖案線條婉轉流暢,一些難度較大的雕刻技法,如精度拋光打磨、淺浮雕、透雕、高浮雕及圓雕等開始被採用。特別是拋光打磨的水平大大提升,其精細的拋光打磨痕跡肉眼幾乎不見.

《玉作圖說》插圖鐵質鉈具.《玉作圖說》為清代畫家李澄淵作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的一組彩繪圖冊,由一十二幅圖畫和一十三說的文字組成。描繪和說明了清代玉器作坊製造玉器的情形。

隨著漢代冶鐵技術的成熟,鐵器的使用已在手工業中普及,琢玉工具為鐵製,而且在硬度和韌性上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從漢代玉器的成型及紋飾來觀察,砣子、管鑽和桯鑽是當時的主要琢玉工具。漢墓中出土的一些玉璧紋飾的陰刻線上尚可看出砣子琢刻的痕跡。這些陰刻線條流暢、舒展,說明砣子的機械化程度較高,這與當時已經使用齒輪、軸承等較高效率的輪軸機械是分不開的。戰漢時期由於鐵質治玉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產率,同時其治玉的能力大大提高,特別是其精細拋光打磨技術,削除刻刀痕跡技術,達到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很高的水平.

工匠用傳統鐵質鉈具製作玉器

二.玉料多為硬度很高的新疆玉料.戰國時,隨著鐵質工具廣泛應用,並用來製作琢玉工具,使其勞動對象(玉料)的範圍得到了質的拓展,硬度高的玉料普遍得以開發,那些硬度較低的玉料,如蛇紋石類材料多被淘汰,剩下的就只有透閃石——陽起石一類,即崑崙山系硬度較高的玉料了。這種用料的變化,不僅見諸大量的文獻,而且在考古發掘的玉器和傳世玉器中90%以上均用新疆和田玉等玉料做成,即為證明。

青玉兔,商,高140px,寬77.5px,厚5px。地方玉質硬度不高.故宮博物院藏

漢代玉器繼承戰國玉雕的精華,普遍重視玉料選擇,尤其崇尚硬度較高的和田白玉,大一統的漢代有能力保障大量和田玉進入中原,為漢代玉雕奠定了物質基礎。漢代玉器既有清逸脫俗、自由奔放的特點,同時具有典型的雄渾豪放、氣勢昂揚的特徵。春秋之前玉料多為地方玉,硬度較低,無意識的陰刻線痕跡易刻留在在玉器上,且不好削除掉;隨著戰漢玉料硬度的提高,使得玉器質量大大提高,無意識的陰刻線痕跡不易出現在玉器上,且削除掉不需要的陰刻線痕跡的生產力水平已大大提高.

玉螭鳳雲紋璧,戰國,寬355px,璧徑287.5px。此璧為硬度較高新疆和田白玉製。璧兩面各飾勾雲紋6周,勾雲略凸起,其上再刻陰線成形。璧孔內雕一螭龍,獸身,獨角,身側似有翼,尾長並飾繩紋。璧兩側各雕一鳳,長身,頭頂出長翎,身下長尾卷垂。此玉璧不僅螭龍、鳳鳥造型生動,璧表面的紋飾也不同於一般作品,沒有采用常見的谷紋、蒲紋、乳丁紋,而是採用了勾雲紋,使其與螭龍、鳳鳥的搭配更為和諧,且加工精緻。目前所見的戰國玉璧中此件玉璧最為精緻。從樣式上判斷,此器應是佩掛於人身的大型組佩中部的主要飾件,佩帶者應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撰稿人:張廣文 故宮博物院藏

三.琢玉工藝水平提高,紋飾質量精益求精.

戰國時鐵質治玉工具的大量使用,玉雕利用鐵質金屬薄壁管鑽鏤空,在紋飾外廓先管鑽打好孔,再用無齒線鋸從孔中穿過,一邊加“解玉砂”一邊鎪空。戰國時期的透雕技法已經相當成熟,尤其是戰國晚期玉器的加工技藝,更加精湛,戰國玉器稜角剛勁明確,線條清晰利落,同時鏤空技法的使用較春秋更加普遍,並且技藝格外精湛細緻,就連樓空之外的內壁也琢磨的光潔明亮,一絲不苟,玉器地子打磨得光滑如鏡.拋光技藝精益求精。鏤空玉雕加工方法更加多樣化。一改幾千年來的單純簡練和一味追求形似的古樸作風,轉而以精雕細刻、紋飾求滿、生動傳神的造型為其特點。特別是那張口挺胸、大幅度地扭動軀體的龍鳳造型,明顯地表現出一種剛健遭勁、勇往直前的氣勢和力度。如我們常見的鏤空龍形佩、出廓玉壁和各式玉佩等,那細潤的質地、新穎的造型設計、滴水不漏細緻入微的雕工以及巧妙靈透的鏤空、充滿活力的線條和通體生輝的光澤,無不讓人拍手叫絕,歎為觀止。可以說戰國玉器工藝的精細程度,在中國玉器史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峰。其中舉世矚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龍鳳紋佩,更是戰國早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該佩玉料細潤,工藝精湛,通體長達48釐米,用5塊玉料琢制而成。器面分別雕琢有龍、鳳、璃等,並間飾幾何紋。同時集陰刻、浮雕、鏤空、接榫、碾磨於一器,工藝複雜,難度極大,體現了戰國早期高度的治玉水平。

和田白玉鏤雕螭虎紋劍珌,漢,高135px,寬117.5px,厚17.5px。清宮舊藏。故宮博物院藏 其表面基本不見刻劃刀痕,但邊緣局部仍殘留刻劃刀痕跡 

大一統的漢代繼承了戰國以來的先進生產力,特別是治玉工具開始全方位運用當時最先進的鐵質工具,戰國治玉技術和藝術審美在漢代得到了更深廣的發展和提升.漢代玉器紋飾的琢制技法有陰線刻、剔地淺浮雕、透雕、高浮雕和圓雕等。漢玉多以陰線勾勒,線條纖細優美,畫面舒暢大方。陰線刻使用很普遍,普遍採用隱起和鏤空工藝,技術非常嫻熟,見於各種平雕和圓雕作品的表面,用於表現器物的主題紋飾、裝襯紋飾或人物、獸類等的細部。玉器設計打破對稱等傳統風格,充分發揮主觀想象,內容豐富多樣。粗細線條並用是漢代玉雕特徵,由陰線刻演變成遊絲毛雕是漢代玉雕的重要標誌。古人讚揚漢代玉雕“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婉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均交接斷續,儼如遊絲白描,毫無滯跡。”剔地淺浮雕多見於璧、璜等的渦紋及一些劍飾上的紋飾等。透雕主要見於平雕玉器中的各種佩飾,表現人物或獸類的輪廓。高浮雕常見於玉劍飾和東漢的大型佩飾上。圓雕作品通常是一些工藝美術品,有人物和動物等。需要指出的是,這幾種琢刻技法在使用上常常不是單一的,一件玉器上的紋飾往往需要幾種不同的刻法來表現出來。玉器的拋光是制玉工藝的最後一道工序。漢代拋光技術達到很高水平,玉衣片等玉器表面打磨光潔如鏡。從滿城漢墓的玉衣片拋光情況來看,當時的拋光技術是很高的,能把玉片表面磨得像玻璃一樣光滑,閃閃照人,增加了玉質感。

和田白玉獸面紋劍璏,漢,玉器表面經拋光打磨出玻璃光 高200px,寬60px,厚35px。故宮博物院藏

漢代玉雕作品中大量採用鑲嵌技術,有金鑲玉、玉鑲金等。金縷、銀縷玉衣的工藝水平令人驚歎不已。紋飾主要有幾何紋和動物紋,幾何紋有谷紋、蒲紋、渦紋、去雷紋、絲束紋等;動物紋有龍紋、鳳紋、獸面紋等。由於道家思想的影響,出現驅除兇邪和反映羽化成仙題材的玉雕作品。戰漢玉器在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的基礎上,紋飾質量越發精益求精,玉器的主要功能開始轉向帝王用玉,貴族用玉,當時一件完工的高檔的玉器表面是不能留存不必要的刻刀痕跡的.


極速鑑寶故事匯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一般藏友或沒上手過戰漢古玉的玩家根本看不到也提不出這樣的問題。

先說砣刻與刻刀的區別,砣刻在戰漢玉器大多使用在粗陰線上面,一般在玉璧常見,蒲紋璧中間的粗陰線底子就是砣帶動解玉砂琢磨的。下面我會上圖讓大家看看。

刻刀痕是做細陰線時使用較多的,我們以前聽說過錕鋙刀的傳說嗎,實際上是把錕鋙刀神話了,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句話大家聽說過嗎,實際就是用硬度和玉器差不多的尖石用力刻劃雕琢陰線的。

為什麼有的用砣刀,有的用手刻呢?有兩種說法,1:因為戰漢玉器如玉璧、玉戈之類都是禮器,用手刻劃以視對天地敬畏,如同我們現在手拿佛珠手捻一樣,捻一珠念一句阿彌陀福一個道理,刻一刀對上天感恩一次。2:工具的侷限性,當時工具製作困難,一些細陰線用砣刻反而沒有用刻刀刻劃方便。

看完高老師的講解,明白沒有,希望多瞭解相關古玉知識可以關注“”高老師談古玉“”,下面再看看砣刻及刻刀製作的玉器線條,找找看那一件是砣刻,那一件是刻刀刻劃。可以在下方留言呀。





高老師談古玉






老沈說玉


嗯~的確是沒有(>﹏

金城芝麻開門


各師傅各做工,古代用玉有非常嚴格的用玉製度,最原始時期是用來祭天地,測未來,求雨水,定天下的神物。原始的加工都是用它山之石來攻玉,多是手工磨製紋飾,所有采用遊絲毛雕的玉器都是宮廷專做,或者說是宮廷玉雕。後期金屬工具的使用,減少了制玉的時間,在發達地區流行了水櫈磨削。


快樂人生152056287


古代玉器還是看玉種,一等玉一級工匠,二等玉二級匠,古人會看玉特好薄皮有天生圖案就修,工匠會聚一起研究,商量決定後才開始刻什麼題材,非常認真,籽料比如有像形龍,人物像他們就說成神意,真的,古人太利害,了不起,工匠當然也有等級制……


GW65916


古時匠人,很多都是傳承的方式。也就出現了所謂的流派,使用工具結合的不同,玉面產生的效果也會不同,如果是出土玉,尚能保持原有的工藝特徵,傳承玉很難判定傳承過程中,有沒有後加工。


hhh140212101


所有古玉因工藝的原因或多或少都用刀痕或者叫工痕,只是粗細不同而已。所以工痕也是古玉斷代的一個依據和參考。


承躍


戰漢玉器有留有刻刀痕,是雕刻者特意留下的嗎?作為銘記,以區別其它雕刻?就象當今的字畫一樣,最好有實物圖片進行比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