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城牆上可以跑車和操練 風雨滄桑一千四百多年仍穩固如山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有著三千多年曆史。 從公元前十二世紀,周文王建都鎬京,到公元619年,唐王朝建都長安,共有十三個朝代建都於此,西周的強盛,秦朝的霸氣,漢代的雄風,大唐的盛世。 隋唐時期,長安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據說在當時,長安城比當時的羅馬城大7倍,比一千多年後成為中國首都的北京也要大一倍多。

來西安旅遊,不可錯過的就是西安的古城牆,來古城牆的遊客,無不被它雄壯深厚、古樸凝重的氣勢所震撼。西安古城牆是中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牆,也是西安的形象“代言人”之一,在接見外賓、央視春晚、“西安年最中國”等一系列活動中驚豔了中國甚至世界。

西安城牆建於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七年到十一年,是在隋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修建而成。歷史可以上溯到隋唐長安城的前身,6世紀由大建築師宇文愷主持建造的隋大興城。

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大明王朝,都城在應天府,也就是現在的南京。 朱元璋派次子朱樉坐鎮西北,將奉元路改為西安府,並採納了謀士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洪武七年1374年,開始修建西安城牆,城池規模宏大堅固。後來屢次修葺、增建,至今保存完好。

明西安城牆初建時,只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依次名曰長樂門,永寧門,安定門,安遠門,包含的當時人們對平安、快樂生活的企盼。 從民國開始為方便出入古城區,先後新闢了多座城門,至今西安城牆已有城門18座。

西安城牆,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公里,城牆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

最初的西安城牆用黃土分層夯打而成,最底層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異常堅硬。後來又將整個城牆內外壁及頂部砌上青磚。城牆頂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磚砌成的水槽,用於排水,對西安古城牆的長期保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11年,辛亥革命時,清兵在西安城內抵抗新軍進攻,新軍集中火力炸燬了清兵彈藥庫所在的安遠門城樓。 1926年春,匪首劉鎮華在吳佩孚、張作霖的支持下,糾集10萬人進攻西安,楊虎城果斷選擇了一種能夠促成三股力量膠結的合作方式,這就是著名的“二虎守長安”。這次攻守戰鬥十分激烈,一座西安城除安定門尚保存完整外,其他皆有所損。 抗日戰爭期間,西安古城牆也曾多次慘遭日軍飛機轟炸。


西安城牆就是這樣顫顫巍巍地走過了戰爭歲月,挺立到了新中國成立。 建國初期,由於諸多因素,西安城牆數次面臨著被全面拆毀的滅頂之災。 幸好在每一次拆城風起的緊要關頭,西安城中絕大多數的居住者、文物專家、仁人志士,以及高瞻遠矚的領導者站了出來,大義凜然,義正辭嚴,西安城牆才免除了被拆除的命運。

西安城牆歷史上曾有過三次大修,基本上每隔兩百年一次:1570年砌磚護城,1781年改善了城牆排水系統。1983年開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修復,牆體維修加固工程按照“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按照清乾隆年間的牆體結構規格修復。到1990年底基本完工。

西安城牆的發展歷經了1400年浮沉,當初的軍事防禦作用早已消失。 如今,走在西安城牆上,腳下踩著的牆磚每一塊都印有重建的時間和工人的出處,說明這些城市建造者同時也在見證西安的歷史。 2018年10月,西安城牆·碑林歷史文化景區升級為5A景區。 文/圖 納蘭小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