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廚師的評判標準是什麼?

周億軒


米其林是做輪胎的公司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他們最初在1900年創立的《米其林紅色寶典》(也稱《米其林指南》)以嚴苛的標準被很多美食家奉為至寶。其實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促使人們多開車出行,這樣輪胎磨損快,生意好做而已,沒想到吃貨的威力如此巨大,現在一提起“米其林”三個字,很多人最先聯想到的已經是“餐廳”而不是他們的主業“輪胎”了。

而《米其林指南》對於收錄的星級餐廳還是很嚴格的,不然也不會歷經百年卻越來越熱門。每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內,米其林會對餐廳進行重新評估,餐廳提升星級是很難的,有些甚至是會被降星。在1966年和2006年就先後有兩位米其林廚師據說因為降星而自殺,可見這份榮耀之後的巨大壓力。

而這個評判方式也挺有意思,是通過兩個階段來進行的,首先會有評審員到訪餐廳並告知身份,然後請求進入後廚,調查清潔程度及食材品質,詢問主廚的資歷等。只有這一步驟通過了,接下來才會安排其他評審員以隱藏身份作為普通食客的方式,對於食物本身進行評審,這也是無形中給主廚們造成巨大壓力的地方,因為你完全不知道哪份食物會被端上評審員的桌子,可以說米其林也是用這樣的方式,強行反過來維持收錄餐廳的品質穩定性。而米其林評審員每年都要乘飛機平均30000公里,提交超過1000份報告書,用餐費用由公司支付,身份告知對方之後就會被調離這個區域。

而米其林評判一個餐廳也不只單純的看味道,還有用餐環境和服務標準等舒適度因素,這些是通過獲得多少個類似“刀叉”標記來反應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星級只代表食物味道,刀叉只代表用餐舒適度,所以可能一個味道很棒的三星餐廳,舒適度只有兩副刀叉的“舒適”而已,所以米其林星級餐廳也未必都高檔、豪華

所以米其林星級餐廳雖然可以說在同層次餐廳裡都不算低價,但是好東西本來就沒道理要比別人便宜,但是也未必都如何昂貴,比如在香港就有一家一星級餐廳,吃早茶人均比很多老牌的茶樓還便宜一些。最後提一下啊,只有一個城市有比較多好餐館的時候,米其林才會針對這個城市出一本指南,比如上海、香港。所以可能有些城市有那麼幾個很好的餐館,但是其他的就泛善可陳的話,可能就與此無緣了。

如果你生活的範圍內有了一家米其林星級餐廳,你會想去嘗試一次嗎?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啞巴美食家


樹大招風,目前還沒有那個廚師敢說自己做的菜餚適合所有人。說大話就是吹牛皮





美食烹佳餚


不一定有我的好吃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cb6e32ecf8c9821da1b6beab7a0dce93\

魯小廚家


你可以請我們去嘗一嘗就會有答案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