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找不到有關夏朝的遺址?

詩音185559754


夏朝的遺址不是沒找到,而是有很多遺址,你把夏朝當成了一個統一的集權國家當然找不到他的遺蹟,夏朝是一個萬國之國,也就是多部落混居或聯盟狀態。

👉 1、夏到底在哪裡?

夏之實際生活區域包括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河南中部西部伊洛嵩高一帶,西到陝西的渭水下游,東到河濟淮泗界,鼎盛時期的夏再向西也許包括更廣。

隴西有大夏,漢水入江有夏水,甚至,大禹的蹤跡和傳說無所不在,北匈奴南百越都是禹的後裔,龍門會稽甚至四川人也有禹之傳說。 但是,春秋以前,人們稱禹就是禹,沒稱過他為夏禹[捂臉],反而稱啟為夏啟或夏後。

啟就是開始的意思。 也就是說,禹原來只是一個部落的首領,當這個部落統領了所有部落的時候,他就成了所有部落的首領神。

2、夏不是獨立存在的集權國家,是萬國聯盟,和夏對應的是東夷,那麼夷在哪裡?

山東省全境以及河南省東部,江蘇北部,安徽東北,河北渤海灣周邊,包括遼東半島朝鮮一帶。這也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而是集團公司形式,書上寫的有太皞、少皞、有濟、徐方、風、盈、偃、等,號稱九夷。

東夷或九夷在東方也很厲害👍,應該是當時夏朝或夏朝之前一直雄霸於世界東方的很多部落民族聯盟之統稱。

3、夏到底有啥?

夏朝的傳說“后羿射日”裡的后羿就是羿,羿是帝嚳的射官,也是夏之敵國“夷”之君王,後是王號。山海經說后羿是奉天命降於夏土者,為“夷”之君,也叫帝羿。

夏夷之爭,就是東西系民族文化和地盤之爭,山海經說”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在崑崙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羿射殺之……”。

可人家夏國的少康更厲害👍。

夏“阻窮西征”,夷“以扶下國”,窮即有窮后羿,下即夏,山海經說“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 倆家打的很厲害,有可能是經常打架。

4、夏朝開國君王夏後啟與伯益之爭,夏啟大家都知道他,那麼,伯益是誰?

伯益即伯翳,秦始皇帝的祖先是也。 伯翳在舜時期幫舜訓練鳥獸,為秦趙共同祖先,嬴姓之祖,徐方,“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略”之“盈”族祖先。 翳與啟就是夷與夏之爭天下。

5、所以,不要再懷疑夏在不在。


終南高揚


找不到夏朝的遺址,根本原因是沒有對應文字。

我們知道,之所以確認文獻中商朝存在,很大原因是殷墟卜辭的發現,所以我們知道安陽就是商朝中後期的“殷都”。但是在商代甲骨文、金文之前,雖然有各種疑似文字的符號存在,但是卻不能辨別為確切文字。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殷墟以前的遺址滿地開花,但是要證明哪個就是“夏”,目前還是做不到的。

有個重要的就是方位問題,我們今天所瞭解的夏朝,都是周代以後文獻記錄的,而對其進行解釋的,更是漢朝以後的人了,所以可信度就存在問題。根據後代文獻記載,夏朝國都有說山西南部、有說河南西部、有說河南東部、有說山東東部,這些區域對應的文化遺址很多。到底哪些是夏朝呢,考古遺址沒有文字,單憑後世文獻無法判斷。

所以目前,我們只能說夏朝存在於周人傳說中,就連商代是否存在也不知道,更別說是否真實存在的。雖然我們不斷言其不存在,但是還是可以抱著存疑的態度。


林屋公子


幾十萬字的甲骨文中沒有任何關於夏朝的記載,甚至沒有“夏”這個文字。而到了周朝,便有了夏的種種傳說,因周人自稱是夏的後代,有人認為夏朝是周人杜撰出來的,以自證承前啟後的合法性。

那麼,夏朝到底存不存在呢?1996年,國家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大型文化考古項目,作為一項國家工程,希望把中國的歷史從3700年再向前推進1000年,做到真正意義的上下五千年。

經過上百位各行業的頂級專家探索多年,從河南二里頭挖掘出了早於商朝的古城遺址,但這個到底是不是夏朝的都城呢?現在史學界還並沒有存認,尚缺少文字和其他證據。

據我認為,夏朝並不是在中原河南等地,真正的夏朝應該在西部的寧夏某個地方。黃帝部落起源於西北,夏朝應該是西北的某個部落聯盟。


華夏曆史研究


這個問題曾經出現過遺憾的物證。合肥西南213公里的夏窪村,是個無法考究的古村,現在依然是居住著7000多人的大村落。1958年,村裡修建設施,開挖村中的夏皇臺,挖到五米深時,出現了一塊石碑,碑文曰【夏元璋三十而立,率眾出夏莊,一呼百應,遂成百萬,平夷族,開疆土,時歷九年,定天下,建都夏莊,曰夏朝】。村民繼續深挖,得玉璽一方,上寫【夏始永天】。又得青銅劍,經專家鑑定,銅質非夏朝莫屬。最讓人驚歎的是,居然有一件皇袍藏在玉匣內,據當時親歷者口述,玉匣有甲骨文數行,【夏朝當立,應運而生夏元璋,華夏萬載……】,當時有37字專家未識。

可惜的是,玉匣被玉匠夏該隱所毀,做了幾付玉鐲,一件震驚世界的珍貴文物就這樣被破壞,讓歷史成為遺憾。92年聽說香港的古董商,一眼就看出此玉為出土的夏玉,天價買走了玉鐲。根據【夏窪祖譜】記載,【始祖夏老譚,不知生於何年何月,產五子,四子皆夭,唯存一子曰夏元璋,三十九歲建華夏第一朝,夏朝,立祖籍夏窪為夏都,開國大帝夏元璋在位六十三年,皇后小禹兒乃大禹親妹……】。【夏窪祖譜】上有老子孔子孟子的親閱鑑定指紋,經專家用人格擔保合議,真跡無疑。後來被夏窪村民夏十三賣給破爛收購站,杳無音信。據專家十分心痛地說,幾位聖人的簽字就價值連城。

夏窪村把夏都地下遺址破壞精光,後來三番五次挖掘,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也沒出現,不過有一個刻著【夏皇元璋印】的銅印被夏窪村民挖地窖得到,經過說服教育,上交給塔河鎮文物管理所,所長一口咬定是假的,最後不知所蹤。

夏朝確實存在,建都夏窪村,城內百萬居民,有護城河三道,城池方圓200餘里,現存的夏窪村為當時的夏朝皇宮所在地,夏窪村民是夏朝皇族後裔,為審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夏窪村民早就做好DNA鑑定的準備,還歷史一個清白。


白這個顏色


外國人起初認定中國3000年曆史,但是殷墟發現後,國際上馬上認定中國四千年曆史。但是教科書告訴我們中國五千年曆史?怎麼辦,這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來歷。

但是到今天,也只是發現了個二里頭遺址,專家覺得像夏朝的國都,但是總覺得不肯定,是專家不肯定喔,只好再挖。

實際上,記錄夏朝的只有史記,但是史記記錄的時間離夏朝滅亡的時間1500年。另外夏朝歷史滅亡史同商朝太過類似,怎麼看都覺得是瞎掰。

從《史記·夏本紀》就可以看出,五分之四的篇幅都在說大禹,剩下五分之一說他的後裔。四百年內他們就幹過這點事,而且怎麼看怎麼像編造的,因為它和《商本紀》的情節太相似了:  

夏啟建立夏朝之後,夏朝總共出過3件大事,即有過氏滅夏、少康中興和夏桀亡國。前二件事可以合併為一件,它與有易氏殺害商王亥,爾後王亥之子上甲微在河伯的協助下攻滅有易氏(極可能就是《尚書》裡所謂的“有扈氏”),為父報仇的情節異常類似,甚至連時代也基本相同(公元前19世紀左右)。  

夏桀亡國的過程似乎有許多細節,可是又都與商紂亡國的故事如出一轍:國王年輕時有才氣,立過功勞,然後驕傲自大,沉迷酒色,寵幸邪惡的王后和幾個壞蛋,諸侯甲勸諫被害,諸侯乙先被囚禁,然後被釋放,諸侯乙仁義明德,吞併鄰邦,最後討伐國王,國王一戰而敗,都城不守,戰爭就結束了,王朝就更迭了。除了個別細節之外,它們一模一樣。 

難道一個綿延了四百多年的王朝,就留下了這麼點歷史故事嗎?甚至民間傳說也很少,而且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說大禹的。看來,就連古代的說書人和聽眾也對夏朝沒什麼興趣。

質疑夏朝存在最有力的證據(雖然極少被提起),正是來自殷墟甲骨文本身。殷墟甲骨文根本就不承認夏朝的存在!甲骨文已經被破譯了一千餘字,其中沒有一個字可以被確定為“夏”。有些學者懷疑某些未被破譯的甲骨文是“夏”,但是未受廣泛支持。


鷹的家園


夏朝遺蹟找不到?這是極其荒謬的說法,夏朝的宮城遺址早已找到三處,分別是一,夏都早期遺址,登封縣的王城崗遺址,是大禹和夏啟的都城陽城遺址,王城崗的小城遺址已被確定為鯀城遺址。二,新密縣的新砦遺址,是夏朝中期遺址,在這個遺址當中,甚至發現了后羿和寒浞滅夏的考古依據。三,二里頭遺址,是夏朝後期後太康,後臯,後孔甲,帝辛的宮城大型遺址,甚至找到了帝辛的傾宮遺址。二里頭遺址,位置和竹書記年中的記錄的斟撏夏都位置完全吻合,河濟在其左,泰華在其右,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這三座夏都遺址,不僅充分證明了夏朝的存在,而且印證了夏朝的部分歷史,尤其是在夏都斟撏遺址當中發現了夏朝陶器上的文字,和我國貴州省荔波縣的水族文字相似,水族的水書師基本可以判讀夏朝文字,為二里頭遺址的後續發掘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老楊141007668


現在的考古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古氣候考古。在夏朝的400年裡,地球各地文明都是什麼樣的形態。

2000到1600BBC,埃及中王朝分裂衰弱,兩河流域阿卡德政權崩潰陷入城邦爭霸,印度哈拉帕文化被廢棄,原因都是一個——長達300年的乾旱。

在夏建立後,中國氣候由多雨迅速轉為大旱,同樣經歷300年大旱,有後裔射日的傳說。夏的滅亡有載"伊洛竭而有夏亡"。從國內的考古看,2000到1600BBC,淮河以北沒有一處成規模的遺址和文化出土,山東地區一片空白。

不是夏朝不行,所有的農業文明在那時候都被摧毀了,夏朝有一個二里頭的都城,而延續400年已經很了不起了。


老農華丹


這個問題問的很精髓。

《史記》記載,中國最早的朝代是夏朝,這個說法是根據《尚書》寫的,這也是中國最早的書了。估計很多人都對這個結論沒有疑問。

但是現在,很多外國史學家提出夏朝是不存在的,認為中國文明只有4000年而不是5000年。這種直接刨墳的設想怎麼忍,尤其中國人對祖先很尊敬。於是,啟動大工程來考古。

這個工程叫做夏商周斷代。已經開啟好多年了,至今沒有結束。其帶來的成果也很客觀。最經典的是根據天火流星判定了武王伐紂的具體時間,公園前1047年。這之後的時間表根據史記就明白了。

但是,這是第二次但是了,沒有找到任何證據證明夏朝確實存在。下面的表述會有點繞口。

我們找到了商朝之前的文明遺址,但是不能證明找到的遺址就是夏朝的。

簡單來說,你說你曾經在路邊有套房子,然後我們去找,找到了很多房子,但是哪棟房子都沒辦法證明確實是你的。

現在認定的商朝前遺址主要是幾個,二里頭文化遺址,龍山遺址,三星堆遺址。但是沒有證據能證明這些遺址裡就是夏朝的。

至於找不到,很簡單,可能是發掘範圍比較少,沒找對地方,可能是遺址已經被破壞。幾千年前的遺址,要麼是墓地,要麼是天災導致城市下沉被掩埋。無論哪種都不好找。只能說慢慢等待專家們的努力了。


無所事事161773009


河南偃師二里頭一、二期就是夏朝文明,出土有青銅鏡,青銅斚、錛、鑿、刀等。據碳十四測定約為公元前1900~前1600,正好在商之前的夏時期。而三四期屬於商早期文明,也就是說商是在夏的基礎上建立的,這和各時期的史料及傳說是吻合。

二里頭遺址出土夏代青銅爵和青銅斚:




早於夏朝的新石器時期的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馬廠文化就已經出現了青銅器,夏是建立在這些文明的基礎上的。

齊家文化出土的青銅矛、青銅鏡:


所以,夏代是有據可考的,二里頭遺址代表的就是夏朝的文明,它有力的證明了夏朝的存在!


風雲說收藏


誰說找不到夏朝都邑遺址?伊尹早年供職於夏朝,《尚書》《太甲》上篇明確記載,"惟尹躬先見於西邑夏"。意為"我伊尹親眼見到西夷夏邑的君主因為荒淫而亡國了"。這是伊尹輔佐太甲說的忠告話。西邑夏就是夏朝都邑,甲骨文也有"西邑"(詳見頭條號作者《古籍》發表的學術佳文,該文正好與伊尹有關),地下地上都可互證。這個西邑夏不在河南,也不在山西(冀州),殷商勢力,其領土從來就沒有包括古蜀地(梁州),甲骨卜辭中的西邑,唐邑(堯帝治水時期都邑,實際就是西邑,一地二名)指以安陽為中心座標的西夷之地,即今中國西部,根本不是指安陽周邊地區。是《禹貢》善意誤導夏都在豫州。《禹貢》作者為何要善意誤導,大體跟古梁州出產並進貢黃金,鐵(此二物九州唯梁州獨有,試問,四千年前的農耕社會,鐵的價值理應超過青銅,是多麼珍貴,怎會向豫州納貢?實際考古中,豫州所有對應年代的考古遺址發現了鐵器,金器嗎?倒是三星堆的金杖證明《禹貢》記載古梁州產黃金是真實的.雖然三星堆不是夏都,但已離夏都不遠)有關,近五百年的黃金儲存量是多少,都用到哪裡去?為何當今蜀地有貯量驚人的江河砂金?夏都為何神秘消失?古人為何都要避違?愚以為,司馬遷極可能是知道夏都具體所在,他的《夏本紀》有一部份就是抄自《禹貢》,但是改動了《禹貢》裡的關鍵詞。例如改"孔殷"為甚中,改"潛水"為涔水,司馬遷認為,"孔殷"者,孔氏殷宗也,因為《禹貢》作者的善意,感嘆甚好(甚中),改"潛水″,顯然有隱藏水名之意,因此,改動處為夏王城所在州邑的解秘之碼。另外,《禹貢》各州均有進貢路線記述,但含糊不清,各州指向不清晰,甚至矛盾,這說明作者在避違什麼。正因為他這一改,才能發現《禹貢》原文的善意誤導。當然,還不止這些,還需結合《淮南子》《焦氏易林》等文獻。史學界似乎從來未研究太康失國於何處,少康避難是一邊倒的認為在河南,卻忘記了夏朝是分封朝貢制王朝,如果夏都在豫州,少康怎會傻到膽敢仍在天子腳下預謀復國!幼年的少康只能是被帶到了有一定關係的地方諸侯豫州侯那裡以圖東山再起。數百年後桀王無道,反夏的只寫商湯,這個成湯古籍都沒敢寫是末代豫州侯,只追述其祖契封於商丘,周朝借成王弟封於堯帝封地唐,而隱藏起來,如果直述其為末代豫州侯則暴露夏都不在豫州。《夏本紀》記載,桀王曾在岷山得琬琰二女,也說明不可能是從今河南到千里之外的岷山去找美女呵。可見都在避違夏都真實地址。由上可知,豫州侯對梁州早世已有了解,而且算是有恩於桀王的先祖少康。桀王曾囚湯於夏臺,實際是看在豫州曾有恩於夏,不忍誅殺,但湯二次反夏成功後,桀王大為後悔(見載於《淮南子》)。

夏朝中央壟斷了天下貢賦近五百年,有荊州,楊州進貢的青銅材料,象牙,犀牛角等至今仍稀有的貢品,財富可想而知,桀王宮殿又是被雷火所燒,非為商湯伊尹所破,大部份財富理應尚在原地。廣漢三星堆有些文物有火燒的痕跡,應該是夏墟被雷火燒燬時搶救出來的小部份,被三星堆人保存下來。

《禹貢》作者是誰,歷來有爭議,但因改動孔殷為甚中,可判斷成書於孔子之後或與孔子同時代(愚疑為墨子,有文獻記載墨子為西夷人,借孔殷來吸引後世解碼)。這一時期正是春秋亂世,因此,記載夏墟,這是必需要謹慎考慮的!是考古方向一開始就迷了,錯了。它就在今成都市郫都區,這是來自西漢《易經》傳人的四言詩文獻《焦氏易林》暗示的。根據四言詩,"書冊法典,藏於蘭臺,雖遭亂潰,獨不遇災",這個潰"字說明雷後雨,已浸在水中,但隔離了氧氣,利敝各半,"獨″這個字更考究,宮殿被燒,其它文物,例如神州鼎折斷一足,青銅祀器禮器等都遭遇災難,唯獨書冊法典安全。根據該書所載,

傳說中的神州鼎也尚在夏墟,從來就未曾被殷周所得,不過,四嶽真人試圖移走,未能成功,已折一足,這從側面反映,夏朝似乎屬於一個未知人類社會(例如傳說的人神共處不雜)。看起來,神州鼎確實體大笨重,與《史記》記載有關問鼎的描述,鼎器要數十萬人方可搬移(地層很深)相呼應,司馬遷顯然知道夏墟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