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匈奴人、蒙古人和遼人在人種上有聯繫嗎?

王鬍子848


匈奴父系的血統組成,主要包括三個類型,Q, N3, C.。Q是印歐白種吐火羅人基因, N3是黃種芬蘭—烏戈爾語系民族基因,在今天芬蘭和匈牙利有很大比例。C是棕種北亞人,在今天蒙古人中高分佈。而且對匈奴貴族屍體研究表明,貴族都是N3.。看來匈牙利人有匈奴血統,阿提拉是匈奴人還是可信的。

DNA研究表明,匈奴人有三個父系來源,一個和今天的蒙古人同源,一個是芬蘭、匈牙利黃種人基因同源,還有一個是白種人基因。可以看出匈奴人是一個民族和語言綜合體,境內白種人黃種人多民族並存,蒙古語族、突厥族族和羯語都有。史書所說的匈奴為夏之苗裔也不奇怪,中原漢族人和北方少數民族幾千年來一直都在混血,匈奴人混有漢族人的血液很正常的。匈奴分裂後,在那基礎上形成了柔然、蒙古、突厥、契丹等各民族。

蒙古人源出東胡系室韋部。東胡系最早下大興安嶺進入中原的是烏桓部,然後是鮮卑部,留在興安嶺的是室韋部。但蒙古人在發展的過程中融合了柔然等本來就屬於蒙古語族的匈奴部落,也融合了一些突厥部落。

遼人主要是契丹人。契丹人是匈奴被漢朝擊敗後,留在蒙古高原的十萬戶,四十萬口匈奴人被鮮卑人同化了,是為鮮卑宇文部。宇文部發展成了契丹、庫莫奚等民族。所以契丹人血緣上是匈奴後裔,語言、風俗上是鮮卑化的。他們的直系後裔達斡爾人至今還是蒙古語族的。


科爾沁沙地的螢


蒙古族與契丹(遼)的關係是非常近的,但是與匈奴沒有什麼關係,或者說沒有證據可證明兩者存在直接的聯繫。

目前學界公認的觀點是:蒙古族的前身是東胡(參考亦鄰真先生的《中國北方民族與蒙古族族源》一文的論證)。

東胡集團分佈於昭烏達松漠至額爾古納河流域之間,產生了包括鮮卑、契丹和室韋-達怛等後裔,這些部族在語言、風俗上彼此相近。北魏時期,鮮卑遷徙到內蒙古西部及中原後,契丹、室韋佔領東胡故地。

《隋書》有云,“契丹之類也,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號室韋”;契丹遠征後,室韋-達怛人湧入內蒙古西部和外蒙古高原地區,為日後蒙古的形成奠定基礎。

事實上,契丹語和蒙古語是非常相近的。特別是對於數詞或表示天干地支的詞語(都不易受外部文化影響),就存在高度的相似性。例如,表示兔、卯的詞語,蒙古語作taulai,契丹語作taolia(討裡)等等。

至於蒙古和匈奴的關係,我只能說沒有什麼證據能夠證明兩者存在直接聯繫。

雖然以往有如白鳥庫吉等學者,試圖挖掘蒙古語和匈奴語的聯繫,但是這些努力最後都失敗了。


HuiNanHistory


根據現存的文獻和研究成果,我認為,遼人(契丹人)、蒙古人和匈奴人在人種上存在聯繫。下面,我們按照時間順序,從匈奴衰落、鮮卑及柔然等遊牧民族崛起、契丹人及蒙古人的起源三個方面來分析:

  1. 匈奴衰落,幾十萬匈奴遺民整體加入鮮卑

公元1世紀,以稽落山(今蒙古汗呼赫山)之戰、金微山(今新疆阿爾泰山)之戰為標誌,曾經強盛一時的匈奴,徹底被大漢帝國打垮。不久後,廣袤的蒙古大草原迎來了它的新主人——鮮卑人。內憂外患之下,匈奴人被迫分為三支:

第一支,“十餘萬落”(約幾十萬人),堅持留在匈奴故地,整體加入鮮卑,此後以鮮卑自稱。留下的這一支中包括獨孤部落,“三朝老丈人”北魏大將獨孤信、隋文帝的獨孤皇后、唐高祖李淵的母親等重量級人物就來自該部落。

第二支,南下投降大漢帝國,加入南匈奴。公元216年,曹操將南匈奴分為五部,每部立貴族為帥,另選漢人為司馬進行監督,並把中下層匈奴人編入漢族。漢化的南匈奴貴族,紛紛改姓劉。公元304年,南匈奴左部帥劉豹的兒子劉淵,建立漢國(前趙),316年,劉淵養子劉曜攻陷長安,俘虜了晉愍帝,滅亡西晉。其後隨著胡漢通婚,逐漸融入漢族。

第三支,則開始了漫長的西遷之旅。這次大遷徙,自蒙古高原出發,穿過新疆,再到中亞,途經南俄大草原,歷時三百多年,行程上萬公里,最後抵達多瑙河畔。匈奴西遷後,在東歐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引發了著名的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加速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二,匈奴之後,擁有部分匈奴血統的鮮卑、柔然相繼崛起,一部分柔然人形成了室韋、契丹的先祖之一

匈奴之後,鮮卑、柔然、突厥、回紇、契丹、女真、蒙古先後稱霸蒙古草原。鮮卑出自東胡。秦末,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後,分為兩支:一支退居烏桓山,稱為烏桓,後被曹操滅國,部眾遷入內地;一支退居鮮卑山,稱為鮮卑,後分化出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禿髮、

吐谷渾各部。其中慕容部和拓跋部實力最強,慕容部鮮卑後來建立前燕、後燕、南燕、西燕等國,拓跋部鮮卑創建代國、北魏,並統一北方。

柔然與拓跋部鮮卑,都是由鮮卑和匈奴餘部融合而成,因此擁有共同的祖先。柔然可汗阿那瓌曾對魏孝明帝元詡說:“臣先世源由,出於大魏。”元詡回答:“朕已具之”,表示認可。552年,突厥伊利可汗攻滅柔然汗國。亡國後的柔然人,分為三支:一支西遷進入歐洲,即阿瓦爾人;一支北逃,到達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成為蒙兀室韋的祖先之一;另一支南下,到達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起源之一。

三,契丹人和蒙古人,在起源和語言方面存在很多相似性

契丹,據說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名字由來也存在質疑)。契丹之名第一次出現,是在北齊人

魏收所著的《魏書》中。《新唐書·北狄傳》記載 “契丹,本東胡種,其先為匈奴所破,保鮮卑山。魏青龍中,部酋比能稍桀驁,為幽州刺史王雄所殺,眾遂微,逃潢水(今西拉木倫河)之南,黃龍(今遼寧朝陽)之北。至元魏,自號曰契丹。關於契丹的起源,目前主要有匈奴說、鮮卑說、匈奴和鮮卑混合說這三種意見。結合柔然人的北遷和南下歷史,我認為“匈奴和鮮卑混合說”可能更接近真是情況。

蒙古的起源,比較複雜,目前尚無定論,但多數研究者認為主要是來自室韋。室韋,是蒙古語“森林”之意。《蒙古一詞最早見於《舊唐書·室韋傳》,是室韋部落聯盟的一個成員,居於

額爾古納河南岸。7世紀時,室韋人居住在額爾古納河流域(今內蒙古呼倫貝爾),臣服於突厥。9世紀中葉,蒙古高原的霸主回紇被黠嘎斯滅亡後,蒙兀室韋部遂西遷回紇故地——今鄂嫩河上游肯特山(今蒙古國境內)一帶駐牧。關於室韋的起源,《北史·室韋傳》認為室韋、契丹是同種異類,在北為室韋,在南為契丹,“室韋,蓋契丹之類,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失韋(室韋)”。

遼史》所載,契丹語和蒙古語相差不多,清末著名蒙古史學者沈曾植,將鮮卑語和蒙古語比較之後,說“蒙古語與鮮卑語相去無幾”。

四,結語

無論是契丹人,還是蒙古人,都和匈奴、鮮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人種上看,我認為二者都有匈奴人、鮮卑人的部分血統。


前哥說歷史


匈奴人是中國歷史記載中最先崛起的遊牧民族,史書記載其為夏人後裔,目前難考。從人種來看,匈奴人應該算作古北亞人種和印歐人種的混合人種。突厥人具有匈奴血統,主流學者認為突厥是匈奴後裔。契丹人也是遊牧民族,目前主流認為該民族是鮮卑血統,當中也有混雜跡象。鮮卑是出自東胡系的,東胡雖與匈奴不同,但畢竟歷史上二者相鄰,因此契丹人是匈奴和契丹的混血有一定的道理。女真人與你所列的其它四種都不同,從目前的考證來看,學者大多認為女真人發源於秦漢時期的肅慎。肅慎當時大致處在東北的東部長白山地區,這與女真人的起源地相同。而且從民族類別上劃分的話,這五個民族中也只有女真人是特殊的,它應屬於漁獵民族而不是遊牧民族,其有初級農業耕作,最不濟也是處於半定居狀態。蒙古人與契丹同屬於東胡族源。通常認為,室韋與契丹同出於鮮卑一源,以興安嶺為界,“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室韋”而室韋就逐漸演變成了蒙古諸部。以上說法中出現了“東胡”。這個東胡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很多個有相同族源的民族統稱,因居與匈奴之東而被稱為“東胡”。東胡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而匈奴已消亡,學者也在不斷爭論,但能肯定的是,匈奴語與阿爾斯泰語有些不同,或許是一種混雜的語言。而大部分學者也同意,匈奴和東胡是不同族源的。


許鈞堡


我國古代北方這遊牧名族,從人種上分,和華夏主體人種相同,都是以O3系、烏拉爾N系的黃種人為主體,從人種上分他們是相同的,匈奴西進、蒙古人西征和中亞高加索人種有混血。漢時期的匈奴人,在阿爾泰山脈以北的西伯利亞地區和當地的白色人種混血嚴重。包括受封再此的李陵等廣大漢軍將士也參與了混血。西遷至中亞的匈奴人徹底被白人同化,但是保留了匈奴人的部分習性和人種特性。具體的請參照我的視頻匈奴西遷和蒙古人西遷。


信息素


去看看史記,匈奴傳。

人家是最正宗的華夏後裔,比漢人還正宗。

華夏簡稱夏。匈奴為夏人後裔。


老九門177605940


耶律氏出自宇文氏,最早是宇文氏的家臣,而宇文氏是最早與匈奴通婚的鮮卑部落。蒙古源自柔然貴族,與其皇族血源非常親近,柔然出自鮮卑部。


Khargha


鮮卑人,契丹人,蒙古人屬於東胡系,匈奴屬北狄系,有部分匈奴人在匈奴西遷以後融入了鮮卑!當然都是中華民族,屬東亞黃種人!


岷山之客玉


蓉兒快來回答,這才是你的善長,那些紛爭,少去滲和,還是做個安靜的美少女!


小邦尼


其實中國人分南北方民族以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