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父母過世後,兄弟姊妹就會和好了,是真的嗎?

開飯時有木有菜鹹菜有


這種情況和好的比例應該佔到95%,兄弟姊妹產生矛盾大部分原因是老人一碗水沒端平,家產分配不均導致的。每個人都會有私心,因為家產分配導致姊妹產生矛盾的是常事。

我的兩個舅舅及舅母因為當年姥姥的一孔破窯洞的分配問題槓上了,兩家人分家後緊鄰住著互不往來,見面就象陌生人一樣,每逢過節和母親去他們家從來不嘮起他們兩家之間的家事,怕在嘮嗑中產生是非,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去年。去年冬天大舅去世了,好心的鄰居們都勸大舅母一家趁個機會讓二舅一家來奔喪,送大舅最後一程,緩和一下關係,大舅母說“全都是幾十歲的人了,還有什麼比親情重要呢?那些破罐子爛碗、破窯洞爭上了也沒意義,讓他們家來吧”二舅家接到通知也說”其實幾十年了,要那些家產幹什麼,當初就是為爭一口氣,其實太沒意思了。”辦喪事當天二舅全家拖兒帶女都過來幫忙,完事後兩家人互相問侯嘮嗑其樂融融。

我的兩個堂叔也是因為老人的一支舊衣櫃、一塊田地而產生矛盾,兄弟妯娌見面都沒好臉色,暗地裡互相拆臺,在堂爺爺奶奶去世時互不往來,沒有看到他們兩家和好,遺憾離世。在隨後幾年裡孩子們大了,他們經歷的事情多了,歲月磨鍊的他們沒脾氣了,他們主動和好了,到現在關係非常融洽。

每個人在年輕的時侯都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歲月的磨鍊很多事情都看淡了,世上再沒有比親情更可貴的了,一母同生血濃於水啊!


綿山劉哥


有人說,二老下世後,兄弟姊妹就會和好了?

這句話,我是不太認同的!但仔細一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


我聽到過很多人說自從父母過世了,兄弟姊妹們就如一盤散沙了,難得聚攏了!除非有了大事情或過年過節見個面……

父母在世時,兄弟姊妹們都是將父母放在心間重要位置!

俗話稱"娘在,家就在!”幾十歲的兒女走進家門第一件事就是喊——"娘(媽),我回來了!″即使是一個不能幹,不健旺的顫顫巍巍的又老又病的娘……也有老話說——"寧可死了當官的爺,不可死了叫化的娘"!也就是說,娘才是這個家的永遠守護者!娘才是兒女們最親切的依靠!


父親,雖然對家庭貢獻一樣多,而且對待兒女的愛一點也不少於母親,但是父親因為是男人,一般木訥些也威嚴些,與兒女們言語交流較少,所以兒女們在父親面前還是有點不太放鬆!娘卻為孩子從小吃喝拉撒,穿衣,洗頭,洗澡,有更多的近距離接觸,而且孃的脾氣比父親更好一些!孩子們什麼要求和心事都願意與娘說……

題主所說的,父母不在了,兄弟姊妹們就會和好了!這句話證明情況與正常和睦家庭不同,有著這樣那樣的矛盾,也許是因父母對子女有所偏心,或財產分配不勻,也許是因為對父母的贍養,服侍,治療,財務分攤上引起的兄弟姊妹們的矛盾,總之,兄弟姊妹之間失了和氣,這也是父母最不願意看到的……



當父母都不在了時,做兒女的心理會空空落落……"子欲養而親不待”……父母在世時,兒女經濟緊張,在贍養方面,緇銖必較,然而當父母們不在了,手中有了閒錢,父母卻不能再接受贍養了……兒女們心中難免自責及後悔,對兄弟姊妹們的矛盾覺得實在太不值得計較,並且,姊妹兄弟親人只有今生,再無來世!大家都這麼一想,於是兄弟姊妹們也就矛盾如冰融化了,和解了,親密如初了……


永遠都是豔陽天


父母過世後兄弟姊妹是否和好如初,關鍵取決於父母的基本文化素質和家庭教育道德修養。父母在世為人處事和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子女及子女們的配偶家人。如果大家都不涉及財產利益,如果不是父母的個人原因造成兄弟姊妹間的裂痕或者對某個子女的偏袒造成他們兄弟姊妹間的心裡不平衡的話,他們的兄弟姊妹情意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說實在的兄弟姊妹間的感情好相處,兄弟姊妹間相互邦襯互相關心倒是沒有啥子,大家過去點過來點倒是沒有什麼。如果說遇上那種為富不仁要人就要人不要人就不認人的人,只顧自己從來不管其他兄弟姊妹的就很難說了。最麻煩的是媳婦和女婿是最不好處理的問題和事情,不管你父母有多麼偉大多麼的不得了。千萬不要得罪你的兒媳婦和女婿,因為他(她)們都是外人。體貼他(她)們是你的本份,兒媳和女婿再大的不是。你也只能指責你自己的人,你得罪了你的兒媳婦和女婿就是對他們兄弟姊妹間埋下了不合睦的禍根。


明天更美好2019


我的父母親養育大了八個子女,而且儘自己的極大所能,就是沒米下鍋,也把孩子送進了學校。父親早在九三年就撒手人寰,根本沒有享到什麼福。母親現在八十七歲高齡,兒女子孫滿堂,不是在大女兒這裡住上一兩個月,就是在其他女兒那待上幾個月,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盡享天倫之樂。每到大小節日,八個子女都帶著家人來到老人身邊,熱熱鬧鬧的,陪伴老人度過一個個春天。母親說:“等我離開人世了,你們兄弟姐妹仍然要如同我在時一樣,親杗熱熱,和和氣氣的。”我們大家都表示一定會的。是的,父母在時我們兄弟姐妹很團結,父母走了,我們也會一如既往的團結友愛下去。只要是好的傳統,就一定要發揚光大。


老凌老大


不可能。

這只是個別情況。

兩種情況下可能這樣:1,親兄弟姊妹之間的矛盾,只是生活矛盾,沒有徹底翻臉,二老不在後,和好如初。

2,當初只是誤會,或者是斤斤計較,少不更事

造成的矛盾。父母不在了,心無所屬。且經過幾年的人生閱歷,發現自己的不是。還有各自的子女長大成人,自己這一輩不往來,下一輩如何相處?所以綜合考慮,比以前顯得親了。

但有些情況。

剛好相反:

二老在世,勉強來往,二老不在了,根本不來往了。

1,出嫁的姐妹和嫂、弟妹之間的矛盾。

姐妹和哥嫂,兄弟媳婦的矛盾不可調和。哥,兄弟不當家,或者站在各自媳婦的立場和姐妹吵架。父母在世,礙於父母的親情,勉強往來。父母不在,出嫁女還去孃家幹什麼?從此不互相來往。

2,妯娌之間的矛盾,兄弟和嫂,哥和弟媳的矛盾造成的親疏關係,父母不在,只是保持原狀。不會比以前更好。

3,兄弟姊妹之間有不可調解的財產紛爭,還有他們之間因經濟往來造成的矛盾,因各種原因打過官司的這種關係,父母不在,基本不在來往。

總之,親兄弟姐妹的矛盾,父母不在,有可能化解,和好如初。但如果與沒有血緣關係的發生矛盾,進而造成兄弟姊妹之間的矛盾,基本上沒有和好的可能。


左析右洞


父母在的時候,都不親,父母不在了,肯定更遠。

至少父母在的時候還有一個聚會的理由,哪怕是被動的,關係不好也會顧忌家人的感受相互留點臉面。

父母都不在,除非有特別在意親情的,拉攏一下那個彆扭的,但之前都沒努力,現在更不太現實了。

個人感覺姐妹多家裡環境更融洽,兄弟多,矛盾就多。





我的牛牛叫艾米


我以為這個問題在有些家庭確實是這樣,舉一個例子有這樣一家子女五個三子二女父母在世的時候總是因為對待父母方面有爭執。大兒子認為自己長弟妹們幾歲,為整個家裡貢獻多一些,原因是自己都上班了弟妹們還有的在上學。自己現在歲數大了要比弟弟妹妹們有點力不從心了,弟弟妹妹們就應多分擔一些。二兒子也有這種想法,有點誰都不服誰的樣子。底下的這姐三就不贊成大哥二哥的這些說辭,互相之間都不來往。

待父母過世以後,大哥二哥覺得他們以前所想所做的確實說不過去,弟弟妹妹們呢也感覺哥哥們確實在他們還在上學的吋候在家裡是受累受在前面了,如今父母沒了哥哥們在家族裡就是長兄了,必竟血濃於水。就這樣兄弟姐妹又和好如初了。


笑寒891


沒有利益上的糾葛還好,一旦牽扯到利益,人性就經不起考驗了。

舉個例子吧,我男朋友的外婆去世前想把自己的宅基地給大女兒,外婆生了四個女兒一個兒子,大女兒家裡條件不好,其它兄妹的生活條件好一些,當時大女兒不想要宅基地,覺得沒什麼用,讓外婆給弟弟。

後來,拆遷拆到了宅基地那邊,就在外婆肝癌住院期間,大女兒又覺得宅基地升值想要回去,弟弟不同意。外婆去世之後這兩家打官司,以前逢年過節還能聚聚,現在跟陌路人一樣。官司還沒打完,宅基地馬上就要給補貼了,也不知道最後什麼樣。


一盤榴蓮酥


這個問題要看父母在世時兄弟姊妹們的教養了,如果父母教育得好,兄弟姊妹團結,父母不在了,他們也會和睦相處下去,並且常來常往。我家父母生下我們七個兄弟姊妹,我是老大在,生於1955年,最小的是1969年生的。我們總感覺父母養育我們七個兄弟姊妹不容易,受盡各種千辛萬苦啊。所以,改革開放的春風來了,老百姓的生活好了,富裕起來了,我們就隨父母所願,想在哪一家都由她倆說了算。所以,吃的方面相當好,我爸又喜歡喝酒,誰也不亂說他半句話,隨著他,結果在剛跨世紀的2000年3月突然著腦溢血離開我們了,母親在到2008年12月病魔纏身加重也上天堂了。

現在父母不在了,我們兄弟姊妹還是親如一家、和睦相處,每個家庭都過得不錯,有事無事都互相來往。我說,這一世,我們能有辛做兄弟姊妹不容易,來世我們不可能是兄弟姊妹了,因為沒有哪個父母會生七個孩子了。所以,我們要珍惜這輩子,珍惜兄弟姊妹的情誼,就是出去旅遊也儘量同行。



布龍海明


這也的確有可能,就拿我老家隔壁的兩兄弟來說吧,這兩兄弟是光棍還一個健全的弱智,殘疾的聰明,母親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死了,前幾年他們父親在時候兄弟倆經常吵架打架,原因是父親疼小兒子,什麼事情都讓大兒子做,做飯洗衣服都叫大兒子做,大兒子又不願意做,所以兄弟倆總吵個不停,還經常打,後來父親死了,兄弟倆好了,沒聽到吵也沒聽到打,倆兄弟還睡一個床鋪,所有說呢兄弟姐妹和不和做父母的也是有一部分責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