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智慧對聯故事100則(上):看故事笑逐顏開-品對聯感悟智慧

【精彩智慧的對聯故事100則】

1.蝦子與蛙兒

高則誠是元末明初時的戲曲作家。他從小就聰穎不凡,人們都很喜歡他。他六七歲時,就會作聯作詩。

有一天,他從學館裡回來,遇上一位在當地很有名望的尚書大人出門送客。尚書大人特別喜歡小孩,尤其是喜歡那些有才有智的孩子,他看見高則誠身穿著綠襖,又很有才氣,就想逗逗這孩子。尚書大人說:

出水蛙兒穿綠襖,美目盼兮;

“美目盼兮”是出自《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眼睛明亮美麗。高則誠聽見尚書大人出對,就停下來仔細聽。他看見尚書大人身穿一件紅袍,送客人時不斷地給客人行禮的樣子,便隨口而出:

落湯蝦子著紅袍,鞠躬如也。

高則誠說完對子,才想到自己將尚書大人比作“蝦”了,這可不大禮貌,趕忙上前施禮道歉:“對不起,我說得太不禮貌。”這位尚書大人見這孩子出口就成對,把自己送客的神態,穿的衣服,用生動的比喻描繪出來了,便特別稱讚,不但沒生氣,還鼓勵了高則誠一番。

精彩的智慧對聯故事100則(上):看故事笑逐顏開-品對聯感悟智慧

2.三國人物聯

相傳,幾位戲劇表演家在一起聊天,有一位想起《白蛇傳》裡的《祭塔》,塔內點著燈,每個窗孔通明透亮,隨口出了一上聯:

塔內點燈,層層孔明諸格(葛)亮;

求對下聯。幾位戲劇家,互相看了看,一時對不出,因為這副對聯,在“對例”中,是屬於難對的一類,很不好對。要求下聯也要運用一個諧音,把三國時一個人的名和字,融合在一個對聯裡。過了片刻,另一位戲劇表演家,想起大詩人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從而索得下聯:

池中洗藕,節節太白理(李)長根(庚)。

這個下聯,聯想豐富,把李白的名字融入聯中。大家聽了,都沉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3.和尚反唇相譏

佛門之中,有許多能詩善對的高人,明代的姚廣孝是其中的一位。姚廣孝本是醫家子弟,14歲便出家為僧,人稱道衍和尚。他學識淵博,工詩善畫,又拜席應真為師,通陰陽術數之道。此人非常清高,不拘小節,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封他為高僧,他推託有病而免受;讓他以通儒書僧的身份去禮部當官,他也謝拒了。燕王命他蓄髮,賜給他府宅,讓他娶妻,他都沒有接受。唯有纂修《永樂大典》他參加了,那是他興趣所在。他雖不為官,但與官宦們都很熟悉,朝廷權貴也很尊崇他。有一天,狂風大作,夾著傾盆暴雨,姚廣孝遇見了巡街的御史林大人。林御史知道這位高僧文思敏捷,便即景出了一個對子讓他對:

風吹羅漢搖和尚;

這“搖”字是雙關語:明說和尚(羅漢)被吹得搖搖擺擺,暗說“姚”和尚,指姚廣孝。姚廣孝立即反唇相譏:

雨打金剛淋大人。

這“淋大人”,也是雙關諧音,指御史“林大人”。

4.對聯訓子

明朝初年有個大臣叫楊士奇,也叫楊寓。他為人正直,辦事勤懇,一連在四個皇帝的手下做大官。他兒子楊稷太不爭氣了,仗著老子當官,自己無惡不作,淨幹壞事。誰要是不聽他的,他就派人抓起來。家鄉江蘇泰和的老百姓恨他恨得咬牙切齒,有人就寫了狀子直接送到北京。皇帝看了,把狀子轉給楊士奇。楊士奇氣壞了,一連寫了好幾封信,讓兒子改邪歸正,別再禍害鄉親。有一次,在信中他還特意寫了一副對子,警告兒子:

不畏官司千張紙;

只怕鄉民三寸刀。

“三寸刀”指三寸舌,意思是人言可畏:讓人告一千張狀子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老百姓整天戳你的脊樑骨罵你,當然,也罵我喲!可是,楊稷根本不聽父親的勸告,照舊胡作非為,一點也不收斂。鬧得實在不像話了,皇上下令把楊稷抓起來,關進監獄。楊士奇聽說了,又急又愁,加上年歲也大了,便憂恨交加,臥床不起。沒有多久,頂頂有名的楊士奇,讓兒子給氣死了。當然,楊稷也沒有好下場,被判了死刑。

5.朱項兩姓

從前,有個地方東西街住著兩個大戶家族,一戶姓朱,一戶姓項。家族大,糾紛多,常常想一個壓倒一個,互不相讓。

為了顯示本族的威風,姓朱的家族在東街修建了一個富麗堂皇的大祠堂;而姓項的家族一看不甘示弱,火速集資動工,日夜兼程,在西街上也蓋起了一個大祠堂。朱氏家族中有人提出給祠堂大門上掛一副氣魄大的對聯,把姓項的壓倒,寫什麼內容呢?本族幾個能人在一塊商量:歷史上我們姓朱的大人物不少,後梁的朱溫,明朝的朱元璋都坐過皇帝;宋朝的朱熹,是著名的理學家,是個“聖人”,把這些寫上,就夠威風的了。於是他們在祠堂大門上懸掛了一副大字楹聯:

兩朝天子,

一代聖人。

項氏家族的人看了這副對聯,大為憤慨,很不服氣。全族人在一起商量如何壓倒對方,為項氏家族爭氣。有的說,人家又是天子,又是聖人,還能有比他們大的嗎?有人反駁說,難道我們姓項的就沒有比他們厲害的人嗎?《三字經》上說:“昔仲尼,師項橐。”孔子是最大的聖人,項橐是孔子的老師,朱熹就不在話下。接著又有人說,楚漢相爭時,項羽把劉邦的父親,用大鼎煮死。他姓朱的當過皇帝,我們姓項的把皇帝的老子煮死了嘛。眾人一聽歡呼雀躍,很快項祠的大門上也掛出了一副大字楹聯:

烹天子父,

為聖人師。

朱氏家族人看了,個個目瞪口呆,說不出一句話來。

6.花農諷秀才

從前,有個專愛舞文弄墨的秀才,遇事就做起打油詩來炫耀自己。這天趕集,他看見一個農民挑兩籃花來賣,便走上前去搖頭晃腦地說了一聯:

小籃也是籃,大籃也是籃,小籃放到大籃裡,兩籃共一籃;

農民一聽,這算什麼詩,隨口諷刺道:

秀才也是才,棺材也是材,秀才放到棺材裡,兩材(才)共一材。

弄得秀才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偷偷地擠進人群,溜走了。

7.篾匠巧對石匠

有位老石匠,每當修完一座橋時,都寫出一條上聯,請過橋人對下聯。有一次,他又修完一座橋,並出了一個上聯,向過橋人求對。這時,一個秀才走過來對石匠說:“你一個石匠,也敢舞文弄墨?”石匠笑答:“豈敢,豈敢!老漢不過是忙中取樂。”秀才說:“既然如此,你就出上聯吧!”石匠脫口而出:

開大山砌小石修拱橋鋪平路通南通北;

這上聯中,有“大小、拱平、南北”三對反義詞,秀才聽後,抓耳撓腮,苦思苦索半天也想不出下聯。突然,從圍觀的人群中走出來一個扛竹子的篾匠對秀才說:“你對不上,我來試試。”說罷,開口唸出下聯。圍觀人聽了,讚不絕口。老石匠上前對蔑匠說:“老哥,還是你行!”原來蔑匠的下聯是:

砍長竹劃短蔑挽圓圈箍扁桶裝東裝西。

石匠和蔑匠各自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編出的對聯,樸實,貼切,勞動群眾喜聞樂見。

8.巧答考官

于謙14歲時去杭州應試,主考官杭州知府的名字叫虞謙,與他名相同,姓同音。考前要點名,當點到于謙時,于謙躬身站起來卻不答應,主考官問他為何不答應?于謙說:“我與大人同名,所以不敢答應。”主考官看到這個小學童聰明可愛,又懂禮貌,便想試試他的才學,便出了一句上聯:

何無忌,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爾亦無忌;

虞知府一連道出了五個“無忌”。何無忌是晉朝大臣,魏無忌是戰國時魏公子信陵君,長孫無忌是唐朝功臣。後兩個“無忌”是說,這三個人都同名,他們沒有忌諱,你又何必忌諱呢?于謙一聽,解除了顧慮,從容地對主考說:“我給您對個下聯吧!”主考說:“好呵!”于謙對道:

張相如,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于謙的回對,也相應地用了五個“相如”。前三個分別是:漢初東陽武鄉侯張相如,戰國時“完璧歸趙”的名相藺相如,漢代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後兩個“相如”是說,這三個人名字都一樣,但實際上各有高下,水平並不是都一樣。于謙的對句既表示了自己在主考官面前的謙虛有禮,又暗示了自己將來一定要超過他們的抱負。

9.巡撫私訪

某朝有個秀才,博學多識,只因貧寒,無錢打通考官,屢試不中。無奈,只好到江南遊館,想以教書謀生。

一天夜裡,秀才投宿一家客店,與同房一位客人攀談起來。那位客人說:“先生既來江南遊學,必是滿腹詩書,鄙人有一聯獻醜,望予屬對。”秀才笑道:“請!”這晚正是八月十五中秋夜,月色分外明亮,客人望著窗外明月,念出上聯:

秋月如盤,人在冰壺影裡;

秀才聽了,忽見室內床帳裡掛著一幅《春山飛鳥圖》,隨即對道:

春山似畫,鳥飛錦帳帷中。

客人聽了大喜,向店主人要來酒菜,二人飲酒賞月,談得非常投機,毫無倦意。客人又請秀才出外,散步於星月之下,行至一個小池塘旁邊,見池內水平如鏡,客人說出一則上聯:

小沼沉星,似仙人撒下金棋子;

秀才抬頭看見山頂古松,隨即對出下聯:

古松掛月,如老龍擎出夜明珠。

夜深了,二人才回店休息。次日清晨,秀才醒來,已不見那位客人;秀才甚為驚奇,不知是何原因。秀才正在納悶,忽然來了一位公差,對秀才恭恭敬敬地行個禮,說:“請先生上馬,巡按大人有請!”秀才莫名其妙,便糊裡糊湖地上了馬待見了巡按大人以後,秀才方才明白,昨夜同宿的客人,原來是私訪的八府巡按。巡按很賞識秀才的學問,便命他做了州府督學。

10.無火起塵煙

明代有一個著名的文人叫王汝玉,參加預修《永樂大典》。他從小就很喜歡文學,聰明、機敏、記性好,有豐富的想象力,他經常作詩寫文章,人們都說他是個小神童。他 7歲那年冬天,他和父親觀賞雪後的景色。大雪過後,天空中升起了太陽,太陽暖洋洋的,把屋頂上的雪都曬化了,雪水順著屋簷滴滴嗒嗒地往下流。王汝玉的父親指著屋簷出了一句上聯讓他對:

日曬雪消,簷滴無雲之雨;

王汝玉想了想,對道:

風吹塵起,地生不火之煙。

是啊,這風吹起的塵土,不就像不生火的煙嗎?父親聽了兒子的答對,又工整又巧妙,心裡特別高興。

11.爭座位

明孝宗時官拜文淵閣大學士的丘浚,小時候家道貧窮。由於他秉性聰明,又刻苦用功,一直是老師喜愛的學生。

有一天,教室外面下起了大雨,教室裡開始漏雨,雨水滴滴嗒嗒地濺到了座位上,有些座位已經不能坐了,同學們都爭著到沒有雨的座位上去坐。丘浚和一個富家子弟爭一個座位,誰也不讓誰,就請先生來評理。先生雖然喜歡丘浚,但又怕得罪了有錢的大戶人家,便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他對兩人說:“你們不要爭了,我出一句五字的上聯,誰能對上,誰就坐好座位。”先生出的聯是:

細雨肩頭滴,

那富家子弟平時就不愛學習,只見他抓耳撓腮地想了半天,還是無詞可對,而丘浚卻早就想好了,當老師問他時,他隨口答道:

青雲足下生。

這句下聯對的貼切自然,那老師和同學們當然拍手叫好,好座位當然讓給了丘浚。

12.“飢雞”對“暑鼠”

從前,有個秀才,夏天晚上在屋簷下乘涼。他睡在竹床上,仰面看見一隻老鼠“吱吱”幾聲從屋樑上跑過,他想了一想,便唸到:

暑鼠量梁,提筆描貓驚暑鼠;

但此聯既出,卻無法對出下聯。後來他經過一個曬穀場,看見幾只雞在吃穀子,忽聽遠處一個婦人招呼附近玩耍的孩子趕雞,孩子們揀起石子向雞丟去,把雞趕跑了。他觸景生情,拍拍腦袋笑道:“有了,這下聯有了!”不覺脫口而出:

飢雞盜稻,呼童拾石打飢雞。

這副對聯成對地使用同音字,如“飢雞”對“暑鼠”,“盜稻”對“量梁”,“拾石”對“描貓”,不僅刻畫鼠雞的情態維妙維肖,而且聲律和諧,意趣橫生。

13.諷刺偽差徭總局

國民黨陝西差徭總局仗勢胡為,欺壓百姓,魚肉鄉民,人民深惡痛絕。春節時,有人給總局大門外貼了一副對聯,辛辣地予以諷刺:

差徭總局,酒局肉局藥丸局,局中設局,局內者甘,局外者苦,幾時了局見昇平;

支應諸公,豺公狼公饕餮公,公然辦公,公心何在?公理何存?無非假公圖私益。

橫批是:“斌卡尖傀”。

這橫批很有意思,它諷刺總局官員,是一夥不文不武、不上不下、不大不小、不人不鬼的壞東西。

14.巧續下聯

明代的萬安,小時候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他不但勤學好問,而且特別擅長對對子。一天清晨,住在他家的一位遠方來的客人起床後,在院子裡散步。客人看見紅日從東方升起,彩霞萬縷,映照著西方的像銀色鐮刀一樣的殘月,不禁觸景生情,感慨地對著天空吟哦:

日在東,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客人一聯出口,還想接著往下對,但是由於他的學識還不行,怎麼也續不下去,坐在門前的石階上發呆。這時,萬安正在書房裡讀書,從窗子裡看見客人這副模樣,一問,才知道是為了下聯。萬安笑著對客人說:“這有什麼可難的,等我為您續聯吧。”萬安抬頭向四面一看,見書僮和丫環去井邊提水,兩人翩翩而行,便隨口唸道:

子在右,女在左,世間配定“好”人。

客人聽了,連聲誇讚對得好。

15.白衣裡一個大仁

明代徐晞,從一個普通的吏員開始,直到當了兵部尚書,是個很有才幹的人。但因為他不是科舉出身,常被那些有“文憑學歷”的同僚和士子們看不起。有一次,在學宮裡,有個進士指著孔子的牌位說:“認得這位老先生不?”意思是徐晞沒進過學堂,沒拜過孔子。徐晞回答很妙顧:“認得呀!這位先生不是由科甲出身的。”同僚們還是不服氣。一次同行去城外,他們又嘲笑他。徐晞說:“我倒要領教一下各位的才學,出個對子可以嗎?”這些人自恃科甲出身,有滿肚子學問,就回答:“請不要出得太容易嘍!”徐晞一笑,給他們出了一聯:

劈破石榴,紅門中許多酸子;

這是利用諧音,諷刺他們是黌(音紅)門(古時學校大門)中出來一批酸文人。誰知這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文士,卻無法對出以日常小事為題的對子,急得團團轉。還是徐晞給他們道出下聯:

咬開銀杏,白衣裡一個大仁。

用“白衣”比喻非科甲出身當官的人,而“大仁”又諧“大人”的音,是說由白衣作官的,有我這麼一個大人。這些文士由此十分佩服徐晞,再也不敢說一句嘲笑的話了。

16.智討風箏

李東陽小時候既聰明又活潑。有一天與小夥伴一起放風箏,不小心風箏的線斷了,風箏被吹到一家員外的花園裡。小夥伴們膽小,都不敢去要,唯獨李東陽膽子大,他翻牆過去拾風箏。這家員外看見從牆外跳進一個小孩,先是嚇了一跳,後來看李東陽文質彬彬的,不像是壞孩子,便拿著風箏想逗逗他,員外說:“我出個對子,你要是能對上,就還你這風箏。”李東陽點頭同意了,牆外的小夥伴們怕李東陽出事,都爬在牆頭上往裡看,一看沒事,就都翻牆跳進來,員外就以此為題對李東陽說:

童子六七人,獨汝狡;

李東陽看了員外的氣派,覺得員外一定有二千石的奉祿,就對了個缺尾巴的下聯:

員外二千石,唯公——

他故意不把最後一字說出,“唯公……唯公……”地拉著長音,調皮地與員外周旋。員外以為他對不上,得意地笑了:

“唯公什麼,對不上了吧?”

李東陽說;“這最後一個字,我早就有了,可是不說。”員外不懂什麼意思,問他:“這是為什麼呀?”李東陽說:“你如果還我風箏,就是‘唯公廉',如不還我,就是‘唯公貪’。”這員外一聽就笑了,他可不會為了個風箏,得個貪名,忙把風箏還給了孩子們。

17.閣下李先生

明朝李東陽,官至大學士,按當時的習慣,人們稱他為李閣老。有一次,十多位新進士去他家作客,有位進士行禮時,口稱“閣下李先生”,李東陽聽了微微一笑。大家落座以後,李東陽說:“我有個出句,請對個下句。”他的出句是:

庭前花始放,

幾個人你看我,我看你,弄不明白為什麼讓大家對這麼簡單的句子,便誰也不敢冒然答對了。李東陽笑了:“怎麼都不說話?這對句是現成的,剛才不是有人說了嗎?”剛才說什麼?噢!原來是——

閣下李先生。

眾人趕忙站起連說:“閣下高明!閣下高明!”高明在什麼地方呢?這時的“閣下李先生”已經不是稱呼人的意思了,變成與“庭前花始放”相對應的一種景象。閣下,就是樓閣下,與庭前對仗;李,是李子,一種樹上結的果實,與花對仗;先生,是最先生長出來,與始放相對仗。這就是字面對仗所產生的雙關效果。

18.鄂比贈曹雪芹的對聯

相傳,曹雪芹的家境極為貧苦,過著“寒冬噎酸星,雪夜圍破氈”的生活。可是他性格傲岸,很有骨氣,常和一些憤世嫉俗、志同道合的朋友詩酒往來、關係甚密。有一年過年時,他的知己朋友鄂比贈給他一副對聯,寫的是:

遠富近貧,以禮相交天下少;

疏親慢友,因財而散世間多。

這副對聯,對摯友曹雪芹“遠富近貧,以禮相交”,不趨炎附勢,不攀高厭低的高尚品德,表示了讚揚;同時又對封建社會里“因財而散”,“疏親慢友”,“貧賤親戚離,富貴他人合”的赤裸裸的金錢關係進行了揭露和抨擊,實為一副佳聯。

19.霞錦對月弓

明朝正統年間,江蘇吳縣出了一位有名的才子,他叫施槃。可是他不是什麼官宦人家的公子,也不是出身書香門第,而是一個家庭貧窮的苦孩子,從小就一面幹活兒,一面讀書,就這樣,靠他的勤奮和聰慧,他在鄉里很有名。鄉親們都說,這孩子應該去讀書,說不定能考中狀元。後來,鄉親們讓一位老人,帶著施槃來到了張都憲的家,懇求張都憲讓施槃在張府私塾讀書。張都憲是個酷愛人才的官,他想考察一下這孩子,就指著天上的月亮問施槃,“你看天上的月亮像什麼?”“像弓。”

施槃馬上敏捷地回答出來。張都憲自言自語地說道:

新月如弓,殘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施槃馬上又意識到張都憲這是在出對聯考他呢,他想,老爺以月亮為題,我應以朝霞相對才是,於是,他對出了下聯:

朝霞似錦,暮霞似錦,東川錦,西川錦。

張都憲一聽,心裡高興極了,覺得這個孩子很聰明,馬上就答應免費讓施槃進了自己的家塾讀書學習。施槃刻苦學習,少年時就考中進士第一名,被授於編修的官,只可惜很早就去世了。

20.雲開見日

明朝景泰二年(1451)冬天,右僉都御史韓雍巡視江西。正當他視察南昌死囚牢房時,外邊下起鵝毛大雪,他即景吟出:

水上凍冰,冰積雪,雪上加霜;

吟罷,自己竟然對不出下聯。這時,他看見一個囚犯傷心地直哭,就問:“你為何落淚?”囚犯說:“大人所說的‘水、冰、雪、霜’,實為死囚處境,我聽後不覺傷心了。”

韓雍覺得此人談吐不凡,便又問道:“你莫非有求生之心?”囚犯拱手吟道:

空中騰霧,霧積雲,雲開見日。

韓雍聽了,高興地稱讚:“天才!天才!”他調來死囚案卷,發現此人是南昌才子,因為揭發府官貪贓受到報復,被誣為謀反,而判處死刑。韓雍主持公道,為他平了反,並嚴懲了南昌知府。對死囚來說,真是“雲開見日”了。

21.湖光月色圖

一個秋日,鄭板橋租了一葉扁舟,到興化北鄉去。船行到中堡湖時,已經是晚霞紛飛,夕陽西下的時候了,船家在船後搖櫓,小船悠悠地蕩行著,板橋端坐船頭,觀賞著湖光山色。舉目湖心,艘艘漁船上升起了嫋嫋輕煙;側耳湖灘,只只菱舟上傳來了陣陣漁歌。天漸漸地黑了。板橋正待回艙時,忽覺眼前一亮,但見半輪上弦月從湖面躍了出來,皎潔的月光映著那微波細浪,象滿湖的碎銀在閃光,好一幅“湖光月色圖”呵!板橋脫口吟出一句:“半灣活水千江月。”上聯吟罷,板橋正在沉思下聯時,天色陡然變了。不知從何處刮來了一陣狂風,平靜的湖面頓時翻騰起來,小船被打翻,人被拋在水中。正在危急之時,附近幾隻回家的小船趕忙攏來。漁民們從水中救起了板橋和船家,並熱情地請他們到莊上換衣服、用晚飯。席間,漁民們告訴板橋:這裡湖中出魚蝦菱藕,岸上產稻麥果蔬,湖中產一種大蚌,裡面還經常採到綠豆大的珍珠呢!

聽著聽著,板橋沉浸在漁家的歡樂之中。是呵,這裡一滴水、一粒砂,哪樣不是寶呢?真是“一粒沉砂萬斛珠”呵!

臨別時,漁民朋友請他寫幾個字,板橋欣然提筆,一揮而就:

半灣活水千江月,

一粒沉砂萬斛珠。

板橋走後,當地漁民請石匠把板橋手跡鐫刻在一塊石碑上,以資紀念。

22.特大浴盆

楊慎是明代的大文學家,他從小就受到了在朝廷裡當太師的父親的影響,讀了許多書,知書達理,善文寫詩,無所不會,人們都叫他“神童才子”。有一回,楊慎在家鄉的池塘裡洗澡,恰好縣令路過此地。但楊慎不僅不躲避,還對著縣令嘻嘻笑著扮鬼臉。縣令一看這小孩子這麼調皮,有點覺得失了自己的面子,本想讓人把楊慎罵一頓,可是楊慎在水裡,就是不上岸,於是,這縣令就叫人把楊慎的衣服拿走,掛在路邊的一棵古樹上,然後,對楊慎說:“我出個對聯,你如果能對上,就還你的衣褲。”說完,就出了上聯:

千年老樹為衣架,

楊慎在清澈的池水裡,一邊划著水,一邊對出了下聯:

萬里長江作浴盆。

這縣令聽了,心裡吃了一驚,他沒想到這麼小的孩子能有如此奇才,趕忙讓人把衣服送還給楊慎,並邀請他到縣衙門裡去作客,後來他們成了忘年交的好朋友。這個故事,還有一種說法,是解縉與他父親對的。

23.無絃琴

明代弘治年間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顧鼎臣,是一個才華出眾的人。他從小就讀過好多詩書,他的詩文文字優美,感情真摯。他尤其喜歡對對子。他父親也就經常帶他到外面去遊玩,給他出聯作對,幫助他提高學業。年幼的顧鼎臣在學館裡讀書時,老師看出這孩子不但勤奮好學,而且聰明機敏,這天,特意出了一個聯句讓他對:

花塢春晴,鳥韻吹成無孔笛;

顧鼎臣聽了,對答如流:

樹庭日暮,蟬聲彈出不絃琴。

出句是“鳥韻”,並被比喻成“無孔笛”吹,很形象和生動地把小鳥啼鳴描繪出來,而對句呢,“蟬聲”比喻成“不絃琴”彈,更是生動而形象。師生的對句把一幅春景有聲有色地描繪出來了,對仗既工穩,又有趣。老師聽罷,放聲大笑,從此,就更加器重這孩子了。

精彩的智慧對聯故事100則(上):看故事笑逐顏開-品對聯感悟智慧

24.板橋自壽聯

鄭板橋,早年家貧,一生只做過兩任知縣,為官清正,體察民情,因幫助農民打贏官司和辦理賑濟,得罪了權貴,而被罷官。他做官前後,都住在揚州賣畫。過六十壽誕時,他自己給自己寫了一副壽聯:

常如作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餘錢,甕有餘釀,釜有餘糧。取數葉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過到六旬猶少;

定欲成仙,空生煩惱;只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閒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

這副對聯,寫得輕鬆愉快,灑落自在,是極為有趣的,傳神地表達出鄭板橋的風度和胸懷,以及老年的興趣和性格。

25.怎麼讀都行

明代書畫家祝允明,字希哲,號枝山,與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被人譽為“江南四大才子”。他雖出身富戶,卻嫉惡如仇,看不起愛錢如命的財主們。一年除夕,有個姓錢的財主,請他寫春聯,他滿口應承下來,存心奚落這個財主一番,給大門寫了一副:

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傷。

財主看了氣得臉都發漲了,但又無可奈何。他越想越氣,到衙門裡告狀說祝枝山辱罵他。第二天,縣令派人傳來祝枝山,責問道:“錢家請你寫對聯,你為何辱罵他?”祝枝山笑著說:“大人差矣!讀書人無權無勢,豈敢罵人,我這裡明明寫的是吉慶之詞呀!”財主分辯道:“大人明察,他對聯上寫著‘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傷。’這難道是吉慶之詞嗎?”縣令贊同地點點頭:“這分明是作踐人的。”祝枝山聽了哈哈大笑,道:“原來大人也不知春聯的念法,難怪信了錢家的話呢!”縣令問:“照你說該如何念?”祝枝山念道: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傷財主和縣令聽了,目瞪口呆。過了好一會兒,縣令才如夢初醒,訓斥錢財主:“無恥狂徒,不怪自己才疏學淺,倒把祝先生如此絕妙的吉慶之詞當作辱罵之語,還來欺騙本官,還不快給先生賠罪!”

財主無奈,只得向祝枝山賠罪。不過,這春聯還是沒有貼,因為他越琢磨越覺得不是味兒。

26.彈棉花

有一天,祝枝山來到一處江南小鎮,趕上有個大富人家大宴賓客。一打聽,知道主人原是彈棉花起家的,苦心經營10年,才成了鎮上的首富。祝枝山出於好奇,也想進去看看。守門的見他衣著平常,以為是失意的秀才,沒讓他進去。正在這時,從裡面走出一個儒生。這儒生以前見過祝枝山一面,慌忙上前打躬作揖,並替主人把他請了進去。滿廳堂的文人學子,鄉里名流,聽說江南才子祝枝山駕到,都趕忙站起來恭迎,主人更是歡喜不盡。酒過三巡,主人請祝枝山寫一副對聯,準備掛在正堂之中。眾賓客也極力相請,想看看祝枝山寫字,一飽眼福。祝枝山心中一盤算,即刻寫成一聯:

三尺冰弦彈夜月,

一天飛絮舞春風。

主人不識字,立刻讓人去裝裱。客人們倒看出來了:對聯說的是彈棉花,三尺冰弦,是彈弓,一天飛絮,是棉花。可他們雖然知道祝枝山是譏笑主人彈棉花起家,誰敢在才子面前胡言亂語,只好偷偷一笑,隨它去罷。

27.被裡的蝨子

有一年夏天,祝枝山和一位文友在街上漫步,路過一個池塘,塘裡種著荷花。但見綠葉如蓋,魚兒都游到荷葉下乘涼。

祝枝山見景生情,出了個上聯:

池中荷葉魚兒傘,

友人稱讚這對子出得好,形象生動,是很好的比喻。可如何對呢?一抬頭,見一戶人家屋簷下有個燕窩,恰好由一網蛛絲擋著入口,立時有了下聯:

樑上蛛絲燕子簾。

祝枝山也稱讚友人答對是很合適的。這時,就聽身後響起沙啞的聲音:

被裡棉花蝨子巢。

他們回頭一看,是個老乞丐,臉上一副麻木的神情。原來,乞丐聽到他們對對子,也根據自己的生活對了一個。祝枝山很驚奇,乞丐中也有能人呵,不知為什麼落到如此地步。於是,他們倆把身上帶的碎銀子都給了乞丐,表示一點心意。

28.抬不動了

傳說有一次祝枝山碰見了一個叫徐子建的師爺。這位師爺自命不凡,傲氣十足,誇口說沒有能難住他的對子。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比對子。祝枝山問:“誰出?誰對?”“當然是你出,我對嘍!”師爺滿不在乎地說。祝枝山微微一笑,說出上聯: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聽:就這個呀,有什麼難的?張口對出:

五臺山上五層臺。

師爺正催促出個新對子時,祝枝山說:“還沒完,我能加字。”“這有什麼?我也能填字。”祝枝山繼續說: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想都沒想,就說:

五臺山上五層臺,臺……

他說不下去了,總不能說五個“臺”字吧?祝枝山說了句:“'抬’不動了吧?”哈哈大笑,揚長而去。

29.遲對隱字聯

一次,唐伯虎正在田埂上觀賞風光,忽然一位老農挑著一擔河泥迎面走來,因為田埂太窄,必須有人讓路,才能通過。

這時老農開口說:“我出個對子你來對。對得上,我讓路;對不上,你讓路。”唐伯虎欣然答應了。老農指著擔子說:

一擔重泥攔子路,

唐伯虎一聽,愣了好久,對不上來,只好脫鞋下水讓路。原來,這是個“隱字對”,“重泥”隱“仲尼”,就是孔丘;子路是孔子的學生。意思是說,老師難住了學生。過了幾年,有一次,唐伯虎外出訪友,遇見一個官老爺坐船觀景後,在夕陽殘照中,縴夫們搖著船說說笑笑地往回走。唐伯虎看到這個景象,脫口吟出:

兩岸縴夫笑顏回。

他說的“縴夫”隱“慶父”,是個壞傢伙;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高興自己對出了老農的下聯,雖然遲對了幾年,但總算對出來了。

30.陳白陽對唐伯虎

有一次,唐伯虎和陳白陽到郊外遊玩,唐伯虎提出對對聯,陳白陽表示贊成,並提出:以行至前莊酒店為限,誰輸了,罰酒吃。唐伯虎點頭同意,隨即出一上聯:

眼前一簇園林,誰家莊子;

陳白陽一聽,認為很容易對,可是一經琢磨,覺得並不那麼簡單,因為聯中的“莊子”既是一個書名,又指一個村莊。

他邊走邊想,不覺走進了酒店,只好請客喝酒。他二人剛坐定,陳白陽猛然抬頭看見酒店牆壁上寫著:“杜康傳技,太白遺風”兩行灑灑落落的大字時,他一把按住唐伯虎手裡的酒杯說:“我對上了,你聽!”隨口說出下聯:

壁上兩行文字,哪個漢書。

《漢書》是書名,“哪個漢書”也可解作哪個漢子書寫的,這與上聯“莊子”一詞兼多義手法是一致的。

31.商人求俗聯

相傳,有個商號的老闆,請唐伯虎代寫對聯,唐伯虎靈機一動,揮毫寫了一副:

生意如春意,

財源似水源。

這副對聯,結構嚴謹,工整自然,淺顯明快,上下聯都用比喻,意味深長。但是,這個商人卻不滿意,要求寫得能通俗明白,顯而易見。唐伯虎沒法,只好揮筆再書一副:

門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蟲隊進隊出,

夜裡銅錢要象冬天蝨子越捉越多。

32.墨水化烏龍

明代的湯鼐小時候長得與眾不同,他的身體特別修長和瘦弱,面黃肌瘦的,可要是論學業,別人可比不上他,他是學童中的佼佼者,老師同學都挺喜歡他。有一天,朝廷中的一個大臣來到湯鼐的家鄉安徽壽州(今壽縣),他聽說這個孩子特別聰明,便把湯鼐叫來,試試對。他出的上聯是:

室內焚香,煙繞畫堂蟠白蟒;

湯鼐聽了稍為思索了一下,便答道:

池邊洗硯,墨隨流水化烏龍。

大臣聽了很高興,他覺得對句不僅快,而且內容想象豐富,所形容的池裡洗硯臺的情景,有動有靜,如詩如畫,句子很優美。這個大臣被這個瘦弱的孩子的聰明才智感動得不知說什麼好,他親自出錢資助這個窮孩子讀書。後來,湯鼐果然很用功,考中進士,升為御史,成了一個很有出息的人。

33.切瓜分客

明代的蔣燾是有名的文學家,他從小就受父親的影響,吟詩作對,長進很快。

有一次,他父親的一個很有學問的朋友來家裡做客,客人和他父親談得很熱烈,正在這時,外面下起了小雨,濺溼了窗戶。客人看見後馬上道出了一個上聯,讓在座的人答對:

凍雨灑窗,東二點,西三點;

這句是析字聯,結合實景,把“凍”“灑”兩字析成“東二點”,“西三點”,這是它的奇妙之處。在座的人絞盡腦汁,苦苦思索,可是誰也對不上。一時間,氣氛很沉悶,大家都低著頭想,連切好的西瓜都忘了吃了。正在大家發愁時,站在一旁的蔣燾望著桌子上切好的西瓜,靈機一動,一句下聯跳入腦海裡,他隨口就道出:

切瓜分客,橫七刀,豎八刀。

在座的眾人齊聲叫好。蔣燾對的下聯中把“切”“分”析為橫“七刀”,豎“八刀”,以物敘事,上聯和下聯珠聯璧合,特別貼切。

34.有杏不須梅

明朝有個神童程敏政,10歲的時候,就遠近聞名了。安徽巡撫羅綺把他推薦給朝廷。大學士李賢很器重他,並且想招他為女婿。一天,李賢請程敏政到家中吃飯。吃到中間兒,李賢指著桌子的藕片,試探著問了一句:

因荷而得藕,

這是一個由諧音而變成雙關的出句。表面意思是,因為有了荷花才得以生成藕。而“荷”與“何”諧音,“藕”與“偶”(配偶)諧音,這就產生了另一種意思:你要憑著什麼來為自己娶個好妻子呢?程敏政從話裡聽出李賢挺喜歡自己,並且早知道學士的女兒十分漂亮、聰明和賢惠,就大膽地用對句表示了自己的傾慕之情:

有杏不須梅。

也來個諧音雙關。看起來是說,有了甜杏就不再需要酸梅了,這本身也是一種比喻:有您家女兒這“甜杏”,誰還找別人家“酸梅”呢?他更深一層意思是:我三生有幸(杏),被您老人家看中了,還得到未來岳丈的親自關照,就不需要媒(梅)人了。李賢見他聰明過人,喜歡得不得了,後來,果真把女兒許給了他。

35.乾隆為商號寫春聯

相傳,一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換上便服,到大街去巡視。見有一家鞋店門上沒貼對聯,便推門進去。只見店主人情緒不高。他問生意怎樣?店主人唉聲嘆氣地說:“今年生意不好,沒心思貼春聯。”乾隆皇帝說:“我給你寫一副。”店主人很高興,趕快拿來紙筆,乾隆皇帝當即寫了一副有趣的對聯:

大楦頭,小楦頭,打出窮鬼去;

粗麻繩,細麻繩,引進財神來。

橫批是:“鞋店興隆”。

乾隆皇帝給鞋店寫對聯的事很快傳開了,城裡城外到處議論,人們紛紛來到鞋店觀看皇帝寫下的對聯。店主人興高采烈,殷勤接待,鞋店買賣果然很快興隆起來。

36.對聯中的人名

明代弘治年間,江西貴溪有一個叫夏言的人,他小時候勤奮好學,才華出眾。有一次,15歲的夏言跟著父親夏鼎去參加宴會,在酒席間,李尚書看了看周圍出了一條上聯讓大家對:

孟春季春惟少仲,

在座的人,都你看我、我看你,沒人能對上,不料,小夏言站起來,先向父親行個禮,說聲“請父親原諒”,然後高聲答道:

夏鼎周鼎獨無商。

他的聯句剛答完,大家都連聲叫好。因為,當時在場的有同榜的考生孟春、季春、周鼎等人,李尚書出的聯句中,既包含了兩個考生的名字,又用了古人對十二個月的別稱:春天三月,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夏、秋、冬三季也是這種叫法。正巧,在坐的只有“孟春”,“季春”,缺少中間的“仲春”。少年夏言的對句,既嵌有其父親的姓名和另一考生的名字,又用上“夏、商、周”三個朝代名稱,也是隻有“夏”和“周”,缺少二者之間的“商”。因為按舊時的規矩,兒子不能直接叫父親的名字,所以他才先向父親施禮表示請求原諒。

37.得意地站起來

明代的愛國者楊繼盛,從小勤奮好學,在學館裡上對課時,每次對句,都很巧妙。

有一次,學館裡的老師外出,學生們在教室裡趁機玩起了遊戲,正玩在興頭兒上,不料老師突然回來了,大家慌忙四處躲藏。老師生氣極了,罰他們挨個兒站好,排成一排跪下。同時,出個對子,誰答上來誰就可以免罰;答不上來繼續跪著。

老師拿學生們剛才的神態出對道:

藏形匿影,

別的學生都答不出來,只見楊繼盛微微一笑,答道:

顯姓揚名。

老師滿臉的怒氣一掃而光,趕快讓楊繼盛起來,並讓大家向他學習。

精彩的智慧對聯故事100則(上):看故事笑逐顏開-品對聯感悟智慧

38.徐文長無言對知府

明朝時候,杭州有個知府,自高自大,目中無人。當他得知徐文長在杭州賦詩作畫,受到人們的讚賞時,大為不滿,認為小小百姓,竟敢在我管轄的地區賣弄筆墨,便派人把徐文長召來,提出要出對聯句,答對不上,就要把徐文長趕出杭州城。徐文長鎮定自若,滿口答應。知府領徐文長到西湖岸邊,指著六和塔,朗誦他出的上聯:

六塔重重,四面七稜八角;

徐文長聽了,並不開口,只是揚了揚手。知府認為徐文長對不上,暗自歡喜。他得意忘形地指著保俶塔,又出了一句上聯:

保俶塔,塔頂尖,尖如筆,筆寫五湖四海;

徐文長還是一言不發,只是指了指錦帶橋,向知府拱拱手,然後,又兩手平攤,向上一舉。

知府見徐文長還不回答,神氣十足地說:“連一句也對不上,還算什麼才子!”立即下令:“趕快把他趕出杭州。”徐文長聽了,哈哈大笑,理直氣壯地說:“休得無禮!下聯早就對好了。”知府怒氣衝衝地說:“你敢無理狡辯,愚弄本府?”

徐文長回答說,你是口出,我是手對。我對第一聯,是揚了揚手,就是說:

一掌平平,五指三長兩短。

我對第二聯,指指錦帶橋,拱拱手,兩手平攤,向上一舉,就是說:

錦帶橋,橋洞圓,圓似鏡,錦照萬國九州。

知府聽了,啞口無言,悻悻而去。

39.樹下乘涼遇“神童”

明朝,湖廣巡撫顧應璘聽說荊州府出了個“江陵神童”,他很愛才,特地前來荊州古城察訪。正是六月天氣,顧應璘等人風塵僕僕地來到江陵縣岑河口附近的東司廟。廟前有一棵大樹,枝繁葉茂,如同華蓋,正好乘涼。

廟裡的和尚聽說巡撫大人駕臨廟門,連忙從廟後西瓜地裡,摘了幾個大西瓜,送給巡撫和官差們解渴去暑。忽然,巡撫顧應璘見景生情,隨口唸出一副對聯:

東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禮物;

恰巧,在廟裡教書的老先生前來參見巡撫大人,打斷了巡撫的詩興,下面一聯對不上來了。他怕漏了底子,佯裝考查說:“請先生與我對出下聯。”可是,這位老先生是個村學究,他想破了腦殼也對不出來,急得滿頭大汗。顧應璘十分掃興,只好到廟前大樹下乘涼吃西瓜。這時,有個十來歲的學童上前問老先生道:“先生,你為什麼事著急呀?”老先生說:“剛才巡撫大人出了一副對聯,要我對出下聯,我實在對不出來喲!”學童又問:“上聯怎講?”老先生說:“東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禮物。”學童笑道:“此聯好對!”老先生著急問:“怎麼對呀?”學童對答:

南極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老先生如獲至寶,連忙跑到廟前大樹下,稟道:“撫臺大人,我對上了……”“怎麼對法?”“南極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顧應璘放下手中西瓜,拍手叫絕:“妙哇!真妙……”顧應璘略一沉吟,轉而問道:“此聯是何人所對?”老先生只好如實回答:“是門下的一個小學童。”顧應璘立即派人把小學生叫來,問道:“你叫什麼名字?”學童回答:“張白圭!”張白圭是張居正童年的名字。傳說,張居正誕生前夕,他的曾祖父張誠夢見一輪明月落到自家的甕缶雲內,接著從甕缶雲內冒出來一隻白色的烏龜。第二天,家中添人進口,就給這個嬰兒取名叫“白圭”,“圭”是“龜”的諧音。巡撫顧應璘喜出望外,原來面前站著的小學童,就是他要尋找的“江陵神童”。

40.萬家疾苦早關心

明代進步思想家、文學家李贄,號卓吾,又號宏甫,做過雲南姚安知府。他在自己的大廳裡,掛上一副對聯:

從故鄉而來,兩地瘡痍同滿目;

當兵事之後,萬家疾苦早關心。

這副對聯,對仗工整,寓意深邃。李贄是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他從故鄉出發到雲南,沿途看到民間疾苦,所以寫了這副對聯來警厲自己。由於他看到明王朝的官僚統治腐敗,後來從事講學和著述,著有《李氏焚書》、《續焚書》等,對封建傳統教條和假道學進行了大膽的揭露,終被明朝統治者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罪名,迫害致死於獄中。

41.葉向高巧對翁正春

明朝天啟年間,宰相葉向高一次外出,路過福州府,看望新科狀元翁正春。在談笑中,葉宰相說:“老夫今晚恐怕進不得西門了。”翁正春聽了,心裡明白他說的意思,便指著他家的房子笑著說了一聯:

寵宰宿寒家,窮窗寂寞;

葉向高一聽,翁正春出的上聯,用的完全是寶蓋頭,他經過思索,便對說:

客官寓宮宦,富室寬容。

當晚,葉向高便住了下來。第二天吃過早飯,葉向高辭別,翁正春送行,經過一個池塘,見池裡鴨泳魚躍,葉向高說,狀元昨夜講“窮窗寂寞”,實際並非如此,他指著池塘說,你看:

七鴨浮塘,數數數三雙一隻;

翁正春一聽不慌不忙,也指著池塘,笑著說:

尺魚躍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數數”是動詞,迭字,“數一數”的意思;“數”是名詞。“數數數”即數一數鴨的數目。“量量”是動詞,迭字,

“量一量”的意思;“量”,是名詞。“量量量”即量一量魚的身長。這種對聯技巧性很強,使人讀了饒有興味。

42.嘲“文正公”

清代,有一個老奸巨滑的大官僚,叫曹振鏞,他奉行“多磕頭、少說話”的為官之道,博得皇帝寵信,官運亨通,當了從乾隆到道光的三朝元老,一直爬到大學士、軍機大臣的高位,列為功臣,顯赫一時。他死後,諡號“文正”。

當時有人寫了一副對聯,巧妙地把“文正”嵌入聯內,嘲笑奚落這位赫赫有名的“文正公”:

焉用文,閱試卷偏旁必黜,是以謂之文;

奚其正,收炭敬細大不捐,則不得其正。

一個既不文又不正,只求皇帝歡心,不管吏風腐朽,只爭自己利祿,不管群眾死活的老官僚,卻博得了個“文正”的美諡,怎能不受到天下人的笑罵和譴責呢?

43.林大秀與葉先生

明朝嘉靖年間,在廣東潮州東莆區山兜鄉出了一名狀元,叫林大欽。他小時候非常聰明特別喜愛文學,每當大人們吟詩作賦,他都要想法聽聽,所以,他寫詩作文進步很快。有一天,有位叫葉梅開的私塾先生專程來看他,想考考這個孩子。見了他以後,先生特別詼諧地出了上句:

竹筍初生,何時稱得林大秀;

這個出句的意思是:你林大欽現在好比一株“初生”的“嫩筍”,什麼時候才能長成秀茂挺拔的竹林呢?林大欽心領神會,本來想馬上作聯來回答,可一想到先生以自己的“林”姓作文章,便決定拿先生的名聯成一對,他腦筋一動,便有了:

梅花開放,哪曾見過葉先生。

“葉梅開”是先生的名字,這三個字全都嵌在聯中,比先生只將“林大”二字嵌入,更加巧妙。葉梅開先生聽了以後,非常讚賞他的機敏,便特意收他為弟子,讓他專心去攻讀,後來,果然中了狀元。

44.蒲松齡寫對聯

著名古典小說《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十分喜愛對聯。蒲松齡雖然胸有奇才,卻屢試不第,一氣之下,他憤棄舉業,肆力為文。作文前,他特地在自己的鎮紙銅條上刻下了一副自勉的對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松齡不僅用對聯激勵自己憤發著書,而且在他的著書中也多有妙聯。在《狐聯》篇中,狐仙化為二美女,嘲弄假道學的焦生,出聯雲:

戊戍同體,腹中止欠一點;

焦生不能對,狐仙自對曰:

己已連躍,足下何不雙挑。

此對構思巧妙,以拆字法帶雙關語,有較高的造詣。在《陵縣狐》篇中又有聯雲:

破故紙窗欞有隙,

旋復花背面多情。

也許是蒲松齡的一生與對聯有著不解之緣吧,死後人們也用對聯紀念他。一代文壇巨匠郭沫若,就曾在山東淄川蒲松齡故居里的“聊齋”廳堂內,寫下了這樣一副對聯: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

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精彩的智慧對聯故事100則(上):看故事笑逐顏開-品對聯感悟智慧

45.文武狀元

相傳,明代楊慎考中狀元后,在從水路返家的途中,遇上了一位武狀元的船。兩隻船誰走前誰走後,直接關係到各人身價,一時互不相讓。武狀元沉思半晌,眉頭一皺,對楊慎道:“我有一聯,你能對上,我甘願尾後。”他出的上聯是:

二舟同行,櫓速哪及帆快;

武狀元利用諧音,既指物,又指三國時的魯肅和西漢時的樊噲,含有“文不及武”之意。楊慎當時未能對上,只得忍辱居後。此事過後,楊慎耿耿於懷,直到兒子娶親之日,還在思慮。這天,當“拜堂”之聲喚起鼓樂時,他猛地拍案叫道:“有了!”原來,他此時終於對上了幾十年沒有對上的對聯:

八音齊奏,笛清怎比簫和。

楊慎這聯也是利用諧音,既指物,又指北宋中期的武將狄青和西漢時的蕭何。狄青是武將,蕭何是文官,“武不及文”。

對是對上了,也算是報復了,不過卻成了楊狀元一生的憾事。

46.小木匠解難

明代抗清名將熊廷弼,是很有學識的人。因為他少年時學過木匠,人稱“小木匠”。這“小木匠”從小刻苦讀書,聰慧過人,特別善於對對子。據說,書院山長(即主講老師)的岳父去世時,這位山長想寫一副輓聯表示哀悼。可是當他寫出上聯以後,下聯怎麼也寫不出來了。他的上聯是:

淚滴江漢流滄海,

在一旁觀看的小學生熊廷弼上前對出了下聯:

嗟嘆嚎啕哽咽喉。

大家一聽,都感到很驚奇,上聯都是三點水的偏旁部首,熊廷弼對的卻是七個口字偏旁的字,而且意思不但很連貫,也很形象:因為哭喊,把喉嚨都哭啞了,這是多麼悲傷呀!有人還說,這下聯對的比上聯還形象,還確切。

47.逗號的妙用

從前,有個地主想誇耀自己的財富,過年時請人寫了一副對聯:

養豬大似山,老鼠個個亡;

釀酒缸缸好,作醋罈壇酸。

古時候對聯,實際上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引文中標點是根據作者的原意加上去的。當沒有標點的對聯貼出去以後,有個窮秀才看了,用筆在上下聯中各點了一個逗號,對聯便成了:

養豬大似山老鼠,個個亡;

釀酒缸缸好作醋,壇壇酸。

這副對聯經這樣一改,意思就完全變了。第二天,過路的人看了對聯都捧腹大笑。笑聲驚動了地主,他出門一看,立刻氣得昏了過去。

48.對聯中的傲與謙

明朝末年,有個文學家叫倪元璐,當過大官,寫了不少書,又善於書法和繪畫。一次,在朋友家客廳裡,看見掛著一副對聯:

囊無半卷書,惟有虞廷十六字;

目空天下士,只讓尼山一個人。

所謂十六字,是一些人修心養性的十六字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尼山,是指孔子。倪元璐心想:“這位老兄也太狂妄了,竟把自己當作聖賢。驕傲是無知的表現呀!”他回到家中,嘆息一番,也寫了一聯,掛在牆上:

孝若曾子參,方足當一字可;

才如周公旦,容不得半點驕。

曾子,就是曾參,孔子的學生,以孝順母親而著名;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有名的賢相。對聯的意思是:一個人孝如曾子,只不過是做到為人道德的一個方面;一個人才如周公,也不能有半點驕傲。後來,朋友到倪家回訪,看見牆上這副對聯,聯想自己的那一副,不禁臉紅了……

49.康熙題“松鶴”聯

清代,著名學者陳夢雷,字則震,號省齋,因得康熙的賞識,被派去陪伴第三個皇子誠隱郡王胤祉讀書,陳夢雷為胤祉搜輯古今圖書資料,編纂一部大部頭的類書,他“目營手撿,無間晨夕”,工作很辛苦,康熙賞給他一所宅第,還親自為他題寫了一副對聯:

松高枝葉茂,

鶴老羽毛新。

陳夢雷得到這副對聯,如獲至寶,他選取上下聯句首“松鶴”二字,把自己的書齋取名為“松鶴山房”,又把自己的詩文編為《松鶴山房詩文集》(共二十九卷)。陳夢雷又號松鶴老人。

50.臨刑訴苦酸

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金聖嘆,很有學問。他能文能詩,尤其喜歡批書,他曾對《水滸》,《西廂》等名著進行過批註,很有影響。傳說,有一次金聖嘆到一家寺院閒住。半夜起來找寺院主持,說他想批點佛經,老和尚說,要批點佛經不難。我有個對子,你對得上,我馬上拿出佛經請你批點。金聖嘆滿口答應,請老和尚說出上聯。當時正是半夜時分,老和尚不加思索,脫口出聯:

半夜二更半,

金聖嘆聽了苦苦思索,始終對不出下聯,只得敗興而歸。清初,金聖嘆因抗糧哭廟案被判死刑。臨刑時正值中秋,忽然對出了老和尚的那句上聯:

中秋八月中。

金聖嘆高興極了,趕忙要兒子去告知老和尚。金聖嘆為批點佛經而苦心對對,終於對上了,心裡異常興奮,但批點佛經未成,卻是終身憾事。臨刑前,他的兒子帶了酒菜去生祭,金聖嘆一邊吃,一邊出了一上聯,要兒子馬上對出下聯。那上聯是:

蓮子心中苦,

以“蓮子”諧“憐子”。可是,他的兒子早已泣不成聲,哪裡還對得上來;金聖嘆把兒子嗔怪了一頓,然後代他對道:

梨兒腹內酸。

這裡以“梨兒”諧“離兒”。金聖嘆面對死神,心神不亂,作對如此清醒,動情,所以,稗史中稱其為奇才。

利用“梨兒”與“離兒”的諧音。這一“苦”一“酸”,道盡了父與子生離死別的悲痛心情。

謝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