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引大入秦 旱塬變良田 新區崛起 美景入畫卷

【專題】改革開放40年 喜看隴原鉅變

兰州:引大入秦 旱塬变良田 新区崛起 美景入画卷
兰州:引大入秦 旱塬变良田 新区崛起 美景入画卷

榆川村農民大棚豐收 記者 周靖博攝

兰州:引大入秦 旱塬变良田 新区崛起 美景入画卷

新區篇

日新月異,生機勃勃,水林相映,房廈交錯。從街景花圃,怡人綠地,再到垂柳湖堤,綠水清波,如今的蘭州新區,從每一個角度看去,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這樣的場景,在蘭州新區成立之前,是想也不敢想的,當時的秦王川實在是太缺水了。而這一切的改變,都來自於一項水利工程的實施——引大入秦。引大入秦的實施,影響了200多萬人和蘭州發展的命運,它是我省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被譽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生存工程和發展工程”。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各項改革發展政策的陸續推出,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也迎來了新的生活起點。這是秦王川之幸,也是蘭州之幸。

1 引水 受益區人口達到200多萬

出蘭州市區向西北方向70多公里,一大片開闊的川地讓人眼前豁然開朗,筆直的規劃路縱橫交錯,道路兩邊現代化企業、大中專院校、時尚居民小區、城市休閒公園漸漸形成規模,這便是蘭州新區。

曾幾何時,“拉羊皮不沾草,風吹石頭滿灘跑”是秦王川的真實寫照。乾旱缺水一直是制約當地經濟社區發展的大問題,在這片土地上,祖祖輩輩都在想水盼水,如何把天上水、地面水、地下水充分利用起來是他們的心願;如何找水、蓄水、引水是他們持之以恆的行動。

“黨把這麼重的擔子交給咱,咱就只能幹好,參與建設引大工程的經歷是我人生最閃光的亮點。”引大工程總工程師張豫生自豪地說,“該工程於1976年開工建設,1981年財力不足緩建,1987年復工建設,1994年順利建成通水。我在這裡幹了10年,直到主體工程通水後退休。引大入秦工程運行快24年了,沒有發生大的技術問題,可以說工程質量是優質的。”

引大工程是將發源於青海省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調入蘭州市以北60公里的秦王川地區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取水口位於甘青兩省交界的甘肅省天祝縣天堂鎮境內。工程跨甘青兩省四市六縣(區),渠線長達1265公里。設計年引水量4.43億立方米,規劃農業灌溉面積66萬畝,供水範圍覆蓋蘭州、白銀、景泰、皋蘭、永登、天祝和蘭州新區等市、縣,受益區人口達到200多萬人。

追溯歷史能更加深刻體會“國家富強”這個詞的意義:距今110年前的1908年3月(清光緒三十四年),時任陝甘總督的允升,就提出了引大入秦的設想,而當時落後的經濟發展水平只能讓引大入秦成為一個設想。1940年,當時的甘肅水利公司,也曾生出引大入秦的念想,並進行過勘察,但因國力衰敗,只能望“水”興嘆。從時間節點上可以看出,這項艱苦卓絕的工程建設期主要集中在改革開放之後,“我省藉著改革開放的政策,向世界銀行貸款,該工程也是世界銀行貸款援華項目的樣板工程。”張豫生說。

引大工程是展示我省堅持改革開放、推進科學發展的重要窗口,工程給秦王川地區乃至蘭州新區的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發生歷史性改變埋下伏筆。2012年,國務院批覆設立蘭州新區,沉睡多年的秦王川盆地重新被喚醒,戴著“第五個國家級新區”的光環登上歷史舞臺。

2 用水 秦王川居民走上致富路

今年63歲的滕漢民是蘭州新區秦川鎮榆川村的農民,24年前,引大工程正式通水改變了他們一家人的命運。現在老滕專職給蘭州新區紫金大廚房定點供應大棚蔬菜,一年純收入能有4萬多元。

“以前,家裡的日子可沒有現在這副光景,因為沒水,年成好壞全看老天爺臉色,天不下雨自己操碎了心也是白忙,所以大家種的都是‘懶漢地’。”滕漢民解釋說,所謂‘懶漢地’就是春天隨便在地裡播撒播撒,看老天爺心情能長點就收點,長不上了就壓根也不管了。越苦越窮,越窮越沒出路。

秦川鎮榆川村地處永登縣秦王川盆地,作為引大入秦工程移民項目的主要組成部分,榆川村於1996年正式建村安置,村民主要來自周邊乾旱貧困山區。現全村共310餘戶1100多人。1994年引大工程通水以後,從根本上改變了這裡鄉村的面貌。

說起引大工程,榆川村老書記滕生堂很激動,“我們剛從榆中縣來到秦王川引大灌區的時候,大家住的是土坯房,看到的是一片砂灘,聽到的是刺耳風聲。經過20多年的努力,榆川村脫貧致富了,這一切的改變,源自於引大工程和蘭州新區的建設。”

現在走進榆川村,到處都是寬闊平坦的硬化道路,特色鮮明的文化牆,整潔怡人的農家小院……如今的,全村建有日光溫室蔬菜大棚320座,其中就有滕漢民的兩個蔬菜大棚。全村產業收入達到450萬元,佔全村人均收入的65%以上。2017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000元左右。

榆川村的改變,只是秦王川這片廣袤大地上受益於引大工程而發生鉅變的一個縮影。

昔日的旱砂田變成了水澆地,秦王川當地居民徹底擺脫了靠天吃飯的歷史。糧食畝產由通水前的6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主灌區40萬人和20多萬頭(只)牲畜的飲水不再是難題。從此,由我省宕昌、東鄉、永靖、天祝及永登、皋蘭、榆中、七里河等縣(區)貧困山區搬遷的5.64萬移民,擺脫了貧困,解決了溫飽,踏上了致富的快速路。

3 供水 滋養現代化生態新城

引大工程歷史性地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隨著生態環境的優化,受益區生態效益日漸凸顯。

22歲的甘肅農大畢業生饒偉俊知道,早在他出生前20年,因為一項水利工程的規劃實施,讓秦王川的生態條件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才讓他能在家門口學以致用。

“這個草莓品種叫魯旺,又名甜查理。是我們從以色列引進的新莓品種,在這個600平米的新型雙層膜結構大棚裡,我們從全世界引進了15個新草莓品種,根據試種品質決定選擇哪幾個品種大規模在蘭州新區推廣。新區光照條件不錯,灌溉供水有保障,各項硬件條件都很好,我很幸運能在家門口找到這份對口工作。”新區農投公司技術員饒偉俊說,“如果沒有水,是不可能發展水果種植和大棚蔬菜的。”

2011年2月,甘肅省政府做出由引大入秦工程承擔向蘭州新區供水任務的決策。引大工程的功能定位由當初的“發展灌溉、生產糧食、解決溫飽”,調整為“以蘭白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為依託,以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統籌農業、工業、城市生活、生態等各類用水需求,為蘭州新區開發、蘭白都市圈建設和供水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水資源支撐。”這個調整,為蘭州新區的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站在棲霞湖邊,蘭州新區農林水務局副局長王集桂告訴記者:“為了用好引大工程的水,我們建設了生態工程,通過河湖連通人工水系,將引大工程的水留在新區,用一個湖及輔助工程帶動周邊生態環境改變,目前已經建成了6個湖。如今的棲霞湖,周圍水草繁茂,綠意盎然,已經是蘭州新區標誌性生態景點之一。引大工程為新區的快速建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短短的6年時間,蘭州新區累計完成生態綠化面積19.34萬畝,城市核心區綠化率達到31%,生態防護體系相對完備、生態景觀特色鮮明的總體格局已初步形成。引大入秦項目這一渠活水,澆灌出蘭州新區這一座綠色生態、產城融合的現代化新城。

4 福水 蘭州新區發展前景廣闊

蘭州新區於2010年8月開始籌建,2011年2月成立新區黨工委、管委會,2012年8月獲批成為全國第五個、西北第一個國家級新區,並被賦予“西北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國家重要的產業基地、向西開放的重要戰略平臺和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戰略定位,規劃範圍涉及蘭州市永登、皋蘭兩縣的6個鎮,總面積1744平方公里,規劃建設面積246平方公里,現有人口近30萬人。

蘭州新區以1700多平方公里的佔地面積備受各方矚目,又因地處蘭州、西寧、銀川三個省會城市共生帶而自帶“樞紐光環”。蘭州新區規劃設立了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空港物流園區、臨空產業園區、裝備製造業園區、新興產業園區、循環產業園區、生態休閒區等10個園區,而僅生態休閒區就佔地50平方公里。

蘭州新區緊緊圍繞國家賦予的戰略定位,不斷學習借鑑其他新區和自貿區經驗,不斷深化改革創新,攻堅克難、開拓進取,經過7年多的開發建設,一座產城融合的現代新城初具規模。作為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改革創新的新高地、對外開放的新平臺作用逐步顯現。地區生產總值從2011年的39.04億元將增長到2017年的176.33億元,年均增速近30%,2018年預計達到200億元以上。

引大入秦引來的堪稱造福當地的“福水”。據統計,工程自1994年建成通水以來,累計引水29億立方米。近年來,隨著秦王川灌區和蘭州新區生態綠化面積的不斷擴大,區域生態面貌發生了可喜變化,渠路田間防護林網建設逐年發展,造林2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0.8%提高到15%以上,小氣候明顯改善,風沙天氣逐年減少,降雨量年均增加50至80毫米,昔日“十里不見樹”“電杆比樹多”的旱塬,如今變成了“良田萬頃,綠樹成蔭,瓜果飄香”的新型灌區和生態環境優美秀麗的國家級蘭州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