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境界呢?

屠龍無技


我始終覺得王維這兩句話所傳遞的是一種大境界、大氣象、大格局。

這種境界不以物喜,這種氣象不為己悲,這種格局超然物外。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語出唐代大詩人王維的《終南別業》。我們知道,王維經歷李隆基和李享時代。在李隆基手裡,任了個吏部郎中。安祿山攻入長安城後,還給王維一個小差事。到了李享再返長安後,王維先任了個太子中見,後來出任“尚書右丞”。

雖有官名官職,但王維的詩、畫、書名聲卻遠遠高出,在李隆基一朝,無人可比。後來,蘇軾說,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可謂一語中的。

《終南別業》是王維在李享執政後寫出的作品。全詩以中年人的心態開篇。人過中年,看遍世事,熱冷無常已很正常,在王維看來,“晚家南山陲”的田園景象,雞犬相聞的日常煙火正是人的基本狀態。王維信奉佛·教,身在江湖,箇中滋味,不言自明。風霜世事經歷得多了,便會萬事隨心隨性,獨自行走。在繁華褪盡的時候,這種方式恰好讓人陶醉,讓人心裡舒爽。有出場就有退場,有開幕就有謝幕,誰的人生都不可能跳出這樣的圈子。

所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總會有不如意處,總會有窮途時,何不率性而為。但是水窮之處,恰是雲起之時,這真是意想不到的收穫;是一種閒適超熟的態度;是一種艱辛跋涉後的輕快;更是一種物我兩忘的大意象,大智慧。

王維的這兩句詩之所以能穿越千年,我想不單是因為詩裡流動的畫意和詩外傳遞的意象。恐怕這兩句話抵達了人心的幽微之處,撥動了無數人的心絃。常言道,“福之禍之所倚,禍之福之所伏”,人不可能天天走上坡路,天天吃游魚海參,錯落有致才是人生。詩云“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日子過著,總會有得有失,也會有失有得。正是這邊缺了,那邊卻長了。


文蹤旅跡


詩佛王維在《終南別業》裡寫的這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很有禪意與佛韻,他要表達的是自己不理紅塵清淡自持的態度,以及逍遙自在的生活,同時,也藉此闡述人生就是要以豁達以及雲淡風輕的態度行走世間,不要去給自己製造束縛,更不要羈絆自己。

我們仔細看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一句話,字面意思簡單明瞭,說的就是一位隱者興致盎然的漫遊到流水的盡頭心情舒暢,於是坐下來靜靜的聆聽溪水潺潺的聲音觀看流動的白雲,自在又安詳。但是,當我們把這句話拆開成兩句來咀嚼品味,又能感悟出不一樣的哲學態度。

“行到水窮處”是告訴我們這世間沒有白走的路也沒有所謂的“絕路”,無論是面對事業、愛情、生活、學業上的困難挫折我們都不要害怕,更不要氣餒不要放棄,這些困苦挫折在成長的路上在所難免,我們要做的不是以悲觀的態度去加深自己糟糕的情緒,而是以解決問題的態度去淡化挫折,把挫折看待成幫助自己成長的經驗,仔細去分析失敗挫折,以便幫助與下次更好的出發。當你以這種豁達與學習的態度看待生命裡的困苦挫折時,你就能坦然做到“坐看雲起時”,即與其站原地自怨自艾,不如坐下來好好分析,好好欣賞周遭的美景,當心態變了,所謂的苦難或許能夠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這句話裡,詩人王維是想告訴我們大家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與豁達的人生境界,別去因為暫時的困難挫折與心中的羈絆便否定自己,更不要害怕所謂的“絕境”,當你面臨所謂的“絕境”時,不妨換個心態對待,甚至往後走,再去欣賞沿路的風景,也許一切豁然開朗,重新發現新的道路。


沈善書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終南別業》。


原文是:

中歲頗好道, 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 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 談笑無還期。

全詩是詩人描述自己中年開始對修道產生濃厚興趣之後的一些日常,看似只是一個日常,卻能充分看出詩人的淡然心境。


問題問的是這“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人生境界。我想順應自然即是它的精髓吧。

這句詩翻譯過來的大概意思是,“閒來走到了水流的源頭,已到盡頭的自己於是坐下來等待雲霧昇天時的千變萬化。”要說到人生境界,我想,首先應該說的就是一個逆境中能夠淡然從容面對的平常心。

生而為人,擁有一顆淡然從容的平常心何其重要!平常心,看起來很簡單,在順境中的我們或許都能說自己對待任何事物都有一顆平常心,但是一旦稍有不順就開始急躁哀怨。因此,對於這看似很簡單的“平常心”其實也是一種人生境界。好的生活,需要一個好的人生態度,這平常心就是這最好的開端。

然而,對於這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它雖有平常心的含義,卻絕不會只是平常心那麼簡單,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需要修煉的人生境界。

當一個人面對絕境之時,會呈現很多種不同的狀態,比如自怨自艾,當然這是最不可取的;比如躺在原地一動不動,消極對待,這也是很多人都會經歷的一種狀態;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擁有一個好的心態呢?要知道,當絕境真的到來之時,或許我們應該要為自己感到高興,因為絕境它不等於終點,它意味著接下來的每一次行動都將是一個新的起點。

已經是絕境了,絕對不會有比這個更壞的結果了。然而這個時候,我們就能想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是的,當絕境來臨,我們只要平靜自己的心態,坦然從容的接受,要知道,事態的發展絕對不會只停留在原點,稍作努力隨時都有可能出現那如雲霧般千變萬化的轉機。

人生總會遇到很多或大或小的糟糕境遇,沒關係,只要我們明白,再大的絕境的到來,同樣也意味著轉機的到來。

心態的好壞決定著我們的人生質量的好壞,所以修煉好我們自己的心境尤為重要。


夢歸秦淮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是一種豁達的人生境界,講的是處絕境時不要失望,因為那正是希望的開始。山裡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來就表示水快來了。這句話是出自於唐代詩人王維的《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美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我認為有的境界是。第一是當你處絕境時不要失望,在生命過程中,不論經營愛情、事業、學問等,勇往直前,後來竟發現是一條沒法走的絕路,山窮水盡的悲哀失落難免出現,此時不防往旁邊或回頭看,也許有別的路通往別處,山裡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來就表示水快來了。還有另一種境界是從水窮到雲起到下雨的過程,正如一個人在修行過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難,人懂得順勢而為,低谷時便潛龍勿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到來,不要失望,不要放棄,無論是順水而來,還是水窮而看雲,坐看,靜心看清楚這種變化是怎樣發生的,這不僅僅是一種境界,更是品德的修養,


施比授


先看一下,這句詩是來自唐代詩人王維的《終南別業》,全詩為: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首詩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的代表作之一。詩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說詩人興致來了就獨自信步漫遊,走到水的盡頭就坐看行雲變幻,生動地刻畫了一位隱居者的形象,如見其人。這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人生處世心態,更是一種修為境界。

我們在生活當中,勞累奔波,忙忙碌碌,很多時候,忘了欣賞我們身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等到我們錯過以後回頭再看,才覺得懊悔不已。

人生就是這樣,與其在忙忙碌碌中不斷後悔和失去,不如在平平淡淡之中去發現身邊的美。

詩人所描寫的那種境界,不是誰都可以達到的。

那是歷經磨練,寵辱不驚,靜聽花開的境界;

那是看斷是非,淡然無慾,波瀾不驚的境界;

那是大隱於市,小隱於野,幽遊瀟灑的境界;

那是看盡悲歡,海納百川,無欲則剛的境界;

那是風塵過盡,安於天命,順其自然的境界;

那是甚遠塵囂,忘身物外,豁達無極的境界;

那不僅僅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修養,甚至包含了更深厚的禪學義理,宗教奧義。

我們在紅塵之中,想達到這樣的境界,較為不易。

當我們在利益中競逐,

當我們在功名裡奔走,

當我們在俗欲中迷失,

在以上的生活中,我們是不會達到這樣的境界的。

或許有一天,你經歷了紅塵冷暖,看慣了炎涼世態,醒過了黃粱一夢,當過了南柯太守,下完了爛柯棋譜。

驀然回首之時,忽然間心靈澄澈,醍醐灌頂。

那時的你,

心境坦然,

心態安然,

心意豁然,

心思怡然,

心路悠然的時候,或許會體驗到這種“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境界吧。


葉天痴


這句話出自王維的《終南別業》,意思是說王維有一天外出遊玩,路上看到一條山泉河水,就開始爬山,希望找到泉水的盡頭。

但爬著爬著發現泉水越來越細,直到最後完全消失。而他並沒有氣餒,索性找塊大石頭坐下來,在山上看看天上雲捲雲舒。這就是一種順應自然,坦然面對人生絕境的超高境界。

1、王維被稱為“詩佛”,他的詞也有佛家意境

唐宋時期的詩人、詞人都有別稱,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狂賀知章、詩鬼李賀等等,但王維的別稱裡帶有一個“佛”字,單憑這個字就能知道王維寫詩詞的價值觀了

他就認為人生之事可遇不可求,運勢來了,則順勢而為;運勢不來,也不要拼命掙扎,只需積蓄力量,等待厚積薄發。

就好比這泉水和雲彩一樣,水為什麼沒有了,因為化作了水蒸氣飄到了天空中成了雲彩。而云彩越積越厚,到了某天下起了雨,最終又形成了泉水。

所以,因果循環、輪迴反覆。如果你此時運氣不佳,不要著急,你的運勢還沒到而已。

2、坦然面對人生的超然境界

王維雖然被稱為詩佛,但畢竟還是沒有真正出家當和尚,只不過他的詩詞裡的境界和佛家境界很相通而已。正如這句行到水窮處,我們人生原本是有目標的,追逐泉水的起源,但可能追著追著,努力拼搏著結果喪失了目標,泉水沒了。那難道我們就要自暴自棄嗎?

答案當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應該是以淡然飄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風采來面對這種情況。只有內心世界悠然自得,不被世俗的理念、物慾所困擾。像佛家一般看淡人生得失,看破世間紅塵往事,才能在迷霧中發現真正的自己。

這就是王維的人生境界,也是王維希望通過這首詩告訴我們的人生境界。我目前還在朝著這個境界修煉中,你呢?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出自王維的《終南別業》,這首詩,寫出了王維自在隨性的人生境界。

終南別業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王維隱居生活的閒適情趣,詩人中年的時候就喜歡學佛,到了晚年終於在終南山邊陲安了家,過起了超脫塵世的生活。

一個人的內心如果足夠強大,即使一個人也不會孤獨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詩人一興起,便獨自一人出去遊玩,獨自一人欣賞這世間的勝事美景。只有一個人沉靜下內心,才會發現這世界上原來有很多美好的事物。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看到靈動的小溪,就沿著溪水走,走到溪水的盡頭,就做下來,看風走去湧,感受世間美好的一切。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偶然遇到了一個林間的老人,就跟他起聊天、談笑,也不在意自己什麼時候回家。

王維的這首詩中,寫出了一個素樸的生活態度。我們不必學王維隱居學佛,卻可以學他這首詩中對待生活的兩個態度。

一是要靜心,俗世紛紜,人生紛擾,往往讓我們看不清生活的本來面目,只有靜下心來,才能看清這世上那些真正美好的事物。

二是要隨性,人生大部分痛苦,都是我們給自己累加了很多無謂的目的,與其痛苦地去追求這些無謂的目的,不如一切隨緣,好好享受生活。


謝小樓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出自詩佛王維的《終南別業》,全詩如下: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首詩主要表現的是隱居終南山以後的恬靜閒適,隨遇而安的心境。詩人視這山間為心目中的世外之地,自己也成了不問世事的世外高人。隨心漫步,很有雅緻地欣賞大自然的風光無限。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我覺得表達了一種人生境界,凡事不可強求,而要隨其自然,隨時隨地抱著欣賞的心態去面對自然的饋贈。到了水窮處,並不失落,並不埋怨,因為還有天上的雲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風景,不一樣的感受。現實生活也是這樣,凡事不可一門心思,一條道走到黑,在無路可走、遇到瓶頸的時候要懂得變通,換個角度、換種思維、換樣心情,或許一切都豁然開朗,又有另一番別樣風景等著你。正所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固定資產不值錢


我覺得這是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帶著豐富的閱歷沉澱,然後積極樂觀重新面對生活的一種心態。


人生起起伏伏,“行至水窮處”,可能是到了人生的低谷,這個時候的人往往是憂鬱和煩悶的,總會在得失之間徘徊和失落,一蹶不振,消費頹坨,生活讓灰暗籠罩。

但是生活還要繼續,人不能因為挫折就萎靡不振,在經過了一段或長或短時間的消沉之後,還是要總結經驗,鼓起勇氣,然後笑著勇敢的面對生活。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一種心態,是經歷了生活的一種睿智。“行至水窮處”,是多麼的艱難,“坐等雲起時”,是多麼的自信。


我是焱垚


安史之亂以後,王維再也沒有當年的意氣風發,盛世大唐的氣魄,從此,便在王維的眉宇間消失殆盡。彼時的“相逢意氣為君飲”,如今也只剩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讀王維的詩,會讓人有一種英雄遲暮的感覺。可晚年的王維所展示的,不僅僅是一位遲暮的英雄,更帶著三分絕處逢生的灑脫。

王維退隱山林之後,遠離政治渦旋,一心吃齋唸佛,並將自己的名字改做摩詰。

摩詰這個名字,取自於維摩詰經,這部佛經對於中國文人的意義,絕不遜色老莊。其中蘊含的智慧,更是讓諸多讀者智商下線。也正是因為它的大智慧,王維所到,才會隨身攜帶。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這是維摩詰經裡的一句,可以說是相當的隨緣了。細品之下,竟有幾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感覺。

如此,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究竟是怎樣的人生境界呢?

當一個人看過世間繁華、體會人情冷暖之後,終究會膩味這煙囂塵上。生命中該走的人,皆已失去;該得到的,也盡數在握;一切都不再重要的時候,只想找到心中的無垢淨土。

這便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與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同的是,水窮處,無需路;雲起時,盡是路。隨他去吧,我只想享受這多半刻的陽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