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黃臺”地名知多少


古城|“黃臺”地名知多少

作者 | 張永紅


在濟南城區東北部一帶,分佈著多個以“黃臺”命名的地名。如黃臺村、黃臺板橋,膠濟線附近的黃臺站、黃臺南路,東郊的黃臺電廠等。這些地名的來源都與黃河南岸的黃台山有關。

位於歷山北路北首的黃台山海拔只有60餘米,儘管不高,名氣也不大,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曾經是“齊煙九點”中的北部眾山峰之一。

古城|“黃臺”地名知多少

民國十五年(1926年)出版的《續修歷城縣志》曾這樣介紹黃台山:“左挹鵲山,右揖華不注。稻田畦菽圃,迴環映帶,十餘里不絕。林壑深美,最為勝處。”清代詩人董芸曾作《黃臺》一詩:“鵲華影裡掩柴門,門外溪流碧玉痕。記得黃台山下過,澹煙疏雨稻花村。”幾十年來,因附近的黃河險工需要大量石料,黃台山石材基本被開採殆盡。近年來,在山上建起了兩座學校,從外面很難看到山體模樣。只有進入校園裡面,才能一睹黃台山的真面目。

1974年,在黃台山東麓曾發現一座漢代石墓,石室四壁鐫刻著飲宴、狩獵、庖廚等場景,內容豐富,線條優美,形象生動。尤其是其中的《七盤舞》畫像石,對於研究漢代風俗文化,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現收藏於南山的四門塔景區。

明洪武年間,在黃台山南麓逐漸形成兩個村落,分別是魏家莊和黃台山莊。

古城|“黃臺”地名知多少

上世紀70年代的黃臺村

上世紀50年代,兩個自然村合併為黃臺村。1951年,濟南市行政區劃調整,分設市區和郊區。其中最東部的郊一區,駐地在小清河南岸的黃臺板橋,1955年9月,改為黃臺區。當時的黃臺區轄區為:北至黃河,南至菜市莊,西至津浦鐵路,東到市區與歷城縣邊界。黃臺區下轄楊莊鄉、黃橋鄉、太平鄉、黃臺板橋鄉和菜市鄉五個鄉。次年濟南市合併小鄉為大鄉,黃臺區的五個鄉合併到北園鄉,即後來的北園鎮。現在這一帶有很多帶“黃臺”字樣的地名,應該與這一段歷史有關。至今,數百里之外的青島市北區還有黃臺路。

古城|“黃臺”地名知多少

由於瀕臨黃河,土地貧瘠,歷史上“黃臺地多鹼白”。改革開放之前,黃臺村民過著較為貧困的生活。改革開放以來,黃臺村艱苦創業,大力發展村辦企業,先後建成了化工廠、汽車修理廠等,集體經濟實力得到明顯提升。在上世紀80年代,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是當時全省首批收入過億元的村莊之一,先後被命名為“市級文明村”和“省級文明村”。1987年,全國第一家農民開辦的啤酒廠——黃臺啤酒廠建成投產,其生產的“飄雪”啤酒曾暢銷一時,在省城長期與趵突泉、北冰洋啤酒三分天下。2002年,隨著北園鎮撤鎮設辦,黃臺村也改為黃臺社區。如今,頗有名氣的黃臺家居市場、黃臺茶葉市場和黃臺大酒店仍是黃臺社區的明星企業。

古城|“黃臺”地名知多少

位於小清河南岸黃臺板橋以東的黃臺港,形成於清光緒年間,港口直達壽光羊角溝,是小清河東行的第一港,一直是小清河上吞吐量最大的港口。1906年,長4.5公里、連接港口和黃臺車站的鐵路支線建成,黃臺港成為鐵路和水運聯運的樞紐,以承擔原鹽運輸為主。1997年,小清河因流量銳減而停航,黃臺港的繁榮也戛然而止。在前幾年的小清河改造工程中,修建了黃臺鹽倉碼頭遺址。一段佈滿石子的鐵軌,兩面刻有浮雕的牆壁,岸邊新建的觀光廊亭上,南北各有一匾額,一為“鹽庫盈輝”,一為“穀倉漾玉”,抱柱聯為“一朝號子換笛鳴,千載鹽船慶畫舟”,讓人懷念起昔日港口漕運的繁忙盛景。

而位於膠濟鐵路上的黃臺站,始建於1904年,至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最早稱東關車站,因所在地為黃臺,改稱為黃臺站。

古城|“黃臺”地名知多少

該站站房為德式建築,中間的辦公樓為兩層,兩側的售票廳和候車廳均為一層,碩大的老虎窗格外醒目,具有鮮明的德國建築風格。1983年,時任鐵道部長陳璞如曾親赴黃臺站,調研鐵路行風路風建設。後來,黃臺站不再辦理客運業務,只承接貨運編組業務。上世紀50年代頗有影響的電影《大浪淘沙》和上世紀90年代的電視劇《東方商人》都曾將黃臺站作為拍攝外景地。現在的黃臺站和濰坊的坊子站、青島的大港站,成為近400公里膠濟線上僅存的3個保存完好的老車站,2006年被授予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東郊的黃臺電廠,也是因地名而得名。電廠始建於大躍進時期的1958年,是我省第一座高溫高壓火力發電站,60年來為省城居民的生產生活做出了巨大貢獻。近年來,企業投入鉅額資金進行節能減排改造,現已成為全省最大的綠色清潔熱源企業。寒冬來臨之際,黃臺電廠為省城採暖提供著近三分之一的熱力資源。


古城|“黃臺”地名知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