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幣圈傷害的區塊鏈愛好者,進來

被幣圈傷害的區塊鏈愛好者,進來

“幣圈可以散了。” 11月25日中午,比特幣中國首富李笑來在微博感嘆。

11月25日,當國內的投資者一早從睡夢中醒來時發現,比特幣開始新一輪的瘋狂跳水。之前一週,比特幣價格先後跌破5000、4000美元,市值一度蒸發400億人民幣。

區塊鏈首富的衣缽,從人們口中的李笑來轉移到了胡潤百富榜上的詹克團和吳忌寒,如今,已經不知所蹤。

先不管幣圈是否荒誕,不得不說區塊鏈開創了一個先例,區塊鏈有一個跟這些人之前見到的所有黑科技(包括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在內)最大的不同。

事實上,我們仔細回想一下便不難發現:無論是傳統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它們都是在產品出來之後,才普遍獲得社會的認可的,在此之前,當它們僅僅以一個概念存在的時候,並沒有太高的關注度。

而區塊鏈卻不然,與其他各項技術相比,它可能是唯一一個還處於空氣狀態、或是沒有爆款產品出現的時候,就吸引瞭如此之多社會目光、

或者說影響了物理世界的新生技術,那它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答案很簡單:數字貨幣。

而這正是區塊鏈最為巧妙的地方所在:它是數字領域唯一一個不用物理世界映射、僅憑自身特點就能夠影響外界的技術。

被幣圈傷害的區塊鏈愛好者,進來

為什麼金融與貨幣會最先落地?

事實上,縱觀整個數字領域,即便是在“互聯網+”,金融也是最先與其結合的行業之一。而具體的原因則是:與其他行業不同,資金流動的本質並非物資的轉移,而是信息的傳遞。

這裡舉個例子:假設A與B進行交易,A轉賬給B100元,這個資金流動的過程,其實並不是像其他物流一樣真的有貨物在運輸:比如說一張紙幣順著網線嗖一下爬過去了,而是A與B的銀行賬戶數據庫中的信息進行了改動:A的銀行賬戶上減去100元,B的銀行賬戶上加上100元。

被幣圈傷害的區塊鏈愛好者,進來

也就是說,所謂的“資金流動”,其本質不過是“信息變動”而已。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實是人類跨地區資產保管能力提高(錨定資產相同,銀行信息互通)和信息記錄存儲能力(手機等移動記錄工具普及)與活動範圍實現匹配的一個結果。

當大家發現“資金流=信息流”的本質,使得金融與貨幣首當其中地成為了與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最先結合的細分領域,畢竟互聯網技術的誕生就是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而存在的,那進行賬本信息的修改自然是易如反掌。

當繁瑣的金融業務實現一站通

在瞭解了為什麼資金流與信息流的本質之後,我們就比較好了解區塊鏈及智能合約最可能通過金融行業來助力產業經濟,我們來看相關的案例。

以前提到過,所謂的“智能合約”,最主要的體現就是在經濟社會中,交易與交涉行為的自動化。所以對於金融行業來說,它與“區塊鏈+智能合約”的結合,大部分體現為“if A then X給Y轉賬”,其中A一般為金融行業中比較繁瑣冗餘的、可以電子化的多個步驟。

具體舉兩個例子來說,“區塊鏈+智能合約+金融+實體經濟”組合的方式包含了以下幾種:

1)跨境支付。

有過商品外貿經驗的朋友們應該都有所瞭解:高昂的手續費和漫長的轉賬週期一直是跨境支付的痛點。這不僅僅是一個國家外匯管制政策的問題,更是由於現有的跨國清結算系統(SWFT)是一個非常低效的組織。

首先,人們需要經過代理行建立關係,比如歐洲的代理行要通過歐洲SEPA 轉賬系統進行轉賬。同時中間方之間也需要相互建立信用關係。由於中間代理層級多就產生了延時問題,跨境匯款經常需要2~3個工作日的時間,資金的流動性由於延時大幅度下降。

二是費用問題。匯款費用貴的原因在於基礎設施方面: 固定費用、金融夥伴、審核制度、全球機構和運行一個全球的支付網絡。

而“區塊鏈+智能合約”的組合,使得銀行和銀行之間可以直接打造點對點的支付方式,省去第三方金融機構等中間環節,

通過智能合約來制定個性化的放款條件,一旦條件觸發,便可以實現資金流動。

從而實現全天候支付、實時到賬、提現簡便以及沒有隱形成本,有助於降低跨境電商資金風險及便捷性需求。

被幣圈傷害的區塊鏈愛好者,進來

2)保險行業的自動化賠付

在大約十幾年前,坊間一直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一人賣保險,全家都丟臉。”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偏見已得到較大改善,但它背後仍然折射出一個現實:那就是中國的保險賠付佔災害損失比重遠低於國際上30%的平均水平。

這其中的原因,與傳統保險的加入、舉證、驗證成本都有著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在出現重大責任事故後,本來寄以厚望的保險公司居然拒絕賠付,自然讓人對這一行業印象直線下降。

而智能合約的出現,則有望讓被保險人擺脫這一限制,只要理賠條件觸發,賠付與放款過程就會立刻由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來執行,無須任何中心化機構的審核。

舉個例子:乘飛機的延誤險,當投保乘客信息、航班延誤險和航班實時動態均以智能合約的形式存儲在區塊鏈上時,一旦航班延符合賠付標準,賠償款將自動劃賬到投保乘客賬戶,保單處理十分高效,保戶不需要跟工作人員費口舌舉證、爭論計賠時間等問題。

再如車險,智能合約可以記錄相關政策、駕駛記錄和駕駛員報告,如果互聯網車輛在發生事故後,滿足理賠的相關條件,智能合約將會立即執行索賠。

被幣圈傷害的區塊鏈愛好者,進來

進擊物理世界

總體來說,在金融領域,互聯網和區塊鏈技術的推進還是比較順利的。這方面的頻頻捷報,使得人們對數字技術拉動經濟的預期驟然提升,尤其是近年來雙十一交易額的連續衝高,更是大大沖擊著人們的認知,就如同比特幣的價格暴漲讓人們注意到區塊鏈一樣。

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人便把目光轉向了金融以外的其他行業。

然而很可惜,從後面的情況來看,這些突入其他細分行業的互聯網與區塊鏈先驅者們,很多都是志在必得地進場,灰頭土臉地離開。

不是他們能力不行,而是實在過於低估了自己所面對的行業的數字化難度,或者說得準確一點,是高估了自己此前所完成的“金融數字化”的難度。

在傳統的行業研究中,實體產業數字化的路線一般是這樣的——先把物理世界中的資產映射到數字世界中,形成一個數字化雙胞胎,然後對這個數字世界中的數字化雙胞胎進行改造與提升,進而來優化物理世界中的各種資產

被幣圈傷害的區塊鏈愛好者,進來

具體來看,金融以外的很多行業之所以很難進行數字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方面除了研發軟件產品之外,還要花很多的時間在硬件等重資產的採購和投放上。

畢竟,正如我們前面所提到的:智能合約“if A then B”的完成,需要專用的設施來實現A從物理世界中的輸入,以及B從數字世界中的輸出。

金融由於資金流本身就是信息流的特性,依仗著手機和電腦等通用的電子設備實現了這一點,但其他行業就遠沒那麼幸運,無論是相關物資的採購、運輸、倉儲,以及與之配套的供應鏈、交運、佔地都是企業需要考慮的難題。

而這卻正是很多互聯網和區塊鏈領域的輕資產精英們所不擅長的。

對於急切想要為區塊鏈正名的從業者來說,在他們正處於拿著錘子找釘子的這個過程中。

被幣圈傷害的區塊鏈愛好者,進來

物聯網技術發展的不容樂觀,對於區塊鏈的擁躉們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這標誌著之前被人們眾星捧月的這項數字技術、及其如影隨形的智能合約,現在陷入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它目前無法像傳統的科技一樣,能夠等著物理世界的信息映射到數字世界中。

數字貨幣給區塊鏈引來了大量的關注,卻也因此縮短了區塊鏈自身建設的時間。

這項曾經被寄予厚望的數字化技術,難道真的只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嗎?忘卻掉幣圈的起伏,我們再給它點時間。

特別申明:區塊鏈行業ICO項目魚龍混雜,投資風險極高;各種數字貨幣真假難辨,需用戶謹慎投資。本平臺只負責分享信息,不構成特別任何投資建議,用戶一切投資行為與本平臺無關。(本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