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忍不住要對孩子發火時,一定看看這篇文章!

当你忍不住要对孩子发火时,一定看看这篇文章!

当你忍不住要对孩子发火时,一定看看这篇文章!

01

遇事不發火

很考驗父母的情緒控制能力

想象一個場景。

一位媽媽,上了一天班,本來就已經身心俱疲了,推開家門,門口的鞋架上鞋子襪子亂作一團,丈夫翹著二郎腿在沙發上看電視,早上走得急還沒來得及洗的鍋還在洗碗池裡橫七豎八地擺著,再看一眼孩子,拿著手機熱火朝天地打著遊戲,時不時還要跟隊友語音互動一下。

其實根本不用想象,這就是很多中國媽媽每天必須面對的事實。

此情此景,你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脫口而出“為什麼不寫作業!為什麼不洗碗!”。壞情緒的閥門一旦打開,這些話和傷害就像洩洪的水,再也收不回來了。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回答,“你見過最有教養的方式是什麼?”

一位答主分享了自己在飛機上的所見:

一對外國夫妻帶著他們一兒一女出去旅行,孩子們看起來都是兩三歲的樣子,還很鬧。


爸爸拿了一本書在座位上看,過了一會,媽媽對爸爸說“親愛的,我也想在飛機上靜靜地看書,但很明顯我們的孩子還不允許,你可以幫我照顧一下孩子嗎?”


被打擾的爸爸雖然有些不情願,還是採納了妻子的建議,兩個人一人管一個孩子,直到飛行結束。

最後答主也提到,在生活中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情,很多媽媽的選擇是自己花10個小時照顧孩子,然後下飛機之後跟丈夫抱怨、黑臉,甚至吵架,媽媽很委屈,“你為什麼一點也不管孩子”,爸爸也很無辜,“我以為你在抱著孩子睡覺”,最後年幼的孩子也在爸爸媽媽近乎恐怖的氛圍中,完成這趟旅程。

我們必須承認,每一個為家庭付出的成員都值得我們尊敬。

但是負能量和壞情緒很可怕,如果有可能,請不要用這種最壞的方式來處理跟自己最親之人的關係。

02

對孩子發火

是因為缺乏對孩子的共情能力

初中的時候有個關係特別好的男同桌,青春期的男孩子嘛,覺得學習什麼的遜爆了,每天籃球場、遊戲廳才是他心心念唸的地方,成績自然不太好。

恰好那個時候,發售了一款他超級喜歡的遊戲機,回去就纏著父母給買。他爸媽說你考你們班前十就買。

可能他真的特別想要得到這個獎勵,距離考試還有一段時間,他就讓自己開始了一段“非人”的生活。

那兩個月,他過得真的很辛苦。下課是走的最晚的一個,午飯也都是讓同學幫他打飯帶回宿舍,晚上一直在被窩裡開手電開到很晚。

大家都是學生,也很瞭解學習並不一定是你努力就能立馬考好的事情,成績下來後,幸運女神神奇地站在了他這邊,雖然不是很靠前,第九的名次好歹夠到了他爸媽的要求。

到現在我都還記得,發成績單的那個晚自習,他超級興奮,連平常最討厭的數學課都特別乖,就是那種你能看出來的即將迎接巨大喜悅的剋制,眼睛裡都閃著光。

下課了還跟我講馬上我就可以超爽地玩遊戲了,到時候給你玩巴拉巴拉。

可是,事情並沒有照我想象的那樣發展。

晚上我到家的時候,接到了他媽媽打給我媽媽的電話,問我他到底考了多少分。

第二天他告訴我,因為成績單上有塗抹痕跡,父母認為是他自己改的,二話不說就是一頓罵,他回嗆了兩句,又是更兇的一頓罵:“你現在為了一個遊戲機篡改成績,將來還不得貪汙殺人搶銀行”、“我就說你不可能考這麼多分……”話裡話外完全沒有相信他的意思。

後來,沒有道歉,也沒有遊戲機。我的好朋友對學習剛剛燃起的小火苗還沒來得及發光,就這麼熄滅了。

再後來,上課就變成他的睡覺時間,被老師叫醒,他就外套一甩去操場打球。他的座位在一次次考試中不斷往後,直到和教室最後的垃圾桶為鄰。

聯想到現在的初中生,多半是不願意與父母交流的,就是因為他們以往在跟父母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滿的時候,從來沒有得到過真正的共情:

當孩子抱怨的時候,

“媽媽,讀書真的好累啊,我不想上學了”。

“我今天心情不好,可不可以跟老師請個假啊”。

對此,家長的回覆通常是:

“小屁孩有什麼好累的,有本事你來上兩天班,這才叫累”。

“行了行了,別磨蹭了,趕快收拾東西去學校”。

家長可能根本不知道,孩子心情不好可能是因為生病;不想上學可能是因為這次考試沒考好。

當孩子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情緒時,他們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就是太嬌氣、太矯情,去了學校自然就好了。身為父母的我們不都是這麼過來的嗎?以後他就會明白父母是真的為他好了。

一次兩次三次……當孩子的情緒在父母這裡得不到正向反饋,自然就不願意多跟家長聊了。

03

寫給青春期孩子的父母

你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

最近,有一件關於初中生的新聞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一直以深度報道著稱的《南方週末》也跟進了這件事:

在湖南衡陽成章實驗中學就讀的唐予心(化名),今年上初三,成績一直很好,也是所在班級293班的班長。最近一次考試中成績下滑,受到了家長、老師的批評。


被母親罰寫檢討的當晚,唐予心在班級QQ群裡表達了要自殺的想法。


10月15日晚上8點左右,唐予心和同學一起離開教室。據警方調查,短暫的時間內,她在走廊上分8次服下了160顆秋水仙鹼片。


“我有信心,我一定活過來。”2018年10月18日下午兩點左右,唐予心對父親說了最後一句話,此時,這位初三女生已痛苦地無法大聲說話。

孩子有一個特點,感知能力特別強,但解讀能力特別弱。

尤其是在現在信息爆炸的世界,這個特點更是被無限放大。他們每天學校、家兩點一線,還沒有來得及走出家門看看世界,面對撲面而來的網絡信息,根本沒有辦法對這些事情做出正確的判斷,壓根不知道死亡對自己、對家庭意味著什麼。

根據《南方週末》的報道,唐予心剛被轉到湘雅醫院時,醫院組織了7個科室的醫生進行了大會診,科室包括心內科、神經內科、兒科、輸血科、ICU、急診、醫務科,見到這個陣仗,唐予心害怕了,她幾乎對在場的每個醫生都說過,“一定要救活我,求求你們了”。

她很後悔自殺,但於事無補,4個小時後,未滿14週歲的唐予心被宣佈死亡。(注:新聞報道部分引用自《南方週末》)

報道之後,有位家長@南瓜藤在文章末尾的留言很震撼▼

我初二的女兒曾經問過我:


每天有做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熬過了一天又是同樣的一天,就算放假又如何,仍是做不完的作業。我想休息一下想玩一下,可是一想到作業還沒寫完就什麼心情都沒有了,這樣的人生有何意義?讀完初中還有高中,據說還更累,我怎麼熬過這樣的六年?等我熬過六年,我美好的青春歲月也已過去,何必呢?這樣沒意義的人生要來幹嘛?

這位媽媽在轉述孩子的語言時,鏗鏘有力。但在解答這個問題上卻犯了難。

不管成績好壞,是男孩還是女孩,自尊心受挫都是處於“中二期”的花季少年們所不能承受的。面對孩子的成長煩惱,這就需要父母在跟孩子的交流中,讓ta深切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因為父母的愛與支持,才是他們繼續前行的鎧甲。

前兩天,看了電影《伯德小姐》,正在讀高三的伯德無論是生活習慣、喜歡的東西、想要去唸的大學都跟媽媽不一樣,她們每天因為各種各樣的小事吵得不可開交。

終於在一次吵架之後,伯德問了媽媽一句話:

我知道你愛我,可是你喜歡我嗎?

当你忍不住要对孩子发火时,一定看看这篇文章!

圖片來源自《伯德小姐》截圖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話適合所有的爸爸媽媽:

到底是想贏了孩子,還是想贏得孩子?

一字之差,意思卻完全不同。

@我有特殊的外頭技巧 曾在微博上吐槽自己的父母:

我最受不了我媽的一點是,她永遠要在我生病的時候說我。就比如我感冒了,她就要在我發燒的時候一遍遍地說,你看,我說什麼來著的,讓你xxx的,不聽啊。

發出後,這條微博有1600多人的點贊。

這是想要贏了孩子。

最近恰逢期中考試剛剛結束,我收到了很多這樣的消息:

老師,這次我的數學考的很差,我在懷疑是不是我的數學真的就這樣了,而且我覺得我努力過了,心情很糟糕。

成績沒考好,其實孩子的心裡是最難受的,這時候家長如果再火上澆油責罵孩子,就會讓雙方的立場完全對立起來。當孩子考試成績不如意時,作為父母,我們先不要發火,先幫孩子一起分析為什麼這一次沒考好,才是對孩子、對自己最好的結果。

這個過程就是讓孩子知道,你跟孩子是一隊的,成績才是你們共同要戰勝的目標。

這是想要贏得孩子。

生活中經常會看到很多家長強硬地安排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一定要讓孩子在某個時間段完成自己想讓他完成的內容,小到什麼時候寫作業,大到什麼時候結婚,跟誰結婚。

從小到大,無論什麼事情都想要“贏了孩子”。

家長要贏,孩子就一定會輸。家長想要做一個贏家,孩子就習慣於做一個輸家。

畢竟對於孩子來說,父母老師的責罵是阻擋自己下一次進步的障礙;對父母而言,對孩子發火而不解決問題就是你們親子溝通最大的阻力。

04

當你忍不住對孩子發火時,請這樣做

1.多用描述性語言,少用評論性語言

描述性語言和評論性語言是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提出的溝通模式的一種。

魯思·貝本梅爾的這首歌反映了描述和評論的區別: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照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請你在說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

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以前文提到的事件為例:

當一位媽媽看到正在打遊戲的兒子,想要兒子寫作業或做家務時,“孩子,媽媽上了一天班很累,看起來你已經玩了一會遊戲了,現在你可以幫忙把鞋架整理一下嗎”是描述性語言。

“天天就知道打遊戲,回來鞋也不擺、鍋也不洗,一個一個都等著我伺候嗎”是評論性語言。

孩子很難從評論性語言中知道父母想讓自己幹什麼,而父母往往還會因為孩子不能理解自己的意思再次發飆。

說到這裡,我想起來曾經看到一個女孩在微博說自己跟男朋友平常的交流方式,會在括號裡寫上俏皮的意思,又甜又高效,雖然不是跟孩子交流,但是這種方式大家也可以借鑑:

当你忍不住要对孩子发火时,一定看看这篇文章!
当你忍不住要对孩子发火时,一定看看这篇文章!

圖片來源自微博@脫單作業簿

一家人之間,遇事能溝通,能好好說話,比什麼都重要。

2.處理問題和善而堅定,感覺快要發火時,暫時走開一下

孩子跟父母頂嘴,特別兇,不管父母說什麼他都不聽。這時,父母要怎麼做呢?

先暫時離開一下。

為什麼?這其實是讓父母先冷靜下來。一個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處理問題,是無法做到和善而堅定的,這個時候走開是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媽媽是不是因為這件事情生氣了”。

過一會,調整好了心態,再回來告訴孩子,“寶貝,我很抱歉你剛剛生了這麼大的氣,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是我不能接受你剛才的做法,今後每當我們生氣的時候,我都會暫時走開一下”。

跟孩子確定了一個規矩,“我暫時離開,並不是我不生氣,只是我不能接受你這種做法”。

再然後,告訴孩子“我很愛你,我希望能一直和你在一起,等你能夠處理好自己的怒氣並決定尊重我的時候,你就來告訴我,我們可以重新討論處理怒氣的辦法,然後我們可以把精力都集中在你我都尊重的解決辦法上”。

接下來只要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就好了。

“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只要你能用平穩的情緒、建設性的方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他很快就能從你身上學到這一點。

3.邀請孩子一起參與規則的制定

從小我就特別羨慕我的閨蜜,當她每次想要買一個心愛的東西的時候,就會告訴媽媽,媽媽會把她的心願納入月底的家庭會議中。

在家庭會議中,他們會列出所有家庭成員需要的支出:

爺爺想買一副新的圍棋

爸爸想換一個新手機

媽媽想入一臺新款的洗衣機

閨蜜想要一條漂亮的連衣裙

全家人會在這次會議中,根據這個月剩餘的錢,儘量滿足大家的需求。如果暫時不能滿足,也會告訴她原因,在下個月的討論中獲得優先滿足權。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長大的閨蜜,十分懂得照顧他人的情緒,也不吝於表達自己的要求。

其實不僅是買東西,包括玩手機這種好像很難解決的問題,都可以開誠佈公地跟孩子一起制定規。在給予孩子足夠尊重的基礎上,跟他共同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

当你忍不住要对孩子发火时,一定看看这篇文章!

一直對九把刀的一句話很有感觸:

我一直覺得小孩子可以不瞭解大人,因為他們沒有當過大人。但是我一直很納悶,我覺得大人不可以不瞭解小孩,因為你們當過小孩。

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所有父母都在想,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成人就好。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家長想要的也越來越多,想要孩子聽話,想要孩子考到第一名,想要孩子成為人上人.......

想要孩子有更多的技能傍身本身沒有錯,但一定要記得隨時停下來,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愛,在愛的力量裡不斷前行。

沒有什麼事情是愛不能解決的。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首臺灣作家張文亮的詩《別讓孩子成為一隻流淚的蝸牛》,只願父母和孩子都被愛滋養: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

慢著!

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

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家長不妨放慢腳步,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從沒完沒了的生活裡探出頭,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孩子是我們在這世上看過的最可愛的人!

此文送給所有正處於忙碌中的爸媽們,別讓孩子成為一隻流淚的蝸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