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科學家錢學森在晚年的時候才提出了“為什麼中國培養不出大師級的人才”這樣的問題?

江東鎮長


錢學森晚年的時候,最惦掛的大概就是大學教育問題,多次在病床上和大學生代表座談,對後輩的關懷溢於言表,所以有此一問實屬正常。

錢學森的事蹟在我們的教科書上一直被大書特書,但是很多人還是喜歡用放大鏡去找他的黑點,但是黑來黑去,始終就是他和氣功的那點事,以及他關於畝產萬斤的解釋。

實際上,錢學森是一位偏工程學的物理學家,不是理論物理學家,不是農學家,不是醫學家,更不是政治家,所以,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我們沒必要對其求全責備。等到這些喧囂全都過去之後,曾經的兩彈一星元勳已經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了,這時候,人們才開始真正地想去聆聽,這位老人還有什麼話想跟我們說。類似的一些提問,並不是只有錢學森才說過,他也不是隻在晚年的時候才問,只是此前的音量太小了。

清華大學的老校長梅貽琦,早在民國時代就曾提出一句著名的話,大意是:大學之大,不在於大樓,而在於大師。由此可見,如何培養出大師,實則是一件老命題,並非是錢老的原創。

但是,也正是身處這個時代,錢學森的“大師”之問,起到了非常直接的作用,重視大學教育質量成為國策。在他過世前幾年,迄今為止華人最傑出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回到了國內,並由此帶來了蜂群效應,一時間,很多優秀的華人科學家紛紛回國,給中國的大學帶來了新鮮血液。相信不久的將來,年輕人可以用自己的經歷回答錢老的問題。


分子美食家


錢學森大名鼎鼎。他領導了中國導彈的研發製造工作,是中國導彈之父。使中國人民不但在政治上站起來,而且在國防實力上站起來的大大功臣!

錢學森有兩大特點:

第一大特點是愛國,他拋棄美國政府挽留,挽留不成就阻撓。他毅然回國,表現了忠心耿耿的愛國情懷。

另一大特點,或者說貢獻,就是他研究的系統論。即從系統上把握工程。把每個細節都放在大系統中去考慮問題。

一個人把愛國熱情和科研工作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很不容易。他的貢獻不容抹殺。

他在物理學方面其他貢獻我孤陋寡聞不知道了,以上認知也是從電視劇裡得到的。

他為什麼晚年提出“中國難出大師級科學家”這個結論,只有他自己知道。別人都是猜想。更不用說“晚年才……”了。

他生活在那個年代,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那個年代主流思潮的影響。他也是人。是人就難免不犯錯誤。如果說他有錯誤,那就是在某些問題上他也盲目跟風,失去了一個科學家的思考問題的獨立性。

他為什麼說“中國難出大師級科學家”?以我的猜想,一個原因就是他從領導原子彈研發工作過程中發現,許多從事科研工作者考慮問題缺乏獨立性;第二個原因可能是他晚年也開始思考,在孔孟思想兩千多年影響下的中國,在以“政治一統”的環境裡,難以發揮科學家們的個性,難以按個人思路研究問題。

我的分析和猜想就是這麼多。


飛逝的是思緒


年輕時候不敢說,說了混不下去。臨了臨了,說點不鹹不淡的話,資歷在那,也是黃土埋了半截的人了,誰跟他計較呢?要不怎麼是聰明人,就是知道在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好處一個沒落下。你看現在批評教育的清華北大教授,都是快死了才出來說幾句,而他們今天的批評的,正是他們當年一手締造的。這就是聰明人,錢權撈到手,臨死在把名也撈到了。有個成語,叫"玩弄於掌股之上",說的就是廣大網名。不信,看看網上那些因為其臨死前的一句話,莫名其妙就崇拜的人,太多太多了


用心去猥瑣406


要看他說這句話的時間!當時都在質疑中國公派留學制度……花費的是中國少得可憐的外匯(當年出口創匯是為國貢獻哦),可學成回國的比率又小!

錢學森的意思是:必須出國留學,回來20%就賺大了……象他那樣幾十、幾百才行!

當時中國大學的教授,大學教材,落後N年……每個頂級專家用手數、還進不了世界前一百!怎麼能培養頂尖人才??

錢學森的成就,離不開他的導師們……他的導師們是世界最牛的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

物理不是文學,不僅需要環境的薰陶、更需要實驗、天價的實驗!


新晴辛靜


我們應該結合當年的中國國情。希望大家明白一個問題,國家從建國到現在人均還是很窮。我們見過很多科學家都是西方那邊的,但很少有非洲那一片的!因為窮!我們很多人都喜歡談理想,但是如果你天天餓肚子,你就沒時間考慮理想了!我其實很想做科學家,一方面能力不行,還有點我的精力只能養家餬口。

有人說中國教育體質不好!怎麼說呢?一方面因為國人思想中的官本位思想嚴重。另一方面,中國人太多了!只能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只能從這麼多學子中選擇精英。

其實中國還是有很多精英科學家,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不然我們國家的國防與科技在僅僅三十年之間怎麼可能發展這麼快?

其實真正對國家發展不利的是投機倒把的投機分子太多了。拿炒房客來說,他貸款炒房……我們這些老百姓,其實也管不了那麼多,平平淡淡過自己的小日子就可以了,其實把國家比喻成一個機器,我們也就一個螺絲的作用,每個人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其實也是一名科學家!哈哈


Forget685


"錢學森之問″,在晚年提出,似應該理解為"厚積薄發″,符合人的思維發展規律,人極多如此吧!具體說,因為,"錢學森之問″,是歷史之問,遠至民國時期;是經久之問,包括親身實踐;是客觀之問,問題導向,對過去的與當時的進行綜合思考;是反思之問,好像也/該有對自我過去的反思甚至詰問。

更需關注的,"錢學森之問″既是當時之問,也是當下之問,當下也早有此問、該有此問,包括問體制、問機制、問環境、問教育、問社會,是不一而足之問。

最該深研和力踐的,是"錢學森之問″的思想之實、學術之實、科技之實、求真之實、意義之實、作用之實……。

當下之問,也就是未來之問,而未來之問則是終結之問。


肇俊武


錢學森回國時,正值57年反右鬥爭,一直到十年文化革命大動亂,階級鬥爭不斷,知識分子臭老九個個自身難保,誰敢說滅了誰,後三十年,錢老才敢講真話,可已經進入人生倒計時了。


孤猴78345271


他知道自己來日無多,良心發現,終於斗膽把心裡話說出來


用戶1600747820378


估計後悔回來了,快死了才說出幾句良心話,要是剛開始說這話估計就立個愣了


積雪62


大學己完全行政化,相當於一個當地政府的行政框架,那些行政人員就管著一線教書的老師,拿著比一線老師高的待遇,為了出政績,求提撥,想著法做一些行政套路,大學不象教書育人的地方,一線老師待差,負擔重,沒有發展空間,有本事不會到大學裡來,所以大學教不優秀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