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古代有些朝代建立新王朝後會大殺功臣,你怎麼看?

深秋孤蟬


帝國初建,為了掌控,為了給後代留下可以長久統治的江山,必須把存在的不可控因素幹掉。另外,跟著開國皇帝打江山的那些人,知道很多底細,難免不生出江山輪流做的思想。所以帝國建立以後,外部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內部權力博弈才是關鍵。這就造成的了,新王朝建立打殺功臣的局面。也有人功成身退,得以善終的,比如:范蠡和張良。總之,好處不勝寒,到了一定程度,就不是你想不想的問題了,權力鬥爭本來就很殘酷,你處的地位就是懷璧其罪。想置身事外,難!而一旦站錯了隊,就會萬劫不復。


能量可控


功高震主,君王擔心功臣的威信太大使得自己的威信相對來說弱小了。功臣,在建立王朝是立下大功,一般是將軍居多。而作為一個君王,一個領導者,是不適合親自上戰場的。將軍是一個軍隊的核心,一個好的將軍會和將士們共同進退,那麼那些將士們就會信任將軍。所以在軍隊中,對於將士們來說將軍比君王更有威信。大家都讀過歷史書看過古裝宮廷片,像叛亂或者奪嫡之類的,一般都特別注重軍權。而當將軍的威信比君王高以及手握軍權時,君王就會感到不安,而若是給他安一個罪過把他怕配到邊疆或讓他賦閒奪取他的兵權,又要擔心他叛亂了,因為他雖然沒了兵權,但是他還有他的威信以及當初一起浴血沙場的戰友,將軍及時沒了兵權在軍中的影響力也是極高的。君王是不會放一個定時炸彈在身邊的,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誅殺了。但一般來說若是他的後代很出色的話君王就會誅九族了,畢竟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若是後代比較平庸君王應該還是會看在當初將軍幫他打天下的份上善待他的家人的。不過一般來說君王是不會王朝剛建好就殺害功臣的,王朝建立之初,根基不穩,內憂外患一大堆需要解決。君王一般會選擇扶持一個比較好控制的中等偏上型的家族來制約功臣,等到政局穩定了,國家繁榮了。君王就會看他們鷸蚌相爭,到最後將朝堂重新洗牌,安插自己勢力到重要的位置。這個時候應該是10年後或20年後吧,這個時期君王基本已經佔據了絕對的領導權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一般懂得時事有比較識趣的功臣會在王朝建立之初在君王還沒要對他下手之前就退出朝堂的,不過脫不脫得了身就不一定了。君王,大多對權力都有著絕對的控制慾,他的眼裡是容不下一顆沙子的,故而功臣都是沒好下場的。


小浩談歷史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除了漢和明,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都很少殺功臣,畢竟皇帝也是想要名聲的,卸磨殺驢、過河拆橋這樣的名聲沒有皇帝想要的。


紅黑聖西羅


中國人這麼重情重義的人群,不一定那麼忍心隨便殺一個對自己特別好的人,皇帝就是皇帝,雖然以前打仗時候是好朋友,當上皇帝了就尊敬人家,可是有些功臣功高自傲,把自己功勞看成比皇帝還高,這個是大臣們身上存在的問題,皇帝身上存在問題呢,就怕大臣們聯合起來推翻他的皇位取而代之,所以在這個矛盾中出現一個功高震主之類的詞,比如郭威,趙匡胤以前都是功臣,自己黃袍加身自稱皇帝,這樣哪個皇帝不怕。都是矛盾中產生的。功臣把皇帝殺掉再殺把他自己的人,或皇帝殺完功臣才結束。


二郎lns古今通


功臣多是殺人魔王。

建國之後,百無一用,恃強凌弱,不守規矩,故而被殺。


麼麼兔小小隻


說歷朝歷代殺功當然君王的猜疑是主因,但權臣不安份守己也是一個原因,明朝的藍玉路過縣城別人不認他進城他就用大炮轟擊縣城進城之後還屠城!那國家法度在他面前面如同廢紙,這樣的話還有誰會遵紀守法!再說胡文慵為了排除異己揑造事實構陷他人,勾接朋黨,欺上瞞下,如果你們是君王有這樣的臣子你們殺還是不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