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多次北伐均未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對此你怎麼看?

談文論史


從228年春至234年冬,諸葛亮先後五次北伐,打了兩次大仗,兩次小仗,一次中不溜,雖然有勝有敗,但戰略目的沒有達成,可以說北伐是失敗的。

為什麼失敗?有諸多原因。

(1)蜀國國力不及魏國

三分天下後,魏國國力最強,蜀國國力最弱,不僅管轄領土面積狹小,人口也是十分稀少。北伐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蜀國無法支撐大規模連續作戰的物資、兵力,一旦不能速勝,就只能知難而退。

(2)戰略上的失敗

第一次北伐在魏國南征東吳失敗、曹丕去世以後,諸葛亮認為魏國西部空虛,且新君繼位局勢不穩,可以渾水摸魚。他選擇兵出岐山,期望先攻佔隴右作為進攻跳板的戰略。比起魏延提議的兵出子午谷,諸葛亮的做法相對保守,在前期勝利以後,遭到魏軍反擊,馬謖鎮守的街亭被攻佔,不得不退兵。此後的進兵也都以穩妥方式為主,冷兵器時代用兵講究“以正合以奇勝”,諸葛亮用兵謹慎,又不願意全力以赴,故難以獲勝。

(3)政治因素大於軍事目的

諸葛亮的北伐看似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實則是多方面政治考量的結果。以蜀國的國力,魏國一旦坐大必敗無疑,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即便不能勝利也能延緩對手發展的腳步,緩和危機,以進攻代替防守。除此以外,蜀國內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戰爭可以有效輸出矛盾,平息內鬥。

(4)魏國政局穩定

228年春至234年冬,正直魏明帝曹睿在位,曹睿一生譭譽參半,毀的是他私生活不檢點,在軍事政治方面卻也有過人之處,東吳名將陸遜說他: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可見魏國當時國力依然鼎盛,縱然兩線作戰,也不是蜀國可以輕易撼動的。



日慕鄉關


用兩句話概括就是:諸葛非將帥之才,曹魏非速亡之國。

諸葛亮的軍事天賦被三國演義神化了,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並非軍事家。我們都知道諸葛一生唯謹慎,一個到處都小心翼翼的人,在戰場上是不會有太大成效的,戰爭靠的是出奇制勝,顯然諸葛亮在這方面的短板太明顯,他否定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就是個例子。

另外曹魏方面也不是吃素的,雖然曹操死後他們的實力有所下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蜀國想吃掉曹魏也很困難。曹魏在北方打下了夯實的基礎,無論是國力、軍力、人力都在蜀國之上。有一個數據可以說明這一切,史書上記載諸葛亮北伐出動的總兵力不過10萬,而這僅僅是曹魏在隴南一個軍區的兵力而已。


閒壇故事匯


諸葛亮性格是有缺陷的,從自比管仲樂毅就能看出來他是個剛愎自用的人,最起碼是驕傲感很強的人。蜀漢人才其實很多,不比曹魏少,但都得不到重用,一方面是諸葛亮權力慾很強,很少放權,手下人就得不到鍛鍊,就是有天賦也慢慢荒廢了,另一方面,諸葛亮是世家子弟,門第觀念很強,做不到曹魏那邊的用人不拘一格,曹操就發佈過唯才是舉令,大量寒門人才得到重用,反觀蜀漢的寒門人才就很少,大部分是世家子。這個方面可以從諸葛亮對關羽張飛的態度看出,張飛是富戶出身,有自己的肉鋪,桃園,本人又讀過書,能寫得一手好字,關羽是個小販出身,沒怎麼讀過書,所以,諸葛亮和張飛關係好而看不起關羽,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關羽後期長期駐紮荊州,不僅僅是荊州需要大將鎮守的原因。所以,上行下效,蜀漢文武因為諸葛亮的原因,世家和寒門矛盾衝突不斷,寒門人才心灰意冷,世家人才又長期得不到鍛鍊,眼高手低,彼此又勾心鬥角,互相拖後腿,北伐一個是恢復漢朝江山,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轉移國內矛盾。

諸葛亮幾次北伐,浪費了蜀中多少年積累的資源,後面一次比一次艱難。不佔天時,地利,人和勉強算佔了一半,失敗簡直就是必然的,成功才是偶然。


高星\n


大家不要以為孔明真的像《三國演義》那樣”料事如神”,那是羅先生的神化而己。我主要參考《三國志》作答。

客觀上,蜀漢和曹魏的實力對比,不管兵力,人口,還是文官武將的數量和能力,蜀都遠不如魏。特別是夷陵之敗後,蜀的實力進一步削弱了。其次,孔明北伐要經過祁山,補給困難,只要魏兵守住幾個山口,蜀兵是很難攻過去的。事實上劇情基本上都是這樣上演。

主觀上,孔明北伐的目的並非是什麼”興復漢室”,而是為了自己能更好地統攬朝政大權。劉備死後,蜀漢內部鬥爭非常激烈,北伐是轉移內部矛盾的最好方法了。通過北伐,孔明成功地打擊政敵(如李嚴),將相府的人安排在朝庭關健的位置上,達到獨攬大權的目的,架空了後主劉禪。

事實上,蜀漢北伐,就是孔明和司馬意的默契戰。雙方打打鬧鬧,都達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以上是小弟對孔明北伐的個人看法,歡迎指正。


嘉-菲-貓


蜀,國弱·民貧,諸葛亮北伐沒有具備條件,認為曹丕親征東吳而逝,趁曹睿新即位,小兒皇帝(22歲)政局不穩,異想天開,一鼓作氣滅掉曹魏,通過北伐戰爭,可以篡奪蜀漢的軍政大權集身於本人,如果不北伐,南中平定後,就得交權於劉禪,不交權和劉禪遲早會政變,不是諸葛亮會貶職,就是劉禪會被廢,君臣關係難以維持,益州派李嚴為代表是反對北伐,北伐浪費錢糧,各行貪派增加賦稅,人民生活負擔加重,勞民傷財,傷亡人口,戰爭就是倒退不發展,百業待廢,戰爭就是衰弱不興旺的象徵,戰爭就是搞破壞,選擇戰爭就是亡國亡命,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派,也就是外來戶,通過戰爭掌握實權壓倒坐地戶,通過戰爭軍政大權可以集身於諸葛亮一身,可以牢牢地把持朝庭,架空劉禪,通過戰爭諸葛亮的知名度,威望可以榮升千古名相,北伐的口號,打著漢賊不兩立的旗幟,以經沒有號召力量了,魏·吳,倆國都發展的安居樂業,比蜀漢,國興民旺,而且諸葛亮的北伐以不得民心,名不正言不順,反而是侵略戰爭,邪不壓正,諸葛亮的侵略戰爭,取不到勝利的成果,好象袁世愷一樣,國內國外都憎惡懲罰,只能在憂憤中消失滅亡,北伐不能成功。


鄉村音樂曹輝平


孔明多次北伐均未成功的原因是;因為他不是個卓越的軍事家,更不是個軍事天才,而是徒有虛名。關公,張飛獨軍戰死與他不無關係。從諸葛亮一開始的三分天下,就是他的最大目的,但是曹操的目的是一統天下。雖然赤壁之戰失敗了,但是其精神不倒。諸葛亮聯吳抗曹東吳不買他的賬,本身自帶無能之象,諸葛亮缺少一統天下的雄才大略。最後讓司馬懿統一了天下。可見司馬懿要比諸葛亮高明的多。因為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志士明人


諸葛軍事水平有限,政治觀念較好,如劉備託孤他基本我行我素。李嚴同為託孤大臣,文武來得,又是蜀人,不但不用還貶為庶人不用。魏延戰功卓越,身為徵西將軍太守,言不聽計不從,還設計逝後斬殺。這對大小將士打擊得非帶寒心,誰還願拼命立功呢?趙雲一是單獨託孤保劉禪的武將大臣,又是胸寬量大很底調的人,換個關張魏延者早已反了。又有隆中對策無有天下之份,毛主席也有論斷。這個六出北伐可能是韜晦之計,為避蜀內有人要想有所為也未可知也。


蕭湘居士__


諸葛亮當軍師不是他的主業∵北伐是勉強而為之灬正史\\裴松之:陳壽:都說諸葛亮是大才…傑出的外交縱橫家:戰略家…治國能力有傑出表現:軍事能力一般…


臨汝孤忛


首先是因為蜀國偏安於一隅,而曹魏佔據著中原地區,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有了中原地區這個大糧倉,再多的軍隊都可以養活。再就是當時關羽丟了荊州,使蜀國失去了最好的前進基地,因為荊襄地區水路發達,便於後勤保障,而走岐山出川,後勤難以補給。


影視大賣點


因為諸葛亮本身就不是真正的軍事家,也有自己的私心想把功勞集於一身,好像他自己就是張良,蕭何,韓信的合體一樣,再說司馬懿就是他的對手,曹丕,曹睿也不是莽夫項羽,還有東吳的掣肘北伐就不可能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