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國如果在擊敗法國後不發動巴巴羅薩戰役與蘇聯開戰,能否改變戰爭走向?

lxl愛莉


這個問題比較扯淡。

因為希特勒的發展模式決定了:戰爭一旦打響,根本就不可能停止。

橫掃西歐名為報德國一戰戰敗的一箭之仇,事實上是為進攻蘇聯掃除後顧之憂。對於希特勒而言,不進攻蘇聯,他的帝國將沒有任何意義。

為什麼這麼說呢?早在1923年啤酒館暴動失敗,希特勒坐牢期間,他就寫出了那本震動世界的《我的奮鬥

在這本書中,希特勒除了鼓吹種族優秀論,還為德國人指出了國家崛起的途徑,即:消滅劣等民族斯拉夫人,奪取他們的土地和資源,所謂“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就是這個意思。

作為參加過一戰的士兵,希特勒對於德國的戰敗心有不甘。他認為德國除了地處歐洲十字中心,容易受到各方的攻擊,還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德國的面積太小,資源太少,根本無力支撐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所以為了德國的發展,德國必須要成倍的擴張疆土。

而在歐洲範圍內滿足希特勒要求的,只有蘇聯,因此攻打蘇聯是希特勒的既定目標。

1929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德國深受其害,不過卻為希特勒的上臺創造了有利條件,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

隨著總統興登堡的去世,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開始雄心勃勃的擴軍備戰計劃。

今天的很多人對希特勒的經濟措施津津樂道,畢竟一個千瘡百孔的德國在希特勒手中只用了短短六年就恢復了元氣,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是一項空前的壯舉。

然而不為人知的一點就是:希特勒的經濟成就和西方國家的默許和支持分不開。

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1929年的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的衝擊太大,市場經濟運轉失靈,人民生活長期困苦,社會動盪的威脅加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未受經濟危機影響的蘇聯開始了雄心勃勃的無產階級革命輸出,這使得西方國家,尤其是大資本家惶惶不可終日。

一旦蘇聯將紅旗插遍歐洲,甚至全世界,那麼資本主義就將徹底處於下風,甚至被革命,這是西方大資本家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在西方世界和蘇聯之間構起一個屏障非常緊迫,德國成為最好的選擇。

所以希特勒的膨脹和西方國家的默許和縱容有密切關係。而希特勒也巧妙的利用了這些便利條件,比如終止了一戰賠款,武力開進萊茵非軍事區,大力發展軍備,迅速減少了失業率,贏得了德國各階級的好感。

在所謂的民主政府無力應對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極端暴力的法西斯政權很快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希特勒獲得了崇高的威望。

希特勒推行一系列措施的啟動資金來自容克資產階級和西方大資本家的借款。但是希特勒著眼於降低失業率,維護社會穩定的所謂以工代賑和擴張軍備等舉措,在短期內無法為希特勒收回投資。

在這樣的情況下,掠奪外國資源成為回籠資金的最佳選擇,所以軍力膨脹的希特勒開始向周邊擴張,先後兼併奧地利,吞併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等國在東歐的盟友紛紛被蹂躪。

不過西方國家沒有忘記扶持希特勒的最終目標,那就是對付蘇聯,因此對於德國向東的擴張,他們置若罔聞,大力推行“綏靖政策”。而希特勒也巧妙的利用了西方國家的心理,不斷巧取豪奪周邊國家的資源和土地。

但是希特勒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波蘭就是個硬骨頭。這個命運多舛的國家自恃有英法等國撐腰,拒絕了希特勒的一切要求,惱羞成怒的希特勒選擇訴諸武力,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由於德國準備充分且裝備精良,軍力強大,所以在戰爭前期德國連戰連捷,很快吞併了波蘭西部。

在德國閃擊波蘭後,英法雖然向德國宣戰,但是在西線沒有任何動作,他們的目的仍然是等待希特勒主動進攻蘇聯。

這一點希特勒是非常明白的,而且希特勒創立的以戰爭回籠資金的模式,也註定了他不能停下來,這也意味著希特勒必須在消滅波蘭後,立刻向東部的蘇聯發起進攻。

但是希特勒明白自身的定位,他不想接受西方國家安排的命運。希特勒深知它的價值就在於解決蘇聯,等到德國解決掉蘇聯後,那麼接下來西方國家就會聯合解決自己。

或者退一步講,即使德國不能解決蘇聯,在德國和蘇聯打得難解難分之時,這也是西方國家漁翁得利的好時機。

總之無論哪種情況,德國的命運,最後都是被西方國家消滅,沒有例外。這是希特勒難以接受的,所以他必須自救。

而自救的措施就是先下手為強,消滅這些債主!

所以在德國閃擊波蘭前,希特勒和斯大林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保證了東線的安全,然後在消滅波蘭後,德國轉而向西橫掃西歐大陸。

希特勒橫掃西歐大陸,在今天看來是其戰略中的一大昏招,因為他徹底激怒了西方國家。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希特勒別無選擇。

因為當時的蘇聯實在是太強大了,如果德國在消滅波蘭後,立刻進攻蘇聯。因為後院不穩,等待德國的將是不可避免的失敗。

所以趁著蘇德蜜月期橫掃西歐是此時德國的最佳選擇。

對於德國而言,擊敗法國只是戰爭的上半場,在沒有擊敗蘇聯、稱霸世界的下半場完成之前,希特勒的戰爭不算結束。

而且無論德國先進攻蘇聯,還是先進攻法國,希特勒的模式都決定了德軍必須一直在進攻,或者在進攻的路上。

橫掃法國,雖然報了德國在一戰中的仇恨,但是卻徹底激怒了西方世界。出離憤怒的西方國家不得不和傳統的敵人蘇聯聯手,共同絞殺德國法西斯。希特勒進攻法國已經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格局。

而且除了希特勒和西方國家的博弈,作為德國獵物的蘇聯,也從來沒有袖手旁觀過。

《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為德國在東線消除了後顧之憂,也為蘇聯在遠東解決日本提供了有利條件。

但是蘇德雙方都知道,所謂的《蘇德互不侵犯協定,不過是一張廢紙而已。在德國解決掉西歐,在蘇聯解決掉日本之後,蘇聯和德國在歐洲的死磕將不可避免。

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的目標是將紅旗插遍全世界,對於膨脹的德國,蘇聯同樣是無法容忍的,所以對這一場潛在的戰爭,蘇聯也在不斷進行著戰爭準備。

二戰前蘇聯在國土西部修建了北起北冰洋,南至黑海的“斯大林防線。瓜分波蘭後,蘇聯又在蘇德邊境修建了巴普洛夫防線。但是這對於蘇聯而言遠遠不夠。

1939年11月,蘇聯對芬蘭發起戰爭,付出慘重代價後奪取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軍強行開進波羅的海三國,將三國併入蘇聯;1940年6月,蘇軍武力奪取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

蘇聯的咄咄逼人,使得希特勒根本就沒有停下來的外部條件,加上希特勒不能停下來的內部因素。所以,蘇德開戰不可避免。

1941年6月22日,550萬軸心國軍隊突破蘇德防線,向蘇聯發起鋪天蓋地的進攻,蘇德戰爭正式拉開序幕。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如果你知道斯大林說過的一句話,就知道如果再給蘇聯2到3年時間,那麼德國完全可能在初期就被蘇軍給抵抗住。斯大林就說過:只要在給蘇聯2年時間,那麼蘇聯的損失將大為減少。


很多人總結德軍在蘇聯的失敗是由於天氣原因,但是真正擊垮德軍的卻是蘇聯恢復過來的工業能力。整個二戰時期蘇聯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而且質量不比德軍的差。而且還是在德軍佔領大量國土的情況下,對比一下德軍二戰各時期的生產能力就知道,蘇聯越打越強,德軍越打越弱。

1943年德國坦克年產量7600輛,隨後1944年就只有2500輛左右。而蘇聯戰爭期間被擊毀了近7萬輛坦克,但是其裝甲部隊一直保持著巨大的規模,補充能力遠強於德軍。也就是說蘇軍在質量不如德軍的時期,完全可以靠量來挽回。而到了1944年後,德軍裝甲部隊就已經完全不是蘇聯的對手了。

所以如果希特勒不這麼早發動巴巴羅薩,我們只想到德軍在恢復元氣,但是卻沒考慮蘇聯也在發展,而且由於制度優勢,蘇聯發展的速度明顯要比德國快!


小司馬遷論史


德國有稱霸歐洲和世界的野心。如果德國在擊敗法國後不去攻打蘇聯,而是選擇修養生息,那麼德國一定有希望戰勝英國。



1.我們知道戰爭是綜合國力的比拼。二戰期間德國是歐洲地區非常強大的國家之一。 德國的綜合實力要比英國強大很多。如果德國不去進攻蘇聯,而是休養生息,積極生產戰爭物資,那麼德國一定會打敗英國。

2.但是即使德國真的擁有了攻打英國的實力。蘇聯也一定會與英國一起對德國進行兩面夾擊。因為一旦英國被德國打敗並佔領。那麼蘇聯就成為德國稱霸歐洲的最後一個障礙。



3.希特勒在打敗法國、比利時、荷蘭後。曾經對歐洲形勢進行了分析,他認為英國沒有實力打敗德國。而蘇聯當時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工業強國,時間拖得越久對蘇聯的工業生產越有利,蘇聯一直就是阻礙德國稱霸歐洲的一個障礙,因此德國要先打敗蘇聯後,在鞏固戰爭成果養精蓄銳,最後進攻英國。

4.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為了謀求成為世界霸主而進行的一次嘗試。只可惜德國的理想很美好,可是現實很殘酷。德國的綜合國力不足以與蘇聯和歐美國家進行持久戰。

5.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和自然資源儲備也沒有蘇聯和美國強大。因此,德國出現了戰爭損失後無法得到有效的補充。在戰爭的泥潭中消耗了大量的國力,最終導致德國失敗。


杜達特洛夫斯基


當時德國需要面對歐洲強國就是英國和法國,其餘的西歐國家都是打打醬油的角色。在德國越過馬其諾防線,閃擊法國將其按在地上摩擦之後,法國也就基本沒啥反抗的能力。德軍的快速突進將英法軍隊壓縮在敦刻爾克周邊地區。很不懂德軍不集結主力部隊將這些軍隊圍而殲之。要知道英軍是職業化軍隊,被打死一個就少一個老兵。如果德軍將這些部隊全部殲滅,那麼英國就元氣大傷了,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在英法聯軍撤回到英國本土之後,德國也設想過進行登陸戰佔領英國。然而礙於英國強大的海軍部隊,最後只是採取了空軍轟炸的方式,打擊英國抵抗的決心和信心。炸著,炸著,眼看著英國就要堅持不住了,德國又把空軍主力部隊調往了東線準備巴巴羅薩戰役。事實上德軍應該集中力量轟炸英國,徹底摧毀它之後,才能發動另外一場大的戰爭。

在西邊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完畢,德國又準備攻擊東邊的朋友。德國之前與蘇聯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雙方不打仗,和平友好的共處。這只是德國的緩兵之計,蘇聯早就被元首列為德國的頭號大敵。所以德國攻擊蘇聯是已經決定好的事情,什麼時候攻擊蘇聯,怎麼攻擊蘇聯才需要細緻討論的事情。德軍不發動巴巴羅薩戰役,也會有其它甚至更好攻擊蘇聯的策略。德國不可能給蘇聯土地,更不可能等待幾年再與蘇聯宣戰。那樣的話,蘇聯只會更加的強大。或許蘇聯先違約條約攻擊德國,這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德國幾百萬軍隊的多路攻擊,爆發了強大的戰鬥力,尤其是閃電戰,打的蘇軍有點懵逼了。在前期作戰中,蘇聯軍隊可以說是損失慘重。在德軍持續猛烈的攻擊下,蘇軍也漸漸的扛不住了。這個時候美國朋友來了,它們帶來了大炮,坦克和飛機,還有成噸的戰略物資。德國攻擊蘇聯,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美國對於歐洲戰場的態度。不敢德國打不打蘇聯,戰爭的走向德國最後都要和美國開戰,但是德國遠遠不是美國的對手。


兵說


不可能。

因為在德國攻陷法國之後,全世界已經看清了希特勒的計劃——佔領整個歐洲。

這一點,無論納粹還是蘇聯、英國,都一清二楚。

德國想要攻佔英國決非易事,英吉利海峽也許不寬,但對於英國海軍阻擋德軍來說足夠了。德國要攻打英國,一定要經歷漫長的過程,還不一定能打贏。

到底蘇聯人,會在德國跟英國交戰的時候坐山觀虎鬥。什麼也不做嗎?

蘇聯人難道會認為,納粹佔領英國之後,就會甘心當和平使者,再也不擴張了嗎?

實際上。蘇聯對德國的侵略計劃一清二楚。而蘇聯早就做好突襲德國的準備,一旦西線戰事陷入焦灼,蘇聯就會雷霆一擊,主動進攻德國。而那時候德國依然會腹背受敵,只不過比歷史上的真實情況更糟糕,因為戰火將在德國本土上燃燒。

德國無論如何都躲不過與蘇聯的一戰,它進攻蘇聯,只不過是先下手為強而已。蘇聯之所以被突襲,是因為沒想到德國會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突襲蘇聯。

但德國早晚要腹背受敵,也早晚要被消滅。這就是法西斯主動擴張不可避免的命運。


小約翰


按照題主說的這個時間節點,我們不考慮德國怎麼想,看看其他國家的視角。

戴高樂:動員所有殖民地的兵力,也要奪回法國!貝當是個懦夫!不能讓英國人和德國人講和!

丘吉爾: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投降的,我就多在倫敦,你們在海上就是過不來,轟炸就轟炸,不可能投降的,美國人的條件可以商量,背靠大海怎麼都行。“德國的敵人全都是我們的盆友~”

鐵托: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我還要領導遊擊隊擊敗侵略者呢,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羅斯福:歐洲不可能統一的,統一就成了大敵,在德國手裡統一更不可能,美國再孤立也不可能讓一個新巨頭出現,猶太財團在議院還有席位呢,坐視不管是不可能的,戰爭財還是要發的。

弗朗哥:英國人說啥是啥,德國人說啥是啥,錢我收了事我不辦你們繼續聊,打仗是不可能打仗的,這輩子都不想再打仗了,很危險的。

斯大林:我有一個蘇聯夢,等我三個五年計劃下來兵強馬壯天下無敵,到時候腳踩德三,手擒英法,一路鋼鐵洪流推到大西洋,這兩年先看著歐洲互撕,過兩年看看誰才能制霸歐洲!

看到了吧,軍國主義的戰車一旦發動在征服一切之前就無法停止,就像鯊魚不能停止遊動一樣。

PS:戴高樂長得和希特勒怎麼這麼像!


歷史區總柴


呵呵,巴巴羅薩計劃的發動是勢在必行,即便德國不發動,蘇聯也會發動。

別以為德國在二戰早期的勝利是純粹德國的勝利,綏靖政策是依靠無中生有的憑據制定。

蘇德必有一戰,正是如此,西歐國家才縱容德國,奈何德國第一個動手的是解決英法,大出意料,不符合常規出牌。

蘇聯磨刀霍霍並不是秘密,在德國攻擊波蘭,蘇聯立馬出兵,兩國瓜分了波蘭,實力不容小覷。

德國狂賭大勝,如果不趁機打蘇聯一個措手不及,而是和蘇聯繼續友好、妥協,只能是一廂情願,因為德國也有過拉攏蘇聯進入它的同盟,蘇聯拒絕了。

不是朋友就是敵人,若不趁你病要你命,德國會由戰略優勢轉入戰略劣勢。

別忘了,英國並不是只有英倫三島,它還在北非虐意大利,美國態度雖然中立,但明白人都曉得它不是德國的夥伴,蘇聯雖然不被歐美喜歡,但正和德國的敵人在擁抱。

因此巴巴羅薩計劃必須發動,德國騎虎難下。


鴻哥iouyh福小鋪


好多人都認為擊敗法國後,即使德國休養生息,也改變不了戰爭走向,我要提個反對意見。

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前,德國吞併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國通過閃電戰,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投降。此時大半歐洲落入希特勒的手裡。如果此時,德國停下進攻的鐵蹄,韜光養晦,並與英國達成和解,戰爭的走向很有可能改變。有以下幾點來佐證:

1:決定休養生息必定會實施一些有利於民生政策,勢必削弱佔領區民眾對納粹的敵意,增強了凝聚力。

2: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是當時的世界科技中心,在戰爭中,德國使用了V1,V2導彈,防空導彈,各種早期的無線電制導炸彈,早期的噴氣式飛機,並率先研究原子彈等黑科技,戰後這些新式武器的技術資料都被戰勝國搶走了,同時世界科技中心也轉移到了美國。

3:德國的海軍,空軍相較於陸軍是比較弱的,德國也可以藉此時機打造強大的空軍,海軍。德國也可以藉此時機尋找石油等戰略物資。

4:當時美國國內孤立主義盛行,德國在歐洲停戰,勢必讓美國無法介入。美國真正全面加入二戰也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這時,國內的孤立主義才真正閉嘴。

5:蘇聯的確有進攻德國的計劃,但此時的蘇聯軍隊剛經歷大清洗,戰鬥力一定大受影響。休養生息後,德國可以有效調動佔領區民眾加入對蘇戰爭。

6:休養生息後,周邊國家如果入侵德國,也會給德國出兵的好藉口。

歷史終歸是歷史,改變不了,以上都是假設。二戰時,德、日、意簽訂條約,形成軸心國集團,德國想休養生息,獨善其身也不可能做到。


五個稜角的雪花


曾經上歷史課的時候,我就在想,如果當年德國在拿下法國後,和英國死磕到底,不去攻打蘇聯,是不是就可以改變戰爭的走向,有沒有可能成功打贏二戰。就算打不贏,能不能保住打下來的領土。現在看來,根本就沒有這種可能。



首先,德國是一個畸形發展的國家,軍事上德國的陸軍所向披靡,屢戰屢勝。但是到了海軍和空軍,對於世界強國來說,真的是不堪一擊,大不列顛空戰,德國完敗。海軍上德國根本就沒有可能打贏英國。這也就註定了德國跨越不過英吉利海峽。根本徵服不了英國。



那麼不攻打蘇聯,堅持幾年,整合一下現有的資源,發展好了海軍和空軍,是不是可以拿下英國,然後打敗蘇聯呢?

也不可能,德國的畸形,不僅僅是軍事發展,經濟發展也是極為畸形。經濟危機之後,數百萬人因此失業,德國政府大肆借貸發展軍工,吸納了這些勞動力從事軍工,這樣一來,帝國所有的一切都在為軍事服務,一旦德國停下戰爭的腳步,所有的軍需用品都會停止生產,大量的工人因此失業,政府的信貸崩盤。國家會重新陷入經濟危機之中。很可能會倒退數十年。國力衰落,很可能會土崩瓦解。



再有即便是不攻打蘇聯,當年的蘇聯也在積極的謀劃著攻打德國,二戰初期,在德國閃擊波蘭之後,蘇聯相繼侵佔了波蘭東部、波羅的海三國、匈牙利和羅馬利亞的部分領土。德國攻打蘇聯,極短的時間內,僅僅在東線戰場上就消滅了蘇聯幾百萬的軍隊,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蘇聯一直謀劃著攻打德國。



所以,無論德國是修養生息,或是和英國死磕到底,都不可能改變戰爭的走向。德國當時的決斷是正確的,但是因為自身實力的問題,根本不可能改變。


我是越關


我是【今古言堂】,這個問題我來答。

二戰時期,德國如果在擊敗法國後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與蘇聯開戰,能否改變戰爭走向?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意識形態上就不允許希特勒放棄攻擊蘇聯。希特勒在20年代所著自傳《我的奮鬥》一書中就曾清楚的表示德國人民必須追求所謂的“生存空間”即土地和資源,而海外的土地和資源由於大多還在英美手中,在沒有足夠強大的海軍做支持的情況下暫時還無法獲取,但陸地上的“生存空間”就在身邊,那就是蘇聯所擁有的東歐了,畢竟西邊除了法國就是大海,而希特勒上臺之後,其執政的納粹政策也明確的指定了斯拉夫民族為劣等民族,是可以加以驅逐和奴役的,而這些土地應該留給德國人的,所以德國向東發展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其次,在政治上納粹的基本政治訴求就是反共,不打蘇聯,它推行國家社會主義的合法性何在?自從納粹打垮德國左翼聯盟上臺開始,就註定蘇德之間是宿命之敵,而《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則最終導致蘇德分裂。在德國與意大利和日本簽訂條約之後,蘇聯也表示希望參加該條約。在經過1940年11月12-14日的柏林協商後,德國正式向蘇聯提出加入條約的條件,而蘇聯在11月25日提交一份修改版後,德國就再也沒有進行回覆。隨著蘇聯加入該條約的前景越來越小,兩國在東歐的利益衝突也日漸明顯,儘管兩國在1941年1月對邊界即貿易問題再次簽訂了一份小的經濟協定,但是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第三,在經濟上納粹之所以能夠獲得政權,和它大幅降低德國失業率有關係,而擴充軍隊和軍事工業是短期內降低失業率的不二法門,相比於蘇聯,戰勝英國,走向大洋已經被證明不可行,在美國的支持下英國抵擋住了德國的進攻,進而造成希特勒的海獅計劃擱淺。但是不打仗的話,這種大舉外債透支未來發展生產力的方式,很快就會成為國家財政的毒藥。如果想繼續保持這種“經濟奇蹟”,就得對外侵略和掠奪吸血反哺,才能維持德國的經濟不會崩潰。所以在法國戰役結束後,由於空軍和海軍不給力,英國暫時打不下來,也沒有更好的目標可以快速擴張和獲取資源,於是歐洲唯一的對手蘇聯就成了最好的選擇了;

第四,蘇聯方面的原因。根據保羅卡雷爾在《焦土》一書中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1993年初,俄羅斯丹尼洛夫上校在著名的《奧地利軍事雜誌》上公佈了1941年蘇軍總參謀部完整的戰爭計劃。該文件來自蘇聯武裝力量總參謀部的中央檔案館。並且文件顯示,斯大林在1941年5月批准了大雷雨計劃。為此蘇軍在蘇德邊境地區部署了268萬人,坦克22000輛,火炮3.75萬門,戰機12000架,如此眾多的部隊集結在邊境攻擊出發位置,如果僅僅是作為防守,相信也不需要放置在那麼接近邊境的區域。所以如果德軍不發起巴巴羅薩計劃,那等待德國的就將是蘇聯的大雷雨計劃了;

第五,美國方面的原因。我們其實一直以來都被羅斯福新政的表象所迷惑了,一直認為美國走出1929年經濟大蕭條依靠的是羅斯福新政,但這是錯的,羅斯福新政其實走的路線和希特勒政策類似,都是依靠大舉借債、量化寬鬆來促進經濟發展,雖然在新政實施的初期獲得了部分效果,但我們看1929年-1944年GDP及失業率數據可以看到,自羅斯福1933年上臺後,通過採取一系列的國家干預措施,使得美國經濟危機有所緩和,但直到二戰前,始終沒有達到危機前1929年的水平,甚至到了1938年又將爆發新的危機。但二戰爆發後美國順利轉入戰時經濟體制,大量的軍事訂單緩解了危機的爆發,同時美國通過租借法案,迅速搶佔了英國的出口市場,為美國的經濟爆發式增長提供了廣大的市場基礎。所以我們可以預見到,如果此時的德國不繼續發動戰爭,美國也將參戰幫助英法打敗德國以竭取更大的利益。

美國1929-1941年經濟實際運行數據

所以,綜合以上五個方面來看。自希特勒1933年上臺開始推行納粹政策開始。德國的侵略戰爭步伐就再也難以停下。巴巴羅薩計劃哪怕不進行,德國面對的仍將是戰爭。這一切,從開始就已註定。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觀點,請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