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原創國產綜藝模式“出海”,競演類綜藝或迎春天?

作者 | 爽子


有人說,2018年是一個影視寒冬,不僅影視產業政策正在收緊,逐漸同質化的綜藝市場,以及被“肅清”了一番的演員行當也同樣正在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那麼,影視寒冬下,真的沒有辦法克服了?

“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就是演員》副總導演裘鴻維告訴烹小鮮。


專訪原創國產綜藝模式“出海”,競演類綜藝或迎春天?


去年,一檔由浙江衛視傾力打造的中國首檔演技競演類勵志綜藝《演員的誕生》,驚豔亮相,曾引起了整個行業的討論。而今年,這個給了真正有實力的演員以綻放的舞臺,讓大眾重新定義了演員這個行業的節目,在創作思維方面的升級,在這個影視寒冬裡,似乎顯得格外別樣和耀眼。

從豆瓣5.4到豆瓣7.1,從《演員的誕生》到《我就是演員》,從原創模式到被美國IOI公司買下版權,計劃明年投入製作。《演員》系列給整個國產綜藝市場帶來了太多強烈的衝擊感,同時也讓綜藝創作者看到了一個新的方向。


專訪原創國產綜藝模式“出海”,競演類綜藝或迎春天?


裘鴻維,浙江衛視節目中心一級導演。曾任浙江衛視晚會活動部主任,《中國夢想秀》副總導演,現任《王牌對王牌》、《我就是演員》副總導演。


伴隨著接下來一大批諸如愛奇藝《演員的品格》、騰訊視頻《全評演技》、湖南衛視《閃光吧演技派》《一出好戲》等競演類節目的出現,目前接近尾聲的《演員》系列顯然正在為國產競演類綜藝身先士卒者。為此,烹小鮮此次特意專訪了《我就是演員》副總導演裘鴻維,暢談競演類綜藝的製作模式和製作理念,以期為行業探尋一些經驗和思考。

專業性和大眾接受度,如何尋找平衡?


“其實,不僅僅是表演類,歌唱、舞蹈、曲藝、文學等等,作為不同的藝術門類,因其均具有各自的專業性,亦即所謂的門檻,因此每一種內容在嫁接到綜藝節目時,

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便是,主創團隊如何打破這個門檻,在專業性和大眾接受度之間尋找平衡點。”

表演藝術的流派很多,各有千秋,做到面面俱到是很難實現的一件事。但作為一檔節目,可以去做的或許是,“依託在專業支撐之上的包容”,用裘鴻維的話來說,即“包容不同的觀點,展示不同的特色。”“從每一位來到現場的導演、演員、專家、專業老師們的表達中,讓觀眾瞭解他們多年探索的藝術成果,激發他們的個性魅力和演技水平,即是一檔競演類綜藝核心的要義所在。”

顯然,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普通觀眾,一檔好看耐看的節目始終是觀眾的需求。因此,想方設法去抓取一些更貼近普通觀眾的“專業點”和理解方式,以節目的方式解析和放大更是節目中的重中之重。對此,裘鴻維表示了肯定“當然,如何做到更好,我們也還在探索中。而眾所周知,一檔好看的綜藝節目,一定是一檔既有意思又有意義的節目。有意思,才有機會傳達意義;有意義,才會有“高級”感。”


專訪原創國產綜藝模式“出海”,競演類綜藝或迎春天?


專訪原創國產綜藝模式“出海”,競演類綜藝或迎春天?


由於節目組並不是全部出身於專業的劇院或者戲劇學院,節目的創作方向也並不具備授課屬性。因此,“請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汲取專業能量,儘可能地做到去傳達主流的藝術觀點,或者在業內具有一定的公認價值的觀念和技術。”成為了《演員》系列節目的一個突破口。而既然想要成就一檔既專業又在大眾接受度範圍內競演類節目,演員和劇本是繞不開的兩座大山。

“《我就是演員》的賽制和篇幅決定了,一季節目只能容納這幾十位演員嶄露頭角。在眾多的演員中精挑細選這些演員,唯一的判斷標準就是所謂的‘演技’。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每一位挑戰演員都演技卓越無可挑剔,但一定是各有特色,在某一個表演層次上可圈可點。”裘鴻維告訴烹小鮮,作為所有的演員、導師、導演、專家相聚在節目中的最獨特交流方式,演員在表演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深思熟慮、仔細設計,不僅僅是“聲光電服化道”,核心的支撐還有好的劇本。

專訪原創國產綜藝模式“出海”,競演類綜藝或迎春天?


專訪原創國產綜藝模式“出海”,競演類綜藝或迎春天?


“不僅僅是我們的節目,劇本,應該是全行業的需求吧。沒有好的劇本,一切皆空。好的演員、好的導演最尊重的就是劇本。”一季節目下來,《我就是演員》正片呈現的劇本有將近50個之多。“我們渴望原創,但節目全程只有幾個月的製作週期,保質保量的原創劇本難度巨大。”同時,裘鴻維還透露,“經典改編並不容易,版權是必須邁過的門檻。”而改編一個絲絲入扣的幾十集電視劇或兩個小時的大電影,在十幾二十分鐘之內找到戲核並釐清思路,這個難度更挑戰了團隊的整體智慧。

一季節目近50段表演,每一段都離不開優秀的劇目和劇本的支撐,幕後的篩選比例可想而知。而在符合版權程序的情況下,節目中大多會選擇運用許多已經廣為人知的優秀劇目進行參考、提煉和改編。而這些劇本選擇究竟是按照怎樣的標準來考量的?

對此,裘鴻維表示,“一方面,是對經典劇目的改編、詮釋、再度創作。在改編中尊重歷史、尊重原著,顧及觀眾感受,以適合發揮演員演技為依據,避免惡搞和非常規設計,才能使大部分的改編得到觀眾的認可。”“另一方面,對於具有年代意義、給觀眾留下經典記憶的劇目,報以致敬的情懷改編呈現。例如,將《外來妹》、《渴望》、《平凡的世界》等優秀的經典題材搬上舞臺,希望在聚焦表演的同時關照到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一代又一代普通中國人的生活變遷,力圖讓演員的表演貼近現實貼近生活。”此外,裘鴻維還表示,在今後的劇本創作中,《我就是演員》也將盡可能地開發創作資源,開闢多種通道,吸引和鼓勵優秀的原創劇本在節目中發揮作用。

專訪原創國產綜藝模式“出海”,競演類綜藝或迎春天?


專訪原創國產綜藝模式“出海”,競演類綜藝或迎春天?


日漸完善的競演類綜藝模式


近日,美國IOI公司買下了《我就是演員》的版權,計劃明年投入製作的消息頻頻傳出,引起各界注意。從前一陣《這就是灌籃》的海外版權銷售,到《我就是演員》的版權流通,國內原創綜藝模式的出海可謂給沉寂已久的國產綜藝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從《我就是演員》的原創模式來說,開闢了專業演員同臺競演的先河,把舞臺表演和影視化攝製的不同時空有機鏈接並順暢呈現,是節目最大的特色。目前這種形式不僅在國內鮮少出現,在歐美電視節目中同樣尚不多見。

當然,浙江衛視對於表演類綜藝節目的探索並非一朝一夕,從《我看你有戲》,到《演員的誕生》、《我就是演員》,節目中凝結著每一步的探索足跡。不過,與去年的《演員的誕生》相比,今年的《我就是演員》還是呈現了明顯的“升級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了節目的內在呈現上,對於有效地提取演員的表演特色和人物個性,並有針對性地設置不同的劇情、人物結構和人物關係,比去年製作得更加精緻了許多。當然,這一步步的“升級”與創作團隊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對演員這個行業的認知度、不斷學習成長息息相關。

專訪原創國產綜藝模式“出海”,競演類綜藝或迎春天?


談到節目的內在呈現,節目的“跨棚製作”自然也不可不說。可以說,《演員》系列最大的看點之一就是通過競演角逐出的演員參與影視化攝製所展現的演技質感。“跨棚製作,是將影視化拍攝和舞臺棚綜形態有機鏈接,這是節目的特點所在。”裘鴻維解讀。而為了呈現這種質感,每期節目均會邀請一位殿堂級的大導演執導一部影視短片,期待他們能夠為節目留下一些有質感的精品。

節目中邀請到的七位大導演都是曾經創作過許多膾炙人口電影作品的大咖,他們對劇本、對製作團隊、對演員都有著極高的要求,對於自己創作的影視化作品,在題材和相應的表演者的選擇上也都有著明確的傾向。為配合他們的高標準,節目同時還特邀了一些著名編劇參與了劇本的創作,比如著名編劇何冀平、董潤年、張冀、李非等幾位老師都曾為節目操刀,提供了優質的劇本。跨棚製作,從演員到導演再到編劇,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專訪原創國產綜藝模式“出海”,競演類綜藝或迎春天?



與此同時,為了能夠以不同的側重點給予節目,給予競演演員更恰當的支撐,更加全面的評審機制也是《演員》系列的一個不斷升級之處,不同的嘉賓類型在節目中分別有著不同的職責定位。據裘鴻維介紹,演員推薦人張國立,在演藝圈裡德高望重,有自己的表演見解,曾經也發現、培養和鼓勵過很多青年演員。節目中,有這樣一位擁有一定公信力、瞭解演員群體、某些情況下能夠替演員發聲的演藝圈中人,能向節目推薦出合適的參演人選。

同時,三位導師的職責也非常清晰,首先自身演技過硬,佳作無數,有指導表演評判演技的公信力和話語權。在節目中,他們有選擇演員去留的表決權,有公認的權威性。大導演們則以導演的視角來評價演員的表演,代表了一定的高度。他們直接在現場為競演演員帶來表演細節上的把關和執導,對於每一位演員來說難能可貴,對於觀眾而言也是一種新鮮的感受,而他們帶來的優質影視短片更能夠為節目增添含金量。


專訪原創國產綜藝模式“出海”,競演類綜藝或迎春天?



飛行導師在節目中具有和導師相近的職責,他們的到來可以豐富導師席上的色彩,讓演員和觀眾聽到更多的評判之聲,節目賦予飛行導師以“爆燈權”,以不同的方式裁定演員的去留。而參謀官是對錶演頗具見地的演員或導演,所提供的觀點對導師、對演員都有一定的借鑑性。裘鴻維表示,“表演沒有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見解會給臺前幕後以及電視觀眾以更多的營養。”所謂“BOSS團”即為專業評審團,他們由出品人、製作人、影評人、編劇、導演組成,是一支有話語權的大BOSS的團隊集合。他們不僅能夠從觀眾、市場、評論界的角度對演員的表演提出評判,更有可能為每一位演員提供片約、開拓更多的事業機會,某種意義上,他們就是一群“伯樂”。

至此,在內容呈現方面的品質升級與全面鋪設的評審機制相結合,共同創作出了一個日漸完善的競演類綜藝的原創模板,為輸出好看又耐看的節目提供了有力支持的同時也為業內提供了強大而縝密的模式參考。

綜二代難做,競演類綜藝市場空間依然廣闊


回顧《演員》系列兩檔節目的製作過程,可以感知,這其中既有“繼承”也有“摒棄”。作為國內首檔演技競演類勵志綜藝,在創新的過程中難免需要克服困難和奮力探索。而這樣一檔非常有生命力的節目,也同樣會面臨“續集難做”的困擾,對此,裘鴻維也分享了一下這類節目後續的創作難點。“綜藝續集是創作團隊在不斷自我否定中修復和完善的產品。首先,續集不好做,可以說是大部分綜藝創作團隊的一個痛點;其次,參與者的選擇面越來越窄,在劇目、曲目、表演形式等主題素材也越來越匱乏;緊接著,模式形態逐漸老化以致於觀眾缺乏新鮮感,創作團隊長期處於‘熱運作’狀態,缺乏‘冷思考’,流於之前的路徑依賴而缺乏創新等等。這些都可能會影響到綜藝節目的創作以及續集的更新換代。”

當然,對於《演員》系列來說,續集更新換代的創作困境只是一個可見的現象,但並非規律,並不是所有的綜藝節目續集都後續乏力,有很多續集也在不斷創新綻放著新的亮點。基於《我就是演員》相比《演員的誕生》品質的上升,裘鴻維謙虛的表示,“我們自己也在摸索當中,目前仍有很多的不足。”既然很多此類綜藝都面臨著類似的問題,有不足就有空間,有不斷創新的想象空間,或許需要的是不斷髮現和認知不足的能力。

“對於專業性和大眾接受度之間的平衡點,我們也還在探索中試圖尋找更好的呈現方式,而從競技方式上來看,兩季節目的製播過程中,我們也聽到了來自導師、演員、導演、影評人和觀眾等多方面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有一些建議需要我們在節目結束後梳理和消化,作為今後的調改依據。再有,關於表演題材和形式等方面的策劃設計,還有很多我們沒有觸及到的點。節目的參與者,在目前已經看到的這些人員結構上,還有沒有新的元素可以接納?等等這些都構成了節目迄今為止的各種可提升空間。”

專訪原創國產綜藝模式“出海”,競演類綜藝或迎春天?


專訪原創國產綜藝模式“出海”,競演類綜藝或迎春天?


顯然,伴隨著越來越多競演類綜藝的出現,國內對於這類綜藝的探索也勢必會上升一個臺階。而對於競演類綜藝成風的現象,裘鴻維認為,“說明觀眾對這個題材有興趣、有需求。打個比方,一條紅紅火火的美食商業街上,如果只有一家餐廳,雖然沒有競爭,但也無法形成市場,形成熱點。當很多家不同風格的餐廳各顯其能,吸引來更多需求不同的食客,這條街才會真正做到生意興隆。”

“辯證地說,多種形態的表演類綜藝會激發更多觀眾對於表演這個領域的認知和了解,不斷地提升欣賞水平,對節目提出更高的要求,良性的競爭會促使節目的品質相繼攀升。而對於每一檔以‘表演’為依託的節目而言,每一位創作者和表演者的全情付出,都為節目提供了豐富的寶藏,我們也必須珍視和保護好這個‘寶藏’,保護好良性的再生空間,做到“可持續發展”,才能保證長久的開發。”裘鴻維說。


專訪原創國產綜藝模式“出海”,競演類綜藝或迎春天?


縱觀當下綜藝創作空間,經過了最初以唱跳為主的選秀節目,以及目前正在扎堆的觀察類綜藝,競演類綜藝顯然正釋放著不小的號召力。以《演員》系列為代表的一批競演類綜藝市場發展趨勢已經形成,打造以表演競技為主的綜藝模式的時機已然日趨成熟,未來這類綜藝還將創造哪些新鮮花樣,業內和觀眾一樣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