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如何讀帖?

KoraManuja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關於書法,古人傳下來的故事很多,有些來自信史,有些來自民間故事,所以有真實的,有誇張的,有符合書理的,有違背書理的。

違背書理的典型案例就是王羲之在背後抽兒子的筆的故事。

且不說執筆是不是該如同抓住救命稻草般的“死”,僅就當時寫字的體態而言就不可能。魏晉時期無書案桌椅,盤腿坐席,或者倚馬而書。

換句話說,斜向執筆,筆的尾端是朝向自己的胸部或者肩部的,根本沒有第二者能夠向上直線抽出的可能性。

所以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如同“神筆馬良”,典型的臆想的結果而已。

符合書理的還是很多的。

比如歷代大家在四十歲以前幾乎都有記載走訪各地觀遍訪名碑的故事。如,有一次歐陽詢騎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晉代書法名家索靖所寫的石碑。他騎在馬上仔細觀看了一陣才離開,但剛走幾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馬觀賞,讚歎多次,而不願離去,便乾脆鋪上氈子坐下反覆揣摩,最後竟在碑旁一連坐臥了3天才離去。

老百姓認為一塊區區幾百字石碑,幾分鐘能看完的事兒他看三天,違反常理,足以勵志。事實上一件高手作品,同樣是高手能夠從中得出的信息量遠遠遠遠大於普通人。孔夫子讀《易經》三月不知肉味即為此理。

我們來談談歐陽詢讀到的是些什麼樣的信息能讓他抱著石碑睡覺不忍離去。

大成書法四維:筆法、結字、節奏、氣韻。

讀帖,首先要看筆法。

筆性精熟的人能夠從點畫的粗細變化和蘸一次墨寫幾個字和筆鋒飛白處的斷續狀態可以判斷出筆的類型、筆毫的配比比例和大體工藝,可以基本在腦中還原書者當時寫這些字的時候的快慢疾徐、蘸墨看帖、中途中斷甚至心情起伏變化。

換句話說,一件作品在面前,筆性熟的人看到的不是一件平面作品,而是一段書寫的過程,如同一個很長的視頻裡面還包括筆毫運轉的大特寫鏡頭。起承轉合、速度變化、發力點變化和鋒面轉換都能清晰呈現,書者的筆法如在眼前、清晰可辨。

筆性的熟悉度與臨池深度、厚度成正比。筆性越熟,能看出的信息越多,透過刀鋒看筆鋒的能力也越強。所以歐陽詢抱索靖書碑三日不去,這不光說明索靖的書法之玄妙,其實也體現出當時的歐陽詢其實已經是卓然大家,書學造詣已然了得。(這個故事拿來說明歐陽詢學習書法有多勤奮其實是不完整的。)

讀帖,次要看結字。

每個字的結構特徵(具體可以參看黃自元九十二法)是應該通過讀帖這個過程去細細揣摩、對比甚至畫圖比對的。古人所傳米字格、九宮格乃至於啟功先生獨創中宮外廓三七開的中宮格,其實就相當於畫出了有助於做結構分析的座標線,以便學書者能夠更直觀發現古人結字的原則、技巧和變化。

但這些原則、技巧和變化的依據,則要依賴讀帖者自己的學識積累、視野寬度去做填空。比如從林散之草書讀出張遷碑,從傅山草書讀出金文,從八大山人行書讀出石鼓文,從張瑞圖草書讀出華山廟碑……

這裡就觸及到學書法的三大要素:臨帖、讀帖、讀書。

讀帖,再次看節奏。

筆法裡面有節奏,沾一次墨寫幾個字有節奏,字的欹側搖擺有節奏,字的字距行距有節奏,相鄰行的大小、參差、錯落、穿插有節奏,隨文辭情感變化也有節奏。

所有這些,不能依賴臨寫時去發現和感悟,要知道學書者在成為高手之前都會更著眼於具體一筆一畫而老實追摹之,甚至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人說這叫“描字”,大成認為這麼說稍刻薄,事實上這是人臨帖早期的正常反應。

問題不在該不該描字,而在該不該在臨寫之前就用讀帖功夫把這些信息都分解出來,以更加宏觀的掌握帖的規律性,做到臨貼之前大致心裡有數,臨帖效率也會成倍提高。

讀帖,最次看氣韻。

氣韻包含墨法的濃淡乾溼潤燥、章法的塊面對比色彩對比色彩穿插和情緒鋪排。“韻”是中國藝術至為推崇的作品評價最高標準。

筆法技巧上足與二王並列而無絲毫遜色的米芾,在宋四家排序中不敵蘇軾,品者均以“韻”為理由。這個“書韻”、“文韻”體現在作品裡就是氣質、氣度和氣節。一個人的這“三氣”與一個人書寫時對筆法的選擇、結字方式的選擇和節奏的選擇關係極大。

王羲之的沖淡高邁來自於他的氣質,蘇東坡的不疾不徐、濃淡相宜來自於他的學養,趙佶的風狂雨驟、孑然高標來自他的帝王心理和天才的自信,黃道周的行筆倔強、出人意表來自他的與人爭與時勢爭不惜獻身的忠直和坦蕩。

所有這些,都要從讀帖中來,落實到臨帖中去

書法無坦途,臨池上量,是前進的唯一法門。聰明或者天資,在有過的厚厚的臨池深度面前,一根毛都不算。唯一能夠作為加速劑的,就是讀帖!

(注,這篇回答,大成不想用單字分解畫圖的方式。書理在,書藝在。我們不能指望細小的功夫由他人越俎代庖,嚼爛的食當然好下嚥,自己去反覆琢磨通一點點書理,其實才是學書的正途。祝大家學書愉快!)

最後,我們要說,初學者,能學帖當然學帖。米芾說“石刻不可學”有其深意在。能學原跡當然學原跡。至少要學

“法帖3.0”版極清原跡複製本,一定不要在修改過的、縮放過的、調色過的、裁接成一頁一頁的、黑黝黝模糊不清、筆法糊塗的印刷品字帖中討要古人筆法,那是南轅北轍!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敬請點贊關注,冬夜碼字,不勝溫馨!謝謝!

大成國學堂


1.大家好,我是蘭亭書法日講。非常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讀帖是我們臨帖之前必須的一個步驟,不得不認真。那麼如何讀帖呢?


2.我個人認為讀帖應該分為兩個方面來談。一是知識上的讀帖,一是技法上的讀帖。

所謂知識上的讀帖是說,對於所臨摹的法帖首先你要能認清帖上的字,包括碑別字的認讀,然後能夠讀下來,再者理解文字說的什麼內容。否則別人問你臨的什麼帖,內容講的什麼?你不懂,不就尷尬了嗎?首先要弄清字帖的文字內容!

3.技法上的讀帖就是仔細觀察字帖中的字。包括筆畫,結構,章法等。筆畫就是要仔細觀察起筆,運筆,收筆三個過程。然後掌握它的寫法!

點畫學會了,然後觀察點畫之間的安排,也就是結構的處理。最後在觀察整片文字的章法氣韻等。

4.好了,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喜歡的朋友幫忙點贊轉發,如有異議請留言!最後記得關注我哦!!


蘭亭書法日講


讀帖對於學習書法來說至關重要,因為你只有讀到,才可能去表現。

對於讀帖來說每個人的目的和方法都是不一樣的,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方法。

需要說明的是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目的,不要什麼都讀,惟有專注,才能提升!

讀帖我一般分為四個步驟:用筆,結字,章法,墨法

首先說用筆 ,用筆就是指用筆的方法,無外乎:方、圓、藏、露、輕、重、俯、仰、向、背!除了有這幾個意識以後,觀察的時候還得注意筆畫的入筆方向,這個非常的重要!因此我推薦從墨跡入手,碑刻很多重要的細節都缺失了!


其次就是結字,在練習結字階段可以查閱相關資料瞭解該風格結字的基本特點以及該風格的大家的心得體會,然後再去讀帖來印證!這樣方向就明確了,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才能更快的摘到蘋果!



第三就是章法。先明確它的形式,是手札,碑刻,中堂,橫批等等,先掌握這些形式的特點,然後再觀察它字距,行距,以及穿插避讓等特點



第四就是墨法。有的風格都是黑字,有些有飛白,有些有暈墨效果,有些有塗抹等等



以上只是簡單的談了一下本人的一些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各位書友指正交流

我是小寶,弘揚傳統文化,專注書法教學,歡迎關注我的書法教學視頻,也許對您有所啟迪,謝謝


小寶的思考


關於學書法如何讀帖,我談一點自己的粗淺看法。題主覺得有道理,就按此辦法去做,若題主覺得不可行,那就看後棄之也可。

學習書法,為什麼我一直強調讀帖呢?因為讀帖是學習書法的重要環節。有的學書者可能不相信這話,拿起筆就開始臨帖,可到後頭,還是進入讀帖環節了。為什麼?他臨著臨著就臨不下了,總覺得進步慢,所以才又轉回讀帖的環節了。

如何讀帖?這是本次回答的重點。讀帖,就是學習書法的人,在臨習動筆之前,觀察,揣摩字帖中字的形體與用筆方法,對每個字的點,橫,豎,撇,捺,鉤,挑,折等畫進行認真的分析和琢磨,比如:帖中的字用的是方筆還是圓筆,是藏鋒還是露鋒,是空中回鋒還是折鋒。然後,再研究每個字的結構特點,如:筆畫的長短,大小,高低,伸縮,粗細等。真正掌握了這方面的關係和特點,就有了臨帖的基礎。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說:“用在筆先者勝,用在筆後者敗“,就是這個道理。

做為一個書法愛好者,在臨習古人的碑帖之前,都要養成“讀帖”的習慣,只要這樣,學書才能進步得快。

幾天前,有一個書友提出了一個問題,說:王羲之學書法時讀帖不讀帖?王羲之臨誰的帖?答案是肯定的!王羲之學習書法,不但讀漢碑,臨漢碑,也讀鍾繇和衛夫人的字。臨帖亦是如此。


(上圖為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的楷書作品)


(上圖為王羲之的楷書作品)


中州耕牛堂主


讀帖,臨帖和出帖

學書法不臨帖始終是瞎寫,臨帖不讀帖始終是瞎臨,可見讀帖對於學書法的重要性。

讀帖之前要選帖,選帖就是針對自己要學的某一種字體,考慮自己的情況,選一本適合自己的字帖非常重要,一本字帖選定之後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要跟它耗下去,不要輕易換帖。

我的習慣是拿到一本新的字帖,要先研究一下作者生平,比如褚遂良的《倪寬贊》,先了解一下褚遂良書法的特點,而後是《倪寬贊》處於褚遂良書法的哪一個階段,這本帖有什麼特點和規律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讀帖之前可以把這本帖的文本多讀幾遍,比如《蘭亭序》,可以把《蘭亭序》這篇文章多讀幾遍,如果能背下來最好,這個過程的好處是在後來默記的時候可以一邊背誦一邊想每一個字的字形是什麼樣子。

接下來進入精讀階段,精讀就是針對每一個字的結構和筆法認真揣摩,細緻到每一個點畫的位置,起筆運筆收筆的輕重疾徐,邊讀邊臨,儘可能做到臨像,就像練武功一樣,先把一招一式壁畫出來,當寫到一定程度在“發勁”,融入自己的一些想法。


對於讀帖,還有兩個小竅門,針對選擇的字帖,可以把圖片放到手機上,把字放大看。每天晚上睡覺前可以看兩三個字,並且記到腦子裡去。還有一個方法是把一個字帖的原始大小打印下來,掛到牆上,時時端詳。

讀帖、臨帖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出帖,走進去是為了走出來,單單寫像沒有什麼意義,寫像之後要融入自己的一些想法才能是自己的作品。


書法雅集


讀帖是一門功夫,善於觀察比動手臨帖更加重要。我們在書法實踐和教學當中,特別強調臨帖要“眼到、手到、心到”,“眼到”主要就是讀帖,發現帖中範字的筆法特徵、結構特點、氣質神韻,這樣自己動手臨摹起來才能逐步從形似到神似!

比如,這是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讀帖,首先是從大到小,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然後我們動手臨習,往往是反過來,從小到大,從局部到整體,從微觀再到宏觀。具體說就是先臨好單個字,再臨好一行字,最後臨好一篇字。


萬丈高樓平地起,下面我就以單個字為例,演示一下如何讀帖:


選取一個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楷書“之”字,我們來讀帖,一一發現其特徵:

1、特徵一:這個字結構上左收右放,左小右大;從側面看是一個梯形結構,而不是通常的正方形或長方形;

2、特徵二:這個字捺畫是主筆,明顯長於上半部分,顯得飛揚跋扈、大氣張揚。

3、特徵三:點居上半部正中,而不是字的正中,在中軸線偏左;

4、特徵四:上部橫折在楷書中往往寫成一挑一撇,相互呼應;且有角度變化,而不是水平橫畫;

5、特徵五:筆畫圓潤,氣定神閒,望之有謙謙君子之風。

通過這樣仔細觀察、分析、總結,就把一個字的特徵基本掌握了,然後動手再寫,就猶如成竹在胸,八九不離十了。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麓風軒


《讀帖7個層次:讀帖,書法欣賞的入門功夫》

書法是個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功夫,僅會思考做不了書法家,不會吃苦寫字更是做不了書法家。

一、讀帖第一步:弄清什麼是讀帖?讀帖是書法的關鍵理論;

讀帖:書法學習的理論環節,就是觀察字帖上字跡的線條形態,揣摸書寫者書寫的方法、佈局的思想、造型的動機,為下一步將書法線條復原作準備。這種方法就是書法學習的讀帖。

總結從古至今的書法成功道路,總是少不了6個通行過程。

從你知道書法這件事,然後對書法有了興趣,再然後又選帖,最後就到了書法學習的關鍵階段--臨摹。這是一個佔據了書法學習98%精力的過程。但是讀帖功夫是臨摹帖的效率根本準備與基礎。

圖:書法的基本常識會指導我們理性選擇你需要的書體類型;

會讀帖讓我們明白字那麼寫的道理。

二、讀帖第二步:讀出筆畫的筆法特徵;

筆畫是書法的基本單元,點則是筆畫的開端元素。由點成畫,每一個筆畫都由點起筆,寫好一個點,基本上就掌握了筆畫“一畫三段寫”的始段起筆所有技巧。

此處以點橫為例,讀明讀帖層次,點起筆、點收筆、中段造型;橫起筆、橫行筆、橫收筆......等各個特徵。

圖:讀帖時,按照一個筆畫的起筆位、起筆形態,收筆位、收筆形態,中段行筆長短、形態各個層次讀取特徵

三、讀帖第三步:讀出筆畫族的結構特徵;

以較複雜的三字根單字為例來看,無論是行書還是楷書,某個字總有一個特殊構成,參考歐陽詢36法也好,黃自元92法也好,我們總可以找到一個結構好看的原因。他人的經驗也好,自己的分析也好,其中總有可以映證的道理。

漢字總是講究“中宮收緊,四肢舒展”,舒展的筆畫就相當於這個字主筆,是這個字的骨架體格。

圖:漢字造字法字總有表意表音的雙重性,筆畫之間總有某種關係存在;

四、讀帖第四步:讀出筆法結構與章法間相互關係;

同樣以田英章先生研究的楷書結構28法中“大小獨具”這條規則來討論分析章法對結構與筆法的影響。

在規範漢字中,漢字大小基本一致。但是在手寫時,這樣的章法就不太好觀看了。字的結構與筆法形成的字的大小,從一個觀看者角度分析,觀感舒適性由這個字的筆畫密度與本身外廓大小綜合決定。

圖:筆畫多,自然字在書寫就顯得擁擠;筆畫少,字太大就容易讓字顯得太空曠,此時就只能做妥協處理,讓筆畫的筆法、結構與整篇章法上取得總體較好效果才合理!

五、讀帖第五步:讀取筆畫形態、字貌形態;

筆畫形態是參作品風格影響最大要素。作為平面視覺作品,各種綜合因素都可能影響作品形態。有人將書法作品與畫相結合,推出亦字亦畫的作品,就能特別體現形態讀帖的意義!

作品中,啟功的字寫得更自然,筆法中透露出不同的飛白,通過這個也體現了啟功先生那一刻書寫時的筆勢力度。而田英章先生工筆楷書就寫得更為細膩,從而形成的作品形態完全是兩種風格。

六、讀帖第六步:讀取筆畫文字的相對幾何位置起落點;

作品無論是單字還是筆畫,甚至一個字群,整體的章法與局部的幾何形態與位置都有其創作者的設計動機,嘗試讀出這種動機對於你現臨寫復原原帖就有了思想基礎,而不是一種被動的“依樣子畫葫蘆”臨帖摹帖。

七、讀帖第7步:讀取筆畫間形態上位置上潛在的呼應關係,最難的讀帖步驟;

常言說歐楷“筆筆的出處”。不知道是不是說歐楷書寫中,每一個起筆都要“承前啟後”的呼應關係。創作者在創作時,給予筆畫一種特殊形態,然後又在筆畫的位置或是形態加以呼應,構建蘊含於紙面之下的某種含意。這應該是作品“造神”的過程,有時候,沒有作者本人解說,作為臨摹者很難知曉其中的含義。最多猜一個也行。

也許,面對一幅作品,我們可以讀出其中主要特點,尤其是“形貌”上的筆意筆勢就足夠了。

也要向紅學家那樣解讀《紅樓夢》,從一個“襲人”二字竟然可推測出“曹雪芹”先生給襲人角色是“龍的衣服”。

讀帖,是書法學習的重要方法。在臨帖之前,摹帖之前,我們仔細觀摩帖字的筆畫、用筆、結體、筆順以及神韻形態,銘記於心,觀其筆理,然後一邊臨習一邊映證,這樣的臨帖有書家稱為主動臨帖,效率肯定是最高的,因為胸中有字。

古人談論得更是深遂,宋代黃庭堅就說:“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隨人意。”


創新炎黃


讀帖與臨帖,是書法訓練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兩個重要的科目,就像扭秧歌踩高蹺一樣,缺一不可。



不單初始階段在臨帖之前要好好讀帖,即使在臨帖進行時也要邊讀邊臨,尤其進入創作階段更要以讀為主,所以說,讀帖始終貫穿於學習書法全過程之中,猶如過山車的一根纜繩,忽視不得。



我是這樣認為的,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已經有了很好基本功的,不能把讀帖單純理解為反反覆覆看,光看是記不住的,要適當的寫,這種寫是試驗性的,與正式臨帖有所區別。其意圖是用肢體動作感覺加深對筆法、字法記憶,這就像“鐵燒紅了不能用手摸”的故事一樣道理。藉助寫,把讀的印象具體化,分析判斷讀的是否正確。這樣做的好處是,有助於消化理解問題要害,從而降低和分解訓練難度,為下一步順利展開臨摹做準備……

哎呀,不說了,乾脆發張我的日課圖片吧,一目瞭然,這就是讀帖,見下圖: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書法分為行書和楷書,下面分別講解行書和楷書讀貼方法:掌握以下規律有助於提高練字效率。

1、楷書如何讀貼


關於楷書,整個字體要想真正掌握其規律,加強筆畫記憶,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漢字放在田字格去研究,就能分析出每個字的偏旁筆畫的位置,有了定位,自然就容易寫好字。下面舉個例子看一下。

“三”字,別看這個字只有三橫,但是也有其規律所在,首先三橫等距,而且前2個短橫基本長度相同,分析可得前2橫正好等於第三橫筆畫的1/3,且在最中間處!

2、行書如何讀貼

行書其實說白了就是楷書演變而來,將一些筆畫進行簡化處理所得,所有練習行書最好是先把楷書搞定,這樣練習行書會更容易。下面舉個例子說明:

“想”字,這個字是由上部分的“木”和“目”組成,另外下面臥一個“心”字組成,這個字行書的“木”字一撇一提是由行書的一撇一捺演化而來,另外連接“目”字的豎劃,“目”字最下面的一橫連接“心”字點撇,“心”字最後兩點連筆完成整個字行書。


希望以上讀貼規律對你有用,僅是一些技巧,具體不同的字有不同的規律,還需要仔細分析才能掌握。

我是手寫咖,關於練字方面問題歡迎私信,記得先關注我哈!



手寫咖


讀帖是學習書法的一個重要的方法,我們在學習書法的時候經常提到臨帖,對於讀帖做的比較少,有些朋友甚至忽略了讀帖這一方法,而我的老師告訴我,要把臨帖和讀帖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讀帖和臨帖的時間要一樣。

那麼什麼是讀帖呢?

讀帖其實不是簡單的把字帖的文字內容讀一遍就完了,讀懂字帖的文字內容是學習書法必須要做到了,但是讀帖遠遠不限於字帖的文字內容。

讀帖其實就是觀察、研究字帖的意思,因為我們在臨帖的時候,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單個字的用筆或者結構上,往往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通過研究字帖、分析字帖,能夠更好的從整體上了解和把握字體的風格特點。

用一個比喻來說就是,臨帖相當於低頭拉車,而讀帖則相當於抬頭看路。

讀帖都要讀些什麼

首先,第一點也是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讀通字帖本身的內容,先把整個字帖通讀一遍,瞭解一下這本字帖的文字內容到底講了什麼。

優秀的書法作品,它的文字內容和書法風格基本都是相近的,有很大的關聯性的,你比如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它的整體風格秀美典雅,《蘭亭序》本身也是一篇美文,一開始寫的不緊不慢,文字內容寫的也很優美: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但是這篇文章的最後結尾部分,王羲之感嘆人生,書法也變得動盪起來,章法明顯的變的緊密,還出現了多處錯誤和塗抹,這可能也和王羲之當時激動的心情有關係: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尤其是,我們能夠看到“痛哉”這兩個字寫的非常的大,比正常的內容大了很多,最關鍵的是第一遍王羲之還寫錯了,塗抹以後,又改了一遍。

通過這些,我們知道文字內容和字帖的整體的風格的聯繫是非常的密切的,先把整體的內容通讀一遍,能夠更好的理解字帖的整體格調。

其次,要讀一下這本字帖書寫的年代和背景。

瞭解一下作者所生活的時代,也可以瞭解一下作者那個時代的整體的書法氛圍,一個優秀的書法家,他的作品一定是要融於他所處的時代的,但同時,他的一些部分又會超越這個時代,這就是大師了。

第三,要讀一讀古代書法家對於這本字帖的評價。

看看在古代大師眼中這本字帖是怎樣的,古代大師的解讀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這本字帖有哪些優點或者缺點,需要怎樣去學習,怎樣避免出現學習這個字帖常見的問題,所謂前車之鑑,後事之師。

第四,讀一下這本字帖的章法

章法是一幅書法作品給人最直觀的印象,第一眼看書法作品,先看到的是章法,是看不到具體的字的,這個就像我們剛接觸一個人,首先只能瞭解他的穿著和長相,我們很難先去看到他的人品一樣。

章法首先要看這本字帖的字距和行距,這一點很重要,同樣的一幅作品,如果你通過拼接和粘貼,把這幅字的字距和行距改變,那麼這幅字的整體的風格就會發生變化,同樣,你把顏真卿的楷書,用歐陽詢的章法寫出來,那麼顏體的味道就失去了大半。

所以,首先了解和掌握這本字帖的章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掌握和了解了這本字帖的章法,就從整體上基本掌握了這本字帖的基本風格,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第五、讀筆法看墨法

讀筆法,是讀帖的核心內容,這個其實我們在平時臨帖的時候是在做的,是不過我們讀帖,這把筆法單獨拿出來讀。

讀筆法的方法也很簡單,有些書法家也叫這種方法為“目臨”,就是用眼睛去臨帖,大概的步驟就是把眼睛當成毛筆,順著字帖上的書寫軌跡往下臨寫,雖然手上沒有筆,但是心中卻有一支筆在不停的運動。這樣,由於只需要看,不需要寫,能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筆法本身,更加深入的去理解筆法。

讀帖還能夠更好的理解墨法,能從整體上看到原帖的作者是如何處理好作品的濃、淡、幹、溼的,由於我們現在的書寫工具和古人有著很大的差別,臨帖的時候很難完全展現古人對於墨的處理,只能通過讀帖來理解墨法,並把這種理解運用到平時的理解帖中去。

讀帖和臨帖有衝突嗎,二者的時間怎麼安排?

讀帖和理解帖二者是不衝突的,讀帖是可以隨時隨地的去進行的,可以隨便翻開一頁字帖就可以讀下去,也不一定要有一定的步驟,是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書法的一個好辦法。

讀帖也不需要像臨帖一樣,必須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堅持一本字帖,可以相對的寬鬆一點,在一段時間了你可以隨時的讀很多的字帖,去欣賞不同書體、不同的書法風格。這樣才能更好的開闊自己的視野,認識到不同風格的字體,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讀帖在形式上也比較靈活和自由,有時候也沒有必要抱著書,手機、電腦、平板上都可以進行讀帖學習,而且用手機讀帖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它可以把字帖放大,能夠看到更多的細節,這對於一個書法學習者來說是非常的重要的。

讀帖和臨帖二者在時間的安排上我之前提到過,也是我的老師告訴我的方法,那就是臨帖和讀帖的時間要一樣,這種方法對於初學者是很有用的。

對於書法老手,我建議讀帖的時間要對於臨帖,書法老手一般技法問題已經解決了,需要的是尋求突破的方向,是要去出帖,這個時候對於書寫者的見識、視野和理解能力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多讀帖,有助於你尋找方向。

讀帖的目的是什麼?

讀帖的最終目的其實是指導臨帖的,我們通過讀帖,對於字帖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同時對於字帖筆法細節的理解又能提高我們的書法欣賞水平,提高眼裡和對於書法的理解能力。

反過來,這些又能促進我們的創作能力,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去臨帖和創作。你的眼睛就是你的思想,要一直引領著自己前進,要在認知上比行動上超前一步,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的取得進步。

這也是歷代書法家都比較重視讀帖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