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拋下家庭與人私奔,他一直不原諒,直到晚年才說:我也有錯

在感情中,選擇了一個人,就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從此以後,生活也會有所不同,很多人都很樂意接受生活從壞變好,但如果生活從好變壞的話,那又該如何選擇呢?

妻子拋下家庭與人私奔,他一直不原諒,直到晚年才說:我也有錯

陳芝秀

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就面臨了這樣的選擇,她的名字叫做陳芝秀,她1908年出生於江南大戶人家,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鍾愛藝術,上了藝術學校之後學習雕塑專業,是個很有才情的女子,在她17歲那年,與遠房表哥常書鴻相戀,常書鴻也是一個才子,同樣酷愛藝術,學習的是美術專業,正因為這樣,志同道合的兩人走到了一起,於當年結婚。

妻子拋下家庭與人私奔,他一直不原諒,直到晚年才說:我也有錯

常書鴻(左二)

那時候,兩人有著共同的目標,也決心去藝術之都——法國巴黎深造,然後在那裡闖出一片天,因為兩家都很富裕,所以他們得到了家裡的經濟支持,去了巴黎之後雙雙上了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除了上課學習的時間,兩個人還經常相攜參加各種活動、藝術沙龍、大小展覽,兩人的感情也為周圍人所豔羨。

妻子拋下家庭與人私奔,他一直不原諒,直到晚年才說:我也有錯

一家三口在巴黎

在到了法國之後的第四年,他們的女兒常沙娜出生了,兩個人也更加恩愛,不過,這種令所有人羨慕的婚姻狀態卻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1936年,常書鴻突然做出了一個決定——要回國去敦煌,紮根在那裡研究壁畫。

其實,那時候常書鴻已經先於陳芝秀在美術學院畢業,並且憑藉著多幅作品斬獲了藝術大獎,還開辦了個人的藝術展覽,藝術道路走得可謂順風順水,在巴黎也已經小有名氣,去敦煌的想法是源於他在街上偶然看到的一本敦煌圖錄,那時的他,瞬間就被敦煌壁畫所震撼,所以才下定決心去敦煌。

妻子拋下家庭與人私奔,他一直不原諒,直到晚年才說:我也有錯

在巴黎:常(左一)、陳(左二)

可是,要從繁華熱鬧的巴黎到荒涼苦寒的敦煌去,不是誰都有這個勇氣的,要知道,那時候繪畫大師張大千喜歡敦煌壁畫,也只是一年去一小段時間,臨摹研究之後便又回去了,而常書鴻卻是要在那裡長久紮根下去,所以,陳芝秀是不情願去的,但,終究她沒有執拗過常書鴻,在常書鴻回國的第二年,她也只好帶著女兒回去了,他們在法國的藝術之路就這樣終結了。

妻子拋下家庭與人私奔,他一直不原諒,直到晚年才說:我也有錯

一家四口人

回國的最初幾年,由於敦煌那邊還有一些事宜沒有準備好,所以他們一家人是在重慶生活的,1941年的時候,常書鴻和陳芝秀的兒子常嘉陵出生了,但是,這樣歡樂的家庭生活也只有短短兩年的時間,到1943年的時候,陳芝秀帶著兩個孩子、跟隨常書鴻到了敦煌,開始在那裡生活。

妻子拋下家庭與人私奔,他一直不原諒,直到晚年才說:我也有錯

敦煌艱苦的環境

敦煌的日子實在是太苦了,出門以後,滿目黃沙,人跡稀少,還時常有狼群出沒,而他們平日裡最好的吃食就是加一點鹽的水切面,最好的住所就是馬廄改造的房子,這些都讓陳芝秀感到鬱悶和難過,她不願意自己的年華在這裡被消耗,這時候的她,是最需要陪伴的時候,但常書鴻卻一心撲在事業上,在洞窟中忙碌、在外面治風沙、在和土匪、軍閥周旋、在和國民政府討要經費……總之,很少的時間能夠照顧到陳芝秀的感受。

妻子拋下家庭與人私奔,他一直不原諒,直到晚年才說:我也有錯

女兒常沙娜

1945年的夏天,陳芝秀終於不堪忍受這樣的生活,和一個叫趙忠清的年輕男人私奔了,常書鴻發現後,還騎著敦煌研究所唯一的一匹馬狂追,但追到玉門的時候,人馬都已經十分疲累,他也在那裡墜馬暈了過去。

等到醒來之時,陳芝秀已經在蘭州登報聲明與他離婚了,而他已經被人帶回敦煌的家中,身邊是嚎哭的4歲兒子,還有默默垂淚的14歲女兒,這時候的常書鴻是絕望的,他萬萬沒有想到妻子會背叛他而去,所以,從那時起,他對陳芝秀也存了怨恨。

妻子拋下家庭與人私奔,他一直不原諒,直到晚年才說:我也有錯

常書鴻和兒女

之後,他帶著兒女在敦煌生活,第三年和同樣醉心於敦煌壁畫研究的李承仙成婚,兩人生活和諧、苦中作樂,不過,對於陳芝秀,他一直都沒有原諒,陳芝秀和趙忠清私奔到了杭州,並且在那裡結婚了,兩人也過了4年的幸福生活,1949年的時候,趙忠清因為是國民黨被捕入獄,在獄中早逝,從那以後,陳芝秀的命運也發生了變化,由於過去的種種經歷,她不能再靠著藝術生存,只能嫁了一個工人,平時給人洗衣服、幫傭掙點零花錢……

妻子拋下家庭與人私奔,他一直不原諒,直到晚年才說:我也有錯

李承仙和孩子們

常書鴻和陳芝秀是沒有再見過面的,但是,常書鴻晚年在寫回憶錄《九十春秋》時,卻說了這樣一句話:“怨恨之後,又感到自己心頭襲來一陣自我譴責。是啊!我沒有重視她的思想情緒,這一切都是我過去所忽略的。”

可見,在晚年的時候,常書鴻也終於意識到,當初自己沒有考慮陳芝秀的感受,所以,她的離開,是兩個人的問題,並不能都怪在陳芝秀一人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