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覺得花木蘭是漢族還是鮮卑族?

迷香35920436


這個問題從民國以來就是熱點之一,梁啟超等大人物都有過考證。根據近年來的新信息,花木蘭身世又有了不同說法,介紹如下:

一,【花】姓起源於嚈噠人

花姓最早見於唐朝,長期以來人們並不清楚這個姓氏的起源,最早的證據是叫敦煌文獻《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其中說到北海郡有花姓。

真正震撼的發現是洛陽《花獻墓誌》。該墓誌說到花獻這個人是【景教徒】,他所勤修的「八景,三常」,即現在說的【真福八端,三位一體】。花獻的族屬,按照考古學家林梅村先生的研究,則很可能是【嚈噠人】,也就是常說的「白匈奴」。該族曾稱雄中亞地區。

二,嚈噠人

嚈噠人的主體部分於公元4世紀西遷而去,留在東方的先後依附於柔然、高車,遊牧在陰山以外,其中很多人自稱【花】姓。北魏強大時,當有不少柔然人、高車人,甚至嚈噠人在邊鎮從軍。

所以,樂府《木蘭辭》描繪的場景既有遊牧色彩,又有編戶定居的特徵。花姓嚈噠人在北魏邊鎮逐步融入了民族大家庭,以後又在唐朝崛起,直至成為一支人才輩出的姓氏。


歷史咖啡


花木蘭作為我國古代一個出名的女將軍,其代父從軍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對於這樣一個傳奇人物,人們對她總是充滿好奇。

至於說花木蘭是不是漢人,這個問題還真不好說,根據木蘭辭中的說法,可汗大點兵,可以看出花木蘭生活的國家應該是一個遊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權。

結合其他信息來看,應該就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而後來很多影視劇也是按照這種歷史時期作為背景來拍的,如趙薇和陳坤的電影《花木蘭》。

北魏是一個由鮮卑族建立的政權,北魏時期,同北方草原的柔然進行過多次戰爭,雖然東晉時期衣冠南渡,但更多的是士大夫階層及有錢人南渡建康,更多的老百姓還是留在北方的。

但經歷過五胡亂華的動盪之後,說實話,個人覺得,北方的漢人已經很少了,或者說純漢族血統的人已經很少了。

各民族間相互融合是那個大背景下所註定的事情,所以,花木蘭是不是漢人,我覺得很難說,而且也沒有那個必要去刨根問底,只要知道她是中華民族就好了。

她是英雄,不論是哪個民族,都應該受到人們的尊敬,她的美德和行為,都值得人們一直為她歌頌和傳承。





Ko蜀北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別玩了,一個動畫片還講什麼民族?

你怎麼沒說開天的盤古是什麼民族?

女媧是什麼民族?

還有玉皇大帝是什麼民族?

第一,今天已經不存在鮮卑族

早在隋唐,鮮卑族就已經漢化,融入漢族。

你所謂的鮮卑人,其實就是漢人。


第二,當年鮮卑族也非常漢化

從魏孝文帝開始,鮮卑族就已經非常漢化。

想要強行分清鮮卑族還是漢人,難度是很大,也沒有必要去分。

第三,就事論事,無法確定花木蘭的民族

很簡單,花木蘭出自於北魏的詩歌,但不見得就是北魏的人。

退一步說,就算花木蘭是北魏的人,是所謂可汗大點兵卻對付北方的柔然,你也無法確定他是鮮卑人還是漢人。

當時北魏軍隊中,有很多漢人。

甚至,花木蘭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也不能說她就是漢族女人。

為什麼要強行辨別花木蘭是什麼民族?

即便她是鮮卑人,在北方柔然大軍入侵領土,花木蘭為了保護國家參軍對抗侵略者,也屬於英雄。

這就夠了。


薩沙


花木蘭是漢化的鮮卑族人!從《木蘭辭》來看,花木蘭是南北朝時期北朝魏國人,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最主要的敵人是草原的遊牧部落聯盟柔然以及南部的宋國。南朝一直弱於北朝,因此北魏主要對付的是草原的柔然!北魏實行的是胡漢分治政策,胡人從軍打仗,漢人耕地納糧,花木蘭能從軍作戰,因此她必然是鮮卑族人!


五胡亂華時期,胡人佔據北方大地,對漢人肆意屠戮,以佔領他們的土地用作放牧。當時出了一個英雄冉閔,他本是羯族趙國的將軍,後來起兵滅趙,建立了以漢人為主的魏國,史稱冉魏國。魏國的主要敵人是周圍的胡人國家,以慕容鮮卑建立的燕國為主要敵人。冉閔與慕容氏血戰多年,給鮮卑族沉重打擊,最終還是被燕國擒殺。冉閔的抗爭給當時弱小的拓跋鮮卑深刻影響,他們認為屠殺漢人,不如融入漢人,所以後來的北魏國積極漢化,加速了鮮卑族融入漢族!


花木蘭時代北魏漢化已經比較深了,拓跋部都改為漢姓元氏了,花木蘭可能也是鮮卑族改姓後才姓花的。鮮卑族內遷後,草原上的柔然崛起,柔然經常劫掠北魏,就好比匈奴劫掠華夏一樣。於是北魏起兵出擊柔然,雙方互有勝負,最終柔然是被北魏擊敗了的!

花木蘭替父從軍反應了木蘭的孝道,也反應了當時戰事的頻繁,同時也反應了北魏的軍戶制度。可汗大點兵,卷卷有爺名!可見花家是軍戶世家,木蘭的父親雖然年老力衰,但是還有從軍打仗的義務!如果木蘭有兄弟在,自然捲卷有她兄弟的名字!木蘭替父從軍十餘年,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從一個小兵立功成了將軍,可見戰爭十分頻繁,一打就是十多年,可謂月月有戰,年年有攻!



大秦鐵鷹劍士


花木蘭肯定是漢族!因為1.木蘭詩裡說的“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把敵人稱之為胡騎的唯有漢人!2.木蘭詩裡的“木蘭不為尚書郎”~說明當時的鮮卑人至少已經漢化!實際上歷史上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是主動漢化的,而且得到了漢族的認可,所以才紛紛響應王朝號召從軍抗擊草原上的“胡騎”!3.木蘭詩裡甚至還有軍營的生活描寫“朔氣傳金折(擊打銅鑼)”~這也是古漢族軍隊的裝備特點,而當時的胡人一般是以號角為傳令的!這些細節,說明當時的北魏已經漢化!4.當然還有姓氏,當時胡人不可能有花姓!更不會“當戶織”,所以花木蘭絕對是漢人!當然,當時也有民族的混血,例如北魏的鮮卑貴族已經同漢族通婚,不過值得指出的是根據現代的研究成果,證明漢族的父系基因是現代世界上大民族中最純的,沒有之一!這是一條小溪流入大海的結果!


姚生42


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花木蘭戎裝代爺徵,已流傳千古,成了爰國與敬老的象徵,被人們傳頌著。



而這個戎裝代爺徵的花木蘭,究竟是何許人也呢?

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是我國古代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政權統治時期,也就是自東漢末年,到隋朝元年,這段長達400年的時間裡,這段時間裡從三國戰亂,東晉西晉的戰亂,到南北朝的戰亂,整個華夏大地,硝煙四起,沒有一天安寧的日子。

那個北魏政權,正是南北朝時期的一個割據勢力所組建的政權,那個時候整個中國,沒有統一的領導,各個軍閥各自為政,而且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他們之間相互廝殺,整個中華大地狼煙四起,百姓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據當時流傳下來的一個故事說,官兵們到一個百姓家去抓壯丁,家裡只有病弱的老者,和一個年幼的孩子,這個孩子的父親已被抓去當兵,已戰死在沙場,可是抓丁的人非要把老者帶走,而那個老太婆說把我帶走吧,我能給你們洗衣做飯,官兵毫不客氣的把老太婆帶走了,這個故事說明當時的兵源已經枯竭。

而花木蘭正是那個時候出現社會上的。花木蘭的父親是因為退役的軍官,因年事已高告老還鄉,可是由於兵員枯竭,而邊關又起戰事,外來的敵人,對北魏境內的百姓大肆殺戮,面對這種情況,朝廷便下令花木蘭的父親重返戰場,花木蘭的父親,雖然年事已高,體弱多病,但不敢違抗朝廷的命令,準備起身重返戰場。

花木蘭心疼父親,為父盡孝,替父盡忠,決定女扮男裝,戎裝代爺徵,這個一爺就是父親的意思,在古代跟父親叫爺,作為一個女性,能夠上戰場與男子一同與敵廝殺,首先得有一個好的體質,身體不能有任何的殘缺,而花木蘭恰恰如此,奮勇殺敵屢立戰功。

其實不必懷疑,花木蘭這個女子的武藝,因為她的爺就是一個行武之人,不用言傳身教,就是照葫蘆畫瓢,也能學得一身武藝,用於強身壯體。

題主問這個花木蘭他是哪個民族的呢?

但是至於他是哪個民族的,人們還真的不知道,也無從考證,我們只能推測。

如果衝著對父親稱呼為爺,她是漢族人,而且是山東河南山西這一代的人,因為在那一帶,在民間跟是父親叫爺的,這種稱呼一直流傳到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

但是那個時候漢中的婦女已經有了裹腳的風俗習慣,是想,一個裹著小腳的女人,是如何在戰場上與身體強壯的敵人廝殺呢?

因為裹小腳的風俗,正在東漢後期在在大戶人家的小姐裡,就有了這種習慣,那個時候只有漢族人家,而其他民族還沒有這個風俗習慣,而漢族人的丫鬟婢女是不裹小腳的,因為他們的幹活兒。看來花木蘭既然出生在一個軍官的家庭,肯定是一個大小姐,裹著一雙小腳那是必然的,而這雙小腳容和他在戰場上穿蹦跳與敵廝殺呢?


看來這花木蘭有不是漢族人的可能性。

而北魏政權是一個漢族人的政權,漢族人的政權力,怎麼會有少數民族的軍官呢?

這並不奇怪,當時在中原一帶,不但有漢族人,還有鮮卑人,羌族人,他們很大一部分是雜居在一起的,而花木蘭是鮮卑人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因為鮮卑人的性格是非常潑辣的,尤其是女孩子。

那唐朝時期的武則天,她就是鮮卑人,16歲的時候,別人馴服不了的烈馬,被她一刀捅死,可見這鮮卑女孩兒的潑辣勁是有多麼潑辣。

衝著花木蘭的潑辣勁兒是鮮卑人極有可能的。


趙志軍001


一篇名為《木蘭辭》的北朝民歌,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首北朝民歌為我們講述了花木蘭喬裝男裝替父從軍,十餘年轉戰榮歸故里的故事。對於花木蘭的姓氏、祖籍也有多種說法,有說她的家鄉在河南虞城,也有說是湖北黃陂、安徽亳州等等其他說法。

有研究資料認為,花木蘭有可能是鮮卑族,是中國古代(北魏)女英雄,其以代父從軍擊敗北方入侵民族聞名天下,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社祠紀念。當然這些都是基於《木蘭辭》流傳而來,還無法完全證實。

還有學界資料顯示,花木蘭是塞北嚈噠人,《木蘭辭》中,說“可汗大點兵”當指柔然可汗而非北魏帝王(此說也有爭議)。

據記載,嚈噠與鮮卑族源相同,屬於東胡族,講阿爾泰語系蒙古語。公元1世紀末,在東漢和南匈奴聯合打擊下,北匈奴西遷,而嚈噠與遼東鮮卑藉機西遷蒙古草原。仍有殘部留在塞北,直至回鶻汗國時期。塞北嚈噠人與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敕勒川的高車長期為鄰,故史書說嚈噠為“高車之別種”。嚈噠正式族名為“滑國”,西遷中亞的嚈噠人以“滑”為姓,而留在塞北的嚈噠人則以“花”為姓。

其實,花木蘭很可能是鮮卑人很大,因為,當時,北魏軍隊的主力是騎兵,由清一色的鮮卑族人組成,直到北魏分裂為東西魏時,才有漢族參加的“府兵制”出現。 在鮮卑族入主中原後,實行“世代為軍戶”的“軍戶”制度,這些“軍戶”都是鮮卑人,屬於職業軍人,享受國家優待,可以不繳賦稅,但有戰爭時,必須參戰為國效力,而所有軍戶的名冊由國家統一管理,“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表明花木蘭家屬於鮮卑“軍戶”。






史說新傳


花木蘭應該是鮮卑人。

先看2009年由趙薇,陳坤,房祖名等主演的電影《花木蘭》。電影裡對花木蘭的設定是北魏獻文帝拓拔弘時期的人物。如果以此為基礎的話,則可以肯定花木蘭是鮮卑人,因為當時的北魏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府兵制”即“出則為兵,入則為農的兵農合一制度”,而出戰時的馬匹,武器等軍備物質都需要自備。這也是為什麼《木蘭辭》裡會出現“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的原因。而這種制度也就註定了當兵的必須是能“信得過”的人。而就當時而言,同族的鮮卑人自然更讓統治者們放心。所以,北魏的軍隊中,鮮卑人佔據著絕對的優勢。由此可以基本確定花木蘭是鮮卑人。

如果花木蘭不是那個時期的人的話,那麼花木蘭可能生活的時間越早,她是鮮卑人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越早,鮮卑人也不容易接納漢人從軍。而越晚,是漢族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獻文帝的遷都和漢化使得兩個民族逐漸融合成了一個民族。雖然獻文帝的遷都和改革是北魏最終分裂成東西兩魏的原因,也在獻文帝去世後即被否定,但鮮卑人漢化的種子已經種下了。

另外一個情況則要從《木蘭辭》開始看了。其中“可汗大點兵”裡的“可汗”是當時遊牧民族對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但不能說明什麼,因為“樂府詩”也講究格律,雖然沒有唐詩那麼嚴格。所以稱呼皇帝為“可汗”也可能存在這個原因。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那句“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隨軍出征而自備馬匹,武器等物資是“府兵制”的典型特徵,而“府兵制”始建於西魏權臣宇文泰,此時,北魏已經因為“六鎮起義”而分裂成了東西兩魏,兩魏以黃河為界。其中東魏的實力要高於西魏。因此,兩魏之間的戰爭往往是東魏主攻,而西魏主守。因此,西魏的軍隊不可能出現在燕山之外。

由此可見,花木蘭應該就是北魏時期的人。隨著北魏的軍隊,北擊柔然。這也就基本肯定了花木蘭是鮮卑人。

《木蘭辭》是北朝時期的民歌,是樂府詩的代表作品之一,因為詩歌的特性加上時代的烙印,所以,有些地方並不一定符合事實。但無論如何,花木蘭作為傳說中的巾幗女英雄,還是給了中國歷史一抹不一樣的色彩。


陌上雲白


花木蘭代父從軍,婦孺皆知。為國盡忠報國,為父盡孝。忠孝兩全。乃是巾幗英雄。

南北朝時,鮮卑人拓拔珪成立北魏,拓拔珪乃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孝文帝崇尚漢文化、漢制,定都洛陽後,提出廢除胡服、胡制、胡語。推廣漢服、漢語、漢制,頒發政令,詔告天下。文武大臣皆反對,亦以太子反對孝文帝政制改革,勾結眾大臣以圖謀不軌。孝文帝大義滅親,殺太子,殺雞敬猴,不再有文武大臣敢反對孝文帝政制改革。鮮卑族徹底漢化,融入漢人大家庭,民族大融合。

花木蘭乃是南北朝北魏朝代人,由於北魏連年征戰,兵源減少,北魏政權實行徵兵制,每戶必有丁。木父己年老花甲,木蘭不忍老父上戰場,自己女扮男裝,報名參軍,連監護官都看不出端倪。木蘭代父從軍,走上戰場,為國盡忠,為父盡孝。乃是千古烈女也。

漢樂府一木蘭辭。

唧唧復唧唧,

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柕聲

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

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

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君貼

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

卷卷有命名

阿父無大兒

木蘭無長兄

願為市鞍馬

從此替父徵

由於鮮卑族己全融合漢化,花木蘭乃是中華朝代史上傑出的人物。





歷史愛好者88


目前關於花木蘭的記載,最早的就是北朝民歌木蘭辭。未見同時期的可靠史料記載。其他史料都是晚出記載,可靠性不佳。

木蘭辭本身對於花木蘭的介紹非常文學化,不像正史記載那樣,將諸多歷史細節呈現出來。所以現在對於花木蘭的身世,有多種說法。包括姓氏,出生地,民族歸屬都有很多種說法。

回到木蘭辭本身來分析,可以發現有非常明顯的胡漢雜交的特徵。木蘭代父從軍,頗有英武之氣,帶有濃厚的北方遊牧民族特徵。但同時開篇就有木蘭在家織布的描述,歸來之後又有梳妝的情景,這又是典型的漢民族特徵的體現。花木蘭恰恰體現了當時中國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結果。

從北魏孝文帝開始,鮮卑大力漢化,但在漢化過程當中,同時也將自身的民族特色注入到了北方漢族之中。民族融合是有雙向性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是不可能真正判定花木蘭的民族歸屬的。她可能是一個沾染了鮮卑習俗的漢族女子,也可能是一個漢化的鮮卑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