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是如何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的?

kart2011


黃興並不是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只是和蔡鍔一樣,早早離開了人間。英雄卻短命,自然是歷史的遺憾。

黃興是國民黨中參加作戰最多的人,雖然不是天生的將才,確實天生的勇士,在那個士氣比謀略重要的年代裡,他的堅持對歷史發展影響很大。

1、投筆從戎

在初始,黃興並不是要武力救國,他走的是文人路線,辦報紙、辦刊物、搞宣傳。這自然難以成事。

(黃興)

業餘愛好的作用在這時候就出現了,黃興喜歡騎馬、射擊,並受過訓練。這在軍事技能上是很有幫助的。

在1907年開始,就在中越邊境、廣西舉行多次起義,欽州、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州、廉州、上思起義,雲南河口起義。

(革命黨人的起義)

1911年初,廣州起義,黃興在受傷手指斷裂後,依然堅持射擊。此戰雖然尤榮。也奠定了黃興的威望。

2、並不擅長指揮戰役

武昌起義爆發後,黃興到了武漢,登壇拜將,擔任民軍總司令,反擊漢陽、漢口,部隊從寬大正面,且不留預備隊的進攻,在一處崩潰就引發全線崩潰,指揮上很難說有優點。但其身先士卒的勇氣依然鼓舞了很多人。

(武昌起義)

在二次革命中,黃興在南京擔任討袁軍總司令,作戰再次失敗。此戰依然是他的勇氣勝過他的能力。

3、不折不撓

黃興是個有原則的士,這是比較少見的。辛亥革命中提出吸收太平教訓,不要因為權力紛爭損失國力;二次革命後,拒絕加入中華革命黨;在護國戰爭中,鼓勵護國軍與直魯起兵。

(黃興)

黃興的家庭出身很好,一生中很有原則,作戰中身先士卒,其一心救國,兩袖無私,今天讀起來依然很動容。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有一件事情讓黃新與孫中山產生了分歧。

孫中山要求國民黨的每一個黨員都要宣誓效忠孫中山,黃興明確表示反對,認為這樣做是在搞個人崇拜,有悖於民主理念。

黨內還有一個人也是不太服氣孫中山,這個人就是黃興的湖南同鄉,宋教仁。

早在辛亥革命推翻滿清之後,中國一下子陷入了群龍無首的無政府狀態,這個時候有人提議叫孫中山從美國回來當首腦,宋教仁對這個建議並不是很贊同,當然他也沒有強烈反對。

宋教仁的理想是在中國推行西方的政黨制度,所以他代表國民黨在全國積極進行競選活動,一時間風頭蓋過孫中山,會不會引起孫中山的不愉快?

宋教仁遇刺身亡,刺客後面的指使者是誰,一直是一個迷,孫中山們說是袁世凱的陰謀,但是直到現在我們沒有證據證實是袁世凱所為,袁世凱是不是背鍋了?

不管怎麼說,宋教仁的死讓孫中山得到兩個收穫,首先,黨內的競爭對手沒有了,然後是藉此機會把黨外的對手袁世凱幹掉。

一箭雙鵰?

如果宋教仁成功了,其他人一看,喲,原來採用公開的競選爭取人民的支持也可以取得管理國家的權力,以後我們也採用這種方式來獲取官職吧!

以後可能就不會出現蔣介石的獨裁統治了,當然也不會國民黨一黨獨大的狀況。


黔人東子


歷史是現實的!

黃興不僅是淡出歷史舞臺,而且基本被後來的民國遺忘。

黃興去世後,章太炎曾寫下輓聯:“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但在民國,尤其是國民黨當政後,黃興卻沒有享受到輓聯所言的歷史待遇。

黃興為革命出力頗多,但去世後卻幾乎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這究竟是為什麼?

概括地說,可能有這幾方面原因:一,黃興有耿直不爭的性格;二,黃興的格局見解不高;三、黃興去世的早;四、真正跟黃興志同道合的宋教仁亦去世的早。

先來說黃興的性格。

自晚清曾國藩、左宗棠以來,湖南可謂是英豪輩出。對於湖南人的性格特性,章士釗有過總結:“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其心之所能安;勢之順逆,人之譭譽,不遑顧也。”

說的直白點,就是騾子性格。認理不對人,行事講究問心無愧,敢玩命更固執,不管毀,也不管譽。

黃興就是個典型的騾子性格,幹革命敢玩命,跟孫中山合作過程中,因堅持自己認定的東西多次險些與之決裂,但只要認定的道理在,他又總能做到顧全大局。可一旦認定的道理不存在了,他則不計得失,不管譭譽。

舉兩個例子。

1906年冬天,同盟會曾發生著名的“國旗事件”。孫中山主張用青天白日旗,黃興認為這是在仿效日本太陽旗,因此他堅持用以示平均地權的井字旗。

為這個,兩人相爭不下,幾近徹底鬧翻,但最後在認定的大局大理面前,他還是做到了顧全大局。

二次革命失敗後,黃興再次流亡日本。1914年7月,孫中山在東京另組中華革命黨,規定入黨必須宣誓效忠,黃興因為認定的道理不在了,拒絕參加。

有人勸他另組一政黨,但黃興說:“領袖惟有孫中山,其他不知也!”

說完,黃興去了美國,幫蔡鍔的討袁護國軍籌借軍餉去了。

此事最能全面地反應黃興的性格,也註定了今後他要淡化在由國民黨主導的民國曆史中。

接著說黃興的格局見解。

袁世凱曾對南方革命黨四大領袖有過一次精闢的點評:“孫氏(孫中山)志氣高尚,見解亦超群,但非實業家,徒居發起人之列而已。黃氏(黃興)性質直,果於行事,然不免膽小識斷,易受小人之欺。蔡鍔遠在黃興及諸民黨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能所匹。”

說到底,黃興是個革命先鋒,卻不是高規格的政治家,所以他只能在革命初期扮演流血奮進者的角色,卻註定無法在民初的政治風雲中烙下深深的印記。

再說黃興的命運。

黃興1874年10月25日生在湖南長沙府,自幼即對八股文深惡痛絕,只喜武術。

30歲前,黃興就頗為激進,主張革命,四處宣傳革命。

30歲時,黃興賣掉家裡36畝地,在長沙坡子街附近搞集會,以興辦礦業為名,成立華興公司,口號提的很有水平:“同心撲滿,當面算清。”

次年,華興會在長沙西園正式成立,黃興被公推為會長,提口號:“驅除韃虜,復興中華。”

就像這問題說的那樣,自這之後,黃興就踏上了武裝起義的革命先鋒之路。

先是賣掉家裡300畝田產,買來長槍500條,短槍200條以及大量炸藥,想趁著慈禧七十大壽那天起事,炸死參加湖南慶典的湖南文武大員,結果遭叛徒出賣,流亡日本。

加入中國同盟會後,黃興先後參加或指揮了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雲南河口起義,屢敗屢戰。

最慘烈的是隨後的黃花崗起義,雖然僥倖活了下來,卻被打斷了右手食指和中指。

武昌起義爆發後,黃興到漢口任戰時總司令,指揮作戰。漢口丟失後,他主張轉攻南京,遭到革命黨人反對,之後只能辭職。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黃興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

這是黃興的輝煌時刻,但這輝煌隨著討袁二次革命的失敗,隨即就消失掉了。

此後的黃興既不願加入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也不願另立山頭。短短兩三年之後,1916年6月,黃興因積勞成疾,最終在上海去世,時年僅42歲。

他死的時候,正是革命黎明的前夜。

前夜的黑暗淹沒了他。

最後說同道之死。

黃興真正志同道合的搭檔其實是宋教仁,黃興敢於任事,宋教仁雄才大略,兩人要是能長期搭檔下去,民國的歷史會怎麼樣還真不好說。

怎奈宋教仁英年死於暗殺。這對黃興的影響太大了,不僅否定了他曾經認定的道理,更讓他失去了創大業的可能。


黑句本


幸亥革命中黃興作為革命軍的最初領導者,其功勳是不可磨滅的。黃興同孫中山一文一武,共同實現了推翻清政府的大業,不過在這過程之中,黃興同孫中山卻是漸行漸遠,因為黃興不滿孫中山的一些做法。兩人多次發生激烈爭執,尤其是孫中山在黨內開始集權時。


兩人最激烈的一次爭執發生在宋教仁被刺殺之後,當時孫中山找到黃興,堅持要以武力討伐袁世凱。但是黃興只是說證據不足,也就是說不清楚是不是袁世凱派人刺殺,這件事情還存在疑點。而且黃興很委婉的告訴了孫中山,以當時的軍事實力,很難戰勝北洋軍。

而孫中山則認為黃興這是明哲保身的做法,與革命背道而馳。然而當黃興提出徹查宋教仁被刺案件,以憲法來懲處,屆時袁世凱若不遵從,至少還佔了一個理勝。但是這個提議被孫中山否決了,說到底宋教仁被刺這個問題,是袁世凱和孫中山權力之爭,孫中山需要藉此事書立威信。



黃興後來淡出國民黨,也是因為覺得局勢已經非自己所能左右,而且同當初革命理想相差太大。黃興沒想到民國成立之後,依舊是沒能改變這亂局。更沒想到袁世凱當選大總統之後,居然會公然解散議會,空有共和之名。


小司馬遷論史



辛亥革命之後,南方的革命黨與北洋軍閥袁世凱和談成功,孫中山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務,其大總統的職務由北洋軍閥袁世凱擔任。這個時候南方諸事未定,黃興留負責整編南方各省軍隊。 當時留守南京的黃興手握30萬重兵,實權遠遠勝於臨時政府陸軍總長一職, 若是爭權奪利,熱衷名利之輩,完全可以以此為憑藉,打造一支完全忠於自己的“黃家軍”,在亂世安身立命裹挾天下。當時很多抱有雄心壯志因臨時政府解散而淪落的軍官,前來投靠黃興“黃二哥”,企圖討要一官半職,在他手下效力。 不過黃興認為既然與北方軍已經達成和談,南方革命軍實際上已經沒了用武之地,所以於公於私遣散大部隊都勢在必行,於是對於那些前來投奔的軍官士兵,他公開登報發表聲明,無職可給。 當時要遣散大部分的革命軍,黃興面臨最大的難處就是沒有錢,袁世凱雖然希望他能夠迅速遣散革命軍,以免自己的統治受到威脅,但是發給黃興的電報確實一味地哭窮,意思也就是不想給錢,讓黃興自己想辦法處理。

黃興此人論身先士卒、奔走殺敵,那絕對是一名行家裡人,但是涉及到錢糧方面的問題,他可就是兩眼一抹黑了,更何況當時的中華民國根本就沒有錢。黃興想來想去只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希望北京政府代借外債,另一個就是國民捐。這兩個辦法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是在一時之間能處理的。 就當黃興在上海募捐無門的時候,南京城內的部分士兵發生了譁變,得知消息後黃興迅速連夜返回南京,火車到達南京的時候天色已亮,兵變也被以十分殘酷部隊鎮壓了下去。目睹兵變慘狀的黃興十分痛心,在上海募捐無多,只好致電北京政府,當時負責內閣的唐紹儀,雖十分盡力卻也拿不出多少款項。 沒有辦法黃興之後以“愛國”之名號召,希望軍人自動離職,共濟時艱。黃興本人也以身作則,不顧同盟會內部的反對,向袁世凱辭去留守之職。經過黃興的百般努力,軍隊的遣散工作終於差不多完成了,心力憔悴的黃興也悄然離開上海。 卸任後的黃興如釋重負,並於同年10月返回了湖南老家, 黃興自解兵權,縱然為天下做了表率,但是史家公論卻不承認他此舉是苦心孤詣、高風亮節。他的這一舉動備受黨內少壯派的批評與非議,認為他是推卸責任,置革命重擔而不顧。在他解職之前革命黨大佬譚人鳳特地趕到南京,勸他不要離職,要為革命積蓄力量,不能為了一個功成身退的虛名,而置大好局面不顧。


我是汽車fans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想要回答好這個問題,我們繞不開三個人物,黃興本人這位大寫的民主革命先驅,以及國父孫中山,最後一個就是光頭大佬蔣介石。

孫黃

其實從根上講,黃興的淡出和他本人的性格不無關係。黃興的性格耿直,一是一,二是二,腦袋掉了碗大個疤。只要你做的事,他認為錯了,他可不管三七二十一,腦袋一晃悠直接頂上去,反過來你要是對的,他低頭就可以給你認錯,不管之前有什麼毛病,哪怕我給你打前鋒,咱一起做。

《第一排左二黃興,中間孫中山》

而他一生所做的事情,在中國歷史,尤其是近代史中,黃興那可都應該是一大佬級別的人物。在後來的歷史學家中,以及當時的革命黨人,都喜歡將黃興和孫中山稱為“孫黃並稱”,豎起大拇哥將他倆定位在辛亥革命的“雙元領袖”。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描述“孫氏理想,黃氏實行”,這就是一對“冤家”般的互補關係。

但是這所有的一切,都在1927年被大光頭蔣介石另敲鑼鼓重開張的南軍政府,給抹了個乾乾淨淨,清清爽爽。“孫黃並稱”被蔣光頭,晃著打腦殼大筆一揮變成了“孫陳並稱”(陳指的是陳其美),之後作為元老級別的黃興就變成了一般革命者,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

那麼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呢,我們一一道來。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們

清末,留著金錢鼠尾大辮子的滿蒙貴族們,依然通過賄賂橫徵暴斂,過著美滋滋笑看天下痴呆的享樂生活,而下層

苦哈哈的勞苦大眾,饑民遍地,娼盜如毛過著不知所謂的卑賤的生活。

這種同一個天地,但天堂和地獄般的場景混淆在一起。我們大清朝還說著“寧贈友邦,不予家奴”不知疼痛的言論,嚴重刺痛了很多思想先進的人士。

一時之間,主張維新變法,主張宣揚狗si王權扶清滅洋,還有就是揭竿而起,推行民族革命漫山遍野到處都是。

作為後來人,我們都知道,只要將腦袋上那個只知道享樂的傢伙們踹下來,剪掉他們的金錢鼠尾,再補上一腳,最後朝他們怒吼:“滾!”這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好嗎!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各種各樣的派別如雨後春筍般的崛起,努力推行著自己的理想,並進行反反覆覆的實踐,這其中就有宋教仁和黃興等人以湖南為根據地建立起的華興會,孫中山聚攏起來的興中會革命先烈,心酸的革命歷程讓他們逐漸的知道了,握緊了的拳頭才是最有力量的,在三會結盟的基礎上,同盟會就此正式成立。

從這一時刻,黃興和孫中山就綁在了一輛戰車上,開始縱橫與中國近代歷史這片荊棘叢林之中。

孫黃的分歧

黃興在歷史舞臺上悄然失色,是從孫黃最嚴重的一次分歧開始的。

國民黨代理理事宋教仁也是黃興的老搭檔,被皇權洗刷刷下,肥腦殼中注入了積水的袁世凱,給暗殺了。

為了這件事,黃興和孫中山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分歧。黃興認為,當時的國民黨武力是上不了檯面的,一旦發動戰爭,革命辛苦的成果就會毀於一旦,應該按照法律程序解決這件事;而孫中山卻認為“不戰,必然被消滅,戰則成敗未可知,與其不戰被消滅,不如戰敗而發揚我們的革命精神。”

大傢伙都知道這輝煌的二次革命真的失敗了,而且速度快的不可思議,國民黨高級幹部大部分都逃到了小日本,一小部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事後孫中山總結事情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革命黨內,不服從,不統一,追究黃興的責任。為了這件事,兩人第一次在小日本的東京見面的時候,黃興就遭到了孫中山的痛罵,黃興選擇了剋制,但從這一天開始,兩個人的關係再也回不到從前。

孫中山不甘心,隨後分析了國內的局勢,非常樂觀的認為袁世凱袁大腦袋,表面上佔了上風,但其實已經陷入了內外交困的被動局面,號召大傢伙繼續發動“三次革命”

黃興一聽,本來二次革命他就不同意,那個時候革命黨手裡還兵,地盤也有三兩個,都失敗了。現在,兵沒有,地盤也沒有,還要搞三次革命,這是拿革命的骨血再拼,不成!

贊成黃興意見的有不少同盟會的元老革命黨高級將領,這包括李烈鈞、陳炯明等人。

孫中山一看黨內分成了兩派,就主張解散國民黨,組建中華革命黨。這個時候黃興又反對,主張國民黨的名號依然用著,只要整頓一下就可以了。

這下兩人就這樣槓上了,矛盾進一步加深了,之後黃興見難以說服孫中山,便不再爭論,明確表示,你搞你的三次革命,我搞我的徐徐圖之。

說實話,當時的黃興可是同盟會內享有極高威望的三軍主帥,大多數的軍人領袖都擁護黃興的,都拒絕加入中華革命黨。

我們說孫中山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但他的主張並不是都正確的。

後來孫中山為了在國內取得一定的發言權,委派陳其美,將海外籌集的錢款交給了他,讓他想辦法拿下十里洋場大上海,但此時的國內環境早以及不是那個爛了瘡的大清朝,形勢大變。

搞了幾次小暴動,終未能實現預定目標為國民黨奪得幾塊容身的地盤,回國後的孫中山也被困在了大上海的租界內動彈不得,反袁的局面也打不開,隨後陳其美被袁大腦袋派遣刺客暗殺在了租界內。

章太炎曾經這麼評價黃興:“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出走美國的黃興和梁啟超組建“歐事研究會”,併成功的發動了推翻袁世凱的護國戰爭,這護國戰爭到是搞得轟轟烈烈。

1916年的時候,黃興在上海去世。

國民黨所謂的正統史觀

歷史就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在陳其美和黃興辭世10年,作為陳其美義結金蘭的結拜兄弟大光頭蔣介石,在重新開張的南京政府坐不住了,一撅屁股跑到了大上海,主持陳其美的11週年紀念日。

在這一天,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編造了“孫中山——陳其美——蔣介石”作為國民黨的正兒八經的歷史觀,一時之間國民黨的宣傳機器也開始發動起來,這一正兒八經的歷史就這麼被確立了下來,而黃興卻被遺忘在了歷史的角落裡。

黃興為人厚道,常言:“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屬於埋頭苦幹,不爭權利的革命家,但我們後人是要還他一個公道的。

好了,就寫到這裡,喜歡的話,就關注我,順手點個贊!


梁老師說歷史


黃興作為同盟會元老,孫中山戰友,一度地位顯赫,被合稱為孫黃。黃興晚年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分道揚鑣,這與孫中山,黃興之間的政治分歧有關,逐步難以調和。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深刻感覺到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革命便斷不可能成功,隨著加入同盟會的人越來越多,同盟會進化為更為先進的中華革命黨已經勢在必行。在此過程中,孫中山和黃興的分歧也日漸擴大,根本原因是會員加入中華革命黨的程序違背了黃興的民主共和的初心。

孫中山仿照幫會的模式,堅持要求黨員在入黨誓詞中要宣誓附從孫先生再舉革命,試圖建立一個組織嚴密的政黨。然而,對於附從二字,黃興持有不同意見,建議修改。
可是孫中山不同意,認為如果沒有這兩個字,中華革命黨將會同當年同盟會一樣,組織渙散,難以集聚合力,還可能被人用來招搖撞騙。 所以,必須完善入會程序。

此外,加入革命黨時,黨員要按手模,黃興也表示反對,認為那是封建幫會,不應該如此,孫中山卻認為新的革命黨必須要有自己的領袖,不能群龍無首,必須在領袖的領導下,強調絕對服從。

這些觀點黃興難以同意,自知無法再與孫中山像往常一樣融洽的合作,黃興逐漸萌生退意,不久就提出定離開日本前往美國,孫中山表示理解,這樣,兩位共和偉人便天各一方。兩年後,也就是1916年,黃興回國後。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不幸因病逝世,時年僅42 歲,剛過不惑之年,孫中山對於好友逝世,無限悲痛,曾經多次致祭,表達哀思。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秦右史


孫文(孫中山)與黃興是辛亥革命時期最重要的領袖,是患難與共的戰友,在革命黨人中號稱“孫黃”,相互支持鼎力相助,“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孫中山曾送給黃興這樣一副對聯。



1927年南京政府開張後,“孫黃並稱”被“孫陳(其美)並稱”所取代,黃興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黃興雖然一直甘做孫中山的配角,但他不會對孫中山的觀點一味附和。在他們討論未來民國的國旗問題上,兩人就發生過激烈的意見衝突,甚至黃興表示要退出同盟會,最後以大局為重的黃興做出讓步,勉強同意了孫先生的方案。 而宋教仁遇刺案又引起兩人的政見相左,孫中山主張立即起兵推翻袁世凱政府,甚至不惜聯合日本。



黃興認為國內再發生大規模戰亂,我們有被列強乘機瓜分的危險,主張既然民國已經建立,應該用法律來審判主謀,讓事實明白於天下,就自然會讓國人知道袁世凱的陰謀,從而形成反袁陣線,逼其下臺。 黃興還認為孫中山將黨員分成等級,相配以不同權力利益,是以利召人,和袁世凱以金錢,地位誘人本質上沒有區別。為了避免糾紛的加深和擴大,黃興出走美國考察民主。


李三萬的三萬裡


黃興與孫中山曾並稱“孫黃”,但相比於孫中山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生前身後名,黃興卻顯得落寞了很多。

究其原因,在於黃興與孫中山不過是革命活動上的搭夥人,而不是革命信仰上的同路人。二人的關係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融洽,甚至分歧重重。



說到底,二人的分歧從地域上就註定了。黃興是湖南人,湖南人主要集中於華興會,而孫中山是廣東人,廣東人則主要集中於興中會,當然還有蔡元培、徐錫麟、陶成章等江浙人,他們則主要集中於光復會。1905年改組建立了同盟會,但孫中山更信任的顯然是他的廣東同仁汪精衛、胡漢民等人,黃興亦出於同鄉之間的緊密關係,從情感上可能更接近於宋教仁。

1906年,同盟會要選定會旗,黃興傾向於井字旗,而孫中山更傾向於青天白日旗,雙方几近鬧崩,黃興考慮到大局才選擇退讓。



此後黃興一直追隨孫中山活躍在反清武裝革命第一線,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黃興擔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

隨後宋教仁被殺,黃興主張用法律解決問題,並贏得了黨內大多數人的支持,而孫中山主張用武力解決問題,遂挑起與袁世凱的戰爭,即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跑到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但有鑑於此前國民黨內部渙散,他著重批評了黃興,並要求所有黨員都要按手印,並宣誓永遠效忠領袖。黃興堅決反對這種行為,與孫中山大吵後無果,只好來到美國定居,1916年去世。



自此,黃興便被擠出孫中山的核心圈子外。後來蔣介石建立了南京政府,由於以孫中山為國父,加之蔣介石刻意提拔老鄉陳其美在黨內的地位,以取代黃興,故黃興及湖南幫在國民黨的歷史書寫中幾乎被徹底遺忘。


達摩說





黃興雖然與孫文合稱“孫黃”,但是我們必須明確的是,他們不是一路人。

黃興當年退出政治舞臺和歷史舞臺,是帶著滿滿的遺憾與無奈的,遺憾的是他沒能繼續帶領他的同志們為革命事業奮鬥,遺憾的是他沒能見證中國革命事業的勝利,無奈的是他的一己之力改變不了一個人的“瘋狂”和一群人對一個人的崇拜。



黃興生於1874年10月25日,曾取名為軫,意為“前車既覆、來軫方輶”,即吸取太平天國失敗的教訓,不要重蹈覆轍。

1903年11月4日,黃興以過30歲生日為由聚集志同道合的人,如宋教仁、陳天華、章士釗、劉揆一諸人,在長沙秘密商議併成立了革命組織華興會,以“驅除韃虜,復興中華”為宗旨,對外則是辦礦的華興公司。1904年2月15日,華興會正式成立,黃興任會長,宋教仁、劉揆一、秦毓鎏為副會長。

1894年對清政府徹底失望的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立了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宗旨。

1905年黃興、孫中山等中國革命團體與組織的領導人在日本東京商議成立了同盟會。黃興在同盟會的地位是不低於孫中山的,但是為了革命組織的團結,黃興主動放棄競選最高領導人,拍板將總理的位置讓給了孫中山。黃興為什麼能夠如此“闊綽”?為了革命,為了國家和民族。



孫中山能夠坐穩同盟會總理的寶座,離不開黃興的支持。

創立光復會的陶成章和章炳麟是不服孫中山的,他們更願意支持黃興,所以曾經屢次攻擊孫中山,這或許是陶成章後來遭到暗殺的一個誘因。但是,不管陶、章兩人怎麼運作,黃興也始終不為所動,甚至專門寫信給孫中山,說陶、章是“桀犬吠堯”,自己肯定會拒絕他們,支持你孫中山。陶成章1912年被暗殺,章太炎也在經歷了長期反孫無果後,最終於1917年脫離了孫。

可見以黃先生當時的影響力確實不是沒有機會取代孫先生,但是他卻主動放棄了。當然,陶、章兩人的事也說明了黃先生的存在始終對孫先生是個威脅。



“孫黃”蜜月期結束的導火索是“二次革命”的失敗。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遭人暗殺,遠在日本的孫先生匆匆回國,隨後開始籌劃以武力討伐袁世凱。最開始黃先生是反對的,因為他們的實力確實不如袁,如果用武力的話恐怕討不了好,但是在孫先生的堅持下,黃先生最終還是決定支持孫先生,黃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並發表討袁誓詞。

黃先生為了支持孫先生的武力討袁,到處聯絡各省軍政要員,可以說給了全力支持,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

“二次革命”失敗後,國民黨被袁世凱強行解散,領導人們則逃亡去了日本。當時孫先生分析和總結“二次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認為這次革命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組織裡有人不服從領導,致使不能上下一心,矛頭直指黃先生。

最後,孫先生為了剔除不服從領導的人,使僅有的力量能夠更團結地擰成一股繩,決定改組成立中華革命黨,凡入此黨者必須宣誓絕對服從孫先生的領導。黃先生也知道孫先生是在排擠他,同時他也不認可孫先生這種近乎“獨裁”的做法,所以拒絕加入該黨,最後負氣出走美國。



黃先生曾在給日本人宮崎寅藏的信中直言:“然以弟不贊成中山之舉動,以是相迫,不但非弟所樂聞,且甚為弟所鄙視。”

後來,在給孫先生的信中黃興說到:“國事日非,革命希望日見打消,而猶自相戕賊若是,故日來悲憤不勝。先生今力任大事,竊附於朋友之義,有所諍諫,終望採納,不勝幸甚之至。”

從黃先生寫給孫先生的信中也可以看出,孫先生試圖組建中華革命黨剔除他,他不是不敢爭,也不是不能爭,實在是因為他不願意爭,他不想為了一己之私去破壞組織的團結。他在後來與人談話時也說過:“吾黨中分裂,於孫先生名譽有礙,黨務亦因而不能統一,於國家前途亦有莫大關係。”

所以,他最後選擇了黯然退出,成全了孫先生。

只是誰也沒料到的是他這一走,竟然再也回不到政治舞臺和歷史舞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