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選科:物理“遇冷”怎麼辦?專家:可考慮合併物理、數學

“新高考後,上海交通大學新一屆學生的大學物理成績也有所下降,該怎麼辦?

新高考選科:物理“遇冷”怎麼辦?專家:可考慮合併物理、數學

改革開放以來已有1.7億中國人接受了高等教育,高考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41年過去了,恢復高考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其原因是全社會對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的充分肯定。

當然,現行的高考制度也存在不盡人意之處,尤其是對一流大學而言,僅憑一次高考成績錄取學生,難以選拔最適合本校辦學特色的學生,難以錄取到最具潛力的學生,也難以滿足寒門學子入名校的政治要求,難以支撐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實際需要。

因此,21世紀以來,我國一流大學紛紛開展了自主招生、保送錄取、重點培養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經驗。

2014年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這個意見以促進公平、科學選才作為總體定位,明確了五大任務:改計劃、改考試、改錄取、改監管,並在上海和浙江開展綜合招生錄取制度改革的試點。

其後,在教育部的指導下,上海和浙江兩地公佈了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其核心是用 “431”的模式選拔學生,也叫作“兩依據一參考”,即依據學生統一高考成績、依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進行擇優錄取的招生錄取機制。2017年兩地首批改革後的學生參加了高考。總體來說,改革平穩有效。

當前,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有4個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什麼樣的錄取方式更適合一流大學選才?

2014年開始啟動的新高考改革,在錄取階段,以筆試成績支撐,同時也給具有特殊才能和潛質的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面試機會。對一流大學而言,面試(包括有挑戰性的筆試),對於選拔優秀學生具有重要意義。

建議不斷提升面試的水平,考慮拓展面試考察的範圍,增強對體育、美育等能力的綜合考核,促進高中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要鼓勵一流大學根據自身的學科特色和培養目標,選拔最適合在本校就讀的學生。

要引導學生注重本真的驅動力,選擇能夠最大程度激發自身潛力的大學與專業,緩解社會的名校焦慮

要認真借鑑世界一流大學的招生經驗,不斷提高面試組織的專業性和科學性,逐步建立一支職業化、高水平的面試骨幹隊伍。

同時,也要警惕應試化的面試,不要讓過度包裝、突擊面試等功利性行為遮蔽了選拔的視野。

新高考選科:物理“遇冷”怎麼辦?專家:可考慮合併物理、數學

2013年3月16日,在南京東南大學自主招生考點,一名考生在進場前低頭沉思。新華社發

|新高考改革後,如何應對高中物理受重視程度下降問題?

新高考改革後,使得一部分學生降低了在物理學習方面的努力程度,並且出現了選考物理人數下降的情況。

為此,我們分析了上海交通大學2017年在上海高考物理組中所錄取的學生一年的學業表現。發現對比此前的兩屆學生,新一屆學生大學物理的學習成績有所下降

同時,我們也發現,考生的物理成績與在校總體學業成績具有比較顯著的正相關,人文社科和醫學類學科也存在這種情況。

中學物理的主要功能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理性思維,對學生成長的意義不可估量。為此,應推動全社會強化中學物理教育,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完善考試科目設置。

進一步加大考試改革的力度,將物理知識納入高考的主科目,可考慮將物理與數學合併成數理基礎科目,並加大其賦分的權重

鼓勵高校自主確立更多專業的物理選考要求,不僅覆蓋理工科專業,而且也要拓展到醫藥、人文學科的專業

新高考選科:物理“遇冷”怎麼辦?專家:可考慮合併物理、數學

浙江物理選考人數佔比有所下降(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一流大學如何實施好國家及高校專項計劃?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及國務院扶貧宏觀戰略部署,教育部等五部委決定自2012年起實施面向貧困地區的定向招生專項計劃,提高集中連片困難地區學生進入本科一批高校學習機會。

2014年,為進一步解決重點高校農村學生比例偏低問題,教育部決定在繼續擴大實施“國家貧困專項計劃”的基礎上增加“高校專項計劃”和“地方專項計劃”,讓更多勤奮好學的農村孩子有機會接受更優質的本科教育。

三大專項計劃的實施顯著提升了重點高校中農村、貧困地區學生的比例,成為解決區域經濟不平衡,導致教育資源分佈不均問題的措施之一。

如何提高專項生的培養質量?我們曾對5所研究型大學的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發現,專項計劃生的總體學業適應表現不盡理想,專項計劃生入校後的總體學業適應水平顯著地低於普通招考生和自主招考生。

此外,經過一年大學學習後,仍有較高比例的專項計劃生還沒有完全融入大學學業環境,存在過渡適應期偏長現象。

分析原因,大部分專項生是通過降分錄取進入一流大學的,學業基礎相對落後;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專項生存在著某種程度的自卑心理,不太願意主動尋求幫助,加劇了適應性失調的情況。

為此,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制定詳細的補償教育實施方案,考慮在全國統考之前增設面向專項生的單獨考試,使高校提前完成錄取,安排專項生提前3個月左右入學就讀,以便高校通過面對面的測試,夯實專項生的學業基礎,提高專項生適應性和成功率,真正實現從入學機會公平到發展機會公平。

新高考選科:物理“遇冷”怎麼辦?專家:可考慮合併物理、數學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吳秋翔基於研究建議,一方面,應加強高校專項計劃的政策宣傳力度,找到貼近農村學生特點的信息發佈方式;另一方面,應完善高校專項計劃政策,在以招錄政策為主的同時,輔以資助政策。(來源:一讀EDU編輯部)

|如何進一步實現招生培養一體化,培育更多拔尖創新人才?

目前,上海交通大學實行的是“1+4”的計劃,即“致遠榮譽計劃”和4個平臺,分別針對工科、醫科、經濟、管理等方面。

以工科實驗平臺為例,4年來,平臺的在校生總體表現優秀,畢業深造率達到75%。

總之,一流大學在選拔環節上,應積極凸顯自身的培養特色及理念,將招生培養結合到入口關,選拔符合自己培養目標和學校精神特質的學生,實現從“招分”到“招人”,學生進校後更加註重因材施教

(來源: 中國高教研究 作者:姜斯憲,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