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為什麼不立政治才能和身體素質更好的恭親王為皇帝,而是選擇了咸豐?

擱淺港灣


後人多論咸豐帝暗中受到師傅杜受田的指點,首先在打獵之時一槍不發,然後擺出了一番春天萬物蕃息、殺生有幹天和的大道理;其次在道光帝病中垂詢國事之時一言不發只是哭泣哀愁,顯出純孝天成的模樣。

這些都是真的,也非常有效,但是這些裝仁裝孝的技術逼只是技術上的,和道光帝做出這個決策的根本原因還不是一回事。

先說一個段子,光緒初年皇宮中演戲,名醜劉趕三起一個老鴇子,客人來了老鴇子吆喝:

老五、老六、老七,出來見客呀!

當時京城妓女確實是以排行相呼,但是劉趕三的梗是開一同聽戲的惇親王、恭親王、醇親王的玩笑。醇王嚴肅,聽了不高興卻礙於太后也在座,不便發怒;惇王脾氣暴躁,當即叫人拿了劉趕三杖責40;WULI恭王呢?聞之哈哈大笑。

恭親王性情脫落瀟灑,喜歡詼諧,這從個人來說是一個好的性格,但是正如曾國藩和其幕僚的評價:“貌非厚重,聰明則過人”(曾國藩)“聰明信有之,亦小智耳”(趙烈文),亦不見得有處理重大朝政問題的高瞻遠矚的政治智慧。

恭親王成為皇帝,是一個沒有變成現實的選項,面對清末四海鼎沸的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有時人們會懸想這種可能性會不會使得國運有所不同,但一定說這種假設有多少道理,只怕也未必然。

道光帝即使看透咸豐帝其才不堪大用,望之不似人君,以他本人的個性偏好,還是會選擇咸豐帝繼位,在他的謀劃中,恭親王作為自己親封的親王,和兄長兄弟同心其利斷金,能夠在政治上有一番展布作為,至於後來兄弟君臣之間凶終隙末,咸豐帝早夭,恭親王政變上位,與慈禧在政治上發生歧見和衝突,這所有的事情都是道光帝始料不及的。


談古論金


道光帝在清朝皇帝裡子嗣不算多的,但照後面幾個皇帝絕對是多的了,道光一共九個兒子,老大奕緯出身極為低賤,據說是道光十幾歲時心血來潮幸了一個宮女生下的,道光對這個孩子絲毫沒有好感,但老皇帝嘉慶非常喜愛這個孫子,因為隔代親嘛,還是第一個孫子,道光也無可奈何,那時候道光也是皇子,所以對奕緯並不怎麼上心,過了發矇的年齡還沒找老師。所以奕緯打小就養成自由散漫,頑劣成性的性格,道光即位後才開始重視對奕緯的教育,特地給他找個品行端正的飽學之士當老師,無奈奕緯頑劣的性格讓老師很頭疼,有次老師苦口婆心地勸誡他說如果將來為君的話要怎樣怎樣,奕緯不聽還好一聽火冒三丈說出一句讓老師瞠目結舌的話來,他說將來我要是當了皇帝第一個就把你殺了,老師惶恐萬分,趕緊求見皇帝,說起這孩子如何如何,自己要告老還鄉,道光帝一聽就火冒三丈,立馬讓人把奕緯喊來,照著他小肚子就踢了一腳,也不知怎麼就那麼個寸勁兒,不是踢得脾破裂就是踢命根上了,第二天就死了。這奕緯也是清朝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皇帝直接打死的皇子。要說道光後不後悔,那肯定後悔啊,一時盛怒還可以理解,出手重了踢死孩子,再冷血的皇帝也不能無動於衷啊。

  • 皇長子愛新覺羅·奕緯(1808—1831年), 隱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
  • 皇次子 愛新覺羅·奕綱(1826—1827年) ,順和郡王,幼殤。
  • 皇三子愛新覺羅·奕繼(1829—1829年),慧質郡王,幼殤。
  • 皇四子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咸豐帝,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不予贅述。
  • 皇五子 愛新覺羅·奕誴(1831—1889年),過繼給惇恪親王綿愷,為惇勤親王,母祥妃鈕祜祿氏。
  • 皇六子愛新覺羅·奕訢(1833—1898年),恭忠親王,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 皇七子愛新覺羅·奕譞(1840—1891年),醇賢親王,光緒帝生父,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 皇八子愛新覺羅·奕詥(1844—1868年),鍾端郡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 ·皇九子愛新覺羅·奕譓(1845—1877年),孚敬郡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是道光的兒子簡介,老大奕緯死後,道光帝當時馬上五十歲了,但是膝下沒有一個兒子,都是女兒,老二老三都是幼殤,道光很著急,暗自祈求上蒼,或許是感動了上天,之後道光帝妃子一連串給他生了六個兒子,均長成年,老四也就是後來的咸豐帝奕詝是在當年的七月初出生的,老五被道光帝過繼給了自己的弟弟綿愷,老六就是後來的恭親王奕訢。老七奕譞,是慈禧的親妹夫,慈禧的妹妹是奕譞的嫡福晉,他們的兒子就是後來的光緒帝。溥儀是奕譞的親孫子。

老七醇親王奕譞

老四是孝全皇后所生,老六是靜貴妃所生,按清室規矩,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皇位輪到老四是板上釘釘的事,但道光帝遲遲沒有立儲,這就給人以無限猜想的空間,在1831年以前,皇長子只有奕緯一個,沒有別的皇子跟他競爭,奕訢的生母靜貴妃十四五歲就產了兩子,均早殤,道光覺可能覺得立儲只有這麼一個人選,況且也不招自己喜歡,所以就把立儲這事擱下了,等到長子奕緯一死,道光有些慌了,畢竟那時候快50的人了,沒有兒子,怎麼繼承大統呢?前文說過,道光虔誠地祈禱過,然後他的幾個妃子接連給他生了六個兒子,孝全皇后生奕詝(也就是咸豐帝)的時候也剛剛24歲,但他的兒子此時是嫡長子,地位是無疑的。我看到有文章說咸豐的生母生怕奕訢生在自己孩子前面,求了太醫一副藥,讓不足月的咸豐先降生下來。這說法簡直就不走腦子,首先那時候沒有B超,誰也確定不了未降生的孩子到底是男孩女孩,其次,咸豐和奕訢差了兩歲,就是說咸豐必須搶在奕訢龍種種下前一年多生下來。再者,孝全皇后當時是貴妃,兩年後,道光的孝慎皇后當年死了,全貴妃被晉封為皇貴妃統管六宮,不久後直接晉封為皇后,那年孝全皇后才27歲。地位如此顯貴的她,完全沒有必要拿自己和孩子的健康當政治籌碼。唯一能印證這種猜測的是,老五奕誴的降生,比咸豐小了七天,生母是祥妃,這個孩子後來過繼給了道光的弟弟綿愷,奕誴有個兒子後來又過繼給了咸豐的堂弟奕志為子,並承襲了郡王封號,他就是義和團禍首—愛新覺羅.載漪。

端郡王載漪 (正中)

孝全皇后的晉封速度在有清一朝是非常罕見的,這足以證明道光帝對她的寵愛程度之深。後來的奕訢生母靜貴妃,入宮也很早,也比較受寵,但晉封速度就差了一些,早殤的皇二子、皇三子就是她生的,那時候靜貴妃才不過十四五歲,有人說兩個孩子早夭與靜貴妃孕齡過早有關,其實還有一點,清廷內宮,皇帝妃子生產後,孩子照例要找乳母餵養,然後生母喝回奶湯,一來坐月子沒那麼累,二還還不太耽誤皇帝寵幸。這種現象,用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對孩子的健康害處是很大的。再者,當時的醫療條件確實照現在有很大差距,那時候離抗生素的發明還差一百多年呢。後來的恭親王奕訢是靜貴妃所生的第三個兒子。

恭親王奕訢

咸豐帝十歲的時候,他的生母孝全皇后病逝,道光命靜貴妃撫養咸豐,那時候奕訢八歲,可以說倆人是一塊長起來的,感情很深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二人漸漸長大,不同之處顯現出來了,咸豐老成,奕訢好動,這也應了那句老大老實老二精,儘管實際上一個是老四,一個是老六。道光帝格外喜歡老六,或許是老六身上的許多特點正是自己所不具備的,道光帝是清代皇帝裡以簡樸著稱的,自己穿的衣服補丁打了又打,打一個要五兩銀子,搞得大臣們也上行下效,紛紛打補丁,甚至新衣也要弄破了打上補丁,他們打補丁只要三錢銀子。

道光朝大臣曹振鏞

眼看兩個兒子越長越大,道光也越來越糾結,皇位本應傳給老四的,但老六各方面指標均要超出老四一大截,文韜武略方面老六見地頗高,老四水平並無新意。體格方面,老六習武,咸豐體弱。最關鍵的是咸豐有次騎馬摔了下來,腿摔斷了,估計也沒找到好的整骨醫生,落了殘疾,是個瘸子。皇帝是一國之主,道光前的歷任皇帝哪有不良於行的。立太子一事一直拖到道光26年的時候才確定下來,那時候道光留在人間的壽命還剩四年。至於是什麼促使道光帝最終下定決心立老四為太子的,很多文章或影視劇都講過,咸豐有個好老師杜受田,他知道他的學生資質要照老六差一截,但道光內心最容易被觸動的卻是仁孝,於是咸豐在老師的耳提面命下,通過了道光的考驗,順利接班。

咸豐帝師杜受田

這個原因可能是道光帝選擇咸豐即位的原因之一,但絕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我認為還有兩點原因,一個是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庶之分,咸豐的母親在生咸豐時是貴妃,但最後被冊封為皇后,所以咸豐是個根正苗紅的嫡子,而且還是長子(前三個都死了),以嫡長子身份繼承大統這是天經地義的,而且不會有人有異議的。奕訢是庶子,雖然他的生母死後被追封為皇后,但在道光朝,她最高地位是靜貴妃。如果有人還是不太理解嫡庶的概念,我再講個事情。袁世凱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任上時,生母病故,袁扶靈回老家項城,要把生母葬入袁家祖墳,但當時的袁家族長袁世敦,也是袁世凱的異母大哥堅決不同意,原因是袁的生母生前只是個妾,沒有資格進祖墳。袁世敦的理由無懈可擊,因為禮法制度就是這麼規定的,袁貴為疆臣之首,卻也無可奈何,只好把生母葬在離項城幾百公里遠的彰德(今安陽),併發誓不再回項城。還有一個例子是,民國大人物譚延闓,他父親也是督撫級人物,但自己是個庶出子,家裡地位就不高,他母親地位就更不高了。所以譚的正妻死後,老蔣提出要給他續絃的時候,他很堅決地謝絕了,因為他不想再讓嫡庶問題攪擾他了,更不想讓他的後代因嫡庶問題痛苦一生。民間封建禮法制度尚且有這麼大的約束力,何況皇家作為百姓典範,尤其要遵守這些禮法制度。再者道光帝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真正的嫡長子繼承大統的皇帝,多少也會有一種捍衛這種制度的心理。

譚延闓

選咸豐為繼任者的第二個原因就與道光帝個人情感有很大關係了,咸豐表現出的仁孝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咸豐的生母孝全皇后是道光帝最有感情的妻子,從她火箭般躥升速度就可以看出道光帝對她的重視程度。孝全皇后身後事也備極哀榮,她的諡號是道光帝自己定的,一般后妃死後上到諡號都是相關部門議定後給皇帝一個結果,皇帝同意才算完。這次道光一反常態,親自出馬,可見愛護程度。守靈期間道光帝連續十幾天穿素衣親自祭奠,正式葬入清西陵,道光帝也全程參與了,這在有清一朝是極其罕見的。所謂愛屋及烏,心愛的女人死了,但兩個人的結晶還在,或許咸豐的相貌像孝全皇后多一點,所以道光最終選擇了他。

咸豐帝畫像(皇帝均無照片只有畫像)


天涯蚊子大師


道光帝


為立太子的事情,道光帝很是費了一番腦筋。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按照雍正帝定下的規矩,寫了立儲詔書放在正大光明牌匾後。這時道光帝64歲,有四、五、六、七、八、九6個兒子活著。四、五、六年齡相仿,老四奕詝和老五同齡,15歲;老六奕訢13歲,七、八、九都還在吃奶,不在考慮之列。老五是個粗人,道光帝已將其過繼給自己的弟弟了,老五等於被排除在外,只有老四、老六可選。老四奕詝、老六奕訢高下之間大家都心中有數,但老四奕詝有兩個優勢,其一是嫡長子(在世的),其二是有個好老師杜受田。老六奕訢也不是完全處於劣勢,雖為庶子,但清朝皇位繼承不分嫡庶。


咸豐帝


老四的老師杜受田深知奕詝才智一般,告訴奕詝取勝要訣在“仁孝”。有一次,道光帝帶領兒子們狩獵,奕詝不發一箭,道光帝問:怎麼回事?奕詝回答說:春天鳥獸都要生娃,不忍心。道光帝聽了很高興,奕詝勝出。

總結一下,咸豐勝出有三個原因:

1.道光帝是個求穩的皇帝。縱觀道光帝的一生,尤其是三十年皇帝生涯,可以發現,道光帝是個穩紮穩打的人,不自視甚高,也不操之過急,力圖不出紕漏,凡是一再斟酌。正是道光帝這樣個性特徵,才促成了老四的勝出。畢竟,這麼大的國家,還是交給穩一點的人。

2.老四奕詝有自己的優點。首先是嫡長子,年齡15歲,比老六大2歲,即便64歲的道光帝隨時去世,15歲的老四也可以較好地勝任皇位。老四性格和道光帝比較像,長得也像道光帝,人比較中規中矩,比較踏實,不花裡胡哨,讀書也讀得好,還孝順。


恭親王


3.老六有自己的不足。首先是年齡劣勢,其次是活潑好動,人雖然聰明,但看起來不夠沉穩,後來人家都稱他為鬼子六,鬼精鬼精的。按照當時傳統的儒家標準,道光帝顯然認為老四更合適當皇帝。

但是,道光帝沒有轉變觀念,當時已經發生第一次鴉片戰爭,國家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這時候,顯然是鬼精鬼精的老六奕訢當皇帝更能應對時局。

後來,老四成為咸豐帝,老六成為恭親王。


坐看東南了


先談野史當中的說法。據當時的文人筆記記載,咸豐的能力較弱,他的老師明白,如果光比才能肯定贏不了奕欣。於是就告訴咸豐,不要在道光面前賣弄才學,要特別在道光面前展現自己的忠孝仁義。於是就有了所謂的藏拙示孝和示仁的故事。道光在召見兩人詢問政事的時候,奕欣對答如流,而咸豐則一言不發。道光詢問之後就痛哭流涕,表示只希望道光身體健康,自己可以永遠不管政事。外出狩獵的時候,沒有獵取一個獵物。道光詢問的時候,咸豐回答說不忍心殺生。這兩件事情博得了道光的好感。最終讓道光下定決心讓咸豐繼位。

再談正史的記載。道光去世以後,他的遺詔當中,不僅下令讓咸豐繼位,同時也冊封恭親王奕欣。這在清代的遺詔當中獨此一例。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道光在繼位人選上確實做過反覆的思量。雖然最後選擇了咸豐,但是他依然認可奕欣的才能,並且對他有一定的愧疚,所以才專門對他進行了冊封。之所以選擇咸豐,可能和道光本人性格導致的偏好有關。咸豐相對保守沉穩,奕欣活潑開放一些,相對來說道光更喜歡咸豐這樣的性格。

最後,就算是奕欣繼承皇位,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清王朝的命運。清代政治改革的主要障礙就在於存在著一個特權政治階層,滿清小集團。要進行政治改革,勢必要消除這個階層的政治特權。而這樣又必然使得清政府的政治根基被拔除。所以晚清時期的政治改革均以失敗告終。改革,慈禧做不了,奕欣也做不了。在內部無法解決困局的情況下,勢必會通過外部強力措施來完成這個歷史的必要工作。辛亥革命的出現,自然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換句話說,清政府的倒臺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必然性。不是換一個統治者就能避免的。


zyb38537240


【一句話答案】好好的遊牧民族,被儒家文化帶歪了。


奕訢是道光皇帝第六個兒子,而咸豐皇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個兒子。咸豐比奕訢大了兩歲。

1846年,道光皇帝秘密寫下遺詔,要傳位給咸豐皇帝。這當然是後來大家才知道的事兒。當時這件事是保密的,因為自從雍正是靠打敗自己的好些兄弟才登上皇位的,他就要防範自己的兒孫之間出現類似自相殘殺的情況,所以固定了秘密傳位制度。皇帝生前不封太子,而是將遺詔寫好放在一個盒子裡,再把盒子放在乾清宮那塊寫著“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面,那裡整個紫禁城最高的地方。要等到老皇帝去世,大臣們一起打開盒子讀遺詔,才知道皇位傳給了哪位皇子。

傳位這件事,怎麼選接班人,是所有王朝所有皇帝都特別頭疼的事兒。當道光皇帝1846年立下遺詔時,他肯定沒想到,這是最後一次行使這種秘密傳位的制度,因為後來咸豐傳同治,只有一個兒子,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而同治和光緒乾脆都沒有兒子,他們的繼承人是誰,完全看慈禧太后的好惡。

(道光這人不錯,也不能說沒眼光,就是沒啥定力,選嗣也好,戰爭也罷,都是)

道光皇帝立下遺詔之前,也很猶豫。清朝是少數民族王朝,傳統上是在兒子裡面選最能幹那個當皇帝,這也是部落裡的生存之道。但是建立王朝之後,多少受儒家的影響,對於是不是嫡子——就是兒子的媽是不是當時的皇后,是不是長子,還是比較看重的。但也不是硬性的規定,基本上道光之前的皇帝,沒有一個是長子。

從道光本心來說,肯定是喜歡六兒子奕訢,因為奕訢從小出了名的聰明伶俐,不但能夠每天記住一千個字以上,又拜狀元翁心存為師,精通滿蒙漢三種文字,還自己創造過刀法和槍法,稱得上文武雙全。如果要選最能幹的兒子當皇帝,那肯定該選奕訢。

(鬼子六這倒黴孩子,一點兒不知道猥瑣發育的道理)

這種情勢,道光知道,奕訢知道,咸豐也知道。咸豐的老師是漢人杜受田,他教咸豐說,如果比騎馬射箭,帶兵打仗,分析時政,談論治國之道,你都不如你弟弟。你唯一的機會,就是讓老皇帝認為你品德上勝過你弟弟。

有一次,道光帶著幾位皇子去打獵。咸豐故意一箭都不射。道光很疑惑,就問他為什麼。咸豐就說:現在正是春天,萬物生長,鳥獸也在生育子女,我不忍殺生,免得傷害了上天好生之德。道光聽了非常高興,覺得這個兒子雖然才幹不足,但內心很仁慈,這種人才該當皇帝啊。

道光這種思路,不是關外少數民族選擇強者的標準,而是儒家崇尚仁君的主張,可見到了道光,清朝帝王的漢化程度有多深。

當然,我們後人知道道光皇帝完全想錯了,因為他決定立咸豐為下任天子的兩年後,就是改變中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從此中國陷入內憂外患一百年之久。大清帝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身體健康,而且要有國際眼光的領導者,這三條奕訢都有,而咸豐一樣都沒有。

(西方漫畫家筆下的道光、咸豐兩父子。清朝之亡,道鹹即已註定)


楊早講史,不一樣的回答

楊早講史


在糖糖看來道光皇帝和咸豐是大清朝走向滅亡的始作俑者。而道光選擇咸豐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很粗暴。咸豐的性格溫和沒有什麼大志向大能力!這在大家看來這道光帝是不是腦子糊塗了?怎麼會如此選擇?

恭親王做為咸豐的弟弟,無論是騎馬射箭還是學識都比咸豐強的不是一點。而恭親王為人處事也極為精明能幹,許多朝廷大員都對他抱有好感。但是這也一定上說明了,若是他上位之後會有大的動作。而這些變化對道光來說卻是不能接受的。在道光眼裡他的大清帝國的根基牢固異常,只要有個守成之君就能讓大清傳到生生世世。而老六卻是一個極為有能力的王爺還行,若是他上位國家定會有大動盪。於是


笑看風雲史


其實道光皇帝比較喜歡奕欣,說實話奕欣這人是個文武全才,在自身的任何一方面都比咸豐好。但是,咸豐(奕詝)比奕欣(鬼子六)大,古代的封建皇帝制度是“嫡長繼承”,咸豐沒犯下什麼大錯是不會被廢太子的,其次是咸豐的母親比較的道光皇帝的寵愛而且還是皇后,可惜紅顏命薄。所以說,道光立咸豐為皇帝有一小部分是看在他和他母親的舊情上,再其次就是咸豐有一個好老師。

不過,就算是鬼子六登上皇位,又有什麼用,只能承受更大的壓力。咸豐也很不容易的,曾國藩是在咸豐時嶄露頭角的。還有,清朝每一位皇帝都很努力的,都很不容易的,除了同治。其實清朝,中國腐敗的真正原因是乾隆和和珅。乾隆你閉關鎖門,大大花費國庫,重用大貪官和珅,引發農民起義,不腐敗才怪呢。

而且咸豐帝的資質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改革力度超過了嘉慶、道光兩代君主。命運不好吧。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讓他趕上了;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讓他攤上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沒落也讓他碰上了,有個洋務運動自己還沒有趕上~

不管你們信不信命運,我個人是相信的,天要滅清王朝,要不然為什麼道光不選身體好、能力強的鬼子六,非要選身體差、能力差得咸豐呢。雖然歷史上有一段咸豐帝老師教咸豐裝孝順孩子這一段,但是在道光59歲這年經歷過鴉片戰爭這段屈辱,他應該明白中國需要一個健康和能力強的皇帝。但是他還是選了咸豐,只能說天要亡大清。


三拳歷史雜談


道光本來要立"鬼子六"的,奈何咸豐的師傅出謀劃策,讓道光改了主意,有次狩獵,"鬼子六"滿載而歸,咸豐兩手空空,道光問他為何毫無收穫,咸豐按照師傅教他的說,目前正是春暖花開之時,不忍殺害生靈,道光覺得這孩子有善心,後來道光病重之時,把他們喊到床前,問他們一些國事,"鬼子六"應答如流,道光很是滿意,輪到咸豐了,咸豐又按照師傅教他的,只是小哭,流淚,卻不哭出聲,然後哽咽地說,我現在無暇他顧,只想讓你好起來,道光一聽,覺得這孩子當皇上可以孝治國,再加上之前就對咸豐有好感,所以就稀裡糊塗地立咸豐為皇上了。。。


向寧靜致遠方


因為咸豐帝有一個封建帝王最應該具有的品質:“心臟”,或者說叫對這個世界充滿惡意。


道光帝雖然是一個老實人,但是他所面對的是所謂的“三千年之大變局”的時代,雖然他未必知道這對於清朝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但是以他封建帝王的直覺,為這個老大帝國選一個能夠駕馭複雜局面的繼承人是肯定沒錯的。


但是,道光帝選擇並不多,首先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被淘汰出局,這三位皇子都太小。


就剩下皇四子、皇五子、皇六子。


皇五子奕誴,道光帝很不喜歡他,認為奕誴浮躁,不是一塊做大事的料子,所以果斷的把奕誴過繼給了自己已經去世八年而無後的三弟惇恪親王綿愷,降襲為惇郡王。那麼就剩下皇四子奕詝(咸豐帝)和皇六子奕訢。


說實話,皇四子奕詝外型上並不討喜,因為根據史料,奕詝年輕的時候打獵摔瘸了一條腿,是個瘸子。而皇六子奕訢則看起來高大英俊,並且非常聰慧。


那麼,道光帝為什麼會選擇奕詝做皇位繼承人呢?現在沒有準確的史料可以證實,雖然有野史認為是奕訢師傅卓秉恬棋差一招,但是從正史資料看,卓秉恬並不是奕訢的正式師傅,而清朝自乾隆帝開始,最忌諱皇子結交大臣,所以奕訢應該是沒有可能頻繁接觸卓秉恬,更別說接受卓秉恬支招了。


雖然現在有很多聲音認為道光帝選擇錯了接班人,但是僅從咸豐帝和恭親王奕訢之後歲月的所作所為來看,道光帝的選擇並沒有錯誤。



因為對於傳統王朝而言,一個在人事鬥爭領域的聰明人比一個很有做事能力的人更適合做封建皇帝,更別提咸豐帝另一個優點就是因為他有殘疾,所以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惡意,直白點說,咸豐帝比奕訢更冷血,更堅韌。


咸豐帝繼位之初所作所為和他的爺爺嘉慶帝、曾祖父雍正帝一般無二,他廢黜了道光朝老臣權傾朝野的穆彰阿(曾國藩老師)和耆英,重用閒散宗室肅順,這多麼像雍正重用鄂爾泰,嘉慶帝賜死和珅。


而且他藉著咸豐八年的科場舞弊案處死柏葰更能看出咸豐帝內心的冷血,柏葰其實是道光朝難得的清官,清史稿說他“素持正”、“勤慎無咎”,但是柏葰很反感肅順施政方針,經常帶頭抵制,由於他為官清正,咸豐帝和肅順都沒有什麼很好的辦法;結果藉著科場舞弊案柏葰的傭人收受賄賂的由頭,殺了柏葰。


咸豐帝還在柏葰被殺案中充分表演,一會“垂淚”,一會詢問各親王大臣“柏葰有無屈抑”,還表現被肅順“威逼”,不得不殺柏葰。其實大家仔細想想,肅順是閒散宗室,全靠咸豐帝提拔才能最終主持朝政,肅順明顯就是咸豐帝樹立的幌子;而且清朝最重上下名分,肅順何德何能敢“威逼”咸豐帝?


咸豐帝死時讓肅順等八名大臣輔政,同時又給予慈禧與慈安兩枚印章,這是很明顯讓兩邊互相牽制,這也說明咸豐帝“心臟”,但是他的這種“心臟”對於帝王來說又是非常可貴的品質。



反觀奕訢,在甲申易樞之前,很多時候擺不正自己的位置,不知不覺之間犯了慈禧的忌諱,對於手下收受賄賂也是聽之任之;然而甲申易樞之後,似乎一下子被打擊殘了,遇事敷衍搪塞,行事拖沓,用歐美學者的話說“改革似乎一下子就停滯了”,很明顯感受到奕訢抗壓能力很差,比自己哥哥咸豐帝差遠了。


因為咸豐青年時期的殘疾,所以他的抗壓能力和心眼都比奕訢多不少,而奕訢則更像是溫室裡的花朵,受不了一點兒打擊。所以,從這個角度講,道光帝沒選擇奕訢而選擇咸豐帝,站在封建帝王的角度是正確的。


蘭臺


根據清朝人的筆記記載,道光皇帝最終立咸豐為帝而不立恭親王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父子幾個人去打獵時,恭親王打了很多的獵物,每發必中,但咸豐卻一隻兔子都沒有打到,道光皇帝問他為什麼一個獵物都沒有打到。咸豐說看到那些獵物都是父母子女在一起,自己實在不忍心把他們打死。道光皇帝聽了之後很感動,把自己的弓箭都扔了。他覺得咸豐是仁愛之人,可以成為一個好皇帝,於是下定決心立他為帝。而沒有立無論在那方面都比咸豐要強的恭親王為帝。這一決定也為清朝的衰落打下了根基。如果恭親王能夠為帝,從他後來的政治才幹來看,他肯定能夠成為像康熙皇帝一樣能幹的帝王。而且他也比較長壽,對於清朝當時的政局來說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清朝當時的權力也就不可能落入到沒有讀過什麼書的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實際上統治了中國半個世紀,清朝也就是在她的手中衰落的。一個國家的實際統治者,竟然連最基本的外交原則都不懂。聽任義和團去攻打外國使館,造成了八國聯軍佔領北京,而她帶著光緒皇帝倉皇西逃的奇恥大辱,實在是可笑之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