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末時面對列強入侵,百姓不會積極反抗?

用戶58877987167


“先生,那是你的國”,聽過這句話嗎?

清朝不是民族主義國家,尤其是經歷了200年文字獄後,就連傳統的華夷之辨都被磨得差不多了。外國人打過來了,那有啥關係?

洋鬼子登陸了?他們遠道而來肯定缺糧食缺水,這是商機啊,趕緊發財!

圓明園被燒了?臥槽,趕緊過去看看能不能撿個漏。

八國聯軍來了?趕緊掛各國國旗保命要緊!

當然,也不完全如此,畢竟中外矛盾越來越尖銳,中國也慢慢醒過來了,清末也出現了一些主動反擊外國侵略的“義兵運動”(反割臺之戰,義和團等)。

但總體來說,當時的中國人是渾渾噩噩的,基本沒有民族概念,這就是封建小農時代的常態。

中國人啥時候意識到自己是中國人的?辛亥革命之後,所以後來侵略中國的日本人就吃盡了苦頭。


國史拾遺


這個問題很複雜,並不是由某一個單一原因所導致的

,也不僅僅存在於清末。我們先看一些現有的解釋:

有人說是民族問題,因為清代統治者是少數民族。但是,清代晚期以來,自曾國藩、李鴻章崛起後,漢族軍事力量是抵抗外侮的主要力量,他們並不因為滿族統治者是少數民族就不再維護了。在進一步說,即使在抗日戰爭期間,在河南還出現過老百姓幫助日軍繳了國民革命軍的槍。所以,民族問題不是唯一原因。

有人說是階級問題,因為上層統治者特別是皇族、士大夫階層可能會維護上層統治地位,但老百姓就不會。這個也有例子,比如,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時候,北京城內外的老百姓還幫著送吃的,搭梯子。但是,無論是漢族還是滿族貴族士大夫,也同樣存在投降的現象,比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廣東巡撫柏貴就身為滿族卻成立了近代史上第一個傀儡政權,開了先河。漢族士大夫方面,帶領英法聯軍去圓明園的,就是大家熟悉的大詩人龔自珍的兒子龔半倫,他可是真正的帶路黨。所以,單純拿階層問題來解釋,也不全面。

還有人說是清政府的腐敗導致的。這就更不具有說服力了。明朝政府在腐敗方面不比清政府好到哪裡去,”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句話就是在明朝出現的,(清知府,是清廉知府的意思,不是清朝知府)。可明末抗清的風起雲湧,可圈可點。因此,朝廷腐敗也不是唯一原因。

因此,清末的老百姓有時候還會幫助侵略者打自己人,這是眾多原因調和而成的。其中,最核心的幾條原因如下:

一是清代的中國尚未建立起現代國家。老百姓只知道有家,有朝廷,不知道有國。古代的國的概念,和今天不太一樣。我們今天熟知的國界線、邊境、國旗國徽國歌,等等,在西方也只有幾百年歷史,是在法國大革命後才逐漸形成的。傳到中國來就更晚了。因此,沒有國家的概念,也就談不上愛國主義。

二是清末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但這種變局僅有少數人看到。明末的時候雖然也沒有國家的概念,但是明朝的士大夫能夠認識到,滿清的入侵”不是一家一姓的興亡,而是天下興亡“,所以明朝的士大夫和老百姓那麼激烈的抗清,就是因為捍衛的不僅是國土,而是價值觀。那麼,到了清朝,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但是,只有少數精英人士,比如李鴻章,晚晴的留學生群體等,才逐漸發現西方的入侵,並不是馬背民族的野蠻侵略,還包含著宗教、制度、軍事、教育等全方位的文明的擴張。但是,對老百姓來說,意識不到這一點,只能憑藉自己的好惡進行選擇。


danyboy


大凡外國入侵,中國曆朝都會有百姓和政府一起奮起反抗。但清末除了一個三元里抗英和義和團活動了一下,老百姓壓根就沒反應。甚至虎門海戰時清軍艦船被擊沉老百姓反而拍手叫好。真是匪夷所思,這是為什麼呢。
給八國聯軍搬梯子


說白了就是老百姓對清政府認同感太差了,壓根就沒把大清國當成自己的國。為什麼會這樣?不外乎兩個原因。

一是清政府統治者是滿族人,雖然嘴上喊著滿漢一家。但無論政治還是經濟都採用崇滿抑漢的政策。滿漢矛盾始終貫徹整個清王朝,導致以漢族為主的大清國民眾和政府離心離德。在清朝建立之初就強行易服,民族矛盾激化,就發生了很多類似揚州十日這種慘案,老百姓都是記在心裡的。為防止漢人造反,漢人在清朝受到諸多限制,不許當兵,朝廷也是採用滿人為主,漢人為輔的抑制政策。清朝設立八旗制度。在全國各地駐有八旗士兵。各地八旗的人享有各種特權,加上極速腐化在各地胡做非為,除了打仗是不事勞作,全靠國家供養。給民眾造成極大負擔,老百姓自然怨聲載道,怨恨八旗和清政府。
運送物資

其次是清朝末期國家腐敗,民不聊生。清朝後期八旗腐化,貪汙成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清政府在對外戰爭中一敗再敗,禦敵無方。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不得不割地賠款,然後壓榨百姓。打不過外國人還不能欺負下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嗎?慈禧那句“寧贈友邦,不予家奴”就是清政府無恥到極點的寫照。老百姓在他們眼裡就是群幹活的奴隸而已。還不許有要求。清政府防範自己老百姓遠超於防範外國人。《孟子》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國不知有民,還能指望百姓心中有國嗎?

據說,在鴉片戰爭時龔自珍的兒子龔半倫曾擔任英法聯軍的翻譯。在談判時龔半倫完全和英法一夥,對清政府百般敲詐。清政府代表恭親王奕欣大為不解,氣的大罵他:“你等世受國恩,如今卻為虎作倀,甘願去做漢奸!” 龔半倫聽了後沒有半點羞愧的意思,反而呵斥恭親王說:“我本來想報效國家,可是上進之路被你們全部堵死,還讓貪官盤剝得衣食不全,被逼得只能乞食於外邦。今你罵我是漢奸,我看你們才是真正的國賊!”如果這件事是真的,可見民眾對清政府的痛恨,據說火燒圓明園都是龔半倫給英法聯軍帶的路。

連讀書人都如此,底下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向八國聯軍賣補給,給八國聯軍扶梯子就一點也不意外了。
八國聯軍中的中國人


朱鐵平


看了這個問題我覺得很有意思,面對列強侵略無動於衷可以說是個很扎心的現象,可是為什麼導致這種現象呢?這主要從兩方面講。


1、民眾思想所致。

面對列強的瓜分,民眾什麼想法?這天下是皇帝的天下,這天下姓愛新覺羅啊,關我們什麼事?不有那麼一句話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愛新覺羅的子弟都不著急,抽著大煙,貪汙腐敗平民百姓著什麼急?傳統的封建思想加上農耕文明,安土重遷的思想,我小平頭百姓著急啥,種好地亂世中有口飯吃不好嗎?況且儒家思想告訴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風雨飄搖的時代,胡口照顧家都難,我搞什麼平天下呢?況且起義有好處嗎?未必有好處啊,起義不成功被洋鬼子槍炮剿滅,成功了功高蓋主對統治者構成威脅不還是個死嗎?這買賣不划算啊,老百姓一想不幹。



2、政府不作為,沒有正確引導。

清政府這時候再幹啥?面對侵略割地賠款,繼續享受大保健。晚清政府窩囊啊,打不贏就跑,跑不了就籤條約,要啥給啥,給不起就欠著,我慫我驕傲啊?!跟國外完全不同,不是共同抵抗外國侵略入侵,同仇敵愾,沒有,不是有個義和團運動說“扶清滅洋嗎”?我和洋一塊剿滅你,洋人是爸爸,我聽洋爸爸的,管你什麼團,造反就得死為了救我也不行!這樣的傻逼政府誰敢共同抗擊?還不是個大坑,要挨槍子兒?政府不作為,沒有民族危機意識,人民就更沒有,只能眼睜睜看著淪陷了,我想這便是列強入侵民眾無動於衷最主要的兩點原因了。



脫離高級趣味的王閃爍


這裡顯然有個古代人和現代人的認知問題,在現代人的腦子裡,侵略者入侵了,作為受到侵略的一方,所有人都該反抗,包括官員,也包括普通百姓。

但這是現代人的觀念,古人並不是這樣想的。拿大清國來說,大清是誰的國家?是愛新覺羅皇帝的國家,是八旗貴族的國家,是戴著官帽子的人的國家,所以英軍入侵,道光皇帝應該抵抗,旗人應該抵抗,林則徐也應該抵抗。

那麼百姓呢?大傢伙這便笑了:西方夷人來打北方旗人,關我們老百姓什麼事?

有人可能覺得奇怪,大清皇帝不是你們萬眾擁戴的嗎?你們不是應該為他死麼?

大家笑得更歡了,你不是有恙吧?

請大家注意,鴉片戰爭發生之際,遭遇入侵的主要是南方,而南方,恰好是清軍入侵殺戮最為兇狠的地方。雖然時光相隔已有兩百年,漢人也都留起來辮子,但漢人祭祀祖先、懷念先人的時候,縱然不敢言語什麼,心裡卻都明白。有人說,大清國已然繁榮富強那麼些年,漢人早就幸福生活,該忘了。

但事實上,直到鴉片戰爭許多年後,孫中山發動革命之際,他在各地找到的第一批同盟軍,就是潛伏在民間的各種幫派,而這些幫派,與孫中山的共同點就是反清。

所以,大清國被人揍,並不完全是件壞事,尤其是在不侵犯到百姓的情形之下。

其二,英軍趕跑了八旗兵,佔領了這個地方,會發生什麼呢?

第一種情況,是入侵者野蠻燒殺,那顯然大傢伙就會憤怒抵抗(尤其是在沒有大清官方在場的情形之下),三元里之戰和廣州入城事件都屬於這種情況。

甚至,入侵者也可以收稅,只要保證地方和平,大清國的百姓們才無所謂,在史書中,我們能看到大量百姓和侵略者合作的例子:他們同侵略者交易,為侵略者提供食水、擔負物資、指引道路,沒問題,只要你們公平合理。只要給錢,哪怕是外國人,也可以做主顧嘛。

這,就是所謂的“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正如英國人在其他地區記錄的那樣:“在離戰場很近的村莊裡,村民“神情麻木地端著飯碗,吃著米飯……儘管他們看到外國人正在和自己的同胞打仗。”理由很簡單,那些打仗的人,雖然號稱是同胞,卻是欺壓在百姓頭上的官兵老爺。

所以,大清是沒有愛國主義這一說的,因為大清國不愛他的民,他的民也不愛大清國。鴉片戰爭中有這樣一個例子,英軍數千人圍攻鎮江,而守軍不足兩千人,英軍本以為他們會撤退,但事實上鎮江的守軍主要是駐防旗兵。

旗兵當然要為大清死,所以這一千多清軍頑強抵抗,有兩百多人死在戰場之上(英軍陣亡39人,失蹤2人)。

旗兵是怎麼回事呢?滿清入關後,為了能以少數滿洲士兵統治多數漢人,實行“駐防兵”制度。在重要的城市裡面劃出一塊地建“滿城”,長期駐紮一定數量旗兵,主要作用就是:監視漢人、威懾地方。

旗兵為什麼頑強抵抗?因為大清是他們的大清。這種情形,發生改變是在辛亥革命以後,至少在法律上,民國是大家的民國,所以日本侵華之際,反抗日軍便不僅僅是某一小部分人的事,人民武裝,成為改變中國歷史的一個詞彙。但這是後來,你不能拿未來的理念來硬套前清的事。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因為專制。專制會造成底層和上層的對立,決裂,兩個階層互相防備,相互仇殺。高層絕不會同情底層,因為他自己明白自己特權的真正來來源,即現在手上的權利和特權是靠殘酷壓迫、剝削下層獲得的,並靠暴力維持,輿論控制來強化鞏固。底層由於這種強烈對比,階級巨大的差異,毫無人格尊嚴和自由可談,並且承受整個特權帶來的災難。打個比方,你會幫助一個騎在你頭上拉屎拉尿的人嗎,絕不會,你會希望拉他下馬,最好還能踩上兩腳,再最好能做到他們的位置奴役他們。這也解釋了我們國家朝代更替的一個根源!!!一個國家的最終形態,最終決定作用其國民素質。而國民素質又決定上層建築。兩者互相影響!!一個專制的國家能得以延續,在於其民仍存在個人崇拜,存在奴性思維。反之,人民會通過各種手段鬥爭爭取自由、民主而反對形成一個專制的國家形態。而一旦形成專制主義會反作用於其民,進行專制統治。專制統治的權利具有形成慣性和滿足人本性的原因,無論誰獲得,都會窮盡各種手段維護此種專制制度。而專制制度,雖有個別明君,但最終形成的是以掠奪,欺騙,榨取,愚弄,無法無天,傷害,特權,禁錮,犧牲為代價的血腥統治,人毫無尊嚴可說。所以,上層會想方設法維護其專制統治。無非以下幾種,其一,控制輿論。其二,控制經濟基礎,其三,佔領政治資源,其四,控制暴力機器。如何做到控制這四方面,則需要不停的愚民,同時政治資源內部形成壟斷,即仕途壟斷,形成特權階級。控制輿論,則會讓人莫談國事,且會培養一部分專門的喉舌以正視聽,專門歌功頌德而忽視社會現實。控制經濟基礎,則會造成整個社會的惡性內鬥和消耗之中,並且會打破本來應該得以形成各種社團關係的圈子,避免對上層衝擊,避免對原有的控制圈子形成威脅,該關係或者圈子或者勢力,或者階層,無論是血緣上或者職業上的圈子不能持久穩定,因為要活著,我們必然會就近掠奪他人。其四,暴力機器。這本來就是國之重器,不可輕易示人,必然操控於核心人物之首,以獲得絕對的統治力量。綜合以上四點,一個王朝所控制的這四種核心資源,必須靠利益來鞏固。因為自身是非法的,所以各種口號,比如愛國愛民抵抗侵略等等,這種精神激勵是斷斷行不通的。那麼如何獲取利益,則必然壓榨最底層,控制一切資源為幾所用,控制一切自由思想,讓底層處於窮忙之中沒有時間思考其他。最後,也是歸結於嚴酷的暴力血腥統治手段。這樣統治時間長了,則底層迅速散沙化,根本無抵抗能力,其次,對國家和集體冷漠,除了至親,其他人都可以睜眼看著犧牲。因為權利和義務不對等,兩個階層都會形成自私成性,冷漠成性的人格,雖然是個人的悲劇,但一遇戰亂,也形成為國家民族的悲劇。這也是家天下的必然結局,是專制的必然結局,無限輪迴。

還有一點,特權階層由於不事生產,整個階層也會迅速腐朽,戰亂一起,很少會有愛國之心,各自四散逃命,反而英雄起於草莽。底層民眾,由於根本沒有權利和國家主人翁的榮譽感,則會漠然做視國家滅亡,甚至助紂為虐,引外力破壞整個國家!!因此,於此,造成國家,社會,民族,家庭,個人的整個悲劇,每次王朝興替,在我國都會造成極大的悲劇和苦難!!


AA拿個盆給我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一個沒落的王朝,一個固步自封的皇權,一個還在自吹自擂的統治,腐朽遍佈朝野上下,百姓苦不堪言的時代,又有什麼值得天下蒼生去維護的呢?朝廷以魚肉百姓為樂,過著醉生夢死的日子,這個腐朽沒落的王朝,已然是貧苦百姓的噩夢。

由鼎盛走向沒落的大清王朝,似乎還沉醉在往日的歌舞昇平之中不能醒來,面對國力衰微,黎民百姓的顛沛流離,文武百官依舊在樂此不疲撈取錢財,私慾膨脹的權勢和利益,有幾人還能夠為國家和民族鞠躬盡瘁?

清王朝的最終滅亡,並不是西方列強侵略的結果,而是皇朝欺壓百姓,魚肉百姓,長期與人民對立而走向衰敗的結果,是那些王公大臣乃至芝麻官損公肥私的結果,是皇權昏庸而不顧天下蒼生的結果。

在中國近代史上,腐朽的清王朝給後世留下了喪權辱國無比屈辱的一幕,這是統治者為一己私利,置國家和百姓於不顧所導致的國破家亡,造成了全民族的恥辱與悲哀!這樣的王朝不滅,民族就不會有新生!歷史告訴我們,任何與天下蒼生為敵的王朝,結局都是悲催的,因為它得不到人民捨生忘死的庇護。


易匣


清末時面對列強入侵,百姓不會積極反抗,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據歷史資料記載,清末時的百姓生活非常悽慘。一方面要和其他朝代一樣經受封建地主及各級封建官僚的層層盤剝;另一方面,還要供養人數眾多、飛揚跋扈的滿清八旗貴族。所以,很多老百姓其實並不關心滿清政權能否延續的問題。甚至還希望滿清覆滅!

其次,滿清的祖制是打仗是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的事情。很多普通老百姓就是想去打仗也沒有機會。後來,在遭受太平天國猛烈打擊,而腐敗無能八旗軍完全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清廷才不得不啟用曾國藩的湘軍等地方武裝。但是,當太平天國被剿滅後,即使曾國藩也備受懷疑。可見作為主要由漢族組成的老百姓,即使想為國效力。也沒法去積極去反抗!


地震博士


哈哈,這個問題早有答案,還是用二個小故事科普一下,

華盛頓帶領大陸軍打敗英帝國殖民者,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有讒者上言,您建什麼合眾國,你是我們的偉大林秀,應該建立美利堅帝國,你的子子孫孫是二世三世代代相傳,華盛頓正言,我帶領團隊打江山不坐江山是為人民,代代相傳坐江山是為自己,你不要害我,非但我不要二世三世,我的繼任也不許這麼幹,最多二屆,他實現諾言幹完回家種田(繼續農場主安度晚年),米國人不搞個人崇拜,但是唯一給華盛頓建了紀念堂,還是有道理的,這個故事不是我說的,晚清大學者魏源有用文言文寫過這麼一段,諸君可自行查閱。

第二個小故事也是晚清大學者龔自珍之子號半倫,自願嚮導八國聯軍打入北京,老太后落荒而逃,事後發現八國只是索要賠款,並無顛覆大清之意,遂回京談判,恭親王怒氣衝衝罵道“爾乃漢奸”(一個滿人罵漢人是滿人國家的漢奸是神馬意思,哈哈)估計罵滿奸覺得彆扭,龔懟道,“汝看我是漢奸,我看你才是國賊”。

一個國家真正代表了全體國民意志,才是好國家,比如我國。

才疏學淺,大家多多指正,


阿拉貢吉他


《社會契約論》和《血酬定律》

法國的社會契約論,公民與政府訂立契約,公民向政府交稅,政府則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務,比如抵抗侵略、維護社會公共治安等。

中國的血酬定律,政府通過暴力流血鬥爭,獲得權力,以暴力為後盾向治下人民收稅,從而維護社會秩序,對外通過外交手段或者暴力手段維護國家安全,對內鎮壓暴動,提供社會公共服務。

用中國的古話來說,廟堂之事肉食者謀之。一般情況下中國統治者還是很尊重這條古老契約。

因為發動老百姓參與暴力運動,不僅僅是違反契約,更是要向底層百姓賦權,讓群眾擁有武器,最後就會威脅統治者的權威基礎。

這也是為什麼兩宋政府和清政府,寧願賠款

,也不願輕易發動底層百姓,參與暴力抵抗外國侵略。

武裝侵略和武裝劫掠

到19世紀,距離西方大航海運動以來擴張侵略已有400餘年,他們也積累了很多實用的侵略經驗。

他們也知道擒賊先擒王,通過當地的統治者來掠取資源比直接向當地百姓劫掠資源更划算。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西方侵略者跟清政府打戰時,有很多中國老百姓冒著炮火給侵略者送水、送糧和送物資,絲毫沒有膽怯羞愧之色,反而沾沾自喜。

WHY?因為這些侵略者並不是白拿他們的物資和勞動,反而是高價購買他們的物資和勞動。

至於國家抵抗侵略失敗之後的鉅額損失和不良影響,他們根本不管,或者他們也想不到那麼遠。他們也許不知道這是賣國行為,只是一群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溫水煮青蛙沒感覺。

關於三元里抗英鬥爭

這是我們歷史書上,明確記載清政府治下的老百姓英勇抵抗外國侵略的故事。它可以用作證明老百姓積極抵抗侵略的例子嗎。

1841年5月25日,英軍拿下廣州城外製高點,英軍炮火能直接攻擊廣州城。清政府負責人奕山被迫向英軍求和,簽訂《廣州合約》賠款。

三元里百姓商議抗英

本來合約已籤,只等拿錢撤軍。或者為了好玩,或者為了炫耀武力,部分英軍到廣州城郊(三元里就在廣州郊區)搶劫施暴。這下炸鍋,原來看英軍攻城廣州老百姓不幹了。由當地鄉紳牽頭,聯合廣州城郊100多個村莊7000餘人,斷絕英軍供應,武裝伏擊英軍,打死7人傷40多人。

最後,英軍請清政府出面調停,解散民兵。

我覺得三元里抗英,恰恰證明西方侵略者武裝劫掠老百姓而導致的巨大反作用力,而不是老百姓積極幫政府抵抗侵略。

清末老百姓沒有積極參與抵抗侵略,一是老百姓切身直接利益未受到巨大侵犯,二是清政府沒有看到人民群眾的力量,而是害怕老百姓武裝起來,威脅自己的統治,不願發動百姓抵抗侵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