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裡有什麼魚種?

haige488053小跟班


首先介紹一下,我國最大的淡水魚種,黑龍江鱘鰉,就只分布在黑龍江流域,其最大的個體達5米,重達1000公斤,現在也為黑龍江“地理標誌產品”,沒錯,您可以開開心心的吃,因為這種魚類已經成功養殖了。


下面是科普時間。。。

黑龍江為我國第三大河,流域河流總計1918條,湖泊泡沼6026個,水庫679座,河流總延伸長度19800km,江河面積約2999866.7公頃。在眾多的水域中,由黑龍江、烏蘇里江、松阿察河、綏

芬河、額爾古納河、興凱湖等水域構成我國最長、最大的界江、界河、界湖水域,這些界江、界河、界湖水域魚類區系複雜、生物多樣性豐富,蘊藏著很多珍稀名貴的冷水魚類和瀕危魚類。

黑龍江流域共有魚類11目21科71屬105種。其中,鯉科最多57個種(亞種),佔54.3%;鮭科次之10種,佔9.5%;鰍科8種,佔7.6%;鱨科4種,佔3.8%;杜父魚科3種,佔2.9%;七鰓鰻科、鱘科、胡瓜魚科、鯰科、塘鱧科、鰕虎魚科、鱸科各2種,各佔1.9%;茴魚科、狗魚科、青鱂科、鱈科、刺魚科、鯔科、鮨科、鬥魚科、鱧科各1種,各佔0.95%,共佔8.6%。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數據只是目前採集到種類,不排除今後增加或減少。

黑龍江如此豐富魚類資源,給當地漁業帶來巨大產量,從解放初期1.8萬多噸增加到48.7萬,產量主要來自養殖產業,自然捕撈量比重雖然下降,但產量相對區間內保持穩定。

捕撈量帶來的問題是,捕撈群體趨向小型化、低齡化,經調查,施氏鱘捕撈群體平均全長2001年比1979年減少0.38%,平均體重減少了14.3%,平均年齡下降14.9%;鰉魚平均全長減少11.9%,平均體重減少了67.5%,平均年齡下降12.7%;大麻哈魚平均體長2001年比1996年減少2.2%,平均體重減少13.2%,生殖力減少42.6%。

另外一個問題,魚類自然分佈區域逐漸縮小,黑龍江流域在1950年代以前由於地處邊遠,人煙稀少,魚類資源極為豐富,處於瓢舀魚的狀態,如今則處於稀少狀態,自然分佈區域逐漸縮小,捕漁場不斷下移。如鱘鰉魚1980年代以前主要產區為黑龍江蘿北江段以下,1990年代下移到撫遠江段;大麻哈魚1960年代遍佈烏蘇里江、黑龍江,1980年代縮小到烏蘇裡下游,目前僅為烏蘇鎮江段;哲羅魚、細鱗魚在1960年代遍佈黑龍江、烏蘇里江,目前僅分佈在黑龍江上游呼瑪以上和烏蘇裡上游虎頭以上江段;茴魚、江鱈等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僅分佈於呼瑪以上的江段和支流;青魚、魴魚、細鱗斜頜鯝、花羔紅點鮭等

22種已處於瀕危狀態

黑龍江的魚類資源再豐富,也是需要我們保護的,目前黑龍江流域正在實施選擇性放流措施。


科普時間就到這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喜歡就點個贊吧



崑崙還東國


黑龍江淡水資源豐富,有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等河流,出產豐富淡水魚,可稱為:三花五羅十八子

1.三花為鰲花(鱖魚)、鯿花(長春鯿)、鮚花

2.五羅為哲羅(哲羅鮭)、法羅(三角魴)、雅羅、胡羅、銅羅

3.而十八子則是泛稱,不是十八種魚,大致有七里浮子(鱘魚、鰉魚)、鯰魚球子(鯰魚)、嘎牙子(黃顙魚)、島子(白魚)、鯽瓜子(鯽魚)、牛尾巴子(烏蘇裡鮠)、鯉柺子(鯉魚)、草根棒子(草魚)、鰱子(鰱魚)、狗魚棒子(黑斑狗魚)、柳根子(拉氏鰻)、船丁子(蛇鮈)、斑鱒子(黑龍江鮰魚)、青根棒子(青魚)、黃姑子(銀鯝)、紅眼瞪子(赤眼鱒)、山鯉子(東北鰁)、葫蘆片子(黑龍江鰟鮍)、沙姑鱸子(蛇鮈的一種)、紅尾巴梢子(擬赤梢魚)、白漂子、紫泥肚子、細鱗子、刁子。



漫步經鑫


頂級鰉魚的.鱘魚。老百姓吃得起的鯉魚,蟲蟲魚,細鱗魚,嘎牙子魚,鯽魚,川丁子魚,柳根魚,胖頭魚,鯰魚,狗魚,泥鰍。這些是漠河叫法,各地有所不同,黑龍江裡的魚還是很多的,就是貴。


顛瘋的貓


三花五羅十八子,以及七十二雜魚。這都是已知的,黑龍江流域廣泛,有太多的魚漁民都不知道是什麼魚。


瘸狼2


三花五羅十八子,七十二雜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