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勘:“套片”流行:毒品管控也需更新和創新

近日,江蘇徐州破獲江蘇首例販賣麻醉藥品鹽酸埃託啡案,目前已查實套購出藥品2500多片,抓獲涉案人員10餘人。麻醉藥品鹽酸埃託啡用於緩解癌症病人痛苦,4元錢一片,藥販子僱用癌症病人演戲騙取同情,從管理鬆散的醫院開得埃託啡,轉手賣給吸毒者,每片賣400多元,中間能賺取數百元差價。

為了獲取暴利,什麼樣的手段也能想得出來,這在毒品交易中已屢見不鮮。現在,以病人需用之名,套取管制嚴格的鎮痛、麻醉藥的新手法稱為“套片”,由此也表明,毒品的泛濫和危害正在一步步進入深水區,需要從管理方式和技術上進行更多的改變甚至創新,才能遏制毒品的泛濫。

中美兩國元首於12月1日達成的解決貿易衝突協議中有一項條款格外引人注目,中方同意將芬太尼指定為一種受控物質,向美國出售芬太尼的人將受到中國法律規定的最高刑罰。這被美方解讀為中方擔負起了高尚的人道主義姿態和責任,因為美國公民中有一些人太多地依賴芬太尼和其他毒品,造成了美國社會的公共衛生危機,主要是由於吸毒氾濫造成健康受損和人均預期壽命降低。

其實,毒品對於任何社會都可能造成類似的惡果,對於中國同樣如此。如果不跟進防範並採取更為有效的措施,就會產生更大的社會病灶,併吞噬社會健康的機體。屢屢曝出的明星吸毒案,也是毒品流行於社會的一種較為引人注目的方式和表現。

很多毒品消費和濫用並沒有得到有效監管。在芬太尼引發全民關注後,另一種使用更為廣泛的毒品更也浮出水面並引發質疑,這就是泰勒寧(通用名氨酚羥考酮片)。泰勒寧是一種複方鎮痛藥,其中包含兩種主要成分:退熱成分對乙酰氨基酚和鎮痛成分羥考酮。羥考酮和芬太尼一樣,同屬於可能成癮的阿片類成分。單一成分的羥考酮被當作為管控藥品嚴格管理,如鹽酸羥考酮膠囊,而作為複方藥的泰勒寧卻在2004年之後被調整為普通處方藥。

被當作普通處方藥後,泰勒寧也就更容易獲得,甚至不需用“套片”的方式就可以通過普通處方獲得,甚至在一些地方不需要處方即可購得,然後從藥物轉為毒品。即便是病人真實需要,長期服用泰勒寧這樣的藥物就會成癮,讓健康、生命和財產墜入無底深淵。因此,除了芬太尼之外,需要對所有鎮痛和麻醉類藥物進行復盤,重新考慮那些有可能通過較低的門檻從藥物轉換為毒品的物質的管理方式,或提高門檻,設置多重監管。

對於埃託啡,藥販子能通過病人“套片”獲取並轉賣而牟取高額利潤固然有藥販子的因素,但也透露出一些其他原因。根據衛生部的《麻醉藥品、精神藥品處方管理規定》,鹽酸二氫埃託啡是需要特別加強管制的麻醉藥品,處方為一次常用量,僅限於二級以上醫院內使用;處方的調配人、核對人應當仔細核對麻醉藥品,簽名並進行登記;對不符合規定的麻醉藥品、第一類精神藥品處方,拒絕發藥。

這個規定表明,埃託啡只限於醫院內使用,但現在能被“套片”出來交由病人使用,說明管理有明顯的漏洞。自2016年以來,有5位癌症病人從徐州市鼓樓區某醫院裡累計開出埃託啡2555片,其中,3位癌症病人的埃託啡計量明顯超出藥品每天規定的上限。

因此,在排查毒販子如何僱用和利用“病人”來“套片”埃託啡的同時,也要檢查管理和經營者是否嚴格遵守了《麻醉藥品、精神藥品處方管理規定》,以便堵住鎮痛麻醉藥轉化為毒品的漏洞和轉化途徑。

儘管中國把23種芬太尼類物質列入嚴管對象,比聯合國規定還要多出9種,而且還在打擊芬太尼之外的其他被毒販們用來合成新型毒品的“新精神活性物質”,但是,對於其他可以輕易轉化為毒品的藥物,還需要有細緻和更新的管理辦法,才能堵住毒品濫用的漏洞。(張田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