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上是怎麼診斷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的?


下肢慢性動脈閉塞可為動脈硬化閉塞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膕動脈卡壓綜合徵、膕動脈外膜囊腫等。但大多是動脈硬化閉塞症,是在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出現的下肢表現,本病還可以合併腦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疾患、惡性腫瘤。一般而言,動脈硬化性閉塞症的患者較同等年齡的健康人群平均壽命短。

那麼,臨床上如何診斷下肢慢性動脈閉塞?根據Fontaine分類,將下肢發涼及麻木、間歇性跛行、靜息痛、潰瘍及壞疽分為四度。其中,對於間歇性跛行,應當明確跛行時間、距離,需要恢復的時間,跛行時出現疼痛的部位,作為臨床上與椎管狹窄症鑑別的依據。比如,動脈硬化性閉塞症,跛行時出現疼痛的部位主要在小腿腓腸肌,立位、體位變化沒有影響,末梢動脈搏動消失,停止步行後多在1—2分鐘內可緩解。當然,臨床上,下肢慢性動脈閉塞與椎管狹窄症可以並存。需要注意的是,有心臟疾患或者腦血管疾患的患者多因活動限制,掩蓋了下肢間歇性跛行的表現;反過來,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患者也可能因為下肢步行障礙掩蓋了心功能不全或者冠心病等症狀。因此,需要仔細鑑別。

另外,可以根據體徵檢查進一步明確。比如觀察患肢皮膚變化、潰瘍面的血運、末梢動脈搏動的觸診,血管雜音的聽診進行鑑別。還可以選擇多普勒彩超、運動試驗、血管造影等輔助診斷。

本期答主:牛文晶 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下肢慢性動脈栓塞如何診斷?

1.本病多發生於16一45.歲的男性,多數患者:有吸菸史;

2.主要發生於下肢的中,小動脈的慢性進行性血栓閉塞性疾病,皮膚科稱為“閉塞性血栓性脈管炎”,足背動脈切脈時博動減弱(與健側對比)或消失;

3,損害特點:主要是供血不足的表現,如患肢麻木,蒼白冰涼,發紺,疼痛,出現間歇性跛行並進行性加重,嚴重者肢端產生潰瘍或壞死;

4.早期常有淺表性遊走性血栓性靜脈炎的表現;

5.體位變換與症狀:患者平臥,當抬高患肢時,症狀加劇;放低後,疼痛減輕,皮膚色澤慢慢恢復。

以上幾點即可確診。

防治:①局部保溫,防止外傷,絕對禁菸;②口服血管擴張劑,如妥拉蘇林,硝苯吡啶和煙酸肌醇酯片。在專科醫生指導下使用;③嚴重者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丹參注射液或普魯卡因靜脈封閉;④中醫辨證施治,如邊天羽教授運用加減四妙勇安湯對早期療效佳。

以上,供參考之。

圖左來自網絡,示意下肢動脈圖片:圖中,右為我們皮膚科閱讀資料。





桂花芳香77105282


如何判斷下肢血管堵塞?

下肢血栓性脈管炎可有間歇性跛行,水腫,溫度變化等症狀,一般情況下,早期的下肢血管堵塞患者在一定的速度下行走一定的路程後,感到小腿或腳掌酸困、疼痛,被迫休息或慢走才能緩解。後期出現持續疼痛,尤其以夜間為重,形成靜息痛,常會使病人抱膝而坐。

患者會感到發涼和感覺異常,患肢發涼、怕冷,對寒冷十分敏感,尤其以指端最為明顯。隨著病情的不斷髮展足背及脛後動脈搏動消失或減弱,同時皮膚乾燥、破裂,汗液停止,無汗毛,指甲增厚、變形,形成營養障礙。


患肢可出現疼痛感、針刺感、麻木感、燒灼感等異常感覺。皮膚色澤改變,因動脈缺血使皮色異常蒼白。由於淺靜脈張力減低,皮膚在蒼白的基礎上也會出現潮紅或青紫,肢體下垂時更為明顯。

下肢血管堵塞是動脈因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的慢性動脈閉塞性疾病。會出現勞累後下肢困重,不適,發涼,怕冷,小腿麻木等症狀。由於這些早期症狀並不典型,很容易與其他病混淆,所以常會被病人誤認為是老年人缺鈣或是腰椎病,誤診誤治,從而延誤了自己的病情。


農夫老嶽


臨床上常可根據“間隙性跛行”‘靜息痛“、下肢麻木、冰涼等症狀來作初步判斷。影像學檢查是重要的診斷手段,一般首選彩超檢查,然後可以用CTA、MRA來進一步診斷評估。最可靠的診斷方法是”DSA“,即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是所謂的”金標準“,並在診斷後立即進行介入治療,快速恢復下肢血液供應,防止下肢因缺血壞死而造成肢體缺失的風險。


王芳軍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