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為什麼會在壯年突然暴斃,真的是像“斧聲燭影”裡描寫的那樣嗎?

歷史的荒野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出生祖籍河北涿州市,生在洛陽,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因父親本為戰將,所以趙匡胤自幼學習武術,頗有武術造詣,流傳至今的太祖長拳相傳就是他所創立,宋太祖共有兄弟三人,兄趙光濟、三弟趙光義,四弟趙廷美。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郭威建立後周後,趙匡胤開始進入軍旅,郭威死後非常受到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意為臨終託孤。公元960年年幼的周恭帝剛剛繼位,遼國大軍來犯,趙匡胤領軍抵抗,路上在陳橋驛,便被二弟趙光義、某士趙普及手下大將們“黃袍加身”當了大宋皇帝。

得位之後的宋太祖,遵循先南後北的戰略,先後消滅了南方的九個割據政權,而正要攻打北方的北漢之時,時間走到了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趙光義進了萬歲殿後,摒退左右,其餘人等不可以聽他們兄弟講話,所有侍者、衛士只能在屋外候旨。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之後就沒有了動靜,趙光義宣佈皇帝駕崩,並且臨死之前傳位給他,於是趙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有人對趙光義繼位頗為不滿,認為當夜是趙光義趁亂謀害了哥哥,並且矯詔拿到了皇位這種說法被傳的神乎其神,宋太宗也不得不拿出拿出了“金匱之盟”的說法,說當年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病重,太祖趙匡胤在旁侍疾,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杜太后擔心趙匡胤死後,孩子太小,也發生像後周恭帝這樣的事情,認為國家應當由年長的國君來繼位這樣比較安全,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

現在看來這個說法並站不住腳,因為趙匡胤去世的時候,自己還是有兩個兒子的年紀大的趙德昭已經二十多歲了,完全可以勝任皇帝。而且“金匱之盟”的說法是宋太宗即位的第六年,即太平興國六年九月,還是那位趙普所獻出的。這位趙普雖然姓趙,但並非趙氏皇族,但經歷了趙氏皇族所有的關鍵時刻,如果這個“金匱之盟”是真的,那麼當初宋太宗繼位的時候為什麼不公佈,反而是在懷疑之聲日盛的時候公佈出的呢。

同樣被當做趙光義害死哥哥謀權篡位的罪證是,在太宗伐遼高梁河之戰大敗後,朝中一度失去太宗生死的消息,在這時有人便提議擁立趙德昭為帝,後來太宗平安歸來,知道後心中非常不悅,然後未賞賜一同征伐北漢與遼國的大臣,趙德昭進言勸太宗賞賜,但太宗生氣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封賞他們也不遲”。結果趙德昭因為這句話被嚇得自殺。也有傳言這是太宗故意要斷絕太祖一脈。

另外一點在後蜀被滅國之後,後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被太祖所獲,並納為寵妃,此女長得十分漂亮,又有才華,一同征戰的趙光義也非常垂涎,但迫於哥哥的權勢,只能覬覦,為了美人,殺兄篡位是再好不過的理由,並且花蕊夫人的死因蹊蹺,史書記載是趙光義為了哥哥不被亡國之女迷惑,故意射殺。正史中的記載自然是正能量的一面,可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很有可能就是一種“既然我得不到,那我就毀了他”的一種病態心理。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趙光義此人雖然在大的方面確實可以算得上優秀的皇帝,但是比起太祖趙匡胤缺乏了一些心胸和歷練,這也與家中有強悍的父親和兄長有關係,長期的與強人為伴也造就了他的這種性格,他的心目中也存在著陰暗的一面,準確的說趙光義很有可能是人格分裂。他繼位之後,對皇帝的位置更加的敏感,生怕會有人對他不利,趙德昭之死,就是例子。太祖的另外一個兒子趙德芳也是在睡覺中暴斃,弟弟趙廷美因為太宗皇帝開了一個好頭,也整日等著接班,最後也被太宗以謀反論處。

為了皇位的穩固,他甚至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放過,最有能力的長子趙元佐,因為趙廷美被冤死之事感到不平,就在一次宴會上因酒醉縱火,被廢為庶人。二子趙元僖因為被當做準太子,與大臣各種結交,最後也莫名奇妙的“早朝回府,暴病而亡”,他死後,太宗皇帝非常悲痛罷朝五日,並寫下《思亡子詩》。最後在趙光義沒有多少日子的時候,三子趙恆被立為太子,百姓們都非常開心,但是太宗皇帝知道後並不高興。這就十分反常了。

趙光義除了對自己家人下手外,外臣更不用說了,馮拯等人上疏請早立太子,趙光義便將馮拯等人貶到嶺南。南唐後主李煜,是直接記載被太宗毒死,吳越王錢俶六十大壽,太宗皇帝派人祝壽,當晚錢俶就暴斃而死。

但凡是對趙光義皇位有威脅,潛在威脅,哪怕是和皇字沾一點點邊的人都是死的不明不白,如果“燭影斧聲”那一夜,趙光義真的想要做點什麼也是易如反掌吧。皇權在他眼裡就是一個一直覬覦的東西,他比其他人更想得到,但是他的能力並不能撐起野心,所以在陳橋驛的時候他做出了擁立哥哥做皇帝的決定,而在哥哥死後屬於他的機會也到來了。趙普作為這兩件事情的親歷者,很有可能同樣參與了謀劃,正是因為他和趙氏兄弟關係都不錯,在趙匡胤死後,憑他對趙光義的瞭解,是可以保證自己的榮華富貴的,但是太祖的兒子繼位,就不一定會怎樣了,所以趙普才沒有擁立太祖的兒子登基,而配合了趙光義奪取了政權。

人格分裂的趙光義雖然有一定的才能,但是並比不上他的哥哥,可是他的野心一點也不小,在這樣的性格驅使下,皇權已經成為了他的囊中之物,他得到的不容易,更不想輕易失去,所以登基後的一系列舉動,充分證明這一點。

他是怎麼讓這些人都“暴斃”的呢,有一則野史記載了一個小故事說到了宋徽宗年間,有一天徽宗皇帝騎馬在皇宮中巡視,發現了一個沒有名字的倉庫,不知道是幹什麼用的。於是就問左右,宮人回答說這是太宗皇帝始在宮中專門設置用於存放毒藥的倉庫。庫存的毒藥有七個等級,最高級的一種讓人聞一聞就會死去,這些毒藥是專門用來對付亂臣賊子的。宋徽宗聽聞這件事不禁擔憂起來,一則認為用毒非君子作為,二則擔心如果有人拿這裡面的毒藥對付他豈不危險。於是下詔書焚燬了這些毒藥。

沒有直接證據表明這些毒藥和太宗朝那些人的死有關,但是不得不讓人如此聯想,甚至在壯年的太祖溘然長逝是不是這些毒藥長期的結果,燭影斧聲之夜只是最後的環節,也未可知。趙光義或許正是因為多行不義,所以禍及子孫,兒子真宗獨子,還弄出了“狸貓換太子”的故事 ,孫子仁宗無子,後面的雖然有子嗣但哲宗早亡,徽欽二弟靖康之恥被俘虜,大量皇族子嗣被欺凌,唯一逃脫的宋高宗趙構,無子,不得已又傳回太祖一脈,也算是報應不爽。

歷史已經過去,我們只能從這些蛛絲墨跡中仔細分析,無論當年是否真的是這樣,只能說生在帝王家的人或許真的是一種悲哀。


倫語說歷史


“斧聲燭影”這個故事,是北宋一些寫野史的人搞出來的。那些寫野史的人說白了,就類似今天在網上發帖專門喜歡撲風捉影的人。其實在歷史上,並沒有此事。尤其北宋的正史可信度極高,這一點,不像南宋正史處處造假!

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好人,俗話說“好人不長壽”,他在位僅僅17個年頭,就在公元976年,兩腿兒一蹬,沒了。

由於正史對趙匡胤的死記載太過於簡單,只是說他:“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於是,在民間,趙匡胤的正常死亡就被演繹成一次“神秘之旅”。

一夜之間,民間就杜撰出無數個不同版本,有的甚至神乎其神。其實都是民間的謠言,就類似今天一樣,別說百里地沒準信,就是十米之內都是謠言遍地,讓人難辨真假!更何況還是文人天下的大宋?這個時期,文人已經牛叉的不得了,大有“老子願意說什麼就寫什麼!皇帝老子都敢罵,懷疑一下還不行嗎?”沒辦法!難道你不知道,宋人喜歡在野史裡胡說八道,那可是出了名的?!


民間天真的認為:趙匡胤的死亡太過突然,而最大的受益人就是趙光義,所以自然而然就編出來這麼一段“千古之謎”。 不過,宋太宗還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皇帝,在很多地方,比他的哥還要強上百倍!


茅山夜話


斧聲燭影只是見於野史,在正史中所講是宋太祖酒後殯於西殿階,就是死在臺階上。個人認為這是比較可信的,並不是野史所說的趙光義殺死趙匡胤然後自己當皇帝。 首先這地方是皇宮,本身就是趙匡胤的地方,趙光義怎麼可能在這種地方動手。而趙匡胤死時已經近50歲了,不算壯年,那個時代這個歲數已經不算年輕了。當初估計趙匡胤趙光義之間確實有約定好兄終弟及,甚至還包括了趙廷美。

為何會有斧聲燭影這個傳聞?估計是當時很多文人不爽趙光義的為人,所以說出來指責趙光義得位不正。趙光義本人不說才華,人品確實一般,比如強姦小周後不說,還讓宮廷畫師將過程畫下來,這貌似有點不像人乾的;然後趙匡胤把位置傳給了他,兄終弟及應該把皇位傳給趙廷美,最後再傳回趙匡胤的兒子,結果趙光義逼死了趙廷美,這在當時確實很讓人不齒;另外在雍熙北伐中,由於他的指揮失利,導致宋遼攻守易位,燕雲十六州依舊在遼人手裡,這也導致朝野上下很是惋惜。


結合上下,個人認為斧聲燭影很可能是當時有人惡意編造出來噁心趙光義的。


金道人


在那個年代,宋太祖50歲去世算不上壯年暴斃吧。

大家熟悉的唐太宗李世民駕崩的時候是52歲,後漢高祖劉知遠病逝的時候是53歲,被宋太祖取代的前朝後周世宗柴榮去世的時候39歲。

“斧聲燭影”這個事兒從北宋以來在民間一直流傳甚廣,而且有鼻子有眼,我覺得主要跟三件事有關,一件是從西周以來,中國的帝位或王位傳承以父死子繼為主,而當時宋太祖的兒子已經成年,卻傳位給弟弟,這點兒很容易讓人浮想聯翩。另一件是宋太宗登基後,宋太祖的兩個二子德昭等於被趙光義嚇死了,德芳二十幾歲就病死了,讓人不得不起疑。第三件就是南宋高宗晚年把帝位還給了太祖一脈,流傳說是心裡有愧,替祖上還債。

但我認為也有證據證明趙光義沒有必要去做這件事。我們知道,在太祖生前的時候,趙光義雖沒有被明確為繼承人,但當時他擔任著晉王開封府尹,要知道五代以來擔任開封府尹並且封王的是事實上的繼承人,像後晉末帝石重貴(石敬瑭養子)、後周世宗郭(柴)榮(郭威養子)等。而直到宋太祖去世,他的兩個兒子都沒有封王,可見當時宋太祖很可能考慮到不能讓自己兒子影響到趙光義繼位故意為之。

另外據史料記載,當時是宋太祖召見趙光義飲酒的,如果那時候動手是不是太傻了?不是告訴全天下人他這帝位是殺死哥哥搶來的?

後來,宋太宗登基後,封自己的弟弟趙廷美為齊王開封府尹,不過卻被找些亂七八糟的罪名給廢了,最後憂憤而死。

我覺得歷史的真相可能是,原本趙氏三兄弟約定趙匡胤死後傳位給趙光義,趙光義死後傳位給趙廷美,趙廷美死後傳位給大哥的兒子。趙匡胤按照約定把帝位傳給了弟弟,但趙光義違約了,他為了把皇位留在自己的一系,逼死了趙廷美和侄兒。這樣解釋宋高宗把帝位還給太祖一脈是不是說的通了?

歷史的魅力在於這些謎團給後人留下的推理想象空間,也許真相就在我們交流碰撞中出現了。


靖遠0204


個人覺的趙匡胤被他弟弟謀殺的可能性比較大。

他兄弟二人成長於五代十國的歷史環境中,所見所聞全是臣子幹掉老皇帝自己上位的事情。這其中就包括趙家兄弟自己。

在常年的並肩奮鬥中,弟弟逐漸培養出自己的勢力集團,也開始覬覦最高位置。以至於太祖想用遷都的手段來解決受到的威脅都做不到,弟弟一句“在徳不在險”就把太祖的計劃化解掉。而且,從太祖死後太監第一時間通知的是太宗而不是太祖的兒子,這點就可以看出來,當時太宗的棋子已經遍佈朝野內外。太祖不是個蠢人,並不是不想除掉太宗而是已經無法除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