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在,為何慈禧要讓袁世凱做“改革第一人”?

D伯爵D


《辛丑條約》簽訂,八國聯軍侵華一事結束,清政府為實現富強,啟動了新政。在新政這件事上,那些搞洋務經驗豐富的地方大佬,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人,全部被棄置不用,資歷不算老的袁世凱一躍成為“改革第一人”。不僅讓袁世凱大量訓練新軍,還以全國編練新軍的名義,把包括張之洞在內的地方實力派新軍編練權奪走。這個原因何在呢?



1900年,慈禧在形勢不明之下,匆匆與八國聯軍開戰,明眼人都知道並無勝算。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人都得考慮一個問題,如果慈禧代表的清廷被消滅,天下是誰的?這些大佬一方面與洋人私下溝通,搞“東南互保”;另一方面,開始暗中行動,迅速擴充實力,以便在將來瓜分天下時多佔一些。即便是將來虛君共和,有實力的也能掌權。

湖廣總督張之洞最為積極,李鴻章的淮軍被打殘,他就開始積極訓練新軍,快速提升軍事實力,彌補李鴻章失勢後的實力空白。在這方面,他甚至連民族大義也忘了,他的軍事顧問是日本人,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時,他的兒子竟然還帶著軍事代表團在日本考察。日本是八國聯軍主力,在這個節骨眼上,跟日本有啥可交流學習的?更要命的是,張之洞的孫子,一直在日本學校上學。可以想象,如果中國大亂,張之洞要藉助日本人的力量,兒子和孫子是留在日本當人質的。除此之外,張之洞還跟英國處好關係,畢竟長江流域一直都是英國的勢力範圍。

張之洞

李鴻章的淮軍雖然損失嚴重,但李鴻章經營多年,當時仍然是最強的地方大佬;劉坤一為兩江總督,掌握朝廷經濟命脈。參與東南互保的,都是漢臣,從某種程度上說,滿漢對立忽然達到百年來最嚴重的程度。以至於清政府都不敢相信漢人,十年後搞內閣,乾脆直接弄個“皇族內閣”。
地方漢族大佬公開決裂,可當時中國命運掌握在八國聯軍手裡,他們實力才是最強的。八國聯軍駐紮北京,各方接受了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保障各國在大清安全“做生意”,需要一個穩定開放的清政府,列強也就不會瓜分清朝領土。八國聯軍保障慈禧是清政府的最高統治者,地方大員的“割據”心思也就消失了。但慈禧對這一切都很清楚,此後,老同志們被拋棄,袁世凱成為第一大員。


孤光背影


先說張子洞。其人本人早前是“翰林四諫”之一,典型的清流:好名,愛出風頭,觀點鮮明,標新立異,但是理論往往取決於道德,對外關係經常昧於時勢。晚年雖然也參與了洋務運動,但是整體上非實操人員。李鴻章曾評價他“不料張督在外多年,稍有閱歷,仍是二十年前在京書生之習,蓋局外論事易也。”這一點,作為大Boss的慈禧難道看不出來嗎。\r

慈禧是很老道的政客,懂權謀,她知道怎麼駕馭下面的人:能做實事的人才要有,同時也要培養能制衡的力量,通過培育這兩種力量,保持用人的平衡。這樣的人,慈禧不可能讓他去做改革者啊。\r

再說李鴻章,李鴻章當然有很強的辦事能力,但是隨著年齡漸長,氣血漸衰,心態也逐漸保守。再加上李鴻章為官多年,官場關係盤根錯節,利益交錯,換做你是老闆,你會讓他當改革者嗎?\r

袁世凱呢?年輕氣盛。雖是官二代,但是也是從底層逐漸歷練出來的。辦事既不迂腐,又有手腕,加上與外部世界大國多年交道,眼界開闊。在朝鮮處理叛亂中,表現出了極強的能力。另外,在官場上屬於新生代,沒有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這樣,歷史毫不意外的選擇了他。


歷史隨筆


個人認為,慈禧太后之所以沒有選擇影響力更大的李鴻章、張之洞,而將袁世凱推上前臺,成為“改革第一人”,主要原因無它,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

首先,時勢所迫。當時的清政府已滿目瘡痍,又逢八國聯軍侵華。明眼人都知道敵強我弱,勝算很小。而這些明眼人就是李鴻章、張之洞、劉坤為代表。任誰也不會選擇未戰先衰沒有鬥志的將帥;而袁世凱不一樣,這個屢試不第的晚清失意秀才正在人生的上升期(小站練兵初露鋒芒),不管勢力如何,但至少有敢與之決戰的勇氣和氣勢;所以慈禧選擇袁世凱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其次,事關忠心。熟讀這段歷史就會知道,當時的李鴻章已垂垂老矣,老不是重點,重點是李鴻章的新軍軍事教官居然是日本人,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李鴻章的孫子居然公開帶著日本軍事代表團考察走訪;張之洞也一樣,其兒子、孫子都在日本(相當於日本人的人質);他們兩位想幹嘛?清政府快完了?蓄積力量分一杯羹?無論怎麼理解,這些都和忠義,名族大義背道而馳!如此這般,慈禧還敢選擇他們嗎?而袁世凱的不一樣在於其雖然是淮系李鴻章的人,但其不僅從來沒有表現出不忠的言行舉止,反而通過出賣戊戌變法大大的表了忠心。

最後,勢力使然。彼時李鴻章的淮軍已經被打殘,雖然積極訓練新軍,但新軍並不完全被李所掌控。張之洞更不必多言,其軍事勢力從來沒有超過政治影響力。而袁世凱是真正的新式軍力的代表,甚至可以說是新軍的締造者。不選他選誰?!

當然,李鴻章、張之洞、劉坤等人年老力衰也是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無論慈禧選李鴻章、張之洞、劉坤等人的任何一人,都沒有保住江山的可能性,或者說把握很小。只能選擇袁世凱,倒不是說選擇袁世凱一定有勝算,但至少勝面超過上述三人。


不多堂姓名學研究中心


簡單的說一下

李鴻章,清末改革的第一人,也膽子大,趕幹,但問題是李鴻章年紀太大,已經無法肩負重任,袁世凱也是李鴻章推薦的。

張之洞,傳統文人氣息太重,想改革,又不想那麼激進,比較保守,在改與不改中糾結,最後也做了些實事,但對於那個需要全面改革的時代,起的作用不大。

袁世凱,有股匪勁,敢幹,敢折騰,不計後果,有大理想抱負,知道現在的中國需要什麼,所以最後的清政府也完全依靠袁世凱,一旦袁世凱不清政府,那清也就結束了。


風的聲音好嗎


袁世凱的一身膽氣是李鴻章和張之洞不能比的。在哪個百廢待舉的年代,袁世凱的一介武夫,鐵腕人物,確實管用。慈禧沒看錯人。袁世凱後來優待清室都表現了敢作敢當。袁世凱是中國現代陸軍之父。他主政北洋政府時期,沒割讓一寸土地,也沒有什麼互諒互讓割讓領土。堪稱中華民族的英雄,應該大張旗鼓地樹碑立傳。


用戶2068189337964


兩代人,袁世凱和李張差一代人。

袁出頭的時候,李都快死了。張年輕一些,但是也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