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東部新中心有何潛力?

張嶽473


東部新中心的潛力就是從一個沒落的舊工業聚集地進化成嶄新的新產業聚集地。而這正是目前區政府想要去努力實現的。

我們都知道瑤海區是髒亂差的代名詞。用手機隨手拍了一下我家掛著的地圖,地圖上顯示了1996年的合肥市區略圖。由圖可見東部新中心所覆蓋的區域,這二十多年來幾乎沒什麼變化。而合肥西部,尤其是西南區域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日,以“物聯瑤海、健康中國”為主題的2018合肥市瑤海區“物聯網、大健康”招商推介會在北京舉行。根據這一主題,我們也可以一窺瑤海區在未來一段時間的產業發展方向——物聯網、大健康、大數據。我們都知道現在講究產城融合,一個區域有產業才能吸引人,有持續向上發展的產業,也才可以源源不斷地吸引較高層次的人才,這個區域也就可以說是有潛力的。目前,瑤海區主要有三個產業園——合肥物聯網產業園、瑤海都市科技工業園、安徽尚榮智慧醫療健康產業園。園區這麼多,名字也起的讓人莫名其妙,真心讓人懷疑到底前景如何。

企業最開始在一個地區投資,最看重的就是當地政府的服務態度與政策支持力度。最近這一兩年來,伴隨著首批國家級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區和合肥東部新中心的東風,區政府負責同志也馬不停蹄的四處去拉項目,今天去深圳,明天去上海,最近又去了北京,不可不謂之努力了。區政府也在全力打造全省最優的商務政務服務環境,印象分對於企業投資十分重要。畢竟,沒幾家企業賤到拿著錢去求著投資一個腐朽不堪的地方。

與此同時,除了瑤海區的全國老工業城區搬遷改造中的土地政策、資金政策、財稅政策,以及合肥市為此量身訂製的地方配套政策,此外還有該區為了扶持金融產業而制定的1+7產業扶持政策。諸多政策加身,在未來一段時間裡舊貌換新顏還是值得期待的。人們還是應當多一份耐心,畢竟要致富先修路。而目前伴隨著拆遷工作,基礎設施配套也在進行之中。

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東部新中心距離市政府、省政府較遠,給人一種不被重視的感覺。許多項目的進展拖拉,這一點也是很讓人生氣與不滿。而這也確實需要當地政府的足夠重視,避免東部地區百姓失望。

目前,東部新中心的建設才剛剛開局,未來發展如何尚屬未知。那麼,國內是否有可以借鑑的例子呢?事實上,成都東郊可以說和合肥目前的情況頗為相似。同樣都位於城市東部,都是老工業區,歷經過喧囂也體驗了落寞蕭條。像我們熟知的鋼管廠5區串串,就是下崗職工創辦的。

而從21世紀初就開始的成都的東部老工業區改造可以說是較為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鑑。具體可以查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成都模式”研究》,這篇論文中詳細介紹了當時工業區結構調整改造的具體過程,涉及的諸多問題以及改造成果。“成都模式”的主要特點:1.堅持從規劃入手,突出調整的整體性; 2. 堅持市場和政府的“兩隻手”並用,解決調整中一系列難題; 堅持“三個結合”,提高企業搬遷水平(簡而言之就是涉及企業的升級改造,提升競爭力);4. 堅持以大企業和搬遷難度大的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縮短企業搬遷時間; 5. 實行分區域分時段優惠政策,加快企業搬遷步伐。

而“成都模式”也給我們許多啟示:1.要制定好規劃政策,把工業結構調整與經營城市,提升城市形象相結合;2. 制定好土地政策,在體制和機制創新上有所突破; 3. 制定好政府補貼等經濟政策,引導和調控資源配置,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4. 制定好人員分流政策,將人員分流與開發利用東郊人力資源優勢相結合; 5. 堅持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相結合; 6.把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置入全國經濟佈局戰略性調整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框架之中進行;7.堅持科學發展觀,著眼於提高區域經濟整體競爭力。

可以說,十幾年前成都東郊老工業基地的改造面臨的困難比合肥瑤海區要多得多,難度也大得多,但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時至今日,十幾年過去了,成都的工業水平實現了升級換代。以東郊記憶為代表的文化創意園區也為老工業區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在這片舊廠房裡,年青人舉辦各種文化活動。成都市東部文化創意產業綜合功能區的提出,可謂是及其大膽但又頗具眼光。41平方公里的東部新城規劃,將為文化產業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間。

如此的魄力與眼光,不知合肥是否具備呢?可以說,兩座城市有相似之處,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就目前來看,合肥東部新中心的發展未來可期,但事實上由於政府支持力度有限,發展的上限其實並不高。以文化產業為例,合肥本身就缺乏相關的土壤,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種出的果實如何可想而知。此外,我們也要看到,合肥文化資源的過度集中——如天鵝湖畔就集中了大大小小若干個博物館,甚至新的市圖書館也將建於附近。此外,濱湖區也集中了大大小小很多的文化場館。這麼多新建場館的過度集中建設,對其他城區來說很不均衡。尤其是對於意在培養文化產業的新中心而言,僅僅靠著幾個破廠房就真的夠了嗎?

至於作為招商引資核心的三個產業園,距離相對較遠,聯動作用有限。而眾所周知的是,物聯網方面,高新區肯定要分一杯羹。那麼實際能分給東部副中心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因此,就目前來看,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裡,東部新中心的潛力是有,上線不高,頂多就是一片新興的產城融合比較成功的區域。至於說給人一種很驚豔的感覺,應該是可能性很小。


曼殊鹹談


兩個大城市過近,會形成惡性競爭,所以一般都選擇背向發展。

但有兩個城市,可能不一樣,這兩個城市就是合肥和南京。

老夫個人覺得,合肥現在主要的發展方向是西南,但重點是南,從各種鐵路高速通向安慶來看,就可以看出一二。而南京沒有向西發展的意圖,重點是向北,由於地理位置問題,可能略向南發展延伸至安徽境內,如馬鞍山等。

南京位於江蘇最邊緣,想把北邊的一些城市,如果丹陽,常州,甚至蘇北等城市拉如南京都市圈,顯然有點力不從心。

更加讓人揪心的是,浙江,上海等也在打自己的“小算盤”,如,上海把南通,蘇州,無錫等城市納入自己的都市圈,於此同時,杭州和寧波等城市也在發展自己的“大海灣”經濟圈,。

不難看出,南京給人一種“拋棄”的感覺。

面對四周強市的競爭下,南京該怎麼辦?

辦法還是有的,。我們知道,南京與合肥很近,只有100多公里,。南京有的是錢,南京應該大方一點,把自己的錢拿出來,與安徽共享。,積極向西發展,與合肥連起來,這樣,合肥的東面就會極快的發展起來!這也符合“長三角一體發展的措施”!

但關鍵看南京是怎麼決策的,我們也只能討論討論罷了!

正確與否敬請各位朋友討論討論指教,謝謝


山之戀山之戀


基本就這樣了,因為東邊面對的是南京,合肥根本就不敢面對南京發展,只能往西發展了,所以東邊無潛力可談,如果想要發展起來,必須劃歸南京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