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者”江丙坤走了,他是真正“睡醒了”的臺灣政治家

立此存照

在兩岸關係上,迴避實質性問題、採取投機策略仍是臺島不少政客的做法。他們缺乏江丙坤式的客觀理性,缺乏“破冰”的勇氣。

12月10日,海基會前董事長、國民黨前副主席江丙坤去世,終年86歲。

江丙坤是以兩岸關係破冰者的身份為人熟知的。2005年3月,時任國民黨副主席的江丙坤率領國民黨參訪團訪問大陸,這是1949年後,國民黨第一次組團訪問大陸。這次“登陸”為當年4月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著名的“破冰之旅”奠定了基礎。

2008年-2012年,在江丙坤主導海基會的4年期間,其與時任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共舉行了8次“陳江會談”,兩會協商達成了18項協議,其中包括“週末包機”、“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協商、空運直航、郵政合作、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ECFA兩岸經濟協議等。

憑藉這些協議,阻斷兩岸半個世紀的天塹不復存在,潮起海天闊,兩岸民間交流從此無法再被逆轉。

從江丙坤從政經歷來看,他也算得上是“大器晚成”。他正式進入臺灣地區政壇時已50歲,此後就開了“外掛”,得到陳履安、連戰等國民黨高層扶持,平均兩年升一次官,一直做到部長級高官,主要在經貿領域打轉。

這個時期,他對大陸的看法與當時兩岸的緊張情勢一致。他曾批評日本對大陸過於友好,導致日方不給他頒發簽證;也曾不恰當地認同所謂的“階段性兩個中國論”,引發政壇風暴。

2000年國民黨第一次在臺灣失去政權後,江丙坤的“外掛”政治生涯結束。這給了他站在客觀立場重新審視兩岸關係的機會。

2003年,連戰提名他擔任國民黨副主席,兩年後,江丙坤參與啟動了兩岸互動的新進程。

縱觀江丙坤兩岸立場的轉變,務實、客觀以及老派國民黨人的“中國情結”起了主要催化作用。他看到了2001年大陸加入全球經濟體系後的迅速崛起,看到了臺島的未來與大陸不可分割。他不是一個“睡不醒的人”。作為兩岸和平的建設者,脫離政壇後的江丙坤對臺島的狹隘性傾向、對那些“睡不醒的人”憂心忡忡。

他曾在馬英九任內建言讓鳳凰衛視、中央電視臺落地,讓臺灣地區民眾多看看國際新聞,瞭解一下世界的變化;在兩岸形勢緊張的時候,他曾設想成立臺商慈善基金。

他的這些努力均成了臺島政敵的靶子。2010年江丙坤協助啟動的兩岸“貨貿、服貿”談判也因“太陽花”運動無疾而終。兩岸關係再度面臨嚴峻挑戰。

在今年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中,江丙坤服務了一輩子的國民黨取得大勝,奪取了22個縣市中的15個地方政權,兩岸似乎又看到了重回兩會兩岸協商時的機會。

但實際上,這還遠不到時候。在兩岸關係上,憂讒畏譏、迴避實質性問題、採取投機策略仍是臺島不少政客的做法。他們缺乏江丙坤式的客觀理性,缺乏“破冰”的勇氣。

比如,不少臺島政客有意將兩岸問題限縮在貿易關係上。殊不知,不建設兩岸政治關係,不經營民意,哪有穩定的貿易關係?

他們需多學學江丙坤的大局觀,多借鑑些勇氣,否則,就只是“假睡醒的人”。

□徐立凡(專欄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