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很難理解中國普通人為什麼對華為抱有好感

中國人普遍有敝帚自珍的情結,何況華為不是敝帚,比舊掃帚強多了,可能是近現代中國人能拿得出手的少數幾個公司,堪比金箍棒。

西方人很難理解中國普通人為什麼對華為抱有好感

西方人很難理解,一個在他們眼中威脅通訊安全,很可能在產品中留有技術後門的企業,為什麼得到多數中國普通民眾的支持。

西方人很難理解中國普通人為什麼對華為抱有好感

從西方人的角度來看,他們有思科、愛立信、諾基亞等老牌企業,而慢慢地,眼看著華為由一個小角色,成為追趕者,再超過了這些老牌企業,成為領跑者,這種複雜的心情夾雜著失落和怨恨,心中的酸楚引發一系列變形的舉動。西方的一些本地企業由於華為的崛起而沒落,比如加拿大北方電訊,曾經輝煌一時,為世界領先的電信設備研製企業,最高時曾佔多倫多股市三分之一的市值,因華為同類產品的低廉價格和良好性能從此沒落。

西方人很難理解中國普通人為什麼對華為抱有好感

而中國人正好相反,近幾百年的積弱,歸咎起來是科技落後,我們眼看著一個創業小科技公司,成為追趕者,又慢慢地接近第一梯隊,再超越它們,這種堅持進而成功本身激勵了民族精神。要知道華為追趕和超越的過程就發生在近四十年每一個普通人身上,雖然所謂的獲得感總是差強人意。這種自豪感沒有出現在工商銀行、中石油等一些所謂的世界五百強企業,因為這些企業沒有創新,不僅沒有技術創新,連模式創新都沒有。

在中國,不乏模式創新的企業,比如阿里巴巴、騰訊,已經憑藉模式創新改造了部分傳統領域,而真正的技術創新企業少之又少。華為成為少數中國百年來拿得出手的企業,得到國際市場的普遍認同,同時也成為多數國際同類企業的強大對手。

華為手機在西方賣得比中國貴,華為這樣對待國人的態度,贏得了國人的普遍好感,為華為又添加了一個愛國的標籤。這種形象比起類似領域的某想不知強了多少倍,可以說華為總體形象是一位既有智商又有情商的理工男,符合國人的價值觀。

事實上,不管華為的股權結構如何,創業之初如何順應當時的大環境做了當時多數公司做的事情,在崛起的過程中使用過何種商業手段,從整體來看,華為還是贏得了吃苦耐勞,看中知識文化,專業敬業,對內比對外好的一個正面形象。

華為的加班是出了名的,體現了華為的拼搏精神,而平均年收入之高,也是很多企業無法企及的。因為華為勇於分配,懂得分配,有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善於分配,成為一個值得尊敬的企業。這種內部的公平公正,也是多數國人嚮往的一種企業分配管理機制。公司的這種機制,反而使得普通人對華為領導人沒有過高的道德要求,個人的重要性退位其次,即使他們存在一些瑕疵。

華為再一次證明了我們雖然落後過,但中國人聰明,能吃苦,只要有好的管理考核分配機制,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就可以趕超對手,並且在這一過程中,所有員工都可以有真實的獲得感。

華為再次證明,我們也能做好!

好感是一種很難量化的東西,好感對於行業用戶可能不敏感,而那些做終端的企業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在一個民族自尊心很強的市場中將會寸步難行,前幾天某國際奢侈品牌、國內的某想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中國人對華為的好感,來自於華為證明了某些東西,這種東西很珍貴,涉及民族自信,而一個民族的自信是立於世界之林的基礎。西方人可能永遠也不會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